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灵水秀,屯美人善。
行走于德保,无处不是好风景。
——采访手记
一、云山,一面隽秀一面神奇
五月的一个黄昏,从百色市区出发,一路向南,赶往德保县城。车窗外,拔地而起的山峰,呼啸而至,又倏忽离开,像一只只滚动的彩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一车人正在看山、玩山、琢磨山的兴头上,眼前却大山横亘,逶迤的公路似乎到了尽头。怎么回事?只见司机缓缓地转动着方向盘,沐浴在晚霞中的山峰有序地从身旁退去,几束耀眼的霞光洞穿了绿树的缝隙,直逼眼帘。一座座青山,或五彩斑斓、晶莹剔透,或丛丛墨绿、深深浅浅,如同一尊尊开光后的玉雕,美不胜收。
“德保德保,遍地是宝。”有人在轻轻地吟诵。
1.独秀峰,擎天独秀
“还真不假,德保县有云山、鉴水。”云山,壮话叫珠山,就是珠宝的意思。德保县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小潘手指着德保县城,讲起了美丽的传说。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两县合并而成,版图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西南边与越南接壤,全县36.8万人,壮族人口占98%。县城设在旧时镇安府治地,距百色市区97公里,距南宁242公里,算是天高皇帝远。北回归线造就了德保的神奇。德保全境属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低落差最大有1000米左右。那一群群山峰个个都像是家养的萌宠动物。德保的气候也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凉。旧时的德保人,小日子虽不富裕,但还算是安逸舒适。
相传两姐妹从云南一路赏景而来,走到小城西边的小西湖,那妩媚的风光,让妹妹停下了行走的脚步,一不留神,便立地成山。姐姐走进了小城,不见身后的妹妹,焦急地驻足回望,也就一会儿工夫,被羽化成峰。两座仙山不同凡响,久日久之,成为小城的两大景观。妹妹山位于小城之西,得名“西山”,艺名“西山夕照”;姐姐山像一支青笋,居县城偏北,名“独秀峰”,取“独秀擎天”之意。独秀峰山岩玲珑,幽胜天成,石缝罅间,盘生古榕佳树,四季葱郁。峰脚正南面,有天然岩洞,名毓秀岩。壮家人视独秀峰为无价之宝。
小城在姐妹仙山千年守望的目光中发展变化,汉、壮、瑶、苗等9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地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于是,有了元、明、清时期的镇安府治所,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德保县城。
登临独秀峰,置身峰上的八仙宫,凭栏纵目,诗情画意由远及近,徐徐展开。远处,云雾汪洋恣肆,一片雪白的海洋,那层峦叠嶂,田畴村舍,一切都成空灵,隐隐约约地传来的唯有鸡鸣狗吠,男女山歌;独秀峰下,城郭的楼宇参差,鉴水环抱,山水成趣,陶醉了历代多少文人。因为采访任务重、时间紧,我们无缘登临独秀峰,更进不了古佛洞。好在有宣传画册在手,依旧读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的诗句:“秀山耸削无寸土,其上乃有榕树古。咄尔托根何奇哉!不以土植以石栽。”这首《独秀山古榕树歌》,歌古榕树,颂石头山,堪称独秀峰之绝唱。
那夜,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美美地睡了一觉,当了一回神仙。
2.吉星岩,星光闪耀
一觉醒来,太阳刚好爬上了山顶,舒展出温柔的霞光。此时的独秀峰像是一个丫鬟,秀手举灯,高过头顶,侍候我起床洗漱。我赶忙翻身下床,撩开玻璃窗前的白纱,分别用手机和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画面。
这神奇的画面开启了一天的好心情。德保的朋友听后,微微一笑,王老师交好运了!他们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北回归线由西向东穿越德保县城,北纬23.5°区域是地球上的一条神秘地带,奇观绝景比比皆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三角等都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回归线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和台湾,这一带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诞生了许多特有的物种和大山名川。几百年前,德保的先人把镇安府治所建在北回归线上,享其美妙神奇。
明末清初,土司之间为扩大势力范围、广西各地抢夺地盘的争斗愈演愈烈,镇安(今德保)周边各县匪患猖獗,民不聊生。这件事震动朝野,于是明皇帝任命黄志韬为义武将军,会同韦、闭二将军共同平定匪患。三位将军率领队伍驻扎在岩洞中,多次击败敌人。后来,在龙光多龙一役中,由于山地复杂,加之敌众我寡,三位将军全部战死。老百姓感念将军英勇作战、忠君护民的精神,在他们驻扎过的岩洞口设灵坛祭拜。每逢初一、十五,人们自发地带来祭品供奉,祈求将军的在天之灵护卫百姓。忽然,有人发现山洞深处有灵光闪烁,且持久不灭。“将军显灵了!将军显灵了!”这件事惊动了当地三位见多识广的百岁老者,他们相约前来祭拜。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三个老者点燃香烛,躬行大礼。片刻之间,三束灵火,金色、红色、紫色,舞如流星。随后,化作一股清风,重回了岩洞。老者说,三位将军会见了他们,金、红、紫三色战袍,均是吉祥之色。于是,便以吉星命名,叫此洞为吉星岩。
吉星岩以吉星山为核心,贯穿五座大山。岩洞内水陆兼备,有地下河、中层洞和摩天洞三層。那天,我们在洞外登楼梯到达第二层。进洞门,连续两个大厅,面积几百上千平方米,大厅地势平缓,且洞底干燥,洞顶高悬,呼吸顺畅。如果摆上龙头椅,铺一张老虎皮,坐上座山雕,就是排演智取威虎山的好地方。导游说,吉星岩有10个这样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上万人。相传800年前,黄志韬等三位将军的队伍就驻扎在这里。乘着兴趣,我们游览了“吉星迎宾”“福如东海”“瑶池仙境”“诗画壮乡”“花好月圆”五个游览区。亿万年的溶岩之水,凝聚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这本就是人间奇观,而聪明的德保人又用斑斓的光与电,把神奇的钟乳石打扮得多姿多彩,并赋予人和动物以形体和灵魂,使之奇上又添神奇。游览中,人们可以想象,这一片是正在耕种的梯田,那一幅是爷爷疼爱子孙的雕塑,还有悬崖上的瀑布、水下的龙宫等。
“太神奇了,太美了,罕见,实属罕见!”“伟大的自然力量,不服不行。”约2公里长的迷宫线路在一声声的惊叹中被走完,吉星岩绚丽多姿的岩溶景观给游人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3.萌矮马,马中熊猫
德保矮马是大自然送给德保的特殊礼物。作为萌宠宝宝,德保矮马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被称为“马中熊猫”。如今,德保矮马已成为德保四大地标性物品之一。
资料显示,德保矮马属中国西南马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特马种,身高在104厘米以下,体长在110厘米以内,体重不超过140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有的两大珍贵矮马品种之一(另一品种是英国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的起源与发展证明了长期以来物种进化的结果,除其基因决定之外,周围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也是品种形成和稳定的关键。位于云贵高原的百色市德保县,天然牧场一个比一个好,可作为马饲草的农作物也是俯拾皆是,为矮马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空间。
远在公元前2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德保农家就有饲养马、使用马的记载。农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马不仅能够积制农家肥,还可以用于山路运输。在封闭的山旮旯里,山路崎岖,人们尚不知道车、轿为何物,自然想到了牲口。骑牛笨,行路慢,骑上矮马走亲访友赶大集(圩),既能赶路,又风风光光。矮马还可以用于劳作,田里地里、上山下山,背驼肩拉,胜过一个强劳力。
骑矮马,摘果子,是矮马扎根云贵高原的特殊作用。《汉书》记载:“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果农骑上矮马,增加了人的高度,延伸了手背,为采摘高枝上的果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德保矮马有了一个浪漫的美名——果下马。
自北宋起,矮马几度作为地方贡品进皇宫,深得历代皇帝的喜欢。明清时,矮马还应征打仗,战场上,矮马发挥个子小、来去灵活、便于隐蔽的长处,打了不少胜仗,有效地抵御了来犯之敌。
德保矮马在国人面前展示雄风是在20世纪90年代。
那一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开幕式大型节目的总导演竭力挖掘广西民族特色,既要是民族的、传统的,又要是第一次上舞台的,还要为运动会增添雄风。于是,想到了德保矮马。节目的第一篇章名为《骆越武风》,其挑梁的演员就是矮马童军。德保县精选100名13岁左右的少年,个头一般高大,扮演成古代武士,乘骑100匹德保矮马,手举着五彩缤纷的图腾彩旗,组成一个方队进入会场。方队中,矮马匹匹昂首阔步,骑士个个抖擞精神,演出了排山倒海之势。接着改变队形,100匹矮马拉开距离,单行奔跑,虎虎生风。这一情景,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勇士为保卫祖国疆域策马奋勇杀敌的古战场。最后,矮马童军回到会场中央围成一个圆圈,示意中华民族大团结。小骑士挥动彩旗,围着圆圈转圈走马,频频向四周观众致意。矮马童军的精彩表演,增添了开幕式活泼愉悦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赢得广大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喝彩。
这次演出,用无声的语言向世界宣布:俏儿童与萌矮马天生绝配。
德保矮马萌得可爱,体格小,腿短,头脸肥,大鼻子,大嘴巴,两只小耳朵竖起来,乖乖地听人使唤,两只眼睛常常溢出无可奈何的目光,温和的性格写满了全身。尤其是那一缕鬃毛从后颈延伸至頭顶,齐刷刷耷拉在前额,颇有儿童头顶刘海的味道。矮马,活脱脱的一个萌少年。聪明的德保人发现了这个密钥,顺势建起了景区,取名“德保矮马王国”。景区与吉星岩相连。那天,我们钻出吉星岩溶洞,眼前豁然开朗,崇山峻岭中一溜狭长的盆地,星星点点地生长出许多小木屋,还有一菱形塔楼冲出绿色的包围,直指蓝天白云。导游说,眼前就是4A景区——德保矮马王国,那塔楼就是矮马王宫。
能称得上王国?没错。逆着下午的阳光,我一眼看不到王国的边界。最让人兴奋的是跑马场,矮马静静地站在上马处,萌萌地望了我一眼,我顺利地跨上马背,走动起来,还豪气地请摄影师拍照存念。说真的,到草原多次,我都没敢骑马,那里的马,个个身高体大,雄健彪悍,让人望而生畏。这矮马好,驼着我把他们的王国转了一圈。进萌宠生活部落也是不错的体验,一个个木篱笆围成的圆圈,分别圈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马牛羊。可能是大山脚下的生活有些寂寞,也可能是天性好吃嘴巴馋,这些宠物喜欢游人,只要拿上它们的饲料胡萝卜,它就跟你玩,你要合影照相,它也积极配合。王国还有许多好玩的项目,有矮马牛仔小镇、攀爬探险乐园、王国小火车、矮人小木屋等,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太阳下山前离开了王国。
“矮马童军”一直是德保旅游的保留曲目,平时,在王国景区表演,遇上德保县的文化旅游节日,矮马方阵便是巡游队伍中亮眼的星星。“矮马童军”年年上演,年年添新马,年年有新人,年年展新貌。
4.黄金比,处处都有黄金
据悉,古今中外研究北回归线神秘现象的学者多如牛毛。有人在地图上进行简单的测量,结果发现,这条地带正好落在地球的黄金分割线上。1:0.618,这看似简单的几何比例,却包含着无处不在的神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这条线,例如,预测股市的涨落,摄影美术作品的构图讲究,还包括用于囊括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等。直到今天,人类依旧无法理解和解释这条线以及这个区域所发生的奇事好事。
就说德保县,不仅有独秀峰、吉星岩等奇山,还有德保矮马、德保脐橙等奇种;有福泽一方的鉴河秀水,还有天然空调的氧吧气候。与此同时,德保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数不胜数。
德保人爱唱山歌由来已久,各乡、镇、村、屯都有自己的山歌队。德保民间约定俗成,每逢歌圩节,十乡八寨的青年男女自觉地盛装赶集。有人统计,德保境内有30多个歌圩,活跃着数百支山歌队,唱红了多个歌圩节。其中,那甲“五四”歌圩节、龙光农历三月十五日歌圩节、燕峒农历三月十七日歌圩节、排留端午歌圩节等,都已成为德保的品牌歌圩节,闻名遐迩。位于县城一侧的4A级景区——德保芳山公园,也是唱山歌的好地方,每逢公历三、六、九圩日,各路歌手汇聚,从早唱到晚,歌声如潮,此起彼伏,一浪赶一浪,直到次日凌晨。知名的有黄恒笔歌队、黄美玲歌队、黄忠兴歌队,他们多次代表德保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百色市组织的山歌大赛并获得好名次。
德保壮剧也是壮乡的一杆艺术之旗。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德保壮乡的阿哥阿姐爱听戏,也颇有唱戏的表演欲。据说,全县登记在册的业余壮剧团(队)长期保留在50个以上,仅县城就有12个。他们自发地送戏到本县的各村屯,还应邀到靖西、田东等周边县的村屯演出。有壮剧联唱《德保新貌》、壮剧《瞎眼复明》和《穷则思变》等一批剧目获奖。 德保马骨胡,琴筒用德保矮马的腿骨拼粘的胡琴,体积小,音量高,当属高档艺术品。德保苏铁,原产德保,四季常青,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中生代曾遍布全球,是珍贵的活化石。还有造型多样、编工精细的麦秆花篮,另一个名字就叫德保花篮……如此多的文化产品,均贴上了德保文化的标签。
2016年8月,德保荣获“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壮剧之乡、山歌之乡)荣誉称号。2020年还被列入广西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市县名单。
神奇之所以为神奇,是因为神奇被发现;景点之所以称为景点,靠的是保护与建设。
德保人的福气是干出来的。
德保县文旅局副局长陆政敢和他团队的成员黄金妹回忆了德保旅游发展的心路历程。
旅游旺县,德保县的重大战略,德保人的共同心愿。
