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陈旧、考试方法机械单一、社会实践环节实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作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64-02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教学状况的优劣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05课程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设置、学分、学时、教师等做出新的规定,并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教育实效性。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回顾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继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全面、大胆、深入的改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受到了高校师生、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测定高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考试体系,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并以此作为着力点,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机械、单一,受其限制,考试内容大都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面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不外乎将其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大类型。考试课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期末统一的闭卷考试进行,考试内容大都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查课的考核方法相对比较灵活,考核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决定,撰写课程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同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是比较常用的手段。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将主要的学习精力集中到对理论要点的背诵或对论文资料的查阅上,“平时不积极,考前猛突击”,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僵化的考核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也无法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培养目标——“立德树人”。
2.教考合一,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往往出卷、评卷人都是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担任。这样一来,考前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求老师划范围,打探考试重点;考后则找人说情,要高分,卷面成绩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另外,出卷、评卷都由任课教师自己承担,主观性难以避免,卷面成绩也就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影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社会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效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既能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又能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十分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受经费、师资等方面的约束,社会实践长期难以全面展开,都是以学生自发调研为主,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是实践总结交差,形式单一,时效性不强。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跳出“应试型”的考核评价理念的束缚,没有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动态考核,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途径
(一)树立先进的考核评价理念
要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这是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当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突出学生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从“一卷、一文定终身”的应试体系转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的素质型体系。
(二)探索构建新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是考核评价机制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确立以“基本理论考核,能力素质养成”为核心目标,以“知行合一”为主旨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1.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基础性内容。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基本理论知识考核要注意不能搞一次性终结测评,要结合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教学实际,采用阶段性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给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要做到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又有利于教师适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作出调整,推进教学改革。阶段性考试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次数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可以采用小组辩论、演讲、实事热点分析、小论文、人物述评等形式完成。主要是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则偏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尝试网络考试,也可以在小班尝试口试等。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人情分及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也避免了纸质考试造成的资源浪费。
2.能力素质考核。能力素质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承担的特殊任务,也是实现其“立德树人”功能的主要体现。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考核档案,侧重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践行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课堂或学习表现,还应包括参加院系各种活动的态度以及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等。档案可以设立诚信记录、学风记录、公益记录、社会实践记录等栏目。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主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践行理论,实现“知行合一”。
(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主体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践行能力,不是任课教师能够独立承担的工作,因此,必须形成包括任课教师、校(系)团委、辅导员、班导师、学生(被考核者的同学)在内的多元考核评价主体。在考核评价中,任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设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任务、安排考核程序、实施具体考核以及统计考核评价结果等。校(系)团委、辅导员、班导师、学生(被考核者的同学)则需要配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做出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在本考核评价机制中具有双重地位,他们不但是考核评价的客体,同时承担着对其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及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责任。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中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自觉性,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海洋大学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郭霞(1973-),女,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马兆俐(1974-),女,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科技哲学的研究;张海滨(1981-),男,法学硕士,现担任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讲师,目前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64-02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教学状况的优劣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05课程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设置、学分、学时、教师等做出新的规定,并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增强教育实效性。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回顾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继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全面、大胆、深入的改革。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受到了高校师生、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测定高校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考试体系,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并以此作为着力点,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机械、单一,受其限制,考试内容大都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面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不外乎将其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大类型。考试课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期末统一的闭卷考试进行,考试内容大都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查课的考核方法相对比较灵活,考核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决定,撰写课程论文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同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是比较常用的手段。这样一来,学生们都将主要的学习精力集中到对理论要点的背诵或对论文资料的查阅上,“平时不积极,考前猛突击”,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种僵化的考核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也无法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培养目标——“立德树人”。
2.教考合一,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影响教学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往往出卷、评卷人都是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担任。这样一来,考前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求老师划范围,打探考试重点;考后则找人说情,要高分,卷面成绩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另外,出卷、评卷都由任课教师自己承担,主观性难以避免,卷面成绩也就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教师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影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社会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实效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既能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又能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十分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问题,实践教学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受经费、师资等方面的约束,社会实践长期难以全面展开,都是以学生自发调研为主,提交一份调查报告或是实践总结交差,形式单一,时效性不强。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跳出“应试型”的考核评价理念的束缚,没有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动态考核,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瓶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途径
(一)树立先进的考核评价理念
要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这是考核评价机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当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突出学生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从“一卷、一文定终身”的应试体系转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的素质型体系。
(二)探索构建新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是考核评价机制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确立以“基本理论考核,能力素质养成”为核心目标,以“知行合一”为主旨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
1.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基础性内容。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基本理论知识考核要注意不能搞一次性终结测评,要结合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教学实际,采用阶段性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给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要做到既能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又有利于教师适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作出调整,推进教学改革。阶段性考试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次数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可以采用小组辩论、演讲、实事热点分析、小论文、人物述评等形式完成。主要是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则偏重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尝试网络考试,也可以在小班尝试口试等。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人情分及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也避免了纸质考试造成的资源浪费。
2.能力素质考核。能力素质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承担的特殊任务,也是实现其“立德树人”功能的主要体现。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实践考核档案,侧重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践行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课堂或学习表现,还应包括参加院系各种活动的态度以及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等。档案可以设立诚信记录、学风记录、公益记录、社会实践记录等栏目。这样有利于督促学生主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践行理论,实现“知行合一”。
(三)形成多元考核评价主体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践行能力,不是任课教师能够独立承担的工作,因此,必须形成包括任课教师、校(系)团委、辅导员、班导师、学生(被考核者的同学)在内的多元考核评价主体。在考核评价中,任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设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任务、安排考核程序、实施具体考核以及统计考核评价结果等。校(系)团委、辅导员、班导师、学生(被考核者的同学)则需要配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活作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做出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在本考核评价机制中具有双重地位,他们不但是考核评价的客体,同时承担着对其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及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责任。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中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自觉性,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海洋大学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郭霞(1973-),女,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马兆俐(1974-),女,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与科技哲学的研究;张海滨(1981-),男,法学硕士,现担任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室讲师,目前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意识形态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