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霍克”防空导弹家族详解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发晨
  
  “霍克”(HAWK)为全天候、超音速,中低空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可以拦截飞机、飞航导弹和战术地对地导弹。主要用于要地防空,也可用于野战防空,是美国雷达、导弹业巨擘雷声公司的杰作。“霍克”防空导弹的研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苏联战术飞机飞速发展,以仿制美国B-29而成的Tu-4轰炸机为首的各型战略轰炸机在土希诺航空节上频频亮相,并完成了多次环绕苏联本土的不间断飞行,随后又把航迹延伸到北极上空。苏联仿自德国V-2导弹的多型弹道导弹(下称TBM)也通过了国家试验。尤其苏联新的军事思想提出“向敌人发起大规模先发制人的进攻是自卫的最好方法”,苏陆军集团军、军、师各级则苦练空地协同,在苏联红军的多次演习中都可以看到前线强击航空兵的伊尔10在伴随JS-3、T-34、SU-152前进的观察员指导下投弹扫射的场景。头顶更有苏联红军歼击航空兵的米格15、雅克-9上下翻飞。刚刚成立的北约集团对此十分忌惮,以往靠高炮支撑的防空体系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即使在美国陆军中也只有刚刚问世的“奈基”-1一种导弹苦撑局面,而且这种导弹是用来打击中、高空轰炸机的,受到性能限制,其最低射高也在1000米以上,根本无法对抗苏联未来可能出现的以装备了核战斗部的战术弹道导弹为先导的大规模导弹、飞机多层次一体化打击。北约迫切需要研制一种能在低空发挥作用,并可截击战斗机、强击机的新型防空导弹。
  1950年,防空导弹在美军中还属于新生事物,它的上级管理单位是陆军野战防空炮兵司令部。由于美军的高炮大多采用自行底盘,因此官僚们认为新的防空导弹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战略、战术双重机动性,达到具备伴随装甲部队行进速度的要求,以便适应战线飞速变化,及时为快速推进的装甲部队撑开防空伞。于是,美国陆军野战炮兵司令部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在1951年提出了研制一种机动性能好,在中、低空作战的防空导弹,用于为“奈基”一1填补低空盲区,代号为Homing All-the-Way Killer。意思是“全程导向杀手”,缩写为“HAWK”。因此,按照我国科技术语翻译规定,将其缩写直接意译为“鹰式导弹”的译法是错误的,而应该将其音译为“霍克”,这就是为什么专业书刊上对此系统的称谓都是“霍克”的原因,类似的情况还有“海尔法”导弹和“陶式”导弹。
  根据美国陆军野战防空炮兵司令部制定的研制计划,这种新导弹系统的主承包商为雷声公司,1954年7月正式开始研制。诺斯洛普公司则负责研制发射架、装弹车、雷达和火控系统。1955年底,“霍克”导弹的试验全尺寸样弹完成飞行试验;1956年6月,首枚全系统战斗弹试射成功;1957年8月,基本型“霍克”导弹(MIM-23A)研制完成;1958年初,基本定型投产,并于1960年初开始装备部队。
  为了使“霍克”能够适应并跟上战场态势的变化,美国紧接着于1964年提出了对“霍克”的改进计划,改进型代号为MIM-23B。改进型的研制进度很快,1965年,首枚试验样弹飞行成功,随后于1966年完成了全系统测试;1968年5月,改进型定型,首批系统于1969年6月投产,1972年11月装备部队。1973年又开始了共分3个阶段的进一步研究改进。“霍克”导弹除了装备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之外,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这种导弹。北约的一些成员国和日本还取得了许可证,自己可以生产“霍克”导弹改进型。
  基本型的研制、试验共用经费为1.46亿美元,总采购费约8.23亿美元,共生产基本型导弹13067枚(其中包含研制试验用的291枚),每枚导弹平均价格约4.1万美元(1965年美元值)。截止1993年,共生产改进型24739枚(不包括研制试验用),单价为27.8万美元(1993年美元值)。相比“爱国者”导弹75万美元的单价(1993年美元值)来说相当便宜。这也是它经久不衰,将同时期、同性能的苏联SA-2导弹比下去,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生命力非常强的导弹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导弹
  
  “霍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划定的空域提供有力的防御。由于“霍克”导弹的射程较远,航路捷径大,所以它适用于大面积的防御。而且,“霍克”导弹有专门的抗干扰系统,能够在杂波、消极和欺骗式的电子干扰情况下进行作战。而三联装的导弹能够迅速地发射,构成密集火力,以补足精度的不足,再加上导弹的大威力战斗部,保证了它大的杀伤概率。
