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走城镇化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深入落实“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精心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合理调整农村用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发展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农村经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公共事业、土地调整“四位一体”同步规划,协调推进。
富民之举
富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单靠自身实力难以获得大的发展,无力支撑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工业,迅速做大工业规模,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必须把工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方略。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实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经济实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坚持“走上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走回来办起来,走进走出带起来”的“四走”方略,引导和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专长的农村能人,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家庭工业,引导在外创业能人回乡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抓住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集中政策资源培植扶持,做大规模,做精品质,做高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粗加工产品向卖精加工产品、卖初加工产品向卖深加工产品的转变。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从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其扩规模、树品牌、上水平,更好地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武装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国际化。
社区之新
云南省许多地方村寨布局松散,农民居住分散,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其改造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并具有完善配套設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既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又不能消极无为;既要有具体的现实目标,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统一部署,又不能强迫命令;既要科学规划,又不能搞“单一模式”。要合理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公共事业规划及土地调整规划一起制定、同步实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解决村寨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问题。省里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让县(市、区)因地制宜予以细化,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具可操作性。要着力建好示范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要坚持示范引路,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民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逐步将分散零乱的自然村向区位条件好、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经济实力较强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新型农村社区的房屋建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并有绿化配套,使农民既能享受到现代化设施的良好服务,又能享受乡村自然风光。要抓实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平台,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责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使农民真正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监督的新格局。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程,将村容村貌整治与河道疏浚、水环境整治、宅基地整理、卫生村创建等专题活动有机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城乡同步
农村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的滞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在明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同时,积极引导集体投资、基建单位投资,借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做到大病统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农民有最低生活保障,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加快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既要搞好农田水利、清洁能源、乡村道路、广电通信、环保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搞好农村小学、卫生院、文化站、厕所等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配套功能,使广大农民早日过上全面小康新生活。
珍惜寸土
要从实际出发,将土地调整规划与新农村规划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土地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确保土地占补平衡。要严格控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走科学规划、内涵挖潜、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新路子。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均用地面积应严格控制,但以低层建筑为宜。要想方设法盘活土地存量,在当前严格控制保护耕地的政策框架下,土地已经成为发展的紧缺资源。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占补平衡。在农村土地问题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权属的确定。要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厘清各方面权利和义务关系,提高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支配能力,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多种要素流向农村的良好格局,从而凝聚起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田海燕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走城镇化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深入落实“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精心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合理调整农村用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发展变化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坚持农村经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公共事业、土地调整“四位一体”同步规划,协调推进。
富民之举
富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单靠自身实力难以获得大的发展,无力支撑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工业,迅速做大工业规模,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必须把工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方略。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实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经济实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坚持“走上来干起来,走出去富起来,走回来办起来,走进走出带起来”的“四走”方略,引导和鼓励懂经营、会管理、有专长的农村能人,利用当地资源兴办家庭工业,引导在外创业能人回乡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抓住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集中政策资源培植扶持,做大规模,做精品质,做高效益,逐步实现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卖粗加工产品向卖精加工产品、卖初加工产品向卖深加工产品的转变。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从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其扩规模、树品牌、上水平,更好地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武装农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实现高效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国际化。
社区之新
云南省许多地方村寨布局松散,农民居住分散,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其改造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并具有完善配套設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既要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又不能消极无为;既要有具体的现实目标,又不能急于求成;既要统一部署,又不能强迫命令;既要科学规划,又不能搞“单一模式”。要合理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公共事业规划及土地调整规划一起制定、同步实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解决村寨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问题。省里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让县(市、区)因地制宜予以细化,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具可操作性。要着力建好示范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要坚持示范引路,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农民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逐步将分散零乱的自然村向区位条件好、水源充足、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经济实力较强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新型农村社区的房屋建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并有绿化配套,使农民既能享受到现代化设施的良好服务,又能享受乡村自然风光。要抓实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平台,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责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使农民真正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村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监督的新格局。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程,将村容村貌整治与河道疏浚、水环境整治、宅基地整理、卫生村创建等专题活动有机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城乡同步
农村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的滞后。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在明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同时,积极引导集体投资、基建单位投资,借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做到大病统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农民有最低生活保障,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加快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既要搞好农田水利、清洁能源、乡村道路、广电通信、环保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搞好农村小学、卫生院、文化站、厕所等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配套功能,使广大农民早日过上全面小康新生活。
珍惜寸土
要从实际出发,将土地调整规划与新农村规划衔接起来,充分发挥土地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确保土地占补平衡。要严格控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走科学规划、内涵挖潜、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新路子。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均用地面积应严格控制,但以低层建筑为宜。要想方设法盘活土地存量,在当前严格控制保护耕地的政策框架下,土地已经成为发展的紧缺资源。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占补平衡。在农村土地问题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权属的确定。要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厘清各方面权利和义务关系,提高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支配能力,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多种要素流向农村的良好格局,从而凝聚起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田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