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种植体支抗在埋伏牙及错位牙牵引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用于埋伏牙及错位牙牵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例单侧发生的埋伏牙及错位牙患者,通过微种植体支抗提供牵引力,将患牙移动到牙列中,并观察牙根吸收情况。结果:埋伏牙及错位牙在微种植体支抗提供的牵引力作用下,均移动至牙列中,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较好;5例患牙牙根发生轻度吸收,15例牙根未见吸收。结论:将微种植体用作埋伏牙及错位牙矫治过程中的牵引支抗,是矫正该类错牙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种植体支抗;埋伏牙;错位牙;正畸牵引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23-200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micro-implant anchorage to treat impacted teeth and dislocated teeth. Methods Electing 20 cases with impacted teeth and dislocated teeth in one side of the dental arch,move the teeth into the proper position of the arch using the orthodontic force provided by micro-implant anchorage and observe the absorption of top root. Results All impacted teeth and dislocated teeth are pulled into the arch by using micro-implant anchorage, in a alignment and with a well occlusion. Slightly top root absorption were found in 5 cases,nor were other 15 cases. Conclusion It'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impacted teeth and dislocated teeth by using micro-implant anchorage.
  Key words:micro-implant anchorage;impacted teeth;dislocated teeth;orthodontic traction
  微种植体支抗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因其体积小,位置灵活,几乎可用于口内任何部位,起到支抗作用。目前对微种植体支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闭牙列间隙,改善深覆盖及压低前牙,打开咬合或压低后牙,纠正牙齿伸长等方面,在埋伏牙或错位牙矫治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埋伏牙和错位牙是正畸临床中常遇到的错牙合畸形,多见于上颌切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等牙位。该类牙齿正畸治疗过程中通常都需要使用牵引力,将牙齿移动到牙列中,但在某些情况下,颌内或颌间的牵引力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抗,且易引起非矫治牙的不利移位,或不能提供合适的牵引方向,使牙齿不能有效移动。如何提供有效的牵引力,是临床工作中经常要面临的选择。近几年,笔者将微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埋伏牙及错位牙的矫治中,根据移动牙齿所需牵引力的方向植入微种植体,使牵引力的大小和方向更确切,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2014年本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埋伏牙及错位牙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5.6岁,均为单侧埋伏阻生牙或错位萌出牙。其中尖牙埋伏阻生10例,切牙埋伏阻生5例,第二前磨牙错位萌出3例,尖牙错位萌出2例。均征得患者及家长知情同意后,选择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对患牙进行牵引。
  1.2病例纳入标准:选择微种植体作为牵引支抗的病例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①依靠牙列中现有的牙齿不能提供足够的牵引支抗,引起非矫治牙的不利移位;②依靠牙列中现有的牙齿不能提供合适的牵引方向。
  1.3方法:①选择植入部位:埋伏牙经过外科开窗暴露后,根据埋伏牙的位置和方向,设计移动路线是直线移动还是分步移动,确定微种植体的植入位点。错位牙矫治中微种植体的植入是在牙列中已准备好足够间隙后进行,错位牙通常通过直线移动即可到达牙列中,微种植体的植入部位也依此进行选择。所有植入部位应尽可能选择在骨质致密处,且不影响牙列中其它牙的移动;②植入方法:用11号尖刀切开植入位点的粘膜约3mm,分离至骨面,使用自攻植入方法植入微种植体(浙江慈溪,长度9mm, 直径1.1mm);③施加牵引力:通过弹力线或链状圈施加50~60g的牵引力。
