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需要生成资源来不断地深化目标,心理课更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课堂活动中的感受,提取出课堂的生成资源。心理课贵在生成资源,同时也难在对课堂资源的提取和升华,一节好的心理课需要课堂生成的画龙点睛之笔。
〔关键词〕 课堂生成;心理课;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27-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活动,更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经从教师预设教案,逐渐过渡到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互动和生成。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课堂互动中的生成,这种生成对课堂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课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科,在教学目标上,没有较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注重学生自我的成长,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心理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以此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課堂需要生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不是按照教师备课的剧本演绎的电影,而是面对真实的学生反馈,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的变化过程,教师只能预设学生可能的反馈,却无法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完成学习的过程。
课堂中的学习是思维变化的过程,是发现新规律、寻找新疑惑、不断优化更新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身产生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在课堂中通过教学互动呈现在课堂中,形成课堂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课堂引导而总结出来的新知识新经验。
课堂中许多内容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使课堂生成更为丰富多彩。课堂生成在预设之内又在预设之外,在一次次课堂互动中,在一次次意外的回答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无法去预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每个学生带着他们的原有经验开始新的学习,可能看到想到悟到的点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课堂生成的精彩纷呈。
没有课堂生成的教学,看不到学习的过程,只是单纯地看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反馈,就无法去预测和评估学生是否建构了属于他的知识体系,也看不到课堂的活力和魅力。
二、心理课贵在生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否定了直线式课程设计模式,批判预先设计好课程的行为目标,认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可以先于活动,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产生。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彼此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课程目标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以知识或技能目标展开设计,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的习得领悟,它更注重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内在自我的发现和成长,往往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提取活动中所能感受到的心灵成长点,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成长中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问题的发现。然而每个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所能收获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通过学生的分享,课堂的生成资源就会百花齐放,可能不仅仅聚焦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超出或者与预设背道而驰之时,更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内心反应和感受。
我们会发现,心理课比起其他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除了课堂不是以教师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为主,更重要的是,心理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对学生的反馈作价值观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自由表达的权利,还有想法得到尊重的愉悦感,这种体验是其他学科课堂无法达到的。学生在心理课上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和改变,以及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
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教师提取这节课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资源点,总结升华学生的生成资源,才能形成心理课的精华,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生成资源,教师整合资源传输课程的目标点。整节课在教学互动中呼应升华,这才是心理课的精彩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该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或是一件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心理建构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生成又不断地促进心理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生成大于预设的过程。
三、心理课难在生成
我们往往把课程的生成比喻成课堂中的“意外”,不在教师的预设或者期待在内,让教师有点措手不及,这种措手不及在于学生课堂中“活”的反应超出了教师“死”的备案。这种意外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引导掌控能力,需要从学生生成的资源中抽取并引导到课堂目标上来。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课是最难上的课,因为课堂生成的东西是心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准备的。
心理课中的生成既是课堂的亮点,也是死穴,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回应并反馈学生,可以令课堂更加精彩。可如果学生的生成与课堂目标或教师预设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是选择不去反馈擦肩而过,还是引导拉近课堂核心呢?如果是前者,是否会让学生少了成长的契机,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教师需要很强的专业储备和应变能力,做出适当和适度的引导掌控。再者,如果学生的生成是负面的、与课堂目标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在心理课堂时有发生,这时,心理教师不仅需要有共情理解的能力,更要运用心理辅导相关技术去解决学生生成出的某些个人的困惑,同时还得兼顾其他学生及课堂的需要,这时心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调控者,也是心理困惑的辅导者。这种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调整学生的情绪和生成的资源,需要心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和咨询的功底。最后,如果学生的生成没有达到预设的深度,教师该如何去提升和深挖,或者就止于这个层次呢?这也是心理教师会遇到的情况,如果继续深挖追问,是否能达到呢?如果止于这个层面,会让课堂不够有深度。总之,心理课的生成,是学生当下真实感受想法的表达,是难以预测、不可预知的,是最难以把控的,可是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调动这些生成资源,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所收获,使课堂画龙点睛。
心理课上,心理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组织者和教学引导者,还必须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引导。因此,心理课堂除了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会有学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资源的生成,这也是心理课生成的难之所在。
课堂上出现一次次无法预料的课堂生成,是学生真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心理健康教育课贵在生成也难在生成,成在生成,也可能败在生成。每一次学生分享的生成都是宝贵的资源,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生成,能够让课堂更有饱和度,更有活力。面对课堂不可预设的生成,教师尤其是心理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更好地整合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生成成为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乔利荣.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J]. 名师在线,2019(1):2-3.
[2]顾铭.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56.
[3]陈薇薇.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设计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6):19-21.