  “霍克”导弹的布局与结构属于典型的第二代防空导弹布局,其基本型与改进型导弹的外形相同,都是采用无尾式气动布局。头部呈锥形,用玻璃钢纤维材料制成。弹翼为梯形,位于弹体中部稍后,按“x”配置,前缘后掠角76度,后缘与弹体垂直。一对弹翼的总面积约为1.86平方米(包括弹体部分)。4片矩形舵接在弹翼后缘,除进行稳定和控制俯仰与偏航外,还控制导弹的滚动稳定。舵面用铝合金制成,一对舵的面积约为0.2平方米。弹体由5个舱段组成。导引头舱天线罩内装有抛物面天线;电子仪器舱装雷达接收机、无线电引信、自动驾驶仪、解锁装置及电源等;动力装置舱装固体发动机,其上有4片弹翼;最后舱为舵面伺服机构和电源/液压传动装置。
  基本型的动力装置早期采用串联装药内孔燃烧的M22E7型双推力火箭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推力不稳定,经常发生发射后推力突然减小甚至失效的情况,在靶试时出现过多起导弹在飞行中突然从半空中坠落的尴尬场面。为了解决这种不利局面,雷声从1956年开始进行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固体燃料改为同心装药的M22E8型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并于1959年底开始装备。M22E8发动机的固体燃料燃烧时间为25~32秒。为了达到起飞时产生峰值推力大、暴发性强,正常飞行时稳定、持久的双推力,M22E8发动机采用了两种固体燃料,它们先后燃烧并产生两种不同的推力,分别起助推和主航作用。起飞推进剂为ANP-2830HO型。M22E8发动机中间联结第一级燃料和第二级燃料的点火系统为电起爆装置,当第一级助推燃料棒燃烧完毕后,自动传递、控制巡航燃料棒开始工作。为了保险起见,防止第一级燃料工作时第二级燃料误工作,起爆装置采用了双重保险的机械式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只有在第一级彻底燃烧完毕后延时一段很短时间后,才点燃第二级。在改进型“霍克”上,动力系统换成M112型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体积减小而推力有所增加,巡航级工作时间也加长,射程也从基本型的32公里增加到40公里。   “霍克”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工作方式为半主动连续波体制。即靠地面照射雷达发送连续波信号照射目标,导引头接收反射回波,然后经自动驾驶仪处理后产生控制“霍克”导弹飞行的信号。工作时,它接收来自半主动寻的雷达导引头的目标与导弹间的误差信号,经变换放大后产生操纵液压舵机的信号,控制舵面偏转,使导弹按一定轨道稳定飞行。
  导引头的接收天线安装在导弹头部液压驱动的万向平台上,用小型陀螺作为惯性空间基准。基本型“霍克”的导引头天线为抛物面反射器,但天线的灵敏度不够,当导弹攻击俯冲目标时,常因为地面杂波等原因丢失目标。为了提高跟踪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改进型“霍克”采用了低旁瓣、高增益的平面裂缝天线。此外,为了对付高速、低空、小反射截面的目标,改进型“霍克”还采用了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倒置接收机,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对多普勒频率的分辨能力。
  基本型采用装普通烈性炸药的XMS型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约50公斤,其中装H-6炸药约33公斤。改进型采用连续杆式杀伤战斗部,质量约75公斤。这种战斗部的特点是采用首尾连续的小钢柱杀伤体,爆炸后可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圆环,好似一个不断扩大的电锯锯面飞散,以获得较高的杀伤概率。
  由于研制时正值美国“大规模核报复”理论走红的时期,美国热衷把核战斗部搬上所有武器载体,“霍克”导弹战斗部也可采用核战斗部(MK一101),该战斗部当量为5000~15000吨,杀伤半径达2000米。为了防止装备了核战斗部的导弹在储运、装填时发生灾难性后果的误爆炸,雷声公司专门为其设计了严密的保险装置,该装置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机械保险,在导弹达到一定速度时解除;二级为电气保险,根据弹上半主动寻的雷达信号解除;第三级为引信保险,当引信捕捉到目标后解除。这样的安全防范确保了核战斗部的安全,要知道,在冷战高峰时期,西欧战场的美军野战防空炮兵的数十个导弹群上千枚导弹每天都得变换2次阵地,在一个地方停留最多不超过14小时,以防止被苏联侦察到。如果没有可靠的保险装置,岂非反倒成为威胁自己的上千个核火药桶?