  2 结果
  20例埋伏牙和错位牙均牵引至牙列中,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较好。参照Levander 等[1]的根吸收分级标准,将牙根吸收程度分为0°~ 4°(如图1),由同一名医生对所有病例治疗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根吸收程度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参照刘月华等[2]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15例牙根未见明显根吸收,5例出现轻度吸收。
  3 典型病例
  3.1病例1:某女,12岁,因前牙不齐来诊口内问题:右上乳尖牙滞留,11冠远中,根近中倾斜,12过小牙。X线检查13低位横向埋伏阻生(如图2)。矫治计划:拔除滞留上颌乳尖牙,将13移至牙列中。因13低位横向埋伏阻生,为保护12牙根,使13远中移动并产生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治过程:确定支抗钉的植入位置,在16、15的牙槽间隔内,垂直高度与12牙根根尖点平齐,植入微种植体,施加牵引力(如图3),使13始终在低位水平远中移动,直至越过12根尖点,再垂直进入牙列中(如图4)。   3.2病例2:某男,13岁,因后牙嵌塞食物来诊。口内检查:左上第二乳磨牙滞留,25错位萌出,横向位于24 的舌侧,24扭转,21舌向错位(如图5)。X线检查25牙根发育较好。矫治计划:拔除滞留左上颌第二乳磨牙,采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将25移至牙列中。矫治过程:根据错位牙的移动方向,确定支抗钉的植入位置,在26的近中膜龈联合处植入微种植体,施加牵引力(如图6),将25牵引至牙列中(如图7)。
  4 讨论
  未能正常萌出或错位萌出的牙在正畸临床中非常多见,通常与埋伏阻生、乳牙滞留,乳牙早失、多生牙等因素相关[3], 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美观。正畸是该类错牙合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常是利用牙列中的其余牙齿提供的颌内或颌间牵引力移动患牙。由于埋伏牙、错位牙萌出的位置、角度变化较多,这种方法提供的支抗不足够时,反作用力易导致上下牙列中的非矫治牙移位,使咬合关系紊乱,或非矫治牙占用过多间隙,影响了错位牙的排齐[4]。此外,利用非矫治牙作为支抗,不易提供最适合的牵引力方向,从而影响牵引的效果。在以上情况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微种植体以坚硬的骨骼作为力的承受体,而不是以牙作为力的承受者,因此这种支抗非常稳固,能起到口外支抗的作用,且不影响口内其它牙齿。同时,其体积较小,几乎可以方便地植入口腔内的任何部位,使牵引力的方向最为直接、有效,提高了牵引的效率和效果[5]。
  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不同牙位的埋伏、错位牙进行矫治,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的优点体现在:①可以精确地控制力的方向和大小。尤其是对唇向低位、近水平埋伏阻生上颌尖牙的矫治,可以在磨牙区与埋伏尖牙牙冠高度接近的位置,植入微种植体,施加牵引力,使牙长轴在距离合平面较高的位置发生旋转,由水平向逐渐转变为垂直向,而不影响邻牙的牙根;②可以明显缩短矫治时间:因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牙列中不需要进行支抗准备,因此牵引过程和排齐过程可同时进行,缩短矫治时间3~6个月;③牙根吸收的可能原因:矫治完成后,有5例患牙发生了轻度的牙根吸收,可能的原因是,5例患牙牙根矫治前已发育完成,且移动的距离较长,尽管施加轻力,仍会有轻度的吸收。观察另外15例,发现牵引时,根尖孔尚未完全闭合,在移动的过程中,牙根仍在继续发育,牙根的长度未有明显变化可能与此有关,所以选择恰当的矫治时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牙根吸收,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观察样本数量。
  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支抗钉位置的选择:尽量植入骨质相对致密,软组织活动较小的部位;②采用合适的牵引力:因为牵引力的传递比较直接,建议力量不要超过60g;③口腔卫生的保持。通过微种植体支抗牵引错位牙的施力单位通常在牙列之外,或横跨牙槽嵴粘膜之上,影响口腔卫生的保持,且牵引链圈或弹力线本身容易积聚菌斑,增加了口腔清洁的难度。因此口腔卫生的保持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Levander E,Malmgren O.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root resorption dur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A study of upper incisors [J].Eur J Orthod,1988,10(1):30-38.
  [2]焦雪雯,李新桂,刘月华.正畸治疗导致牙根外吸收的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5):293-296.
