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优化的过程,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的自觉性。
  【关键词】: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需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它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在我国的发展。这标志这自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36年从未改变过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悄然转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善于抓住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回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共产党能够清醒估计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转移工作重心。在这过程中,我们党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一)政治层面上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依据新的历史形势,清醒的估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但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这一正确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来抓,以致酿成党在全局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1956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需要铭记的年份。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另外,赫鲁晓夫在会后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讨论了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问题,指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种种错误,并对其各种理论进行全盘否定,可以说是苏联共产主义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随后,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波兰和匈牙利爆发了“波匈事件”,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乘机掀起了世界性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同样波及到了我国,那时我国刚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加之国内又有极少数人借整风运动向共产党发起攻击,出现一些违反、攻击党和诋毁社会主义的言论。因此,在1957年10月7日,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尽管这一论断没有及时公布,但在1958年5月5日召开的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接着23日,大会讨论通过了刘少奇的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严重偏离和否定了八大的论断。此后,社会主要矛盾就演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历史证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矛盾,是极左思想的产物,给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这也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二)经济层面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逐步恢复和发展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在3月30日,针对500多名理论工作者提出来的很多问题,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回应了他们当中比较迫切的一些问题。他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式讨论。同年6月,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明确,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然而,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正式列入党的文献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明确规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八大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八大中关于主要矛盾的判断的继承和发扬,相比之下,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界定。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全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产得到极大的满足,老百姓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飞跃,迈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饱饭、穿暖衣的生存需求,但是,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学界开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变化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但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直到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没有变”的论断,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他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观点的提出,是共产党人科学全面的分析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的正确结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三)社会层面上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且决定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此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要矛盾长期不变的历史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仔细探究为何维持了36年的社会主要矛盾会发生转变?或许我们可以从我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需要开始发生变化。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仅是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表现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而解决好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将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國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规定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又规定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基本国情变了主要矛盾肯定是要变,但主要矛盾的转变并不改变我们的基本国情。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本国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度,有着特定的国情和条件,在特定的国情和条件下进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而我们现在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上实现现代化,但里面又蕴含着过程性的变化。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党与时俱进的制定新的政策,还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这将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提出新要求。我们要解决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自觉追求,贯彻到具体实践当中才能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意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来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也是历史性的。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客观前提
  毛泽东强调说:“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可客观依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我国社会矛盾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帮助全党全国人民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作中心的转移,完成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基本国情的“不变”,是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处在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新的理论武装。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一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战略步骤: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论断为我们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我国在更加平衡充分的状态下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二)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必须满足吃、喝、住、穿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他们揭示了人类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内在规律。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才能保证人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使人的体力和智利得到普遍发展和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可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假如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等发展作为条件,经济的发展也往往会因后劲不足而失去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重视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一门心思只抓经济,我国在抓经济的时候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打破特殊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不断实现大多数的享有和共有。
  理解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十九大报告主题的深刻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源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人民的期待就是我们党前进的方向。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确立,为新时代我国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三)有助于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的获得感得到增强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源泉,它为判断社会发展战略策略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提供了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继承和发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了价值遵循。
  最后,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找到解决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新动能。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刘亚平,1990年,女,河南省,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志愿服务和革命纪念馆工作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革命纪念馆人力资源不足的普遍现状,又能同时促进红色教育参与度和覆盖面。本文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概念、发展趋势、工作策略和创新方式等角度,概览的介绍和分析推动革命纪念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路。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 志愿者 志愿服务  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指基于利他主义,为支持、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
期刊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并逐渐被其他国家接受和认可,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发展,我国的外交思想经历了从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突破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关键词】:改革开放 外交政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  一、改革开
期刊
【摘要】:此文通过讨论设计中元素的运用,分析设计元素排列的疏密关系。借鉴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的排列方式和阅读相关的设计理论总结出来的排版方式和疏密技巧而编写的论文。  【关键词】:元素 疏密  1.常用的设计元素  装饰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大致可分为几何元素、图案元素和文字元素。几何元素包括点、线、面以及三者所构成的几何平面,如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圆等,常用于装饰背景;
期刊
【摘要】:本文在统计《十九大报告》中所有附加式词汇基础上,从词汇学的角度,对附加式合成词构造成分、构词方式以及词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附加式合成词 词缀 构词方式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汇按构成语素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合成词根据构词方式的不同分为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附加式是指由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方法构成的词。  二、《十九大报告》中的附加式合成词阐释  (一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政治家,毛泽东用《矛盾论》奠定了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历史地位。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冯友兰用《新理学》表现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关怀。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并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冯友兰以弘扬民族传统为己任,使古老的中国民族文化大放光彩。本文简要叙述了《矛盾论》与《新理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着重对
期刊
【摘要】:进入新时期之后,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挑战,计生干部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计生干部来说,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计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 计划生育 思想政治工作  1引言  长期以来,计划生育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不仅与人们之
期刊
【摘要】: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对于两者的关系都有不同的看法,本篇文章主要从中国哲学家及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探索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 哲学 中国哲学家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含了很多层面。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围绕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展开论述。  张君劢先生认为,科学为客观的,玄学(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为论理为方法学所支配,人生观则起于直觉;科学可以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一种微观管理文化。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本人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几点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建设 路径 分析  1、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并非万能的。  因此,企业文化本身只是一种管理方式,并非万能钥匙,不能指望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热点、难点问题,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
期刊
【摘要】:奇俊峰,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王公,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从沦陷区投身抗日战争的蒙古王公,也是抗战期间少数民族仅有的被国民党授予中将军衔的女性。她赤心爱国,积极投身抗日,为宣传抗战四处奔波演讲,并亲身参与多次战役。在国家危亡之时,她为号召少数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积极投身抗战做出先进表率,被誉为蒙古族的“抗日女王”。本文笔者欲结合相关史料,对奇俊峰的抗战事迹进行一番深入探究。  【关键字】:
期刊
【摘要】:14-17世纪是一个探索的时代,亦是大航海时代。在这一时期,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已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特别是刚刚驶出地中海的西方人正在走出中世纪的城堡,走出封建贵族、封建教会的藩篱。而东方这种一缕新鲜的空气,使得这些人异常的兴奋,更让他们心生好奇。《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中华大帝国史》、《大国志》、《中国札记》和《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