县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第一步,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全县一个声音喊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战场,一个乡镇就是一个作战单位,比着干,拼战绩。
第二步,2015年10月,组建德保北回归线国家公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且倾其所有,将四大景区(德保红叶森林公园、德保吉星岩和德保云山景区,以及建设中的德保矮马王国景区)的资源全部划转其名下,交其运营管理。从此,旅游资源进入了市场。
第三步,持续开放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建设,突破资金不足的瓶颈,掀起旅游建设的高潮。2020年,两个景区接受国家4A级景区验收。
第四步,近两年抓紧完善旅游要素,注入民俗文化、互动体验等游艺元素,创建“国字号”“区字号”旅游品牌。加快融入廣西全域旅游直通车网络平台。同时,不断推出新景区,如国学小镇、运动小镇、文化客厅、民俗文化村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德保县文旅局拿出了一堆数据:
数据之一,荣誉。德保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矮马保种基地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还有不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百色市的荣誉。
数据之二,收益。“十三五”期间,截至2019年,德保旅游接待总人数累计1247.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127.39亿元。2021年前五个月,接待旅游人数为347.07万人次,同比增长32.02%,旅游综合消费38.4亿元,同比增长44.6%。德保县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德保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做一个规划并不难,难的是高起点规划,难的是把规划变成现实。德保的实践充分证明:德保决策者的创新举措和德保人的务实作风已经大见成效。如今,德保已是遍地黄金。
二、鉴水,一路故事一路歌
鉴水河过德保县城,穿山越岭一路向东流去。大约一餐饭后,瞅见一座心仪的山峰,山窝窝里藏着壮家“呗侬”,黄墙黑瓦的村庄,庄内山歌对唱,余音绕梁,偶尔还有几声鸡鸣。或许是爱慕这人间烟火,鉴水一改过去的河势,在这里绕了一个弯,留下了一个月牙。依依不舍,走走停停,一会是陡坡,一会又是浅滩,流出了几道瀑布。就是这一走一停,一流一蓄,鉴水河更清更靓。
朋友送我一张无人机航拍的照片,宽阔的河滩上,廊桥迂回,串起几座亭台,几股分叉的河流盛着碧绿的河水缠绵欢歌。河两岸的田畈,色彩斑斓,拼出多种图案,那图案铺陈至村屯的门前。朋友介绍,这就是德保县那温风景区之花海,夏天种彩色的水稻,入秋便是鲜艳的格桑花。
按图索骥,来到河边。面对河水,水中的那温屯内涵果然丰富:村子里有鳞次栉比的楼房,清一色的黄墙黑瓦深色阳台;有别致的农家院落,小巷曲径通幽;有火红的三角梅和橘黄的荔枝,还有大花狗;文化广场正上演南路壮剧,河边的大树下,姑娘们在说笑间亮起了歌喉。
鉴水东逝,一路故事一路歌。
1.神话:那温屯,来自神蛙
相传,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屯里的公宽(德保壮话:阿宽的爷爷)坐在鉴河边钓鱼,遇上了一只硕大的青蛙,通身碧绿,大大的眼帘镶嵌着玉石般的眼珠。见多识广的公宽猜想,它一定是鉴水河畔的神蛙,受上苍指派,常年巡河洁水。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俯冲而下,双爪抓起神蛙。说时迟,那时快,公宽用钓鱼竿对准老鹰使劲横扫,遭到袭击的老鹰忙于亡命,脚下松劲,丢弃了神蛙。公宽收了鱼竿,抱起受伤的神蛙回到家中,并熬制草药,为神蛙疗伤;还挖蚯蚓、网鱼虾,调理神蛙。一个多月后,神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公宽把它抱到河边,说:“你去吧,鉴水河等着您。”神蛙跳到河中,望着公宽,久久方才离去。
第二年,当地百日大旱,鉴河断流,禾苗枯死,人畜饮水困难。公宽天天坐在鉴河岸边发愁。那天,太阳收起了毒辣,暮色悄悄隐去了大山,没吃没喝、坐了一天的公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那只大青蛙来到了身边,“咕咕咕”地叫醒了公宽。公宽流着泪告诉神蛙,天干缺水,屯里的人活不下去了。神蛙突然开口说话:“爷爷,黎明前到村东头的大枫树下,把石蛙嘴里的石块移开。”公宽醒来,不见神蛙。他一刻也不敢耽误,找到了村东头大枫树下的石蛙,移开了舌根部的小石块。顿时,一股清泉从石蛙嘴里喷涌而出。公宽从惊喜中回过神来,对着鉴水河,叩了三个响头。
壮家人得救了!
壮家本是感恩的民族,他们为山泉水修岸砌池,称山泉为感恩泉。
全村人视感恩泉为吉祥幸福的源泉,有了喜事就来泉边庆祝,遇上大事和难事也祈求神泉护佑。夜晚,皓月当空,姑娘和小伙们在泉边对唱山歌,互送祝福,婉转缠绵。久而久之,村民们便编出了七仙女来感恩泉为山歌助兴的神话。
“感恩”,当地壮话称之为ONZ,感恩泉叫MBUH’ONZ。而古代壮语中的ONZ包含多重意思,有“热闹、生机、活力”与“平安和谐”之意,就连鉴水河弦月般的河湾,壮语也叫ONZ。而公宽的村庄和良田都在河湾中。公宽突然悟道,ONZ就该是本村的名字。汉语文字翻译不了壮家丰富的思想,只好写成“那温”,于是,有了那温村。原来,那温村,来源于神蛙。 尽管上述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那温屯的村民至今深信不疑,有山歌作证:“美丽传说出那温,千年神蛙报大恩;化石涌泉润万物,涓涓细流伴年轮。”
多少年过去了,感恩泉的水流一直稳定,水体冬暖夏凉,水质甘甜爽口,用陶器或瓷器盛装在常温下可以保鲜半年。据村民说,居住在德保县城的亲友,每回一次那温,都记得带上感恩泉的泉水。有的人还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专程来到那温,就为取泉水。
2.传奇:李振边“吃螃蟹”
得到感恩泉,那温人从此不缺水,祖祖辈辈安居乐业。但是,山里的那温,地少土薄,行路难,勤劳的“呗侬”像个负重前行的老者,步履蹒跚地从远方走来。
没有富强的国,哪有幸福的家!
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府加大了对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扶持力度,那温村从贫困中醒来。
2014年,在村委会主持下,那温村的那温屯开始了屯湾环境改造。村史展览中,特地记下了这个时间,以此作为那温村那温屯新生活的开端。
东风吹,战鼓擂!
“十三五”整村脱贫工作强力推进,那温村来了第一书记,进驻了县委工作组。第一个大变化就是交通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对外,那温村通往县城的主干道提档升级;对内,7个自然屯之间修通了水泥公路,结束了“内片”“外片”鸡犬声相闻而无法往来的历史。道路连起了那温与外面的世界,那温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开始发生变化。
若干年后,回忆起修路的经历,村民们说,那条路是那温人的致富路,是那温村的振兴大道。
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涌動,一大群一大群的年轻人立于潮头,走出了乡村,涌向发达的南方城市打工创业。大潮锤炼了他们的体魄和胸襟,让他们有了与祖辈不一样的思想。他们赚到了钱,还看到了政策的红利,有了重新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那温村那温屯的李振边就是这群人的优秀代表。走进那温村史馆,李振边坐在办公桌前的照片醒目地贴在展牌上。以“那温人至诚至信”为题,展牌介绍李振边致富不忘乡亲、倾力回馈家乡的事迹。经历多年的打拼,李振边清楚地意识到那温村那温屯的优势是山水,山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好山好水过穷日子,那不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他下定决心,回那温,穿新鞋,走新路!但是,路在哪里?怎样把眼前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一道又一道的难题,让李振边熬过了多少不眠的长夜。
2016年春天,党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号召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扶持农民旅游合作社。手捧文件,李振边如沐春风,他有了一个“吃螃蟹”的设想:让村民有钱的以钱入股,有土地的以土地入股,有房屋的以房屋入股,有劳动力的以劳动力入股,自愿组成一个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人,平等地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参与效益分红。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党员和代表的支持。
那温村党支部、村委会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分组带头,以那温屯为重点,开大会,访农家,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宣传教育热潮。
毕竟,这是百色市第一个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是破天荒的新鲜事物。说真的,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参照的情况下,大家心里并没有底。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共产党,共产党叫干的事情肯定没有错。就像当年搞互助组、合作社一样,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着对村党支部和李振边的信任,绝大部分村民积极行动起来。2016年4月的一个周末,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过充分准备,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挂牌成立,那温村那温屯98户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
好在天时地利人和,旅游专业合作社得到了政策的阳光雨露,得到德保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扶持,黄思琦、梁荣丹、李振超、李恒明、李恒内等公职人员响应号召,主动抽空回村做工作。同时,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李振边主动做贡献,无偿地提供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用于旅游景点建设。一批在外打工的80后得知信息,精神振奋,日夜兼程地从城里赶回,按设计方案,把自家的住房改造成接待游客的民居,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伟人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学家说:量变到质变,新鲜事物的诞生绝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李振边的设想开始,到专业合作社挂牌,再到那温村那温屯景点建设风生水起,其中的曲折太多,故事也很精彩。
如果说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有过人的独到之处,那就是立足壮乡,立足那温。合作社创造性地挖掘当地稻、花、蜜生态资源,春夏之际,他们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打造“稻田艺术”;秋冬时节则种植花卉,打造类型多样的田园花海,既是美景,又增加蜜源。合作社还组织壮家开展“对唱山歌”“手工舂糍粑”“徒手抓河鸭”等民俗活动,使景区亮点热点常年不断。
2019年,合作社继续发动那温村六林屯、六浪屯的群众流转土地82亩,种植百香果。自此,那温村有了桑蚕、养蜂、旅游、花卉、百香果五大产业。年底,合作社传出喜讯:盈利70多万元。
那天,合作社在那温村那温屯村民活动中心召开股东大会,商讨分红事宜。理事会拿了两套方案,一是农户股东直接分红拿钱,二是合作社扩股,农户股东可将本次红利再次投入,用于建设急需的设施。面对第一桶金,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信心,经过短暂的休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将分红部分再次投入。
故事的高潮终于掀起,起初没有加入合作社的7户农家,对那温发展旅游产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找到村党支部,主动要求入社。这天,当着全体股东之面,李振边鼓掌欢迎:“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那温村那温屯的村民全部集结,朝着好日子的前方,再出发!
那温人不会忘记政府的恩情。2018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百色市委书记彭晓春来那温调研。市委书记带来了团队,为那温景点规划了生态保育、设施完善、村貌提升、旅游发展、传统复兴等5大类几十个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分三年建设落地,解决了那温景区建设中的一揽子实际问题。 2020年,那温村喜事连连,先是获评为广西4A级景区和“广西十大最美乡村”。接着,德保县银发集团入驻,承包那温合作社全部土地开发种植花卉;年底,那温百香果种植基地竣工。那温村形成了“一村五基地”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
“十四五”规划翻开了乡村振兴的新一页,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蒸蒸日上。
3.大戏:留住妈妈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这首歌,唱哭了多少孩子和妈妈,感动了多少家庭。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20多年来,农村的年轻人进城务工,挣钱养家。于是,农村少了剩余劳动力,多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给老年人增添了苦恼。
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父母有工作有收入,又不让孩子留守,不使老人空巢?
