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创新的必要性
1.办学定位不明确,照搬母体高校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在办学经验、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公办大学存在明显的差距。当前教育界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共识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这种表述过于笼统,一些独立学院也因缺少深入思考而未赋予其实质性的内容,仍然显得目标不明确。另有一些独立学院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清晰,没有认真研究与母体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差异,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因而依葫芦画瓢,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趋同,且过于迎合市场
独立学院大都依托母体高校办学,通常以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为蓝本,集中发展母体高校就业前景良好的成熟专业和特色专业。最终培养的人才竞争力不突出,在就业方面易与母体高校毕业生发生冲突,也不利于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形成,影响独立学院“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实现。此外,部分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学科门类越齐全标志着办学实力越强;认为专业设置要绝对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但是,快速发展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决策行为相当程度的短视性,这种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加剧了专业对社会热点的迎合,并不是真正面向市场办学,而是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跑。11l
3.课程体系结构失衡,特色不鲜明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一问题尚未在普通高校中得到有效改善,又沿袭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过多的理论课不仅加大了课程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阻碍了应用型课程的开设,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影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另外,独立学院因成立时间短,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系列教材,所设置课程几乎完全使用母体高校的教材,体现应用性特色的新课程、新教材并无增加,特色不鲜明。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不完善
虽然从独立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已将实践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但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却缺少条理和探索性,且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专门的实验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还不能配备到位,而教师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实践课程经常出现缩水现象,或以“放羊”形式告终。另一方面,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力,企事业单位不愿作为实习基地接受实习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始终不能良好展开。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创新的障碍
1.投资主体多元,意见难以统一
目前,独立学院的投资模式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六种:普通高校独家投资,普通高校与企业合作投资,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投资,中外合作投资,国有大学“收编”民办高校等。总体上呈现出独立学院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母体高校、合作方和独立学院自身,三方都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关系难以协调、焦点难以集中、意见难以统一。
2.办学经费不足,教学条件不配套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初始资金的投入比较大,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生上交的学费,而资金回笼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许多独立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趋势。教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建立真正的实习基地、真正的试验基地,而因为要付出很大的一笔成本最终无法落实。同时,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除了一定数量的母体高校委派的教师,独立学院的教师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离退休兼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院引进的教师。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的福利待遇没有公办高校好,兼职教师不稳定,引进的教师在学历、职称方面不理想。
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又在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岗位技能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独立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以社会调研、轮岗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用人机制灵活的特点,多渠道聘请企事业单位中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这种师资培养建设规划,往往因为办学经费不足而落空。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外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缺乏。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仍处在规范过程中,因此,教育部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与普通公办高校采用同一标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仍用传统眼光来看待独立学院,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独立学院。整个社会对独立学院表现出来的新模式,还表示怀疑,并不能完全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也基本沿用对普通公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独立学院的独特性关注不够,对独立学院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评价体现不足,对鼓励独立学院在办学的各方面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引导不够。另一方面,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没有形成体系。不同的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构建上参差不齐,有些独立学院仅是独立招生的部门,无独立法人资格,教学组织由母体学校统一安排,基本上无专门的管理部门,虽然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了一些评价措施,如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教师评价制度等,但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创新的依据
1.符合学院办学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一种规格、一种模式的局面到逐步产生分层次结构的变革过程,独立学院应该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在定位合理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合理的阶段目标、可行的具体措施。作为新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显然是与公办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要形成自身特色。独立学院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教育学习阶段,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并将理论知识不断作用于实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需要,特别要以“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多种模式、因材施教”为原则,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2.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要特别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应把握好当前与长远、需 要与可能、专业口径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本校专业与其他高校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设置优势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以研究市场作为起点,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现状,把专业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种类型,对处于衰退期的专业坚决不予考虑,对处于成熟期的专业,若是本院的特色专业可以保持原有规模不再扩大,若是一般专业则采取逐年递减的策略,对处于起步和成长期的专业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影响人才需求变化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趋热的专业提前进行布局,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衰退的专业提前缩减,确保专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状态。
3.着眼于可利用的办学资源
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可利用的办学资源。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资源、母体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地方和区域办学资源等都是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的办学资源。独立学院现有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拥有图书量、体育场馆、师资等是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时必须考虑的物质条件。在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时要充分挖掘母体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效益。利用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开设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在办学初期可以借用母体学校的师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成功的办学经验等。独立学院在确定培养计划的时候还应灵活借用地方和区域办学资源,开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地方、区域之间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进行合作。
4.适应生源素质条件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的本科学生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改进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所必须担负的责任。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其学生的特点,由表及里,内外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独立学院招生分数线低于二本、高于普通专科院校,这使得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一般呈现出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方法不适当;理想目标远大,毅力较差;独立意识较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特征,因此,如何根据生源的特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崭新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柏翠,对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8):135
[2]刘桂梅,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理论,2009(26):129-130
[3]成长群,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障碍[J],前沿,2008(4):100-102
[4]李巧针,关于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8):124-126,
[5]何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10):153-154
[6]郑庆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结合浙江省温州市所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7):103-106
[7]王会金,王智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2):91-93
[8]乔樱子,刘宇,竞争中求发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B06):143-145
