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摘目的:观察分析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与使用。
【关键词】 胃底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开腹手术 临床效果
胃底间质瘤的起源不清,位置多发生于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临床表现跟胃溃疡相似,并且伴有腹部疼痛和压迫感等症状。有资料显示,常规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失血过多、穿孔等并发症,手术的风险率极高,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间质瘤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1]。因此将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4~63岁,平均年龄在(49.27±2.10)岁,其中病变部位在胃角2例、胃底15例、胃体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1~61岁,平均年龄在(47.18±2.91)岁,其中病变部位在胃角3例、胃底13例、胃体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均对相应的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将透明帽安装到胃镜顶端并插入到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充分的吸收,病变部位全部进入透明帽后释放皮圈进行结扎;用手术刀纵向切开肿瘤上部的粘膜,显露出肌层肿瘤并用手术刀沿着肿瘤的边缘进行整体的切割剥离;手术结束后,用金属止血夹封闭创面并进行伤口缝合,将切除的组织用无抓钳取出,放入甲醛液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检查[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胃底间质瘤患。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定期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失血过多、穿孔、术后上腹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胃底间质瘤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胃底间质瘤位置多发生于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在内镜下表现为腔内或者粘膜下出现肿瘤,形状为半球形、分叶状隆起、球形椭圆形等,色泽正常,有皱襞,呈脐样溃破;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强烈的压迫感以及出现类似的黑便等,胃底间质瘤疾病严重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家属一但发现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送进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4-5]。
采用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时失血过多、穿孔、术后上腹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同时肿瘤易复发或者转移到患者其他脏器。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间质瘤具有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分为结扎、切口、剥离、创面处理等步骤。对患者肿瘤部位进行结扎可以有效的预防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穿孔等症状,降低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将肿瘤部位完全的暴露出来,便于剥离切割肿瘤。手术结束后将切除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检查诊断胃底间质瘤可以使得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同时具有医疗费用较低、住院时间比较短等特点。因此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在临床上更具有研究价值[6]。本次研究表明,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及良好的临床结果,同时可以完全切除患者的病变部位,减轻病情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孙静,陈建平,庄耘,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胃底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3):33-35.
[2]刘海燕,王军,孙文静,等. 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5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穿孔[J]. 重庆医学,2013,15(29):3539-3541.
[3]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3):219-222.
[4]蒋小猛,徐岷,魏金文,等.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29-531.
[5]朱晓蕾,陈志坦. 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40-42.
[6]李强.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0(6):3084-3085.
【关键词】 胃底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开腹手术 临床效果
胃底间质瘤的起源不清,位置多发生于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临床表现跟胃溃疡相似,并且伴有腹部疼痛和压迫感等症状。有资料显示,常规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失血过多、穿孔等并发症,手术的风险率极高,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间质瘤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1]。因此将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3月1日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在34~63岁,平均年龄在(49.27±2.10)岁,其中病变部位在胃角2例、胃底15例、胃体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1~61岁,平均年龄在(47.18±2.91)岁,其中病变部位在胃角3例、胃底13例、胃体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均对相应的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将透明帽安装到胃镜顶端并插入到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充分的吸收,病变部位全部进入透明帽后释放皮圈进行结扎;用手术刀纵向切开肿瘤上部的粘膜,显露出肌层肿瘤并用手术刀沿着肿瘤的边缘进行整体的切割剥离;手术结束后,用金属止血夹封闭创面并进行伤口缝合,将切除的组织用无抓钳取出,放入甲醛液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检查[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胃底间质瘤患。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定期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失血过多、穿孔、术后上腹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胃底间质瘤的发病率却越来越高。胃底间质瘤位置多发生于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在内镜下表现为腔内或者粘膜下出现肿瘤,形状为半球形、分叶状隆起、球形椭圆形等,色泽正常,有皱襞,呈脐样溃破;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强烈的压迫感以及出现类似的黑便等,胃底间质瘤疾病严重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家属一但发现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送进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4-5]。
采用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时失血过多、穿孔、术后上腹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同时肿瘤易复发或者转移到患者其他脏器。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间质瘤具有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分为结扎、切口、剥离、创面处理等步骤。对患者肿瘤部位进行结扎可以有效的预防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穿孔等症状,降低手术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将肿瘤部位完全的暴露出来,便于剥离切割肿瘤。手术结束后将切除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病理检查诊断胃底间质瘤可以使得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同时具有医疗费用较低、住院时间比较短等特点。因此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在临床上更具有研究价值[6]。本次研究表明,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及良好的临床结果,同时可以完全切除患者的病变部位,减轻病情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与运用。
参考文献
[1]孙静,陈建平,庄耘,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胃底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33):33-35.
[2]刘海燕,王军,孙文静,等. 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5例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穿孔[J]. 重庆医学,2013,15(29):3539-3541.
[3]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3):219-222.
[4]蒋小猛,徐岷,魏金文,等.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3(6):529-531.
[5]朱晓蕾,陈志坦. 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的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40-42.
[6]李强.内镜下套扎术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10(6):3084-3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