  
  探测、发射与指控
  
  “霍克”防空导弹系统采用比例导引的连续波全程半主动寻的制导。对目标的探测由一部脉冲搜索雷达和一部连续波搜索雷达经连指挥站或排指挥站协调来完成。捕获目标后,大功率照射雷达发出目标指示信号,对选定的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和照射,弹上连续波寻的雷达接收地面照射雷达经目标反射的信号,测出导弹与目标间的视角变化率,并根据目标反射信号的多普勒频率,得出导弹与目标间的相对速度,使两参数之积与导弹侧向加速度成比例,产生的信号输送至自动驾驶仪,通过自动驾驶仪来控制舵面偏转,将导弹引向目标。
  脉冲搜索雷达基本型号是AN/MPQ35,改进型是AN/MPQ50,C波段工作,探测高空目标,能全景显示,作用距离72~104公里。
  连续波搜索雷达基本型是AN/MPQ34,改进型是AN/MPQ55,工作于l波段,可以在严重的地物杂波干扰下探测低空飞行目标,向目标照射雷达和控制中心提供目标数据。
  关于大功率照射雷达,基本型“霍克”采用的是AN/MPQ39,改进型“霍克”为AN/MPQ46。第二阶段改进时改为AN/MPQ57,为J波段连续波雷达,可在方位、俯仰和距离变化率上自动截获、跟踪和照射目标,同时向导弹提供基准信号。此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为43小时,改进型为130~170小时,后又增至300~400小时,甚至超过了采用相控阵、固态发射机等先进技术的“爱国者”的AN/MPQ-53雷达。
  “霍克”系统由导弹、3联装发射架、1辆中空目标搜索雷达(脉冲体制)车、1辆低空目标搜索雷达(连续波体制)车、2辆大功率照射雷达车、1辆测距雷达车、1辆连控制中心车、1辆信息协调中心车、1辆运输装填车(能够在几秒钟内装填3枚导弹)以及HF60D 400HZ发电机组等组成。“霍克”系统的每个发射架可载3枚导弹,操作手在战斗准备状态才转动发射架。当照射雷达锁定目标后,就与照射雷达天线在方位和俯仰上随动瞄准目标,同时通过转塔控制组合使导弹处于待发状态。收到发射命令后,选定1枚待发导弹激活电源,启动快速陀螺,使导引头天线稳定地瞄准目标。
  “霍克”导弹通常以连为完整的作战独立单元进行火力配置,一个连有3套发射装置,配置在离战斗地区前沿15~20公里地带,约需一个100×200米的场地部署发射排的作战设备。3套发射装置呈底边稍长的等腰三角型配置,相距大约60米。在战斗区前方多采用自行式“霍克”,后方可采用牵引式。每个连的间隔距离不超过20公里。
  在作战时,当发现目标并区分敌友之后,指挥官根据显示选定要射击的目标。收到发射指令后,选定待发导弹并加电,导引头天线稳定地瞄准目标,按照射雷达给出的前置碰撞点发射导弹。在导弹飞行过程中照射雷达始终跟踪目标,导弹对照射雷达的直射信号和目标的反射信号进行比较,不断地修正航向,按比例导引规律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近炸(或触发)引信引爆战斗部摧毁目标。当导弹命中目标后,进行射击效果判断,决定下一枚导弹的发射。
  “霍克”导弹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按美国陆军的维护标准分为五级:一级维护为操作员预防性检查;二级维护进行定期检查,可更换失效的零组件;三级维护为连队直接维护,包括组合设备的测试及修理;四级维护是对几个导弹营的总维护,具有专门维修功能;五级维护主要由厂家或具有大修能力的军级修理所对雷达和支援设备进行检修,对导弹待发状态检查和进行场地维护。实际上,从操作中看分共为三级,前三级维护都可以在连队层次完成,而后面的两级则分别需要防空导弹群(旅)、军(或集团军)进行。这种维护体制比较合理,能够分散、分担各级的压力,因此成为美军陆基防空导弹维护的样板,后来的“爱国者”在设计时也参照了“霍克”导弹的维护体制和标准。
  “霍克”导弹仍是西方第一种能有效对付低空突防战机的中程防空导弹,使对方必须用反辐射导弹之类的高技术武器先行攻击才能有效压制。美国军方仍不断用现代电子技术对“霍克”加以改进:首先是以数字化微电子技术取代模拟式系统,在脉冲搜索雷达上加装数字化移动目标指示器,加装数字化传输键;其次在照射雷达上加装光学追踪系统,不但在日间可以作敌我识别之用,而且在对方进行电子干扰时,用不受干扰的光学系统保持目标追踪,指挥照射雷达维持照射,增加抗干电子扰的性能。   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的试验发现,在先进雷达的指引下,“霍克”导弹有能力击落弹道导弹。不过,由于射高太低,其拦截目标只限于射程100公里的近程弹道导弹,而这么近程的导弹是打不到台湾本岛的,对台湾反导能力没有帮助。然而,这显示“霍克”导弹有能力对付高超音速目标。台湾军方认为,大陆第三代战机携带反辐射导弹进攻时,“霍克”导弹应有能力将反辐射导弹及载机同时击落。由于“霍克”导弹射程高达20~40公里,大陆若以苏-30MKK战斗轰炸机携带KH-31或激光制导炸弹等中近程空对地武器进攻的话,并无法逃避防空导弹的打击,加上前面提到的有限多目标攻击能力,在远程防空火力不及的地带,可用“霍克”导弹抵挡强度较低的进攻。