对此,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进行有益的尝试。
从2018年4月开始,那温村上演了“产业回家 留住妈妈”的大戏。如同一缕温馨的阳光,永远地照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出戏的“导演”是香港爱心人士和百色市妇女联合会。她们充满智慧和前瞻眼光,以在家门口发展妇女所能从事的产业为手段,组织妇女学技能,鼓励妇女投身经济新领域,达到兼顾家庭和就业的目的。“导演”们很用心,通过海量的调查,他们发现,那温村具有上百年的养蜂历史,而且家家户户都养过蜂。因为蜂蜜产量小,所以没有形成产业。同时,他们还发现,近几年,那温村发展乡村游、种花栽果,游客多,蜂蜜就有了市场。依据这个实际,“导演”们决定在那温发展养蜂产业。为此,德保县委很支持,专门下发通知,布置这项工作。在此背景下,“导演”们做了三件事:一是协助那温村成立温丽养蜂合作社,建立养蜂示范基地,利用香港妇联援助项目资金,先后购买和引进蜂箱2000箱,全村每户3~5箱蜜蜂。二是温丽养蜂合作社不定期邀请养蜂专家到基地现场教学。2018年7月24日,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蜂指导站养蜂专家来那温村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培训养殖户代表80人;8月15日,邀请百色市畜牧推广站养蜂专家来那温村实地技术指导;9月14日,组织蜂种供货方的养蜂专家来那温,给50个养蜂户讲课。通过培训,让养殖户掌握养蜂新知识。三是长短结合,稳定蜜源。他们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地上补植荔枝、龙眼、枇杷和油菜、芝麻、向日葵、三角梅等优质蜜源植物,补充野生蜜源植物的不足,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蜜源。于是,那温村的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养蜂、种花、搞管理,既有了稳定的劳务收入,还配套乡村游售卖自家蜂蜜及土特产。
近两年,那温村先后有15位在外打工的妈妈回来了。问起她们的生活,妈妈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回家好,养蜂收入不比打工少。”“孩子身边有妈妈,老人三餐有看顾,我老公可以安心打工。”……
通过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看到了妈妈们的期盼,看到了“导演”们的功德。
三、田野,满园果子满园春
到德保农村采访,我胃口大开。谈论的、参观的,除了玉米、水稻、粮食作物之外,就是好吃的果子、好看的花海,还有好玩的动物和水产品,尽是人们喜爱的。
德保农业特产在州有名,在府有名,德保脐橙、德保黑猪、德保山楂和德保矮马,四大地理标志产品已经通过国家验收。还有甘蔗、蔬菜、烤烟、桑蚕等,虽是传统产业,但是品种已换代,技术已更新。
为什么会这样?德保的答案是:土地多产出,“农业+旅游”。
在德保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县长陆兰碧掷地有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于是,德保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果园、花园、科技示范园;园子门口挂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牌子。
1.脐橙+Tang Q,最炫的果子园
问:德保县最大的果子是哪个园?
答:柑橘的种植面积最大,2020年达到了14万亩。柑橘的品种很多,有柑也有橘,最为有名的是沃柑和脐橙。接着,将引进美国加州的柑橘专利品种Tang Q(探戈)。
问题很刁,回答有智慧。
14万亩柑橘园,可以填补世界吉利斯纪录。按德保县36.8万人计算,平均每2.6个人一亩柑橘。接着算,德保2020年产柑橘近5万吨,人均达270斤。
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海浪是个女同志,在乡镇工作多年,刚从东凌镇镇长的位置上平调至农业农村局。陆海浪语言朴实,也很细腻。她介绍,都安村是德保柑橘种植的起源地,柑橘丰收时节,农家吃柑橘餐,请柑橘客,送柑橘人情,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德保柑橘的品种不少,以脐橙的品质口感为最。德保脐橙个大,皮薄,吃脐橙时通常先用刀切开橙蒂,然后顺纹路轻轻剥开。“脐橙肉嫩,水分足,入口即化,清香甘甜。其次是沃柑……”
“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陆海浪为德保柑橘带货,听得我满口清香,还无意识地咽下口水。原来,望梅止渴,如此真切。
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德保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传统种植主要是水稻和玉米(其中玉米面积超过水稻),还有少数甘蔗、烤烟种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于百色的其他县市。改革开放后,德保人踩着共和国前进的鼓点,探寻德保的乡村振兴之道。近10年来,德保县委县政府做足山水气候独特自然优势的文章,树起了“旅游旺县”大旗,一切农业产业围绕旅游市场发展,树上结的果、田地长的苗,都要好吃又好看,都要成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不是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怎么对接市场,具体说,山上栽什么树,田地种什么苗,水中养什么鱼,不都是让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百思不解的难题吗?
德保人走出了自己特有的农业产业道路。
稍作察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产业发展理论并不鲜见,它不是德保的发明创造。但是,德保的发展之路不是从报纸上学来的,而是从自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摸索出来的。 十几年前,德保县都安乡都安村的老支部书记就开始试种脐橙。当时,缺少本钱,也没有技术员指导,只能在他自家承包的山上种了几十棵。他像育儿一样耐心,像养花一样仔细,天天围着果树转。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收获了第一茬果,虽然产量不高,但脐橙果子有卖相,味道也不错。老书记掰开了一个,将清香的甜汁咽下肚,兴奋的劲头溢满心头。3年的苦没有白吃,3年的汗没有白流,3年的担心、忧虑被满树的脐橙驱散。接下来,他在本屯扩大种植100亩;再接下来,其他屯也栽,一口气栽500亩;再接下来,都安村的脐橙变成了都安乡的脐橙,变成了德保县的农业产业亮点。县政府制定了德保十万亩柑橘的战略规划,县长带队到园区调研、到基地指导、到市场带货,产业发展资金也找上了门。一顺百顺,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总们闻到了脐橙香甜,纷至沓来,合作建园区栽果树,农民或流转土地,或以山地入股,既得分红,又能到果林里打工挣工资。
德保脐橙面积年年扩大,产量年年提升,占领了百色市场,挤进了南宁商超。还远销至东南亚几个国家。2019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德保县委农办的负责人陆大安长期从事党务机关工作,说话办事严谨认真。善于研究问题,长于总结,写出了不少的调研文章。谈到德保县农业特色产业及规模时,陆大安如数家珍,罗列了一串数字:德保农业特色产业“5+2”,以脐橙为主要品种的柑橘系列,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接着是山楂、桑蚕、甘蔗和生猪,号称是“4×10万”,除生猪是10万头之外,其他三项均为10万亩。外加蔬菜、烤烟两大产业。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八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最大的单体果子园是海升集团德保柑橘基地。
总部设在西安的海升集团是中国超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90多个地方设有特色果品种植基地,旗下的生鲜品连锁商超与华润、万疆、沃尔玛齐名。海升集团2016年进德保,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建设生产基地,第一期园区占地2048亩,2017年7月开始建设,并成功在国内首家引进美国专利品种tang Q(探戈),去年收获果实1500吨,直接带动贫困户468户增收。间接培训带动500余户,周边农民进场打工收入达350万元。
那天到海升,正是午时,顶着毒辣的太阳,我爬上了项目公司的房顶,站在海升号巨轮的甲板上,欣赏橘树之海这一碧万顷的景色。阳光下,大海波光粼粼,气象万千;一阵山风袭来,绿色的波涛滚滚向前。我和脚下的房子仿佛合着波浪的韵律摇晃起来。好一个舒服!
2.山楂——果酒,最长的食品链条
山楂本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山头上,几百年前就有野生的山楂树。只不过树不多,结的山楂也很小,酸味重,不好吃,所以长在山上无人搭理。
老乡们坐在家门口,漫不经心地与村干部陪着的客人攀谈。
“现在为什么种山楂呢?”
“干部叫种的。现在种的是大山楂,酸甜酸甜的,味道好。收山楂的时候,你们再来,随便尝,随便吃。”
“呵呵,谢谢了,一定来!”
东凌镇大山密集,村湾都住在山窝窝里,老百姓连片种植的田地很少。一个农家,几块山坡地,还严重缺水,祖祖辈辈种玉米,产量低,还有雀鸟啄,收回来的,喂不饱全家人的肚子。
女镇长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不改种山楂,还走老路种玉米,就养不活一方人。”
东凌镇是德保山楂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德保山楂的主产地。近4年,這个镇每年以2000亩的速度扩大栽种。
山楂能成功推广扩种的秘诀之一是品种优良,全是大果型山楂。有苹果型山楂和香梨型山楂两种,不仅果子大,而且口感很好。果子既保留了山楂的酸味,还带有苹果、梨子的香甜。4年前栽下的第一批树,面积600亩,去年收果,每棵树产量是50~100斤。看到汽车开到地头收购山楂果,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高举龙头,阔步向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约定俗成的文化。
德保山楂能成功推广扩种的秘诀之二是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山楂的种植、销售和加工全过程,农户只要种好山楂就能获得收益。尤其是在山楂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发挥收购、贮藏、加工、外运的市场优势,拓展产品销路,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户风险。
德保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他们引进龙头,服务龙头,同时,下本钱培植本地龙头,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德保农业的转型升级。
说到德保山楂,就不能不说广西实味食品有限公司,不能不说公司总经理黄进安。
广西实味食品公司成立于2009年,靠酒业销售起家,生意不温不火。一心想“人无我有”的黄进安就是德保人,从小爬着山楂树长大。他详细地调查了德保山楂的种植情况,分析了山楂的市场,由此看到了山楂加工前景。于是,从2011年开始,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山楂树栽种和山楂果加工。6年后,公司的山楂产品才通过卫生检疫等部门验收。目前,公司有山楂果脯、山楂调料品和山楂果酒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面市。实味食品公司主要收购东凌镇的山楂,其供货渠道为当地专业合作社,当地专业合作社与山楂种植的农户实行合作或买卖,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果园基地)”的模式。
实味食品公司年收购加工山楂鲜果超5000吨。山楂种植户每年可创收1000多万元。
那天,黄进安很热情,牺牲午休时间,在办公室摆上山楂果脯、山楂饮品接待我们。在我的要求下,他回忆起实地指导山楂种植的往事:
那是2019年冬季的一天,黄进安带着技术人员从公司出发,驱车2小时,到达东凌镇政府。在一个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了古甘村支部书记潘清才的山楂树果园。他们到时,潘清才已在果树下恭候。潘清才的果园占地100多亩,栽山楂树2000多棵,树龄约50岁左右,树大,果质品级不高,且容易脱落。技术员当场提出了果园改造方案,即修枝矮化,防虫防脱。为了让潘清才和到场的果农理解要领,黄进安和技术员还爬梯上树,修整几棵作示范。这以后,黄进安和技术员还跟进指导,直到全部果树改造完成。改造后的果园,山楂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德保县,乡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业产业的龙头,县政府同样重视,同样予以支持。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德保县的专业合作从242个发展到530多个。如今,不仅每个产业有合作社,每个村屯有合作社,而且合作社的专业分工愈来愈细,有力地聚集了本地资源,有效地加强与市场沟通联系。
3.铁皮石斛——寄生丛林,
最生态的示范园
2021年5月13日上午,云贵高原的太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耀眼夺目。
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兴旺村的山记公司铁皮石斛示范园,图画般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坡宁河逶迤于青山之间,碧如翡翠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树木齐声喊挤,纷纷伸枝探头挤向河边,希望与河水来一个亲密接触。只有树脚下的杂草烂木,抢占先机,早早地浸泡在水里。看一眼这树这草,就知道这一带是原生态。小河西边,一条硬化过的产业路伴河延伸,望不见尽头。路两边的石斛生长带宽约30米,架子上横躺着从山上砍下的树木筒,直径比碗口要粗,木筒朝光迎风的那一面,生长出一丛丛、一簇簇开花的植物,那植物长则五六寸,短则才冒头,最壮的有小指头粗,形状嘛,像是竹笋的微缩版。偌大的露天生产场地不见有人忙碌,只有微型喷灌龙头看似悠闲地喷洒雨雾,罩住那一排排木筒和木头上的植物,使大山里的仙境多了几分逼真。
“这就是石斛,可以生吃。”山记公司经理金传高摘下几根粗壮的“竹笋”,勒去黄花递到客人手中,并自己带头塞进嘴巴咀嚼起来。清凉、味甘,生涎。我平生第一次品尝新鲜石斛,第一次见到仿野生的石斛——在温棚育苗驯化,然后在活树干上钻一浅孔,置苗于孔内,石斛便可露天寄生于大树上。我们跟随金传高,踩着石头爬上一处高岸,钻进了一片寄生石斛的树林。金传高介绍,在霍山,在雁荡山,有生长在悬崖石头上的野生石斛,不惧风吹,不怕雨淋,也不畏酷暑严冬,所以冠名“铁皮”。后来,人们采集野生石斛,经过驯化,作为种苗,寄生栽种回山林,3年就可以收获仿野生石斛。
神奇的大自然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有生命的动物可以圈养与放养,无生命的植物也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金传高,中年汉子,一米八几的高个,体形管理得很好,举手投足,敏捷有力。让人不解的是他那鼻子,不仅高大,而且转弯带钩。他是不是汉族人?
“请问金总是哪里人?”
