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跨文化意识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前提。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意识是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不断对比中,通过自我反思而逐渐获得的。外语教学应包含文化教学,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167-02
每种语言的表达形式都受到其文化内容与特征的制约,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认知与认同过程。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国际交往中,会因思维和价值的不同产生文化冲突,学习者需要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自然地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对比。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失去语言,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反之亦然。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价值紧密相连,是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载体。每一种文化都自己的文化体系,有些文化体系彼此之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
1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Hanvey(1979)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贾连庆,2008:30)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一种意识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的敏锐力,一种对意识意义、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的理解能力和能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来,用多元视角来看世界、看自己、看与其他人、其他群体的关系的能力。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审视、理解和评价事物,在一种文化背景里恰当的行为常常会在另一种文化背景里因意识意义、价值观念的不同而被曲解甚至误解。当我们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本族文化思维去理解他人的现实时,文化冲突也就随之而来。在中国人看来,美国老人晚年的生活很孤独、凄凉,没有幸福可言。而事实是美国文化赞同独立、提倡平等、以自由、尊敬为基础,加上社会的良好照顾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美国老年人以虽然年迈仍能享受生活而自豪。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孝敬文化以责任、义务为基础,老年人趋于依赖子女,享受子孙满堂的传统生活方式,孝道成为中国老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缺乏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中国的孝文化被想当然地视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得出了美国是老人的坟墓这样一个结论。
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Hammerm,2003:421~443)
(1)我的方式是唯一的(眼界狭小阶段):人们只承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并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在这个阶段,人们忽视文化差异的影响。
(2)我知道他们的方式,但我的方式比较好(民族优越感阶段):人们知道做事的其它方式,但仍然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阶段,文化差异被视为问题的根源。人们往往忽略文化差异,或减少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3)我的方式,他们的方式(互相促进阶段):人们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同时承认他人的做事方式。人们会根据条件选择最佳的做事方式。在这个阶段,人们意识到文化差异会带来问题和利益,并愿意用文化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解决方案和供选方案。
(4)我们的方式(共享第三种文化阶段):这一阶段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建具有共享意义的文化。人们经常对话,创造新的意义、新的准则以满足某一特殊环境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反思、进行文化协商并逐渐改变自己对异域文化差异的认知过程。
2 跨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文化是信念、习惯、行为和生活模式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上为占据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Brown,2002)因此,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
Valette(1977)认为,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五个方面:
(1)文化意识:包括地理知识,目的语国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目的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2)礼仪知识。
(3)对目的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解力,包括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如写支票或看时间表。
(4)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既能解释目的语国文化,也能解释本族语文化。
(5)能基于文化分析理论,如基本需求,对目的语文化进行分析。
文化是行为的图式,语言是人类行为的模式,每种文化都有个体、语言或其它方面的独特的图式。美国语言教育家kramsch(1998:31)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语言与文化之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既表达文化,也承载文化,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教学过程是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过程。教学资料里的文化信息按不同水平、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语言呈现。它可能是形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或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的隐含意义,社会的思想意识、民族观念,思维模式、人生观,作者人生经历以及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一切隐性文化信息,是需要用推理和演绎去判断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片面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更应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3 跨文化意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教学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心理认知能力和移情能力为目标。没有对目的语文化的透彻了解,就不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而准确地应用其语言。
3.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语言学习的深刻性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学生听到的演讲、问候、习惯用语,阅读中的隐喻,甚至手势、肢体语言、说话人之间保持的距离等都承载着文化信息。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就必须了解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及用此现象表达思想的目的语国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观念习俗。而学生要像说母语的人一样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就必须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加以吸收和同化。因此,外语教师的文化修养显得极为重要,只有教师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才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里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创设目的语文化氛围;才能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外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建立一个参与者互动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认知各种知识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语言教学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材设置情境,介绍跨文化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本群体思维模式与异域群体思维模式的异同,使学生认知、理解多种文化差异。对目的语国同龄人的生活如家庭、生活环境、业余活动、节日、庆典、约会和婚俗等熟悉话题的讨论以及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探究影响目的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社会结构、文化产品、宗教、礼仪等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让他们意识到尽管有些文化元素是全球化的,但文化与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
3.3 加强文化互动教学,提高语言学习的交际性
交谈者的文化背景是交流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双方互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学应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或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教学中实行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文化互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接触一种新的文化,外语教学在注重于使学生获得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培养学生使用准确、得体、恰当、符合语言国的习惯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只有具备了对文化差异性的敏感性,学生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应该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更应该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ng(Third Edition) [M].New York:Longma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93,203.
[2] 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 Hammer Mitchell,R.vd.“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421~443.
[4] Valette,R.M.Modern Language Testing.2nd Edition[M].New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5] 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0~31.
