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肉体,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与人及社会形成了彼此互助,双向建构的关系。但当下学校美术教育方面都纯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此为基点,分析造成原因和不足。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育;现状
一、致使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形成如此现状的原因
1.学校管理者对美术教育重视度不够
美术教育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处于“边缘”的状态,北方地区的学校尤为严重,大多数学校只有几个美术教师,中小学校都单一的只看中考、高考成绩,功利化的认为“升学率是硬道理”,升学率上不去,什么都是虚的。领导重视不够所以导致美术教学环境不配套,不完善,教学场所没有或不足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在中小学校大部分的美术课堂都是设在本班上课的教室里,没有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特有设备和环境气氛,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石膏、静物、画架都没有。这样的美术教育的质量,是无法培养和唤醒学生的审美和对美感的审视与追求的。
2.教师对艺术理解肤浅、传授知识目的不够明确
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常规的审美能力,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却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等最基本概念的认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着片面、单一、模式化的扭曲。 随着艺术形式的广泛开展,知识与艺术发展的脱节,教师在知识更新上显得极为缓慢。
3.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较单一、评价目的也不明确
美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评价的过程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启发学生真实表露自己,并通过反思逐渐确立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教学要求的松懈和对美育定位的轻视,也导致了绝大部分美术教师准备不足,无法做到从艺术的角度完善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评价体系单一和僵化
以往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接受美术课堂上老师的教授,往往老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布置意图一无所知,也不思考。面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通常只是根据自己所得的分数来获得。学生不明白分数之间的差别,不知道良好和优秀的差别。在以往的一贯教学思维下,老师是评价的最终垄断者,学生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完全被忽视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学生没有资格也没理由参与到评价中来,所以对于美术作业的意义根本不关心,慢慢的学生丧失了自我思考和认识自我的机会。
5.学生面对重技能轻审美的美术课,缺乏参与度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封闭的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只将基本美术知识技能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唯一基本形式,与美术的普及教育背道而驰,甚至有的把绘画教育等同于美术教育,多数小学生长期坐冷板凳,得不到真正的美术教育,这是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的误解。所以,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找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方法。
二、对基础美术教育方面欠缺的应对策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的意义
学生由于自身发育的特点,他们对图像的感知、识别和记忆的能力要比文字强,所以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适宜过早地接受文字、数字等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
学习美术课程的意义应该是由学习美术形成“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
2.提高智力因素以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制能力差、怕困难、自主能力差、自私自利、总是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总是口头地去教训学生该如何如何,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自己的年龄和智力因素共同成长的话,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锻炼融在某种活动中。从这点上讲,学习美术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活动。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去画,让学生学习美术时要有始有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
3.尊重学生的本能意识
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其次,应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再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动手是学生智慧的表现,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很多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时,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来解决。
4.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独立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练。老师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自豪。当学生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老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学生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因此,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将学生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就应该让学生自己作决定,时间长了学生就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前期的教育奠定了以后的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恢复天性,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维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我们需要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画家,大艺术家,而是教会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能对自然有感知、对人文有关怀、对社会有关注。这是建立良好心智模式的公民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需要。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意见,以养成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维、独立精神、独立审美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秦秀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5
[2]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万伟、秦德林.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育;现状
一、致使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形成如此现状的原因
1.学校管理者对美术教育重视度不够
美术教育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处于“边缘”的状态,北方地区的学校尤为严重,大多数学校只有几个美术教师,中小学校都单一的只看中考、高考成绩,功利化的认为“升学率是硬道理”,升学率上不去,什么都是虚的。领导重视不够所以导致美术教学环境不配套,不完善,教学场所没有或不足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在中小学校大部分的美术课堂都是设在本班上课的教室里,没有美术教学所需要的特有设备和环境气氛,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石膏、静物、画架都没有。这样的美术教育的质量,是无法培养和唤醒学生的审美和对美感的审视与追求的。
2.教师对艺术理解肤浅、传授知识目的不够明确
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常规的审美能力,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却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我国有相当数量的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等最基本概念的认识,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存在着片面、单一、模式化的扭曲。 随着艺术形式的广泛开展,知识与艺术发展的脱节,教师在知识更新上显得极为缓慢。
3.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较单一、评价目的也不明确
美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评价的过程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启发学生真实表露自己,并通过反思逐渐确立自己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教学要求的松懈和对美育定位的轻视,也导致了绝大部分美术教师准备不足,无法做到从艺术的角度完善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美术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4.评价体系单一和僵化
以往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接受美术课堂上老师的教授,往往老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老师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布置意图一无所知,也不思考。面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通常只是根据自己所得的分数来获得。学生不明白分数之间的差别,不知道良好和优秀的差别。在以往的一贯教学思维下,老师是评价的最终垄断者,学生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完全被忽视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学生没有资格也没理由参与到评价中来,所以对于美术作业的意义根本不关心,慢慢的学生丧失了自我思考和认识自我的机会。
5.学生面对重技能轻审美的美术课,缺乏参与度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封闭的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只将基本美术知识技能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唯一基本形式,与美术的普及教育背道而驰,甚至有的把绘画教育等同于美术教育,多数小学生长期坐冷板凳,得不到真正的美术教育,这是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的误解。所以,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找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方法。
二、对基础美术教育方面欠缺的应对策略
1.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的意义
学生由于自身发育的特点,他们对图像的感知、识别和记忆的能力要比文字强,所以对学生来说,他们并不适宜过早地接受文字、数字等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
学习美术课程的意义应该是由学习美术形成“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活动对于个体自身而言,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
2.提高智力因素以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制能力差、怕困难、自主能力差、自私自利、总是半途而废等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总是口头地去教训学生该如何如何,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自己的年龄和智力因素共同成长的话,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锻炼融在某种活动中。从这点上讲,学习美术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活动。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去画,让学生学习美术时要有始有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画中的问题。
3.尊重学生的本能意识
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学校里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其次,应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再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动手是学生智慧的表现,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很多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时,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来解决。
4.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独立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练。老师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自豪。当学生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老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学生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因此,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将学生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就应该让学生自己作决定,时间长了学生就学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前期的教育奠定了以后的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恢复天性,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维护学生的“奇思妙想”。
我们需要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画家,大艺术家,而是教会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观察、判断、思考、想象和表达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能对自然有感知、对人文有关怀、对社会有关注。这是建立良好心智模式的公民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需要。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意见,以养成思考、想象和表达能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维、独立精神、独立审美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秦秀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5
[2]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万伟、秦德林.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