  前面提到过,“长白”雷达在侧方及后方只能依赖地形或掩体提供被动防御,而且当导弹打光后,正前方也暴露在对方火力面前。如果在附近重复部署“霍克”导弹,可以协助其抵挡企图攻击的远程战机,或是在“天弓”导弹失效时提供掩护,而且“爱国者”的火控雷达也能指挥“霍克”导弹,增加MPQ-53雷达所能掌握的火力。
  
  发展与改进
  
  “霍克”导弹研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当时电子技术还属于电子管时代,因此性能很不稳定。因此,美国于1964年开始研制“霍克”导弹改进型。1969年小批量生产,1972年开始装备部队并陆续取代基本型。到70年代中期,美国本土基本型全部退役。到目前共进行了5次重大改进,其改进情况如下:
  第一次改进在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将基本型发展为改进型,主要对导弹本身进行了4项大的改进:首先,受惠于美国空军对响尾蛇空空导弹进行固态化改进,雷声公司将“霍克”导弹的电子管电路换成固态电路,减小了电子器件的体积重量,为增加弹上燃料、提高射程留出了空间,并换装了采用倒置接收机的导引头,以提高灵敏度。同时,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扩大了作战空域。由于前述的缩减电器元件空间,因此“霍克”改进型采用了更重的战斗部。加上当时美国在核弹小型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霍克”改进型首次具备了装核战斗部的能力。
  第二次改进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亦称“霍克”改型第一阶段改进。主要有3项改进:换装新型连续被波搜索雷达(AN/MPQ48),提高雷达性能。而在AN/MPQ50型脉冲搜索雷达上采用了当时刚实用化的一些抗干扰措施,如增加数字式目标显示设备,采用具有多个频率点交替工作的参差脉冲重复频率等,提高了雷达的抗干扰性能。而且,随着美军战场CI网络的建立,改进型“霍克”也在武器系统内部各车辆之间实行了美国陆军战术数据网络通信。
  第三次改进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亦称“霍克”改型第二阶段改进。这次主要包括2项内容:首先是改进大功率照射雷达,简化了检修故障程序,平均无故障时间增加到300"-400小时。其次,为了增加在强电子干扰条件下的对抗能力,增添了光学跟踪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作战效能。
  第四次改进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亦称“霍克”改型第三阶段改进。这次改进项目比较多,最主要的是采用了新技术来解决迎战多目标问题。首先是改进连续波搜索雷达,改变雷达的发射波形,使一次扫描就能测出目标距离、距离变化率和方位角,缩短了对低空近距尤其是机动目标的预报时间,加装“傅立叶”快速变换的数字式信号处理器,用以将目标多普勒效应进行数字化处理,再提供给微型计算机,这样可完成原来由自动数据处理器和信息协调中心所进行的多目标处理,为取消信息协调中心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外,在大功率照射雷达上增加了“低空同时攻击目标”(LASHE)作战方式,使武器系统具备低空拦截多目标的能力,增加了火力。目标一旦出现,即可自动或手控转入“低空同时攻击目标”作战状态,能分辨波束内的多个目标,并选择威胁最大的目标予以攻击。三阶段改进型的照射雷达可直接发射广角扇形波束,涵盖低高度大范围空域,可一次发射3枚导弹,分别自行导向目标。对付低空入侵机群时,可以一次攻击敌多机编队,以免敌机企图用先导机作为吸引火力的“飞靶”,掩护其他战机突防。一个拥有两个照射雷达的“霍克”导弹连可同时攻击6个目标,在理想情况下可攻击12~18架飞机。
  此外,为了提高导弹连的机动性,第三阶段改进中减少了地面设备和车辆,以连指挥站代替连控制中心,取消了测距雷达和信息协调中心,使车辆总数减少到14辆。同时改变了连编制,“霍克”火力单元采用三种编制,即突击排、加强突击排和导弹连。