他意识到客人话中有话,一点也没有反感的表情。答非所答地自我介绍起来。金传高,汉族人,家住温州,凭长相,不少人以为他是哈萨克人。金家是石斛世家,祖上加工石斛,售卖石斛,到他这一代开始种植铁皮石斛。
金传高到德保县种植铁皮石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的一位干部动员介绍的,那干部驻德保县扶贫,用优惠政策吸引他来德保,并担保示范园区的地点由他挑选。因为铁皮石斛野外生长条件苛刻,需要优美的山水环境和绝对优良的空气,所以他选择了兴旺村。
铁皮石斛示范园分三期建设,兴旺村为核心区,占地100亩,还有两个拓展区分别建在旺屯村和多龙村。三个区分别由山记公司与三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入股投资,由山记公司负责生产及运营,农户除股金分红外,还可以来示范园打工。
见世面了,开眼界了!离开前,我们参观了铁皮石斛粗加工车间,打工的村民正在将刚晒干的铁皮石斛整理切割,并简易包装,为深加工作准备。
山记公司是铁皮石斛生产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它的龙头作用主要通过建园区体现,园区从驯化种苗到寄生生长,从粗整理到精加工,形成了一条龙产业,不仅做示范,而且还带着农民干,实实在在地解决“不愿干”和“不会干”的问题,富甲一方百姓。
德保县把农业园区(基地)建设作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的重大举措,把示范园建设当硬任务,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年度目标:“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區,增点扩面提质升级,确保乡乡有示范园,50%以上的行政村有示范点,加快创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
四、人是最美的风景
风景之一:县长的眼中,
满是感激的泪水
在德保采访的那几天,县委书记石永超同志去北京向国家民委汇报工作去了,在家的县领导们也都很忙。直到采访结束前的那场座谈会,我们才见到县委副书记韩启强和县委常委黄煜好。那天下午,座谈会在县委常委会会议室召开,个子高高的黄常委主持会议,主持词特别严谨,会议节奏和讨论发言的时间把握得很准确,由此可见,他是个讲效率的人。副书记韩启强向到会作家介绍德保情况。他看稿子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将德保县“十三五”以来的工作措施和亮点娓娓道来,精彩纷呈,赢得了大家的齐声叫好。尽管这个介绍代表县委县政府发声,为我们写好德保故事把握了基调,但是,依然不解渴,同志们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晚餐,也是星期五的晚餐——本周最后的工作餐,因为县长答应陪餐。
县长陆兰碧,女同志,大约40岁,中等身材,短发齐耳,讲起话来字正腔圆,语速流利,眉目传情。干宣传部部长多年,还干过德保县的常务副县长,不仅处事干练,而且县情已烂熟于心。餐桌上,我抢先提问:“陆县长,在采访工业项目建设的专题中,工信局的同志介绍,每当重大项目推进碰上难题时,都是您亲临现场协调,并就地拍板解决。我们边吃边聊,请您给我们列举一例吧?”
“不写我们吧!”这句话让我心里发凉,尽管陆兰碧笑起来很好看。
短暂的沉默之后,陆兰碧说话了:“我给作家老师讲几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绝命之恩”。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搬迁贫困户建新村,需要用地。而大山里的壮家水田本来就少,壮家人的生活又离不开稻米,所以,壮家把良田看得金贵。青蛙是壮家的图腾之物,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壮家文化。于是,征用田地就与壮家意愿存在着矛盾。农民开始不同意退地,经过反复做工作,终于成了。那天,村委会决定请屯里的乡亲们喝餐酒,表达感激之情。听到这信息,陆兰碧和常务副县长带上政府办的同志赶去了。村里的女干部一直陪着陆兰碧,房东60多岁的老妈妈也坐在一张桌子上。开席不久,老妈妈端来了一碗白米饭,径直送到陆陆兰碧面前。女干部说:“陆县长,阿姨叫你吃米饭。”陆兰碧不知其深意,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女同志一般晚餐都不吃米饭……”讲着讲着,陆兰碧开始有些语言不畅……大约过了10分钟,老妈妈站起来说:“陆县长,我们的米饭好吃。”这时,坐在一边的女干部有点急,悄悄地提醒:“阿姨为什么叫您吃米饭?因为,他们家再没有田种了,这米饭吃一碗少一碗……”讲到此时,陆兰碧哽咽,转过身去,面对着墙,双肩紧缩,从背影中我们看到她已经很激动,可能在流泪,一桌子人都不出声。很快,陆兰碧用餐巾纸擦了一把眼睛,回过身来接着说:“老百姓为了德保的发展,为了贫困户脱贫,把他们家仅有的田地给了政府,还要把最后的白米饭让给县长吃……这是一份情,更是一份恩,是绝命之恩。” “那天,我是流着眼泪回到县政府的。”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陆兰碧也是重情重义的壮家阿姐,她流了一路的眼泪。泪水表达了复杂的感情,其中,有对众多百姓的感恩,有对基层干部的感激,更有对老妈妈的爱……
风景之二:手背脱皮的乡党委书记
陆兰碧给第二个故事取名“迁祖之恩”。顾名思义,为支持建设迁移故去的祖人。
“事情是这样的,吉利百矿集团3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是近几年德保的重大投资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但是,这项目用地较多,涉及6个行政村,需要迁移102户农户,还需迁走坟墓1733座。壮族是一个奉行孝道的民族,尤其对故祖的坟墓禁忌颇多。为此,县委高度重视,县政府组建了项目指挥部,派多个工作组深入到村屯,与壮家结亲,一户户地做工作,工作不通不动工。最为感动人的是,每座坟茔从开挖到迁移,我们的干部一直陪同主家,不安葬就绪不离场。坟墓挖开,主人家嚎啕大哭地收拾故祖的尸骨,工作组的同志和乡村干部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跪地磕头行大礼……”
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有这样的好百姓,才使得该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如期投产。
千好万好人最好,河深海深情最深。
共产党真情办实事,老百姓就待干部如亲人。
陆兰碧再次动情了,同桌的我们也深受感动,大家都在为德保的工作点赞!
在德保,最美的风景是人!那一刻,我眼前尽是几天来接触到的德保干部的身影:
黄志强,本科毕业,时任燕峒乡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在铁皮石斛的示范园里,他娴熟地回答来访者的提问,包括基地建设、投资规模以及与农户合作共赢的关系等,甚至还能将生产技术讲得头头是道。我误以为他是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得知身份后,我认真地打量了他。中等身材,年龄30岁左右,着格子布的休闲上衣,平头,大眼睛,黑黑的脸上常挂着微笑,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就这短短的一小时,他可爱的形象就刻进了我的脑海,我在心里为黄志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点赞。
杨广林,刚刚卸任的龙光乡党委书记。在海升集团的柑橘基地碰上了他,他的手背,脱皮一层又一层。怎么脱皮的?因为高原的太阳厉害。为什么要整天地站在太阳下?为了完成任务。海升集团德保柑橘基地第二期规划占地8000亩,涉及龙光乡8个村。我们到时,农民退地已经完成50%,剩下的一半正在攻关。杨广林是县委派出的项目服务专班负责人。“做好群众工作,如期交地是职责所在。”他说得很干脆,语气很坚定,像是背水一战,毫无退路。所以,他必须奋战在第一线,一天不完成任务,他就得一天盯在地里。杨广林的工作得到了海升集团的充分肯定,李永春副总经理伸出了大拇指,“杨书记是德保山水中最靓丽的风景。”
风景之三:与“呗侬”黏在一起的
村第一书记
陈义明值得写出来的东西很多。譬如,2018年2月,这个百色市委办公室的干部放下生孩子未满百日的妻子,接受组织派遣到德保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还譬如2019年4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查出妻子患恶性淋巴肿瘤,要求立即住院化疗。陈义明晚上11点多在村里接到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的哭声,他来不及难过,连夜赶往医院。第二天带妻子上南宁做确诊,排除了恶性,可医生建议患者长期休息治疗。陈义明本可以写报告,提前一年回单位,方便照顾家庭。但村里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第一书记怎么能临阵脱逃?他再次赢得了爱人和父母的支持,毅然地返回挂职村。
尽忠舍孝,自古难得。可我不想多写,我看重的是陈义明超出常人的执着与努力。
壮家人肯定喜欢这个与自己黏在一起的汉族干部。
陈义明,广西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高材生,在机关做了十几年文字工作,写惯了汉字,说惯了普通话。任那温村第一书记,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几天下来,他跑遍了全村的7个屯,走访了40个贫困家庭,然而,打开笔记本却发现收获甚少。根本原因是他听不懂壮语。而贫困户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老人又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费劲吃力地说了半天,相互都不明白对方说的什么。尽管村干部帮忙翻译,而这一翻译,自己就成了外人,什么真话都没有。陈义明非常痛苦,他说:“很长一段时间跟群众之间很生疏。”怎么办?唯有与壮家“呗侬”黏在一起,拉家常,喝小酒,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是个笨办法,也是个好办法,慢慢地,他与壮家人熟了、亲了,还学会了壮家的日常用语。
树重根,人重心。
陈义明体会到,真心为壮家人办实事,一切都不难。
韦勤混是陈义明的帮扶对象。那年,韦勤混53岁,因为家里穷,韦勤混的妻子不幸去世,家里只有他和上初三的女兒。2017年,韦勤混获得政府危房改造的补助金,房屋建了一层,钱用完了,父女二人只好住到哥哥韦勤金的老房子里。第二年,哥哥装修老房,要求弟弟韦勤混搬回去,可韦勤混的新房没装修,不能住人。兄弟俩争吵起来,韦勤混发浑,一气之下拆了哥哥老房的大门。陈义明赶到后,耐心地听完情况,并答应帮助韦勤混尽快搬进新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义明千方百计地帮韦勤混增加收入,安排韦勤混担任保洁员,工资每月500元;又根据相关政策,提升了韦家的低保补助标准,还帮助韦勤混种植八角。同时,为韦勤混申请产业补助和改厨项目补助,东拼西凑,帮助韦勤混装修了房屋。一年后,韦勤混顺利脱贫,还为女儿在二楼新盖了一间住房。这期间,陈义明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贴了多少人情,可以想象得到,有个部门的朋友还产生误会,以为韦家是陈义明的什么亲戚。
天地之间一杆秤,老百姓就是定盘星。
那温村的百姓认识了陈义明,接纳了陈义明,也对陈义明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
2019年7月13日,正是壮家的圩日,那温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去赶集。就在这一天,有关部门给村里赠送了一批高杆太阳能路灯,并且有技术员随行。可是,挖坑、放地笼、倒混凝土这些力气活,都需要村里的劳力自己干。无奈之下,陈义明只得决定明天再装。这时,村民李恒荣闻讯赶来。李恒荣50多岁,与陈义明喝过酒,陈义明称其为李大哥,李大哥说:“不用等明天,村子里能走动的老人,都是义务劳动力。”果然,村部广播一动员,不一会就来了十多人,虽然大部分年过七旬,但是都很卖力气,不到2小时,20盏路灯全部立了起来。李大哥当着那些做义务工的老人们说:“政府为我们办好事,我们出个劳动力,应该的。你看,大家都乐意!”说得在场的人直点头。 陈义明的故事还有许多,每个故事都浸润着浓浓的壮乡深情。他说:“我陈义明骨子里早已成了德保人。只要一合上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温村的影子。”
陈义明担任那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获得了许多奖励,可谓是“黄文秀式好干部”。
风景之四:路边店吃“锅烧粉”
自然界的好山好水是人发现的,人的创造使好山好水成为风景。在创造风景的过程中,人融入山水,完善自我,自然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那天,我给陪我采访的同志出了一道难题:结束德保县文旅局的座谈已经是上午11时30分,按安排,该回到酒店吃工作餐。午休后,参加县委的座谈会。可是,我却提出利用午休时间,实地去看两个专业合作社。宣传部的小黄一听,面露难色。我知道,他和司机近几天非常辛苦,尤其是司机需要午休一会儿。小黄客气地说:“吃过中餐再去,行吗?”好是好,就是時间来不及。“我们就在路上随便吃点东西吧。”小黄没有再坚持,当即给县委农办负责人陆大安同志打电话,说明情况,并询问路线。出县城不一会,一辆小货车超车,并鸣笛打招呼。小黄说:“陆主任赶来了。”陆大安先到足荣镇,小货车就停在路边店的门前。我们下车,店小二正从锅里盛起几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请老师尝尝德保的名吃‘锅烧粉’。”“乡下的店,地道,别看只卖8元钱,好吃。”主人在调侃。“好得很,就想尝点地道的特色。”我连忙应声。大家都笑了,笑得心照不宣。接着,嘴巴嗦粉的响声此起彼伏。
大约12点一刻,我们走进了广西实味食品有限公司;一小时后,又来到了足荣镇百江黄牛养殖合作社。每到一处,都是正常的工作接待,既热情有礼,又没有过度客气而显得生分。采访顺利完成,我们没有耽误下午的座谈会。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纯洁也是崇高的道德风景,那么,官员甘当“店小二”,有事干工作,无事不叨扰,政府悉心服务企业的精神便是道德风景中的大树,而体现“店小二”精神的粉条工作餐,则是道德风景中最美的部分!