[4]马丽.有效的课堂生成期待充分的预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课堂生成;心理课;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3-0027-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活动,更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已经从教师预设教案,逐渐过渡到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互动和生成。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课堂互动中的生成,这种生成对课堂教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心理课作为一门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科,在教学目标上,没有较明确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更注重学生自我的成长,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心理课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动态的生成资源,以此让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課堂需要生成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不是按照教师备课的剧本演绎的电影,而是面对真实的学生反馈,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的变化过程,教师只能预设学生可能的反馈,却无法让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去完成学习的过程。
课堂中的学习是思维变化的过程,是发现新规律、寻找新疑惑、不断优化更新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身产生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在课堂中通过教学互动呈现在课堂中,形成课堂生成。课堂的生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课堂引导而总结出来的新知识新经验。
课堂中许多内容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使课堂生成更为丰富多彩。课堂生成在预设之内又在预设之外,在一次次课堂互动中,在一次次意外的回答中,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无法去预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每个学生带着他们的原有经验开始新的学习,可能看到想到悟到的点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课堂生成的精彩纷呈。
没有课堂生成的教学,看不到学习的过程,只是单纯地看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学,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反馈,就无法去预测和评估学生是否建构了属于他的知识体系,也看不到课堂的活力和魅力。
二、心理课贵在生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否定了直线式课程设计模式,批判预先设计好课程的行为目标,认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可以先于活动,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产生。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彼此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课程目标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以知识或技能目标展开设计,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的习得领悟,它更注重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内在自我的发现和成长,往往以活动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提取活动中所能感受到的心灵成长点,比如对自我的认知,对成长中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问题的发现。然而每个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所能收获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通过学生的分享,课堂的生成资源就会百花齐放,可能不仅仅聚焦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超出或者与预设背道而驰之时,更能看到学生真实的内心反应和感受。
我们会发现,心理课比起其他的课程,更受学生的欢迎,除了课堂不是以教师讲授而是以学生体验为主,更重要的是,心理课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不对学生的反馈作价值观的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课堂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自由表达的权利,还有想法得到尊重的愉悦感,这种体验是其他学科课堂无法达到的。学生在心理课上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和改变,以及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
通过学生的反馈生成,教师提取这节课想要传递给学生的资源点,总结升华学生的生成资源,才能形成心理课的精华,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生成资源,教师整合资源传输课程的目标点。整节课在教学互动中呼应升华,这才是心理课的精彩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应该是事先设定好的静止物或是一件成品,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心理建构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生成的过程,自我生成又不断地促进心理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个生成大于预设的过程。
三、心理课难在生成
我们往往把课程的生成比喻成课堂中的“意外”,不在教师的预设或者期待在内,让教师有点措手不及,这种措手不及在于学生课堂中“活”的反应超出了教师“死”的备案。这种意外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引导掌控能力,需要从学生生成的资源中抽取并引导到课堂目标上来。相较于其他学科,心理课是最难上的课,因为课堂生成的东西是心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准备的。
心理课中的生成既是课堂的亮点,也是死穴,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回应并反馈学生,可以令课堂更加精彩。可如果学生的生成与课堂目标或教师预设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是选择不去反馈擦肩而过,还是引导拉近课堂核心呢?如果是前者,是否会让学生少了成长的契机,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教师需要很强的专业储备和应变能力,做出适当和适度的引导掌控。再者,如果学生的生成是负面的、与课堂目标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在心理课堂时有发生,这时,心理教师不仅需要有共情理解的能力,更要运用心理辅导相关技术去解决学生生成出的某些个人的困惑,同时还得兼顾其他学生及课堂的需要,这时心理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调控者,也是心理困惑的辅导者。这种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调整学生的情绪和生成的资源,需要心理教师有很强的教学和咨询的功底。最后,如果学生的生成没有达到预设的深度,教师该如何去提升和深挖,或者就止于这个层次呢?这也是心理教师会遇到的情况,如果继续深挖追问,是否能达到呢?如果止于这个层面,会让课堂不够有深度。总之,心理课的生成,是学生当下真实感受想法的表达,是难以预测、不可预知的,是最难以把控的,可是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调动这些生成资源,却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所收获,使课堂画龙点睛。
心理课上,心理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组织者和教学引导者,还必须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引导。因此,心理课堂除了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会有学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资源的生成,这也是心理课生成的难之所在。
课堂上出现一次次无法预料的课堂生成,是学生真实的、活生生的经验,都有其出现的意义,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心理健康教育课贵在生成也难在生成,成在生成,也可能败在生成。每一次学生分享的生成都是宝贵的资源,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通过学生的生成,能够让课堂更有饱和度,更有活力。面对课堂不可预设的生成,教师尤其是心理教师,更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更好地整合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生成成为心理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乔利荣.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J]. 名师在线,2019(1):2-3.
[2]顾铭.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56.
[3]陈薇薇.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设计的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6):19-21.
[4]马丽.有效的课堂生成期待充分的预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