  第五次改进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保证“霍克”系统在1990年代的有效性,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改进计划,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武器系统的机动性和自动化程度。内容有:
  采用可一车三用的新型装填运输车,同时兼作运输、牵引和装填导弹,车上还可运载一组(三联装)备份导弹。同时也改进了发射架,使发射架不用卸下导弹就能够带着导弹行军,减少了以往从战斗转人行军状态时的烦琐操作。另外将架上的所有电子管电路换成一台数字式微型处理机,缩短作战部署时间和改善导弹发射计算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维护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证武器系统在全天候和昼夜间自动精确的定位,雷声公司在雷达车和发射架上安装了由指北陀螺仪和数字计算机组成的定位仪,使阵地勘测定位自动化,缩短了强占阵地后转入战斗的准备时间。
  在雷达方面,新“霍克”系统采用了频率捷变连续波搜索雷达。这是一种多功能三坐标连续波搜索雷达,方位为360度机械扫描,俯仰为90度电子扫描,能覆盖“霍克”导弹全部作战空域,具有边搜索边跟踪的能力。由于该雷达旁瓣低、截获概率低,还能用来对付反辐射导弹。
  随着美军c3I系统的不断完善,“霍克”系统与“爱国者”导弹系统实现了联网,改变软件,使两系统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可由“爱国者”导弹的信息协调中心控制“霍克”导弹进行射击,使之具有低空反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按照美国的计划,还要将“霍克”地对空导弹武器系统改成完全自行式的,预计在发射车上设置10个发射筒,装10枚导弹,但后因经费限制而落空。
  经多年改进,“霍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作战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成为90年代有效的中程、中低空防空武器。预计2010年以后“霍克”导弹仍是有效的武器系统。
  
  台湾陆军的“霍克”导弹
  
  台湾国民党当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美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始筹划地面防空力量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当局为了适 应台海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将战略思想调整为“防卫固守,有效吓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空防御体系建设。2000年5月,带有严重“台独”倾向的陈水扁上台后,大力推行所谓“决战境外”的军事战略,台军加紧发展地空导弹系统。
  台军将整体防空部署分为战术型和战略型两大部分。战术型是指7600米以下的中低空防御,主要对付来袭战机;战略型指7600米以上的中高空防御,主要对付来袭弹道导弹。在7600米以上空层又分高空和低空两部分,高空层系指在大气层外拦截并直接命中摧毁来袭导弹,目前台军并不具备相关技术,还只是在“评估”之中。在台湾陆军的防空导弹中,“爱国者”反导弹系统为高空防御,“天弓”反飞机导弹为中高空防御,“霍克”导弹则为中低空防御。
  从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作战到以色列的第三次中东战争,都说明先发制人攻击地面战机可对一支强大空军战斗力构成毁灭性的破坏。尽管台湾装备了远程的“天弓”导弹,但它数量太少,只要“长白”雷达一被摧毁,相距甚远的其他固定“天弓”导弹阵地便无法弥补这个缺口,后续战斗机、攻击机就可以沿着这个漏洞源源不断地进入。所以,台湾必须部署有一批价格低廉、数量众多,但射程及火尤却没有“天弓’防空导弹那么远的中近程防空系统。在完整的防空火力网中,它们可以增强局部防空火力,弥补远程防空网的漏洞。在防空网受损时,它们可以挑起重任,防御关键地点,迟滞攻势,以掩护防空网的恢复。台湾的“霍克”导弹就是担负这样的任务。