离开德保,回望德保,到处都有好风光,山美水美人更美。在德保,一个人就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作者简介:
王建生,中国作协会员,记者(编辑)、高级政工师职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报告文学作品,有长篇传记《讲给生意人听的故事——儒商子贡》、散文集《布谷声声》、长篇报告文学《心安凤凰岗》等著作出版。
责任编辑/雨晶
行走于德保,无处不是好风景。
——采访手记
一、云山,一面隽秀一面神奇
五月的一个黄昏,从百色市区出发,一路向南,赶往德保县城。车窗外,拔地而起的山峰,呼啸而至,又倏忽离开,像一只只滚动的彩球,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一车人正在看山、玩山、琢磨山的兴头上,眼前却大山横亘,逶迤的公路似乎到了尽头。怎么回事?只见司机缓缓地转动着方向盘,沐浴在晚霞中的山峰有序地从身旁退去,几束耀眼的霞光洞穿了绿树的缝隙,直逼眼帘。一座座青山,或五彩斑斓、晶莹剔透,或丛丛墨绿、深深浅浅,如同一尊尊开光后的玉雕,美不胜收。
“德保德保,遍地是宝。”有人在轻轻地吟诵。
1.独秀峰,擎天独秀
“还真不假,德保县有云山、鉴水。”云山,壮话叫珠山,就是珠宝的意思。德保县委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小潘手指着德保县城,讲起了美丽的传说。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两县合并而成,版图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西南边与越南接壤,全县36.8万人,壮族人口占98%。县城设在旧时镇安府治地,距百色市区97公里,距南宁242公里,算是天高皇帝远。北回归线造就了德保的神奇。德保全境属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低落差最大有1000米左右。那一群群山峰个个都像是家养的萌宠动物。德保的气候也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凉。旧时的德保人,小日子虽不富裕,但还算是安逸舒适。
相传两姐妹从云南一路赏景而来,走到小城西边的小西湖,那妩媚的风光,让妹妹停下了行走的脚步,一不留神,便立地成山。姐姐走进了小城,不见身后的妹妹,焦急地驻足回望,也就一会儿工夫,被羽化成峰。两座仙山不同凡响,久日久之,成为小城的两大景观。妹妹山位于小城之西,得名“西山”,艺名“西山夕照”;姐姐山像一支青笋,居县城偏北,名“独秀峰”,取“独秀擎天”之意。独秀峰山岩玲珑,幽胜天成,石缝罅间,盘生古榕佳树,四季葱郁。峰脚正南面,有天然岩洞,名毓秀岩。壮家人视独秀峰为无价之宝。
小城在姐妹仙山千年守望的目光中发展变化,汉、壮、瑶、苗等9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代又一代地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于是,有了元、明、清时期的镇安府治所,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德保县城。
登临独秀峰,置身峰上的八仙宫,凭栏纵目,诗情画意由远及近,徐徐展开。远处,云雾汪洋恣肆,一片雪白的海洋,那层峦叠嶂,田畴村舍,一切都成空灵,隐隐约约地传来的唯有鸡鸣狗吠,男女山歌;独秀峰下,城郭的楼宇参差,鉴水环抱,山水成趣,陶醉了历代多少文人。因为采访任务重、时间紧,我们无缘登临独秀峰,更进不了古佛洞。好在有宣传画册在手,依旧读到了清代著名文学家赵翼的诗句:“秀山耸削无寸土,其上乃有榕树古。咄尔托根何奇哉!不以土植以石栽。”这首《独秀山古榕树歌》,歌古榕树,颂石头山,堪称独秀峰之绝唱。
那夜,在神仙居住的地方,我美美地睡了一觉,当了一回神仙。
2.吉星岩,星光闪耀
一觉醒来,太阳刚好爬上了山顶,舒展出温柔的霞光。此时的独秀峰像是一个丫鬟,秀手举灯,高过头顶,侍候我起床洗漱。我赶忙翻身下床,撩开玻璃窗前的白纱,分别用手机和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画面。
这神奇的画面开启了一天的好心情。德保的朋友听后,微微一笑,王老师交好运了!他们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北回归线由西向东穿越德保县城,北纬23.5°区域是地球上的一条神秘地带,奇观绝景比比皆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约旦的死海、古埃及的金字塔、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三角等都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回归线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和台湾,这一带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诞生了许多特有的物种和大山名川。几百年前,德保的先人把镇安府治所建在北回归线上,享其美妙神奇。
明末清初,土司之间为扩大势力范围、广西各地抢夺地盘的争斗愈演愈烈,镇安(今德保)周边各县匪患猖獗,民不聊生。这件事震动朝野,于是明皇帝任命黄志韬为义武将军,会同韦、闭二将军共同平定匪患。三位将军率领队伍驻扎在岩洞中,多次击败敌人。后来,在龙光多龙一役中,由于山地复杂,加之敌众我寡,三位将军全部战死。老百姓感念将军英勇作战、忠君护民的精神,在他们驻扎过的岩洞口设灵坛祭拜。每逢初一、十五,人们自发地带来祭品供奉,祈求将军的在天之灵护卫百姓。忽然,有人发现山洞深处有灵光闪烁,且持久不灭。“将军显灵了!将军显灵了!”这件事惊动了当地三位见多识广的百岁老者,他们相约前来祭拜。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三个老者点燃香烛,躬行大礼。片刻之间,三束灵火,金色、红色、紫色,舞如流星。随后,化作一股清风,重回了岩洞。老者说,三位将军会见了他们,金、红、紫三色战袍,均是吉祥之色。于是,便以吉星命名,叫此洞为吉星岩。
吉星岩以吉星山为核心,贯穿五座大山。岩洞内水陆兼备,有地下河、中层洞和摩天洞三層。那天,我们在洞外登楼梯到达第二层。进洞门,连续两个大厅,面积几百上千平方米,大厅地势平缓,且洞底干燥,洞顶高悬,呼吸顺畅。如果摆上龙头椅,铺一张老虎皮,坐上座山雕,就是排演智取威虎山的好地方。导游说,吉星岩有10个这样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上万人。相传800年前,黄志韬等三位将军的队伍就驻扎在这里。乘着兴趣,我们游览了“吉星迎宾”“福如东海”“瑶池仙境”“诗画壮乡”“花好月圆”五个游览区。亿万年的溶岩之水,凝聚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这本就是人间奇观,而聪明的德保人又用斑斓的光与电,把神奇的钟乳石打扮得多姿多彩,并赋予人和动物以形体和灵魂,使之奇上又添神奇。游览中,人们可以想象,这一片是正在耕种的梯田,那一幅是爷爷疼爱子孙的雕塑,还有悬崖上的瀑布、水下的龙宫等。
“太神奇了,太美了,罕见,实属罕见!”“伟大的自然力量,不服不行。”约2公里长的迷宫线路在一声声的惊叹中被走完,吉星岩绚丽多姿的岩溶景观给游人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3.萌矮马,马中熊猫
德保矮马是大自然送给德保的特殊礼物。作为萌宠宝宝,德保矮马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被称为“马中熊猫”。如今,德保矮马已成为德保四大地标性物品之一。
资料显示,德保矮马属中国西南马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特马种,身高在104厘米以下,体长在110厘米以内,体重不超过140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有的两大珍贵矮马品种之一(另一品种是英国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的起源与发展证明了长期以来物种进化的结果,除其基因决定之外,周围生态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也是品种形成和稳定的关键。位于云贵高原的百色市德保县,天然牧场一个比一个好,可作为马饲草的农作物也是俯拾皆是,为矮马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空间。
远在公元前2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德保农家就有饲养马、使用马的记载。农户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马不仅能够积制农家肥,还可以用于山路运输。在封闭的山旮旯里,山路崎岖,人们尚不知道车、轿为何物,自然想到了牲口。骑牛笨,行路慢,骑上矮马走亲访友赶大集(圩),既能赶路,又风风光光。矮马还可以用于劳作,田里地里、上山下山,背驼肩拉,胜过一个强劳力。
骑矮马,摘果子,是矮马扎根云贵高原的特殊作用。《汉书》记载:“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果农骑上矮马,增加了人的高度,延伸了手背,为采摘高枝上的果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德保矮马有了一个浪漫的美名——果下马。
自北宋起,矮马几度作为地方贡品进皇宫,深得历代皇帝的喜欢。明清时,矮马还应征打仗,战场上,矮马发挥个子小、来去灵活、便于隐蔽的长处,打了不少胜仗,有效地抵御了来犯之敌。
德保矮马在国人面前展示雄风是在20世纪90年代。
那一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广西南宁市举行。开幕式大型节目的总导演竭力挖掘广西民族特色,既要是民族的、传统的,又要是第一次上舞台的,还要为运动会增添雄风。于是,想到了德保矮马。节目的第一篇章名为《骆越武风》,其挑梁的演员就是矮马童军。德保县精选100名13岁左右的少年,个头一般高大,扮演成古代武士,乘骑100匹德保矮马,手举着五彩缤纷的图腾彩旗,组成一个方队进入会场。方队中,矮马匹匹昂首阔步,骑士个个抖擞精神,演出了排山倒海之势。接着改变队形,100匹矮马拉开距离,单行奔跑,虎虎生风。这一情景,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勇士为保卫祖国疆域策马奋勇杀敌的古战场。最后,矮马童军回到会场中央围成一个圆圈,示意中华民族大团结。小骑士挥动彩旗,围着圆圈转圈走马,频频向四周观众致意。矮马童军的精彩表演,增添了开幕式活泼愉悦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赢得广大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喝彩。
这次演出,用无声的语言向世界宣布:俏儿童与萌矮马天生绝配。
德保矮马萌得可爱,体格小,腿短,头脸肥,大鼻子,大嘴巴,两只小耳朵竖起来,乖乖地听人使唤,两只眼睛常常溢出无可奈何的目光,温和的性格写满了全身。尤其是那一缕鬃毛从后颈延伸至頭顶,齐刷刷耷拉在前额,颇有儿童头顶刘海的味道。矮马,活脱脱的一个萌少年。聪明的德保人发现了这个密钥,顺势建起了景区,取名“德保矮马王国”。景区与吉星岩相连。那天,我们钻出吉星岩溶洞,眼前豁然开朗,崇山峻岭中一溜狭长的盆地,星星点点地生长出许多小木屋,还有一菱形塔楼冲出绿色的包围,直指蓝天白云。导游说,眼前就是4A景区——德保矮马王国,那塔楼就是矮马王宫。
能称得上王国?没错。逆着下午的阳光,我一眼看不到王国的边界。最让人兴奋的是跑马场,矮马静静地站在上马处,萌萌地望了我一眼,我顺利地跨上马背,走动起来,还豪气地请摄影师拍照存念。说真的,到草原多次,我都没敢骑马,那里的马,个个身高体大,雄健彪悍,让人望而生畏。这矮马好,驼着我把他们的王国转了一圈。进萌宠生活部落也是不错的体验,一个个木篱笆围成的圆圈,分别圈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马牛羊。可能是大山脚下的生活有些寂寞,也可能是天性好吃嘴巴馋,这些宠物喜欢游人,只要拿上它们的饲料胡萝卜,它就跟你玩,你要合影照相,它也积极配合。王国还有许多好玩的项目,有矮马牛仔小镇、攀爬探险乐园、王国小火车、矮人小木屋等,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太阳下山前离开了王国。
“矮马童军”一直是德保旅游的保留曲目,平时,在王国景区表演,遇上德保县的文化旅游节日,矮马方阵便是巡游队伍中亮眼的星星。“矮马童军”年年上演,年年添新马,年年有新人,年年展新貌。
4.黄金比,处处都有黄金
据悉,古今中外研究北回归线神秘现象的学者多如牛毛。有人在地图上进行简单的测量,结果发现,这条地带正好落在地球的黄金分割线上。1:0.618,这看似简单的几何比例,却包含着无处不在的神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用到这条线,例如,预测股市的涨落,摄影美术作品的构图讲究,还包括用于囊括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等。直到今天,人类依旧无法理解和解释这条线以及这个区域所发生的奇事好事。
就说德保县,不仅有独秀峰、吉星岩等奇山,还有德保矮马、德保脐橙等奇种;有福泽一方的鉴河秀水,还有天然空调的氧吧气候。与此同时,德保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数不胜数。
德保人爱唱山歌由来已久,各乡、镇、村、屯都有自己的山歌队。德保民间约定俗成,每逢歌圩节,十乡八寨的青年男女自觉地盛装赶集。有人统计,德保境内有30多个歌圩,活跃着数百支山歌队,唱红了多个歌圩节。其中,那甲“五四”歌圩节、龙光农历三月十五日歌圩节、燕峒农历三月十七日歌圩节、排留端午歌圩节等,都已成为德保的品牌歌圩节,闻名遐迩。位于县城一侧的4A级景区——德保芳山公园,也是唱山歌的好地方,每逢公历三、六、九圩日,各路歌手汇聚,从早唱到晚,歌声如潮,此起彼伏,一浪赶一浪,直到次日凌晨。知名的有黄恒笔歌队、黄美玲歌队、黄忠兴歌队,他们多次代表德保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百色市组织的山歌大赛并获得好名次。
德保壮剧也是壮乡的一杆艺术之旗。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德保壮乡的阿哥阿姐爱听戏,也颇有唱戏的表演欲。据说,全县登记在册的业余壮剧团(队)长期保留在50个以上,仅县城就有12个。他们自发地送戏到本县的各村屯,还应邀到靖西、田东等周边县的村屯演出。有壮剧联唱《德保新貌》、壮剧《瞎眼复明》和《穷则思变》等一批剧目获奖。 德保马骨胡,琴筒用德保矮马的腿骨拼粘的胡琴,体积小,音量高,当属高档艺术品。德保苏铁,原产德保,四季常青,是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中生代曾遍布全球,是珍贵的活化石。还有造型多样、编工精细的麦秆花篮,另一个名字就叫德保花篮……如此多的文化产品,均贴上了德保文化的标签。
2016年8月,德保荣获“广西特色文艺之乡”(壮剧之乡、山歌之乡)荣誉称号。2020年还被列入广西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市县名单。
