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在中国美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词是一种相对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词的意境美是译者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宋词英译中再现古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宋词 意境美 英译
一、导言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人喜爱写花前月下,亭台楼榭,男欢女爱、相思离别。词往往韵味悠长给人一种纤柔香艳之感。意境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合一。意境之说起源于先秦《庄子》、《老子》提出的“立象尽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意向”、“神韵”被钟嵘等人提出,汉代的刘勰提出诗词要讲究意境的“风”与“骨”。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译者在翻译古词时,不仅要把实景译出,还应该再现宋词的意境之美。
二、宋词意境美的翻译
如何把意境美传递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译者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许渊冲先生也曾说过:“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但我们可以巧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
1.译语陌生化。距离产生美感,异域风情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若能将一些晦涩难懂有文化障碍的东西异化,给读者更广泛的思考空间,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了,由于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做适当的处理也是有必要的。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中的“双鸳池沼水溶溶” 的译文:A couple of Chinese mandarin ducks in warm water,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此译文的点睛之笔在“双鸳”的翻译,译者把它译为“Chinese mandarin ducks”,“mandarin ducks”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在亚洲筑巢在树上比鸭子要小的鸟,单从这一解释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鸳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如果译者在前面加“Chinese”,则把视野缩小到了中国,读者便能感受到一种异域风情,他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些美丽而古老的中国神话或传说以及种种联想和想象。这样,意境美就流露出来了。译者若采用归化手法翻译成“love-bird”,雖简单明了,但韵味全失,意境淡化。
2.译语目的化。李文革曾说:“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组信息和语义结构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意境美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因为意境美首要的目的是让读者能感受到古诗意境中朦胧或清爽的自然色彩与深刻或恬淡的个人情怀。③所以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要为读者考虑做些调整,使读者更能感悟到那份意境之美。请看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译文: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 come again.In fragrant garden path alone I still remain.(许渊冲),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不可以被省略的,少了一个成分都会导致意思理解错或理解不通,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虚”处做适当处理,通其意而达其境。此句中,译者多加了一个主语“I”,这样就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译者将一切情景的感受者设为“我”,“我”叹息花落,“我”识燕归,“我”独徘徊。这样,读者也被他的情绪感染而联想到自己,体会到作者对春色衰败而惋叹的意境。
3.译语动态化。字里行间若能流露出一种灵动之美,那么读者脑海中呈现的画面便熠熠生辉起来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动词是关键。所以,译者在翻译古词时,应该巧译动词,如果动词对等词的使用准确了,整个画面都会变得灵动可感起来,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译文:The thatched roof slants low,Beside the brook green grasses grow.Who talks with drunken Southern voice to please? White-haired man and wife at their ease.East of the brook their eldest son is hoeing weeds; Their second son now makes a cage for hens he feeds.How pleasant to see their spoiled youngest son who heeds.Nothing but lies by brookside and pods lotus seeds.(许渊冲)译文首句添加了动词“slants”和“grow”。可谓一举两得。既使动词low 和grow押韵,达到了音美和形美又使动态之景得以呈现。后文“talk”、“hoe”,“make”,“feed”,“lie ”,“pod”等动词的巧用使得整个画面都变得灵动起来,其中“lie”用得最妙,把小儿子天真活泼的劲表露出来。通过这些动词,一家老小的生活面貌被词人描绘得惟妙惟肖、意境之美得以呈现。
三、总结
关于翻译中意境问题的探究,一直罕有人问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把意境美显现出来,笔者从译语陌生化,译语目的化和译语动态化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宋词意境美的翻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磊.谈古典诗词意境美的翻译[J].时代文学,2009(10):29.
【关键词】宋词 意境美 英译
一、导言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人喜爱写花前月下,亭台楼榭,男欢女爱、相思离别。词往往韵味悠长给人一种纤柔香艳之感。意境是对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合一。意境之说起源于先秦《庄子》、《老子》提出的“立象尽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意向”、“神韵”被钟嵘等人提出,汉代的刘勰提出诗词要讲究意境的“风”与“骨”。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译者在翻译古词时,不仅要把实景译出,还应该再现宋词的意境之美。
二、宋词意境美的翻译
如何把意境美传递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译者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许渊冲先生也曾说过:“译诗不能百分之百地传达原诗的情趣和意象。”但我们可以巧用翻译策略来达到原文和译文功能上的对等。
1.译语陌生化。距离产生美感,异域风情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若能将一些晦涩难懂有文化障碍的东西异化,给读者更广泛的思考空间,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了,由于每个国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做适当的处理也是有必要的。如张先的《一丛花令》中的“双鸳池沼水溶溶” 的译文:A couple of Chinese mandarin ducks in warm water,Are playing with each other happily; 此译文的点睛之笔在“双鸳”的翻译,译者把它译为“Chinese mandarin ducks”,“mandarin ducks”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生活在亚洲筑巢在树上比鸭子要小的鸟,单从这一解释西方读者很难体会到鸳鸯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鸳鸯”象征着恩爱的夫妻。如果译者在前面加“Chinese”,则把视野缩小到了中国,读者便能感受到一种异域风情,他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些美丽而古老的中国神话或传说以及种种联想和想象。这样,意境美就流露出来了。译者若采用归化手法翻译成“love-bird”,雖简单明了,但韵味全失,意境淡化。
2.译语目的化。李文革曾说:“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组信息和语义结构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意境美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因为意境美首要的目的是让读者能感受到古诗意境中朦胧或清爽的自然色彩与深刻或恬淡的个人情怀。③所以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要为读者考虑做些调整,使读者更能感悟到那份意境之美。请看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译文:Deeply I sign for the fallen flowers in vain; Vaguely I seem to know the swallow come again.In fragrant garden path alone I still remain.(许渊冲),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不可以被省略的,少了一个成分都会导致意思理解错或理解不通,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虚”处做适当处理,通其意而达其境。此句中,译者多加了一个主语“I”,这样就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译者将一切情景的感受者设为“我”,“我”叹息花落,“我”识燕归,“我”独徘徊。这样,读者也被他的情绪感染而联想到自己,体会到作者对春色衰败而惋叹的意境。
3.译语动态化。字里行间若能流露出一种灵动之美,那么读者脑海中呈现的画面便熠熠生辉起来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动词是关键。所以,译者在翻译古词时,应该巧译动词,如果动词对等词的使用准确了,整个画面都会变得灵动可感起来,意境之美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译文:The thatched roof slants low,Beside the brook green grasses grow.Who talks with drunken Southern voice to please? White-haired man and wife at their ease.East of the brook their eldest son is hoeing weeds; Their second son now makes a cage for hens he feeds.How pleasant to see their spoiled youngest son who heeds.Nothing but lies by brookside and pods lotus seeds.(许渊冲)译文首句添加了动词“slants”和“grow”。可谓一举两得。既使动词low 和grow押韵,达到了音美和形美又使动态之景得以呈现。后文“talk”、“hoe”,“make”,“feed”,“lie ”,“pod”等动词的巧用使得整个画面都变得灵动起来,其中“lie”用得最妙,把小儿子天真活泼的劲表露出来。通过这些动词,一家老小的生活面貌被词人描绘得惟妙惟肖、意境之美得以呈现。
三、总结
关于翻译中意境问题的探究,一直罕有人问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把意境美显现出来,笔者从译语陌生化,译语目的化和译语动态化对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宋词意境美的翻译提供一个借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磊.谈古典诗词意境美的翻译[J].时代文学,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