1.办学定位不明确,照搬母体高校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在办学经验、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公办大学存在明显的差距。当前教育界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共识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这种表述过于笼统,一些独立学院也因缺少深入思考而未赋予其实质性的内容,仍然显得目标不明确。另有一些独立学院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清晰,没有认真研究与母体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差异,对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因而依葫芦画瓢,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趋同,且过于迎合市场
独立学院大都依托母体高校办学,通常以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为蓝本,集中发展母体高校就业前景良好的成熟专业和特色专业。最终培养的人才竞争力不突出,在就业方面易与母体高校毕业生发生冲突,也不利于独立学院专业特色的形成,影响独立学院“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实现。此外,部分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时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学科门类越齐全标志着办学实力越强;认为专业设置要绝对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但是,快速发展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决策行为相当程度的短视性,这种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加剧了专业对社会热点的迎合,并不是真正面向市场办学,而是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跑。11l
3.课程体系结构失衡,特色不鲜明
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一直存在着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一问题尚未在普通高校中得到有效改善,又沿袭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过多的理论课不仅加大了课程难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阻碍了应用型课程的开设,挤占了实践教学时间,影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另外,独立学院因成立时间短,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系列教材,所设置课程几乎完全使用母体高校的教材,体现应用性特色的新课程、新教材并无增加,特色不鲜明。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不完善
虽然从独立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已将实践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设置实验课程,但相应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却缺少条理和探索性,且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专门的实验硬件和软件设施都还不能配备到位,而教师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实践课程经常出现缩水现象,或以“放羊”形式告终。另一方面,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不力,企事业单位不愿作为实习基地接受实习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始终不能良好展开。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创新的障碍
1.投资主体多元,意见难以统一
目前,独立学院的投资模式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六种:普通高校独家投资,普通高校与企业合作投资,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投资,中外合作投资,国有大学“收编”民办高校等。总体上呈现出独立学院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母体高校、合作方和独立学院自身,三方都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关系难以协调、焦点难以集中、意见难以统一。
2.办学经费不足,教学条件不配套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初始资金的投入比较大,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生上交的学费,而资金回笼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许多独立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趋势。教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建立真正的实习基地、真正的试验基地,而因为要付出很大的一笔成本最终无法落实。同时,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师资结构不合理。除了一定数量的母体高校委派的教师,独立学院的教师还包括一定数量的离退休兼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院引进的教师。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教师的福利待遇没有公办高校好,兼职教师不稳定,引进的教师在学历、职称方面不理想。
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一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又在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岗位技能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独立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以社会调研、轮岗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用人机制灵活的特点,多渠道聘请企事业单位中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这种师资培养建设规划,往往因为办学经费不足而落空。
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外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缺乏。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仍处在规范过程中,因此,教育部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与普通公办高校采用同一标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仍用传统眼光来看待独立学院,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独立学院。整个社会对独立学院表现出来的新模式,还表示怀疑,并不能完全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也基本沿用对普通公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独立学院的独特性关注不够,对独立学院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评价体现不足,对鼓励独立学院在办学的各方面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引导不够。另一方面,内部教学质量评价没有形成体系。不同的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构建上参差不齐,有些独立学院仅是独立招生的部门,无独立法人资格,教学组织由母体学校统一安排,基本上无专门的管理部门,虽然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了一些评价措施,如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教师评价制度等,但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创新的依据
1.符合学院办学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一种规格、一种模式的局面到逐步产生分层次结构的变革过程,独立学院应该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在定位合理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合理的阶段目标、可行的具体措施。作为新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显然是与公办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要形成自身特色。独立学院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教育学习阶段,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有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并将理论知识不断作用于实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需要,特别要以“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多种模式、因材施教”为原则,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2.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要特别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应把握好当前与长远、需 要与可能、专业口径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本校专业与其他高校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设置优势专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以研究市场作为起点,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现状,把专业划分为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种类型,对处于衰退期的专业坚决不予考虑,对处于成熟期的专业,若是本院的特色专业可以保持原有规模不再扩大,若是一般专业则采取逐年递减的策略,对处于起步和成长期的专业作为重点选择对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影响人才需求变化的政治、经济、管理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趋热的专业提前进行布局,对五年或十年后可能衰退的专业提前缩减,确保专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状态。
3.着眼于可利用的办学资源
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可利用的办学资源。独立学院自身的教育资源、母体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地方和区域办学资源等都是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的办学资源。独立学院现有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拥有图书量、体育场馆、师资等是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时必须考虑的物质条件。在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时要充分挖掘母体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效益。利用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开设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在办学初期可以借用母体学校的师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成功的办学经验等。独立学院在确定培养计划的时候还应灵活借用地方和区域办学资源,开创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一地方、区域之间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后勤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进行合作。
4.适应生源素质条件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的本科学生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改进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所必须担负的责任。独立学院在确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其学生的特点,由表及里,内外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育教学工作。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独立学院招生分数线低于二本、高于普通专科院校,这使得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一般呈现出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方法不适当;理想目标远大,毅力较差;独立意识较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特征,因此,如何根据生源的特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崭新的、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柏翠,对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8):135
[2]刘桂梅,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学理论,2009(26):129-130
[3]成长群,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障碍[J],前沿,2008(4):100-102
[4]李巧针,关于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8):124-126,
[5]何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10):153-154
[6]郑庆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结合浙江省温州市所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2008(7):103-106
[7]王会金,王智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2):91-93
[8]乔樱子,刘宇,竞争中求发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B06):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