神奇之所以为神奇,是因为神奇被发现;景点之所以称为景点,靠的是保护与建设。
德保人的福气是干出来的。
德保县文旅局副局长陆政敢和他团队的成员黄金妹回忆了德保旅游发展的心路历程。
旅游旺县,德保县的重大战略,德保人的共同心愿。
县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第一步,制定全域旅游规划。全县一个声音喊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战场,一个乡镇就是一个作战单位,比着干,拼战绩。
第二步,2015年10月,组建德保北回归线国家公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且倾其所有,将四大景区(德保红叶森林公园、德保吉星岩和德保云山景区,以及建设中的德保矮马王国景区)的资源全部划转其名下,交其运营管理。从此,旅游资源进入了市场。
第三步,持续开放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建设,突破资金不足的瓶颈,掀起旅游建设的高潮。2020年,两个景区接受国家4A级景区验收。
第四步,近两年抓紧完善旅游要素,注入民俗文化、互动体验等游艺元素,创建“国字号”“区字号”旅游品牌。加快融入廣西全域旅游直通车网络平台。同时,不断推出新景区,如国学小镇、运动小镇、文化客厅、民俗文化村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德保县文旅局拿出了一堆数据:
数据之一,荣誉。德保县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矮马保种基地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还有不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百色市的荣誉。
数据之二,收益。“十三五”期间,截至2019年,德保旅游接待总人数累计1247.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127.39亿元。2021年前五个月,接待旅游人数为347.07万人次,同比增长32.02%,旅游综合消费38.4亿元,同比增长44.6%。德保县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德保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做一个规划并不难,难的是高起点规划,难的是把规划变成现实。德保的实践充分证明:德保决策者的创新举措和德保人的务实作风已经大见成效。如今,德保已是遍地黄金。
二、鉴水,一路故事一路歌
鉴水河过德保县城,穿山越岭一路向东流去。大约一餐饭后,瞅见一座心仪的山峰,山窝窝里藏着壮家“呗侬”,黄墙黑瓦的村庄,庄内山歌对唱,余音绕梁,偶尔还有几声鸡鸣。或许是爱慕这人间烟火,鉴水一改过去的河势,在这里绕了一个弯,留下了一个月牙。依依不舍,走走停停,一会是陡坡,一会又是浅滩,流出了几道瀑布。就是这一走一停,一流一蓄,鉴水河更清更靓。
朋友送我一张无人机航拍的照片,宽阔的河滩上,廊桥迂回,串起几座亭台,几股分叉的河流盛着碧绿的河水缠绵欢歌。河两岸的田畈,色彩斑斓,拼出多种图案,那图案铺陈至村屯的门前。朋友介绍,这就是德保县那温风景区之花海,夏天种彩色的水稻,入秋便是鲜艳的格桑花。
按图索骥,来到河边。面对河水,水中的那温屯内涵果然丰富:村子里有鳞次栉比的楼房,清一色的黄墙黑瓦深色阳台;有别致的农家院落,小巷曲径通幽;有火红的三角梅和橘黄的荔枝,还有大花狗;文化广场正上演南路壮剧,河边的大树下,姑娘们在说笑间亮起了歌喉。
鉴水东逝,一路故事一路歌。
1.神话:那温屯,来自神蛙
相传,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屯里的公宽(德保壮话:阿宽的爷爷)坐在鉴河边钓鱼,遇上了一只硕大的青蛙,通身碧绿,大大的眼帘镶嵌着玉石般的眼珠。见多识广的公宽猜想,它一定是鉴水河畔的神蛙,受上苍指派,常年巡河洁水。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俯冲而下,双爪抓起神蛙。说时迟,那时快,公宽用钓鱼竿对准老鹰使劲横扫,遭到袭击的老鹰忙于亡命,脚下松劲,丢弃了神蛙。公宽收了鱼竿,抱起受伤的神蛙回到家中,并熬制草药,为神蛙疗伤;还挖蚯蚓、网鱼虾,调理神蛙。一个多月后,神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公宽把它抱到河边,说:“你去吧,鉴水河等着您。”神蛙跳到河中,望着公宽,久久方才离去。
第二年,当地百日大旱,鉴河断流,禾苗枯死,人畜饮水困难。公宽天天坐在鉴河岸边发愁。那天,太阳收起了毒辣,暮色悄悄隐去了大山,没吃没喝、坐了一天的公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突然,那只大青蛙来到了身边,“咕咕咕”地叫醒了公宽。公宽流着泪告诉神蛙,天干缺水,屯里的人活不下去了。神蛙突然开口说话:“爷爷,黎明前到村东头的大枫树下,把石蛙嘴里的石块移开。”公宽醒来,不见神蛙。他一刻也不敢耽误,找到了村东头大枫树下的石蛙,移开了舌根部的小石块。顿时,一股清泉从石蛙嘴里喷涌而出。公宽从惊喜中回过神来,对着鉴水河,叩了三个响头。
壮家人得救了!
壮家本是感恩的民族,他们为山泉水修岸砌池,称山泉为感恩泉。
全村人视感恩泉为吉祥幸福的源泉,有了喜事就来泉边庆祝,遇上大事和难事也祈求神泉护佑。夜晚,皓月当空,姑娘和小伙们在泉边对唱山歌,互送祝福,婉转缠绵。久而久之,村民们便编出了七仙女来感恩泉为山歌助兴的神话。
“感恩”,当地壮话称之为ONZ,感恩泉叫MBUH’ONZ。而古代壮语中的ONZ包含多重意思,有“热闹、生机、活力”与“平安和谐”之意,就连鉴水河弦月般的河湾,壮语也叫ONZ。而公宽的村庄和良田都在河湾中。公宽突然悟道,ONZ就该是本村的名字。汉语文字翻译不了壮家丰富的思想,只好写成“那温”,于是,有了那温村。原来,那温村,来源于神蛙。 尽管上述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那温屯的村民至今深信不疑,有山歌作证:“美丽传说出那温,千年神蛙报大恩;化石涌泉润万物,涓涓细流伴年轮。”
多少年过去了,感恩泉的水流一直稳定,水体冬暖夏凉,水质甘甜爽口,用陶器或瓷器盛装在常温下可以保鲜半年。据村民说,居住在德保县城的亲友,每回一次那温,都记得带上感恩泉的泉水。有的人还在农历七月初七那天专程来到那温,就为取泉水。
2.传奇:李振边“吃螃蟹”
得到感恩泉,那温人从此不缺水,祖祖辈辈安居乐业。但是,山里的那温,地少土薄,行路难,勤劳的“呗侬”像个负重前行的老者,步履蹒跚地从远方走来。
没有富强的国,哪有幸福的家!
进入新世纪,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府加大了对老少边山穷地区的扶持力度,那温村从贫困中醒来。
2014年,在村委会主持下,那温村的那温屯开始了屯湾环境改造。村史展览中,特地记下了这个时间,以此作为那温村那温屯新生活的开端。
东风吹,战鼓擂!
“十三五”整村脱贫工作强力推进,那温村来了第一书记,进驻了县委工作组。第一个大变化就是交通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对外,那温村通往县城的主干道提档升级;对内,7个自然屯之间修通了水泥公路,结束了“内片”“外片”鸡犬声相闻而无法往来的历史。道路连起了那温与外面的世界,那温人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开始发生变化。
若干年后,回忆起修路的经历,村民们说,那条路是那温人的致富路,是那温村的振兴大道。
曾几何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涌動,一大群一大群的年轻人立于潮头,走出了乡村,涌向发达的南方城市打工创业。大潮锤炼了他们的体魄和胸襟,让他们有了与祖辈不一样的思想。他们赚到了钱,还看到了政策的红利,有了重新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那温村那温屯的李振边就是这群人的优秀代表。走进那温村史馆,李振边坐在办公桌前的照片醒目地贴在展牌上。以“那温人至诚至信”为题,展牌介绍李振边致富不忘乡亲、倾力回馈家乡的事迹。经历多年的打拼,李振边清楚地意识到那温村那温屯的优势是山水,山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着好山好水过穷日子,那不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他下定决心,回那温,穿新鞋,走新路!但是,路在哪里?怎样把眼前的“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一道又一道的难题,让李振边熬过了多少不眠的长夜。
2016年春天,党中央下发了“一号文件”,号召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扶持农民旅游合作社。手捧文件,李振边如沐春风,他有了一个“吃螃蟹”的设想:让村民有钱的以钱入股,有土地的以土地入股,有房屋的以房屋入股,有劳动力的以劳动力入股,自愿组成一个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人,平等地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参与效益分红。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党员和代表的支持。
那温村党支部、村委会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分组带头,以那温屯为重点,开大会,访农家,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宣传教育热潮。
毕竟,这是百色市第一个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是破天荒的新鲜事物。说真的,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参照的情况下,大家心里并没有底。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共产党,共产党叫干的事情肯定没有错。就像当年搞互助组、合作社一样,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着对村党支部和李振边的信任,绝大部分村民积极行动起来。2016年4月的一个周末,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经过充分准备,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挂牌成立,那温村那温屯98户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
好在天时地利人和,旅游专业合作社得到了政策的阳光雨露,得到德保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扶持,黄思琦、梁荣丹、李振超、李恒明、李恒内等公职人员响应号召,主动抽空回村做工作。同时,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李振边主动做贡献,无偿地提供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设备用于旅游景点建设。一批在外打工的80后得知信息,精神振奋,日夜兼程地从城里赶回,按设计方案,把自家的住房改造成接待游客的民居,为其他村民树立了榜样。
伟人毛泽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学家说:量变到质变,新鲜事物的诞生绝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李振边的设想开始,到专业合作社挂牌,再到那温村那温屯景点建设风生水起,其中的曲折太多,故事也很精彩。
如果说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有过人的独到之处,那就是立足壮乡,立足那温。合作社创造性地挖掘当地稻、花、蜜生态资源,春夏之际,他们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打造“稻田艺术”;秋冬时节则种植花卉,打造类型多样的田园花海,既是美景,又增加蜜源。合作社还组织壮家开展“对唱山歌”“手工舂糍粑”“徒手抓河鸭”等民俗活动,使景区亮点热点常年不断。
2019年,合作社继续发动那温村六林屯、六浪屯的群众流转土地82亩,种植百香果。自此,那温村有了桑蚕、养蜂、旅游、花卉、百香果五大产业。年底,合作社传出喜讯:盈利70多万元。
那天,合作社在那温村那温屯村民活动中心召开股东大会,商讨分红事宜。理事会拿了两套方案,一是农户股东直接分红拿钱,二是合作社扩股,农户股东可将本次红利再次投入,用于建设急需的设施。面对第一桶金,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坚定了信心,经过短暂的休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将分红部分再次投入。
故事的高潮终于掀起,起初没有加入合作社的7户农家,对那温发展旅游产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找到村党支部,主动要求入社。这天,当着全体股东之面,李振边鼓掌欢迎:“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那温村那温屯的村民全部集结,朝着好日子的前方,再出发!
那温人不会忘记政府的恩情。2018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百色市委书记彭晓春来那温调研。市委书记带来了团队,为那温景点规划了生态保育、设施完善、村貌提升、旅游发展、传统复兴等5大类几十个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分三年建设落地,解决了那温景区建设中的一揽子实际问题。 2020年,那温村喜事连连,先是获评为广西4A级景区和“广西十大最美乡村”。接着,德保县银发集团入驻,承包那温合作社全部土地开发种植花卉;年底,那温百香果种植基地竣工。那温村形成了“一村五基地”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覆盖率达100%。
“十四五”规划翻开了乡村振兴的新一页,那温旅游专业合作社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蒸蒸日上。
3.大戏:留住妈妈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这首歌,唱哭了多少孩子和妈妈,感动了多少家庭。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20多年来,农村的年轻人进城务工,挣钱养家。于是,农村少了剩余劳动力,多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给老年人增添了苦恼。
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父母有工作有收入,又不让孩子留守,不使老人空巢?