  台湾现有的12个防空导弹营中有4个营(共13个连)装备“霍克”导弹,每个连分成2个排。而台湾陆军防空导弹部队中以排为最低独立作战单位,因此台湾陆军共有26个作战单元,100套以上发射架。它们可保护次重要的军事目标或伴随远程防空导弹部署。虽然与“爱国者”导弹和“天弓”导弹相比,“霍克”导弹显得技术陈旧,导弹射程较近,火控雷达也缺乏多目标能力,但“霍克”式导弹能以成熟的系统不断改进,降低采购价格,增加部署数量。由于数量众多,能形成庞大的防空预备队,可在第一线防空单位失效时提供支援。因此,在台湾陆军中仍旧没有替换庞大的“霍克”导弹群的计划,相反还多次向美国乞购备件,并于2000年7月获得了美国提供的价值1.06亿美元的162枚“霍克”改进型防空导弹及零部件。
  相对于固定配属的“天弓”系统,“霍克”导弹的生存优势在于易于机动。防空导弹阵地为了扩大雷达视野和导弹射界,倾向于往地势较高的位置部署,部署阵地的海拔提高100米,视线就延伸35公里,提高200米,视线就延伸50公里。然而台湾的近海丘陵地形支离破碎,不适合“爱国者”或“天弓”导弹那样7~8吨重的发射架、20余吨的制导雷达等大型车辆进行机动,而“霍克”导弹的三联装发射架的重量不过3"4吨,不易受山区恶劣路况的限制。1999年曾有消息指出,台湾中山科学院将“天弓”导弹安装到“霍克”导弹的机动发射架上,利用较轻便的“霍克”导弹发射架进行部署,而“霍克”导弹阵地则利用“天弓”导弹的射程来提高阵地的远射程火力,可以变换阵地以躲避敌机轰炸,能在第一波攻击后,机动疏散以保存战力或集结以弥补防空漏洞。然而,“霍克”式导弹虽有能力击落超音速目标,但前提仍是要有能及早发现并跟踪目标的雷达。在美国陆军中,以MPQ-64轻型相控阵雷达搭配21世纪的“霍克”导弹系统,但由于重量轻,其探测距离并不远。台湾军方也计划购买这种相控阵雷达以提升“霍克”导弹的性能。
  
  结语
  
  台湾当局目前疯狂地研制、购买、升级导弹武器,但无论台湾当局怎样推行它的军事战略,无论如何发展其导弹武器,都阻挡不了祖国的统一。台湾当局陈水扁推出的“和平公投”闹剧,为众人耻笑。种种严重的分裂行为,与早已声名狼藉的李登辉的“两国论”一脉相承,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陈水扁分裂祖国统一的言行,必将受到中国人民的审判。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导弹也挡不住中国统一的大业!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两款当今最强大的舰载战斗机,让它们有机会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各自的性能,我们的本意并非要评出谁强谁弱,只是以这种方式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平台。    双雄简史  上世纪70年代,美海军迫切需要一种低成本的飞机来补充昂贵的F-14“雄猫”战斗机。1980年4月12日,由诺斯罗普公司和麦道公司合作设计的F/A-18A开始在美海军服役。截止上世纪90年代,F/A-18先后发
期刊
编者按:从2008年开始日本航空自卫队装备多年的F-4战斗机将开始退出现役,而T-2和F-1今年就将全部退役。这样到2010年左右,日本战斗机部队在数量上将会出现空缺,这就需要新一代战机来进行填补。本文根据海外的最新资料,对日本未来可能会采用的战斗机进行了详尽而客观的分析。    未来日本战斗机部队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确定了今后
期刊
导弹发射已箭在弦上,但“蓝军”强大的电子干扰,使得“红军”无法捕捉目标。雷达显示屏上,那条回波仍扭曲得如同被人不断甩动的绳索……“D方案”,指挥官轻轻地点下鼠标,发出的指令却是决定性的。上述这场“战争”是在我军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防空旅的综合局域网中展开的。在这个一切都由数字构成的虚拟空间中,防空旅的官兵们追踪着世界范围内的战争风云,砥砺着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精兵劲旅。作为解放军第一支高射炮兵大队、第一
期刊
张艳明 周丽娅/编译  1982年4月,英国和阿根廷两国之间爆发了马岛之战。马岛之战可以说是20世纪第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如今已经2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来重新回顾这一场军事迷们都非常喜欢研究的海战。    战争爆发    长期以来,阿根廷一直声称马岛是其领土的一部分。该岛全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叫福克兰岛)。马岛是南大西洋距阿根廷最南端东部约400英里的一个群岛,该群岛自1832年以来一直由英国人长