[6]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a)-0167-02
每种语言的表达形式都受到其文化内容与特征的制约,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认知与认同过程。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国际交往中,会因思维和价值的不同产生文化冲突,学习者需要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自然地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对比。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失去语言,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反之亦然。语言与社会和文化价值紧密相连,是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载体。每一种文化都自己的文化体系,有些文化体系彼此之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
1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Hanvey(1979)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贾连庆,2008:30)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一种意识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的敏锐力,一种对意识意义、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的理解能力和能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来,用多元视角来看世界、看自己、看与其他人、其他群体的关系的能力。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审视、理解和评价事物,在一种文化背景里恰当的行为常常会在另一种文化背景里因意识意义、价值观念的不同而被曲解甚至误解。当我们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本族文化思维去理解他人的现实时,文化冲突也就随之而来。在中国人看来,美国老人晚年的生活很孤独、凄凉,没有幸福可言。而事实是美国文化赞同独立、提倡平等、以自由、尊敬为基础,加上社会的良好照顾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美国老年人以虽然年迈仍能享受生活而自豪。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孝敬文化以责任、义务为基础,老年人趋于依赖子女,享受子孙满堂的传统生活方式,孝道成为中国老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缺乏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中国的孝文化被想当然地视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得出了美国是老人的坟墓这样一个结论。
文化意识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自觉、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中领悟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Hammerm,2003:421~443)
(1)我的方式是唯一的(眼界狭小阶段):人们只承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并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的途径。在这个阶段,人们忽视文化差异的影响。
(2)我知道他们的方式,但我的方式比较好(民族优越感阶段):人们知道做事的其它方式,但仍然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阶段,文化差异被视为问题的根源。人们往往忽略文化差异,或减少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3)我的方式,他们的方式(互相促进阶段):人们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同时承认他人的做事方式。人们会根据条件选择最佳的做事方式。在这个阶段,人们意识到文化差异会带来问题和利益,并愿意用文化的多样性构建新的解决方案和供选方案。
(4)我们的方式(共享第三种文化阶段):这一阶段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建具有共享意义的文化。人们经常对话,创造新的意义、新的准则以满足某一特殊环境的需要。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反思、进行文化协商并逐渐改变自己对异域文化差异的认知过程。
2 跨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文化是信念、习惯、行为和生活模式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上为占据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Brown,2002)因此,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
Valette(1977)认为,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五个方面:
(1)文化意识:包括地理知识,目的语国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目的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2)礼仪知识。
(3)对目的语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解力,包括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如写支票或看时间表。
(4)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既能解释目的语国文化,也能解释本族语文化。
(5)能基于文化分析理论,如基本需求,对目的语文化进行分析。
文化是行为的图式,语言是人类行为的模式,每种文化都有个体、语言或其它方面的独特的图式。美国语言教育家kramsch(1998:31)在谈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语言与文化之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既表达文化,也承载文化,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
教学过程是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的重要过程。教学资料里的文化信息按不同水平、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语言呈现。它可能是形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或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的隐含意义,社会的思想意识、民族观念,思维模式、人生观,作者人生经历以及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一切隐性文化信息,是需要用推理和演绎去判断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片面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更应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3 跨文化意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教学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心理认知能力和移情能力为目标。没有对目的语文化的透彻了解,就不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效而准确地应用其语言。
3.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语言学习的深刻性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学生听到的演讲、问候、习惯用语,阅读中的隐喻,甚至手势、肢体语言、说话人之间保持的距离等都承载着文化信息。要理解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就必须了解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及用此现象表达思想的目的语国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观念习俗。而学生要像说母语的人一样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就必须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加以吸收和同化。因此,外语教师的文化修养显得极为重要,只有教师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才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里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创设目的语文化氛围;才能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3.2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
外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建立一个参与者互动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认知各种知识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语言教学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材设置情境,介绍跨文化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本群体思维模式与异域群体思维模式的异同,使学生认知、理解多种文化差异。对目的语国同龄人的生活如家庭、生活环境、业余活动、节日、庆典、约会和婚俗等熟悉话题的讨论以及从广度和深度上去探究影响目的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社会结构、文化产品、宗教、礼仪等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更让他们意识到尽管有些文化元素是全球化的,但文化与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
3.3 加强文化互动教学,提高语言学习的交际性
交谈者的文化背景是交流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双方互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学应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或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教学中实行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文化互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接触一种新的文化,外语教学在注重于使学生获得外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培养学生使用准确、得体、恰当、符合语言国的习惯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只有具备了对文化差异性的敏感性,学生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应该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更应该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ng(Third Edition) [M].New York:Longma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93,203.
[2] Kramsch,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 Hammer Mitchell,R.vd.“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421~443.
[4] Valette,R.M.Modern Language Testing.2nd Edition[M].New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5] 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0~31.
[6]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