对此,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进行有益的尝试。
从2018年4月开始,那温村上演了“产业回家 留住妈妈”的大戏。如同一缕温馨的阳光,永远地照在孩子们的心中。
这出戏的“导演”是香港爱心人士和百色市妇女联合会。她们充满智慧和前瞻眼光,以在家门口发展妇女所能从事的产业为手段,组织妇女学技能,鼓励妇女投身经济新领域,达到兼顾家庭和就业的目的。“导演”们很用心,通过海量的调查,他们发现,那温村具有上百年的养蜂历史,而且家家户户都养过蜂。因为蜂蜜产量小,所以没有形成产业。同时,他们还发现,近几年,那温村发展乡村游、种花栽果,游客多,蜂蜜就有了市场。依据这个实际,“导演”们决定在那温发展养蜂产业。为此,德保县委很支持,专门下发通知,布置这项工作。在此背景下,“导演”们做了三件事:一是协助那温村成立温丽养蜂合作社,建立养蜂示范基地,利用香港妇联援助项目资金,先后购买和引进蜂箱2000箱,全村每户3~5箱蜜蜂。二是温丽养蜂合作社不定期邀请养蜂专家到基地现场教学。2018年7月24日,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蜂指导站养蜂专家来那温村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培训养殖户代表80人;8月15日,邀请百色市畜牧推广站养蜂专家来那温村实地技术指导;9月14日,组织蜂种供货方的养蜂专家来那温,给50个养蜂户讲课。通过培训,让养殖户掌握养蜂新知识。三是长短结合,稳定蜜源。他们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地上补植荔枝、龙眼、枇杷和油菜、芝麻、向日葵、三角梅等优质蜜源植物,补充野生蜜源植物的不足,实现了一年四季有蜜源。于是,那温村的妇女可以在家门口养蜂、种花、搞管理,既有了稳定的劳务收入,还配套乡村游售卖自家蜂蜜及土特产。
近两年,那温村先后有15位在外打工的妈妈回来了。问起她们的生活,妈妈们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回家好,养蜂收入不比打工少。”“孩子身边有妈妈,老人三餐有看顾,我老公可以安心打工。”……
通过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看到了妈妈们的期盼,看到了“导演”们的功德。
三、田野,满园果子满园春
到德保农村采访,我胃口大开。谈论的、参观的,除了玉米、水稻、粮食作物之外,就是好吃的果子、好看的花海,还有好玩的动物和水产品,尽是人们喜爱的。
德保农业特产在州有名,在府有名,德保脐橙、德保黑猪、德保山楂和德保矮马,四大地理标志产品已经通过国家验收。还有甘蔗、蔬菜、烤烟、桑蚕等,虽是传统产业,但是品种已换代,技术已更新。
为什么会这样?德保的答案是:土地多产出,“农业+旅游”。
在德保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县长陆兰碧掷地有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于是,德保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果园、花园、科技示范园;园子门口挂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牌子。
1.脐橙+Tang Q,最炫的果子园
问:德保县最大的果子是哪个园?
答:柑橘的种植面积最大,2020年达到了14万亩。柑橘的品种很多,有柑也有橘,最为有名的是沃柑和脐橙。接着,将引进美国加州的柑橘专利品种Tang Q(探戈)。
问题很刁,回答有智慧。
14万亩柑橘园,可以填补世界吉利斯纪录。按德保县36.8万人计算,平均每2.6个人一亩柑橘。接着算,德保2020年产柑橘近5万吨,人均达270斤。
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海浪是个女同志,在乡镇工作多年,刚从东凌镇镇长的位置上平调至农业农村局。陆海浪语言朴实,也很细腻。她介绍,都安村是德保柑橘种植的起源地,柑橘丰收时节,农家吃柑橘餐,请柑橘客,送柑橘人情,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德保柑橘的品种不少,以脐橙的品质口感为最。德保脐橙个大,皮薄,吃脐橙时通常先用刀切开橙蒂,然后顺纹路轻轻剥开。“脐橙肉嫩,水分足,入口即化,清香甘甜。其次是沃柑……”
“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陆海浪为德保柑橘带货,听得我满口清香,还无意识地咽下口水。原来,望梅止渴,如此真切。
位于广西西南部的德保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传统种植主要是水稻和玉米(其中玉米面积超过水稻),还有少数甘蔗、烤烟种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于百色的其他县市。改革开放后,德保人踩着共和国前进的鼓点,探寻德保的乡村振兴之道。近10年来,德保县委县政府做足山水气候独特自然优势的文章,树起了“旅游旺县”大旗,一切农业产业围绕旅游市场发展,树上结的果、田地长的苗,都要好吃又好看,都要成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不是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怎么对接市场,具体说,山上栽什么树,田地种什么苗,水中养什么鱼,不都是让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百思不解的难题吗?
德保人走出了自己特有的农业产业道路。
稍作察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产业发展理论并不鲜见,它不是德保的发明创造。但是,德保的发展之路不是从报纸上学来的,而是从自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摸索出来的。 十几年前,德保县都安乡都安村的老支部书记就开始试种脐橙。当时,缺少本钱,也没有技术员指导,只能在他自家承包的山上种了几十棵。他像育儿一样耐心,像养花一样仔细,天天围着果树转。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他收获了第一茬果,虽然产量不高,但脐橙果子有卖相,味道也不错。老书记掰开了一个,将清香的甜汁咽下肚,兴奋的劲头溢满心头。3年的苦没有白吃,3年的汗没有白流,3年的担心、忧虑被满树的脐橙驱散。接下来,他在本屯扩大种植100亩;再接下来,其他屯也栽,一口气栽500亩;再接下来,都安村的脐橙变成了都安乡的脐橙,变成了德保县的农业产业亮点。县政府制定了德保十万亩柑橘的战略规划,县长带队到园区调研、到基地指导、到市场带货,产业发展资金也找上了门。一顺百顺,农业龙头企业的老总们闻到了脐橙香甜,纷至沓来,合作建园区栽果树,农民或流转土地,或以山地入股,既得分红,又能到果林里打工挣工资。
德保脐橙面积年年扩大,产量年年提升,占领了百色市场,挤进了南宁商超。还远销至东南亚几个国家。2019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德保县委农办的负责人陆大安长期从事党务机关工作,说话办事严谨认真。善于研究问题,长于总结,写出了不少的调研文章。谈到德保县农业特色产业及规模时,陆大安如数家珍,罗列了一串数字:德保农业特色产业“5+2”,以脐橙为主要品种的柑橘系列,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接着是山楂、桑蚕、甘蔗和生猪,号称是“4×10万”,除生猪是10万头之外,其他三项均为10万亩。外加蔬菜、烤烟两大产业。特色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八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最大的单体果子园是海升集团德保柑橘基地。
总部设在西安的海升集团是中国超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90多个地方设有特色果品种植基地,旗下的生鲜品连锁商超与华润、万疆、沃尔玛齐名。海升集团2016年进德保,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建设生产基地,第一期园区占地2048亩,2017年7月开始建设,并成功在国内首家引进美国专利品种tang Q(探戈),去年收获果实1500吨,直接带动贫困户468户增收。间接培训带动500余户,周边农民进场打工收入达350万元。
那天到海升,正是午时,顶着毒辣的太阳,我爬上了项目公司的房顶,站在海升号巨轮的甲板上,欣赏橘树之海这一碧万顷的景色。阳光下,大海波光粼粼,气象万千;一阵山风袭来,绿色的波涛滚滚向前。我和脚下的房子仿佛合着波浪的韵律摇晃起来。好一个舒服!
2.山楂——果酒,最长的食品链条
山楂本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山头上,几百年前就有野生的山楂树。只不过树不多,结的山楂也很小,酸味重,不好吃,所以长在山上无人搭理。
老乡们坐在家门口,漫不经心地与村干部陪着的客人攀谈。
“现在为什么种山楂呢?”
“干部叫种的。现在种的是大山楂,酸甜酸甜的,味道好。收山楂的时候,你们再来,随便尝,随便吃。”
“呵呵,谢谢了,一定来!”
东凌镇大山密集,村湾都住在山窝窝里,老百姓连片种植的田地很少。一个农家,几块山坡地,还严重缺水,祖祖辈辈种玉米,产量低,还有雀鸟啄,收回来的,喂不饱全家人的肚子。
女镇长不好意思地说:“如果不改种山楂,还走老路种玉米,就养不活一方人。”
东凌镇是德保山楂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德保山楂的主产地。近4年,這个镇每年以2000亩的速度扩大栽种。
山楂能成功推广扩种的秘诀之一是品种优良,全是大果型山楂。有苹果型山楂和香梨型山楂两种,不仅果子大,而且口感很好。果子既保留了山楂的酸味,还带有苹果、梨子的香甜。4年前栽下的第一批树,面积600亩,去年收果,每棵树产量是50~100斤。看到汽车开到地头收购山楂果,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高举龙头,阔步向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约定俗成的文化。
德保山楂能成功推广扩种的秘诀之二是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山楂的种植、销售和加工全过程,农户只要种好山楂就能获得收益。尤其是在山楂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发挥收购、贮藏、加工、外运的市场优势,拓展产品销路,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户风险。
德保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他们引进龙头,服务龙头,同时,下本钱培植本地龙头,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德保农业的转型升级。
说到德保山楂,就不能不说广西实味食品有限公司,不能不说公司总经理黄进安。
广西实味食品公司成立于2009年,靠酒业销售起家,生意不温不火。一心想“人无我有”的黄进安就是德保人,从小爬着山楂树长大。他详细地调查了德保山楂的种植情况,分析了山楂的市场,由此看到了山楂加工前景。于是,从2011年开始,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山楂树栽种和山楂果加工。6年后,公司的山楂产品才通过卫生检疫等部门验收。目前,公司有山楂果脯、山楂调料品和山楂果酒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面市。实味食品公司主要收购东凌镇的山楂,其供货渠道为当地专业合作社,当地专业合作社与山楂种植的农户实行合作或买卖,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果园基地)”的模式。
实味食品公司年收购加工山楂鲜果超5000吨。山楂种植户每年可创收1000多万元。
那天,黄进安很热情,牺牲午休时间,在办公室摆上山楂果脯、山楂饮品接待我们。在我的要求下,他回忆起实地指导山楂种植的往事:
那是2019年冬季的一天,黄进安带着技术人员从公司出发,驱车2小时,到达东凌镇政府。在一个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了古甘村支部书记潘清才的山楂树果园。他们到时,潘清才已在果树下恭候。潘清才的果园占地100多亩,栽山楂树2000多棵,树龄约50岁左右,树大,果质品级不高,且容易脱落。技术员当场提出了果园改造方案,即修枝矮化,防虫防脱。为了让潘清才和到场的果农理解要领,黄进安和技术员还爬梯上树,修整几棵作示范。这以后,黄进安和技术员还跟进指导,直到全部果树改造完成。改造后的果园,山楂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德保县,乡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业产业的龙头,县政府同样重视,同样予以支持。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德保县的专业合作从242个发展到530多个。如今,不仅每个产业有合作社,每个村屯有合作社,而且合作社的专业分工愈来愈细,有力地聚集了本地资源,有效地加强与市场沟通联系。
3.铁皮石斛——寄生丛林,
最生态的示范园
2021年5月13日上午,云贵高原的太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耀眼夺目。
百色市德保县燕峒乡兴旺村的山记公司铁皮石斛示范园,图画般地展示在我们眼前:坡宁河逶迤于青山之间,碧如翡翠的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树木齐声喊挤,纷纷伸枝探头挤向河边,希望与河水来一个亲密接触。只有树脚下的杂草烂木,抢占先机,早早地浸泡在水里。看一眼这树这草,就知道这一带是原生态。小河西边,一条硬化过的产业路伴河延伸,望不见尽头。路两边的石斛生长带宽约30米,架子上横躺着从山上砍下的树木筒,直径比碗口要粗,木筒朝光迎风的那一面,生长出一丛丛、一簇簇开花的植物,那植物长则五六寸,短则才冒头,最壮的有小指头粗,形状嘛,像是竹笋的微缩版。偌大的露天生产场地不见有人忙碌,只有微型喷灌龙头看似悠闲地喷洒雨雾,罩住那一排排木筒和木头上的植物,使大山里的仙境多了几分逼真。
“这就是石斛,可以生吃。”山记公司经理金传高摘下几根粗壮的“竹笋”,勒去黄花递到客人手中,并自己带头塞进嘴巴咀嚼起来。清凉、味甘,生涎。我平生第一次品尝新鲜石斛,第一次见到仿野生的石斛——在温棚育苗驯化,然后在活树干上钻一浅孔,置苗于孔内,石斛便可露天寄生于大树上。我们跟随金传高,踩着石头爬上一处高岸,钻进了一片寄生石斛的树林。金传高介绍,在霍山,在雁荡山,有生长在悬崖石头上的野生石斛,不惧风吹,不怕雨淋,也不畏酷暑严冬,所以冠名“铁皮”。后来,人们采集野生石斛,经过驯化,作为种苗,寄生栽种回山林,3年就可以收获仿野生石斛。
神奇的大自然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有生命的动物可以圈养与放养,无生命的植物也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金传高,中年汉子,一米八几的高个,体形管理得很好,举手投足,敏捷有力。让人不解的是他那鼻子,不仅高大,而且转弯带钩。他是不是汉族人?