期刊
2004年新年伊始,北德文斯克的俄海军造船厂员工个个喜上眉梢,因为该厂有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都特别重视的非常重要的项目,从俄罗斯政府直接获得拨款比上年提高了50%。这个重要项目,就是新一代“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北风之神”从1996年开始建造,历时8年仍未下水,难怪普京总统和俄军方都等得有些忧心和着急了。    俄罗斯为什么要打造“北风之神”    北约东扩的锋刃已逼临俄罗斯国境线,俄罗斯感觉到国
期刊
2005年9月以来,海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称,鉴于伊朗“日益严重的导弹威胁”,美国正计划在伊拉克周边的中亚和中东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波斯湾、伊拉克东部或阿富汗西部等地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军事观察家认为,一旦美国的计划得以实施,目标将不仅仅是针对伊朗,而是对俄罗斯和中国形成事实上的“NMD包围圈”。    美国最终目的是建立强大的宇宙打击系统    2002年6月,美国正式退出美苏1972
期刊
最近,日本战斗机在东海驱逐我国日常训练和巡逻飞机事件,说明日本空中力量正在由一支潜在威胁向现实威胁转变。日本的航空自卫队成立于1954年,经过多年经营,已经成为一支规模较大、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强大空中力量,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小泉和安倍晋三为主的日本政要正在积极推进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航空自卫队将改称为拥有“集体自卫权”的空军。这支强大的空中力量加上在日本诸岛上修建的
期刊
戚家军的传统    中国于1957年开始研制核弹与飞弹,然而核潜艇的研制却迟至1966年才起步。  1964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同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1970年成功发射首枚“长征一号”战略导弹。而这时核潜艇的发展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原因在于,中国的核弹与导弹都曾有苏联提供的简单模型与零星资料,在两国交恶之前,中方已有若干启蒙式的认知,还不至于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只有核潜艇,才
期刊
王咏梅/编译  目前,西方军事强国正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以角逐21世纪初的世界战机市场。最近出版的美国《空军手册》认为,到2030年前,西方战斗机市场的总需求量约为800架,总价值700亿美元。有8种下一代战斗机将占据未来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种8种战斗机分别是:美国波音公司的F-15E“攻击鹰”、F/A-18E/F“超级大黄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16“战隼”、F/A-22“猛禽”和F-3
期刊
前不久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称,台军沿袭了近80年的军种编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台军将陆军导弹指挥部改编为导弹司令部,由原隶属于陆军变为直属“国防部”,从而使台军导弹部队一跃升级为独立的第四军种,地位类似于解放军的“二炮部队”。    五年建军之路    目前,台军导弹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军防空导弹部队。自1958年10月台陆军第一支防空导弹部队建立,经过45年的苦心经营,台陆军防空导弹部队已建成以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