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均写了人物偷东西的情节,写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折射出人生百态,真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下面,笔者就谈谈鲁迅笔下的“偷”。
《故乡》一文写了“偷”的情节,无情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市井小民自私自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的萧条衰败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
在刻画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两次写到了杨二嫂顺手牵羊式的“偷”,值得回味。第一处是“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回转身”“走”“塞”,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说明杨二嫂暗地里常常干偷鸡摸狗、顺手牵羊的事,加上“愤愤”“絮絮”等词,十分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图便宜、势利自私、麻木世俗的性格特征。第二处是“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氣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在灰堆里藏碗碟,本想趁人不注意时偷走。被人发现后,她非但不以为耻,反而造谣诽谤,诬陷他人,还自恃有功,这种明抢暗偷的行为把杨二嫂自私庸俗、卑劣无耻、损人利己的个性展现出来。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她年轻貌美、安分守己、手脚麻利、勤劳能干;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却是怪模怪样的“圆规”形象,她尖嘴利舌、搬弄是非、贪婪自私、麻木恣睢。杨二嫂为何有这样大的变化?追根究底在于随着农村经济的败落破产,杨二嫂的豆腐生意一落千丈,生活每况愈下,为了生存,物质利益成为她人生的唯一追求,于是她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拿就拿,能抢就抢。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也写了“偷”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惜苦读半生,却终究未能进学,连个秀才的名号也没有捞着。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会营生,又自命清高,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生活越来越糟糕,幸而他写得一手好字,只好替人抄书,混口饭吃。可他脾气太差,又好吃懒做,连唯一的抄书工作也丢了,为生活所逼,免不了偷窃度日。当偷东西被抓、被人嘲笑时,他振振有词地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作者换“偷”为“窃”,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清高和麻木。从孔乙己掩人耳目、强调夺理的争辩背后,我们不难窥见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酒店的看客们也毫无怜悯之心,肆无忌惮地把孔乙己“偷窃”的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闲谈笑料,并在众目睽睽下对孔乙己百般挖苦、冷嘲热讽;酒店掌柜屡次三番地责问孔乙己“偷窃”之事,直言不讳地揭孔乙己的“伤疤”,这些情节揭露了这些看客寡情无义、落井下石、幸灾乐祸的丑恶嘴脸。
在《社戏》一文中,作者写了孩子们“偷”豆的情节。一群孩子去赵庄看戏,月夜归来的途中“偷”罗汉豆的情节可谓童趣十足,让人读后忍俊不禁。作者写道:“‘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两个句子的核心在“偷”上。一群无拘无束的孩子在疲惫饥饿时瞒着大人摘豆请客,与伙伴们共享美味,“偷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高度赞扬了孩子之间真诚的友谊。
当六一公公发现孩子们“偷”了他的罗汉豆后,并没有怪罪孩子们,反而非常感激孩子们赏识他种的罗汉豆,并赠送了一堆罗汉豆给“我”和“我”的母亲吃。多么宽厚善良、热情好客的老人啊!从阿发、双喜这些“偷豆”的孩子和六一公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江南水乡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忠厚无私和热情善良。
总之,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中都写了人物偷东西的情节,并借助这一情节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品味,细细琢磨,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故乡》一文写了“偷”的情节,无情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市井小民自私自利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的萧条衰败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
在刻画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作者两次写到了杨二嫂顺手牵羊式的“偷”,值得回味。第一处是“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回转身”“走”“塞”,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说明杨二嫂暗地里常常干偷鸡摸狗、顺手牵羊的事,加上“愤愤”“絮絮”等词,十分鲜明地刻画出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图便宜、势利自私、麻木世俗的性格特征。第二处是“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氣杀,飞也似的跑了”,杨二嫂在灰堆里藏碗碟,本想趁人不注意时偷走。被人发现后,她非但不以为耻,反而造谣诽谤,诬陷他人,还自恃有功,这种明抢暗偷的行为把杨二嫂自私庸俗、卑劣无耻、损人利己的个性展现出来。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被称为“豆腐西施”,她年轻貌美、安分守己、手脚麻利、勤劳能干;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却是怪模怪样的“圆规”形象,她尖嘴利舌、搬弄是非、贪婪自私、麻木恣睢。杨二嫂为何有这样大的变化?追根究底在于随着农村经济的败落破产,杨二嫂的豆腐生意一落千丈,生活每况愈下,为了生存,物质利益成为她人生的唯一追求,于是她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拿就拿,能抢就抢。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也写了“偷”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荼毒,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惜苦读半生,却终究未能进学,连个秀才的名号也没有捞着。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会营生,又自命清高,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生活越来越糟糕,幸而他写得一手好字,只好替人抄书,混口饭吃。可他脾气太差,又好吃懒做,连唯一的抄书工作也丢了,为生活所逼,免不了偷窃度日。当偷东西被抓、被人嘲笑时,他振振有词地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作者换“偷”为“窃”,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清高和麻木。从孔乙己掩人耳目、强调夺理的争辩背后,我们不难窥见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酒店的看客们也毫无怜悯之心,肆无忌惮地把孔乙己“偷窃”的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闲谈笑料,并在众目睽睽下对孔乙己百般挖苦、冷嘲热讽;酒店掌柜屡次三番地责问孔乙己“偷窃”之事,直言不讳地揭孔乙己的“伤疤”,这些情节揭露了这些看客寡情无义、落井下石、幸灾乐祸的丑恶嘴脸。
在《社戏》一文中,作者写了孩子们“偷”豆的情节。一群孩子去赵庄看戏,月夜归来的途中“偷”罗汉豆的情节可谓童趣十足,让人读后忍俊不禁。作者写道:“‘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两个句子的核心在“偷”上。一群无拘无束的孩子在疲惫饥饿时瞒着大人摘豆请客,与伙伴们共享美味,“偷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高度赞扬了孩子之间真诚的友谊。
当六一公公发现孩子们“偷”了他的罗汉豆后,并没有怪罪孩子们,反而非常感激孩子们赏识他种的罗汉豆,并赠送了一堆罗汉豆给“我”和“我”的母亲吃。多么宽厚善良、热情好客的老人啊!从阿发、双喜这些“偷豆”的孩子和六一公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江南水乡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忠厚无私和热情善良。
总之,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中都写了人物偷东西的情节,并借助这一情节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品味,细细琢磨,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