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之际,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研究与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探索实践,拟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理论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育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政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3、互动引领,发挥现代艺术引论与名师讲堂的前瞻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设置有现代艺术引论和一年级下的名师讲堂。现代艺术引论将请校内外地先锋艺术家来分别讲述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这其中包括现代艺术、现代舞蹈、戏剧、哲学、美学等一共十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名师讲堂也是汇集国内外前沿的建筑师来授课,这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机会。
4、开阔眼界,扩大创新人才实验班理论体系的覆盖性。2011年建筑与城市規划学院在2010级试点的创新人才实验班。这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适应改革要求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实验班设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院内的各个专业选拔优秀的同学集中起来进行跨学科多基础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在规划、建筑、景观等临近学科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且能够在以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为我们的城市、建筑、景观做出贡献。相信经过如此多学科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建立更加广阔和充实的理论体系。
除了这些特色之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未来的改革旨在增大学生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育
2012年是我国开展工程教育100周年。同济大学以“卓越工程百年、协同创新未来”为主题,回顾工程教育百年历程,迎接建校105周年。100多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高校,同济大学更致力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必须重视建筑类专业的理论教育
1、建筑学科发展中理论教育的作用
同济大学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众多国家二级学科。其中,建筑类专业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工程类学科,其知识主体除工程技术知识之外还包含造型艺术法则、社会文化内涵、哲学意义等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学学科最初是在艺术院系里,后来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学院,接着又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 如今,人类进入大机器时代,计算机、智能科技、绿色低碳技术等发展,使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学问综合而复杂,既需要设计者坚实的工程知识,也需要涉猎更为广博的领域。
历史上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经历多次变革,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追求的竖向线条寓意着高高在上的神权;巴洛克洛可可则是将装饰艺术进行到了极致;[2]柯布西耶领衔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改革了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审美。密斯的钢与玻璃的结合将建筑的轻与透表达得完美,他曾说过“细节就是上帝”,他提出的“少就是多”理念集中反映了他纯净的建筑观,影响全世界。[3]如今更是有被普利兹克奖青睐的国际前沿设计师哈迪德、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他们在设计的思想上就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
“建筑理论作为建筑学的知识主体,是建筑设计思想源泉,也住到了建筑设计者的思维方式。” [1]从小的方面讲,所有的著名建筑师都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来引领和表达自己的设计,从宏观上讲正是在建筑理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才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的城市一直在更新在进步。
2、相关人群对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较早创办的学院之一,专业实力雄厚,蜚声国内外。从建院以来就一直不断吸收中外的各派思想。兼容并蓄、融贯中西是同济对待建筑教育的态度。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济大学建筑类专业对理论课程相当重视,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而对理论课程的体系更是经过近年的摸索逐步完善。
1、由浅入深,完善授课类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由低到高的年级顺序,设置了不同深度的理论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理论教育。大一设置有艺术史、建筑史,大二设置了城市阅读,大三则是建筑理论与历史,这些课程都是由资深教师任课,他们知识面广泛,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开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一授课类理论课程的体系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确立并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贯穿始终,强化设计课程中理论教育的融合性。在每周的设计课安排中,对2010级施行的是“2+6政策”,即每周2节理论课,6节设计课,希望改变单纯的教师授课模式,用更加开放的方式共同探讨建筑与城市理论,贯穿设计实践的始终。此类理论课的内容上也将紧贴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关领域的资深教师,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设计。
3、互动引领,发挥现代艺术引论与名师讲堂的前瞻性。在一年级上学期设置有现代艺术引论和一年级下的名师讲堂。现代艺术引论将请校内外地先锋艺术家来分别讲述他们从事的艺术领域的前沿思想,这其中包括现代艺术、现代舞蹈、戏剧、哲学、美学等一共十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名师讲堂也是汇集国内外前沿的建筑师来授课,这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机会。
4、开阔眼界,扩大创新人才实验班理论体系的覆盖性。2011年建筑与城市規划学院在2010级试点的创新人才实验班。这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适应改革要求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实验班设置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院内的各个专业选拔优秀的同学集中起来进行跨学科多基础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在规划、建筑、景观等临近学科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且能够在以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为我们的城市、建筑、景观做出贡献。相信经过如此多学科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建立更加广阔和充实的理论体系。
除了这些特色之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未来的改革旨在增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