  [3]罗哲.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75-76.
  [4]时一兵.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临床的应用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3):284-285.
  [5]杨洪,谢德林.微种植支抗正畸矫正下颌磨牙重度阻生1例[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3):286-288.
  [收稿日期]2014-09-10 [修回日期]2014-10-15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评估果酸联合迪维霜治疗毛周角化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果酸联合迪维霜治疗90例毛周角化病患者,每2周1次果酸治疗,每次果酸治疗3天后外用迪维霜,每晚1次,4次果酸治疗为1个疗程。自身前后为对照。结果:基本痊愈16例(17.78%),显效56例(62.22%),有效12例(13.33%),无效或者无明显变化6例(6.67%),总有效率为80%。结论:果酸联合迪维霜治疗毛周角化病效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LED红蓝光联合创福康胶原贴治疗面部痤疮的护理体会。方法:将入院治疗的30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LED红蓝光联合创福康胶原贴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满意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
期刊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容已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服装、餐饮之后的第五大消费市场[1]。可见,人们对于“美”的关注程度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美容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批准我校开办医学美容技术本科目录外专业,这是顺应美容医学临床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重大决策。目前该专业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标准。十余年间,笔者一直致力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胶原贴敷料对面部激光脱毛术后皮肤护理的效果。方法:将55例面部多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于激光脱毛术后外用胶原贴敷料;对照组:26例,除冰敷外不予特殊处理。术后随访1周,观察两组间皮肤修复效果及局部不适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主观及客观皮肤不适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面部激光脱毛术后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介绍A-T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将自然轮廓线的一侧作为A- T皮瓣中三角形的底边, 将缺损设计在三角形内。将游离后的皮瓣向创面推进,关闭创面并形成T形外观。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3~16个月,局部平整,没有“猫耳朵”形成,面部各器官没有扭曲和移位畸形。结论:A-T皮瓣是修复面部中等大小皮肤缺损的较可靠和理想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A-T皮瓣
期刊
[摘要]目的:对MRI及三维重建在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扫描及三维重建效果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奥美定面部填充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对15名接受奥美定面部填充患者进行MRI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在诊断工作站上以SSD法对图像进行重建。结果:在扫描层厚较小的情况下,MRI能完成面部大部分的软组织的三维扫描和重建,质量图像好,三维重建后,奥美定积聚区显影清晰。结论:MRI三维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于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疗法对大龄唇裂患者术前身心状态调整、术后减轻创面肿胀度、促进肿胀消褪及创面愈合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10~15岁的单侧三度唇裂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前后增加谢氏穴位按摩法;统计各组术后上唇肿胀程度及拆线时间,然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肿胀程度及切口拆线早晚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疗法能明显减轻唇裂患儿术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畸形中央尖应用3种不同糊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161颗)感染性畸形中央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以接受氢氧化钙糊剂治疗者为A组(54颗患牙),以接受抗生素糊剂治疗者为B组(55颗患牙),以接受Vitapex糊剂治疗者为C组(52颗患牙)。对比3组感染治疗情况及感染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红肿消退、咀嚼功能正常及牙周病变消失时间B组为(4
期刊
[提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软骨细胞分泌糖胺多糖的作用。方法:通过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高活性的软骨细胞,定量接种5×106个细胞于培养皿,在传代细胞培养皿中加入100 μg/L 的IGF-1,每周传代1次,连续4周,留取培养液,用阿利新蓝法(Alcian Blue)测定软骨细胞糖胺多糖(GAG)的变化;利用光镜观察原代及传代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软骨细胞从传代后开始合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红蓝光联合治疗面部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应用红蓝光联合治疗40例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每周2次,共治疗8次。结果:总有效率为60.00%。非炎性及炎性皮损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57%和70.0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红蓝光治疗痤疮,对炎症型皮损及非炎症型皮损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良好。  [关键词]红光;蓝光;寻常性痤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