“请问金总是哪里人?”
他意识到客人话中有话,一点也没有反感的表情。答非所答地自我介绍起来。金传高,汉族人,家住温州,凭长相,不少人以为他是哈萨克人。金家是石斛世家,祖上加工石斛,售卖石斛,到他这一代开始种植铁皮石斛。
金传高到德保县种植铁皮石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的一位干部动员介绍的,那干部驻德保县扶贫,用优惠政策吸引他来德保,并担保示范园区的地点由他挑选。因为铁皮石斛野外生长条件苛刻,需要优美的山水环境和绝对优良的空气,所以他选择了兴旺村。
铁皮石斛示范园分三期建设,兴旺村为核心区,占地100亩,还有两个拓展区分别建在旺屯村和多龙村。三个区分别由山记公司与三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入股投资,由山记公司负责生产及运营,农户除股金分红外,还可以来示范园打工。
见世面了,开眼界了!离开前,我们参观了铁皮石斛粗加工车间,打工的村民正在将刚晒干的铁皮石斛整理切割,并简易包装,为深加工作准备。
山记公司是铁皮石斛生产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它的龙头作用主要通过建园区体现,园区从驯化种苗到寄生生长,从粗整理到精加工,形成了一条龙产业,不仅做示范,而且还带着农民干,实实在在地解决“不愿干”和“不会干”的问题,富甲一方百姓。
德保县把农业园区(基地)建设作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的重大举措,把示范园建设当硬任务,下真功夫,花大力气。“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年度目标:“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區,增点扩面提质升级,确保乡乡有示范园,50%以上的行政村有示范点,加快创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
四、人是最美的风景
风景之一:县长的眼中,
满是感激的泪水
在德保采访的那几天,县委书记石永超同志去北京向国家民委汇报工作去了,在家的县领导们也都很忙。直到采访结束前的那场座谈会,我们才见到县委副书记韩启强和县委常委黄煜好。那天下午,座谈会在县委常委会会议室召开,个子高高的黄常委主持会议,主持词特别严谨,会议节奏和讨论发言的时间把握得很准确,由此可见,他是个讲效率的人。副书记韩启强向到会作家介绍德保情况。他看稿子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将德保县“十三五”以来的工作措施和亮点娓娓道来,精彩纷呈,赢得了大家的齐声叫好。尽管这个介绍代表县委县政府发声,为我们写好德保故事把握了基调,但是,依然不解渴,同志们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晚餐,也是星期五的晚餐——本周最后的工作餐,因为县长答应陪餐。
县长陆兰碧,女同志,大约40岁,中等身材,短发齐耳,讲起话来字正腔圆,语速流利,眉目传情。干宣传部部长多年,还干过德保县的常务副县长,不仅处事干练,而且县情已烂熟于心。餐桌上,我抢先提问:“陆县长,在采访工业项目建设的专题中,工信局的同志介绍,每当重大项目推进碰上难题时,都是您亲临现场协调,并就地拍板解决。我们边吃边聊,请您给我们列举一例吧?”
“不写我们吧!”这句话让我心里发凉,尽管陆兰碧笑起来很好看。
短暂的沉默之后,陆兰碧说话了:“我给作家老师讲几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绝命之恩”。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搬迁贫困户建新村,需要用地。而大山里的壮家水田本来就少,壮家人的生活又离不开稻米,所以,壮家把良田看得金贵。青蛙是壮家的图腾之物,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壮家文化。于是,征用田地就与壮家意愿存在着矛盾。农民开始不同意退地,经过反复做工作,终于成了。那天,村委会决定请屯里的乡亲们喝餐酒,表达感激之情。听到这信息,陆兰碧和常务副县长带上政府办的同志赶去了。村里的女干部一直陪着陆兰碧,房东60多岁的老妈妈也坐在一张桌子上。开席不久,老妈妈端来了一碗白米饭,径直送到陆陆兰碧面前。女干部说:“陆县长,阿姨叫你吃米饭。”陆兰碧不知其深意,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女同志一般晚餐都不吃米饭……”讲着讲着,陆兰碧开始有些语言不畅……大约过了10分钟,老妈妈站起来说:“陆县长,我们的米饭好吃。”这时,坐在一边的女干部有点急,悄悄地提醒:“阿姨为什么叫您吃米饭?因为,他们家再没有田种了,这米饭吃一碗少一碗……”讲到此时,陆兰碧哽咽,转过身去,面对着墙,双肩紧缩,从背影中我们看到她已经很激动,可能在流泪,一桌子人都不出声。很快,陆兰碧用餐巾纸擦了一把眼睛,回过身来接着说:“老百姓为了德保的发展,为了贫困户脱贫,把他们家仅有的田地给了政府,还要把最后的白米饭让给县长吃……这是一份情,更是一份恩,是绝命之恩。” “那天,我是流着眼泪回到县政府的。”
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陆兰碧也是重情重义的壮家阿姐,她流了一路的眼泪。泪水表达了复杂的感情,其中,有对众多百姓的感恩,有对基层干部的感激,更有对老妈妈的爱……
风景之二:手背脱皮的乡党委书记
陆兰碧给第二个故事取名“迁祖之恩”。顾名思义,为支持建设迁移故去的祖人。
“事情是这样的,吉利百矿集团3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是近几年德保的重大投资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但是,这项目用地较多,涉及6个行政村,需要迁移102户农户,还需迁走坟墓1733座。壮族是一个奉行孝道的民族,尤其对故祖的坟墓禁忌颇多。为此,县委高度重视,县政府组建了项目指挥部,派多个工作组深入到村屯,与壮家结亲,一户户地做工作,工作不通不动工。最为感动人的是,每座坟茔从开挖到迁移,我们的干部一直陪同主家,不安葬就绪不离场。坟墓挖开,主人家嚎啕大哭地收拾故祖的尸骨,工作组的同志和乡村干部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跪地磕头行大礼……”
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干部,有这样的好百姓,才使得该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如期投产。
千好万好人最好,河深海深情最深。
共产党真情办实事,老百姓就待干部如亲人。
陆兰碧再次动情了,同桌的我们也深受感动,大家都在为德保的工作点赞!
在德保,最美的风景是人!那一刻,我眼前尽是几天来接触到的德保干部的身影:
黄志强,本科毕业,时任燕峒乡党委宣传统战委员。在铁皮石斛的示范园里,他娴熟地回答来访者的提问,包括基地建设、投资规模以及与农户合作共赢的关系等,甚至还能将生产技术讲得头头是道。我误以为他是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得知身份后,我认真地打量了他。中等身材,年龄30岁左右,着格子布的休闲上衣,平头,大眼睛,黑黑的脸上常挂着微笑,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就这短短的一小时,他可爱的形象就刻进了我的脑海,我在心里为黄志强的素质和敬业精神点赞。
杨广林,刚刚卸任的龙光乡党委书记。在海升集团的柑橘基地碰上了他,他的手背,脱皮一层又一层。怎么脱皮的?因为高原的太阳厉害。为什么要整天地站在太阳下?为了完成任务。海升集团德保柑橘基地第二期规划占地8000亩,涉及龙光乡8个村。我们到时,农民退地已经完成50%,剩下的一半正在攻关。杨广林是县委派出的项目服务专班负责人。“做好群众工作,如期交地是职责所在。”他说得很干脆,语气很坚定,像是背水一战,毫无退路。所以,他必须奋战在第一线,一天不完成任务,他就得一天盯在地里。杨广林的工作得到了海升集团的充分肯定,李永春副总经理伸出了大拇指,“杨书记是德保山水中最靓丽的风景。”
风景之三:与“呗侬”黏在一起的
村第一书记
陈义明值得写出来的东西很多。譬如,2018年2月,这个百色市委办公室的干部放下生孩子未满百日的妻子,接受组织派遣到德保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还譬如2019年4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查出妻子患恶性淋巴肿瘤,要求立即住院化疗。陈义明晚上11点多在村里接到电话,听到电话那头的哭声,他来不及难过,连夜赶往医院。第二天带妻子上南宁做确诊,排除了恶性,可医生建议患者长期休息治疗。陈义明本可以写报告,提前一年回单位,方便照顾家庭。但村里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第一书记怎么能临阵脱逃?他再次赢得了爱人和父母的支持,毅然地返回挂职村。
尽忠舍孝,自古难得。可我不想多写,我看重的是陈义明超出常人的执着与努力。
壮家人肯定喜欢这个与自己黏在一起的汉族干部。
陈义明,广西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高材生,在机关做了十几年文字工作,写惯了汉字,说惯了普通话。任那温村第一书记,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几天下来,他跑遍了全村的7个屯,走访了40个贫困家庭,然而,打开笔记本却发现收获甚少。根本原因是他听不懂壮语。而贫困户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老人又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费劲吃力地说了半天,相互都不明白对方说的什么。尽管村干部帮忙翻译,而这一翻译,自己就成了外人,什么真话都没有。陈义明非常痛苦,他说:“很长一段时间跟群众之间很生疏。”怎么办?唯有与壮家“呗侬”黏在一起,拉家常,喝小酒,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是个笨办法,也是个好办法,慢慢地,他与壮家人熟了、亲了,还学会了壮家的日常用语。
树重根,人重心。
陈义明体会到,真心为壮家人办实事,一切都不难。
韦勤混是陈义明的帮扶对象。那年,韦勤混53岁,因为家里穷,韦勤混的妻子不幸去世,家里只有他和上初三的女兒。2017年,韦勤混获得政府危房改造的补助金,房屋建了一层,钱用完了,父女二人只好住到哥哥韦勤金的老房子里。第二年,哥哥装修老房,要求弟弟韦勤混搬回去,可韦勤混的新房没装修,不能住人。兄弟俩争吵起来,韦勤混发浑,一气之下拆了哥哥老房的大门。陈义明赶到后,耐心地听完情况,并答应帮助韦勤混尽快搬进新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义明千方百计地帮韦勤混增加收入,安排韦勤混担任保洁员,工资每月500元;又根据相关政策,提升了韦家的低保补助标准,还帮助韦勤混种植八角。同时,为韦勤混申请产业补助和改厨项目补助,东拼西凑,帮助韦勤混装修了房屋。一年后,韦勤混顺利脱贫,还为女儿在二楼新盖了一间住房。这期间,陈义明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贴了多少人情,可以想象得到,有个部门的朋友还产生误会,以为韦家是陈义明的什么亲戚。
天地之间一杆秤,老百姓就是定盘星。
那温村的百姓认识了陈义明,接纳了陈义明,也对陈义明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
2019年7月13日,正是壮家的圩日,那温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去赶集。就在这一天,有关部门给村里赠送了一批高杆太阳能路灯,并且有技术员随行。可是,挖坑、放地笼、倒混凝土这些力气活,都需要村里的劳力自己干。无奈之下,陈义明只得决定明天再装。这时,村民李恒荣闻讯赶来。李恒荣50多岁,与陈义明喝过酒,陈义明称其为李大哥,李大哥说:“不用等明天,村子里能走动的老人,都是义务劳动力。”果然,村部广播一动员,不一会就来了十多人,虽然大部分年过七旬,但是都很卖力气,不到2小时,20盏路灯全部立了起来。李大哥当着那些做义务工的老人们说:“政府为我们办好事,我们出个劳动力,应该的。你看,大家都乐意!”说得在场的人直点头。 陈义明的故事还有许多,每个故事都浸润着浓浓的壮乡深情。他说:“我陈义明骨子里早已成了德保人。只要一合上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温村的影子。”
陈义明担任那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获得了许多奖励,可谓是“黄文秀式好干部”。
风景之四:路边店吃“锅烧粉”
自然界的好山好水是人发现的,人的创造使好山好水成为风景。在创造风景的过程中,人融入山水,完善自我,自然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那天,我给陪我采访的同志出了一道难题:结束德保县文旅局的座谈已经是上午11时30分,按安排,该回到酒店吃工作餐。午休后,参加县委的座谈会。可是,我却提出利用午休时间,实地去看两个专业合作社。宣传部的小黄一听,面露难色。我知道,他和司机近几天非常辛苦,尤其是司机需要午休一会儿。小黄客气地说:“吃过中餐再去,行吗?”好是好,就是時间来不及。“我们就在路上随便吃点东西吧。”小黄没有再坚持,当即给县委农办负责人陆大安同志打电话,说明情况,并询问路线。出县城不一会,一辆小货车超车,并鸣笛打招呼。小黄说:“陆主任赶来了。”陆大安先到足荣镇,小货车就停在路边店的门前。我们下车,店小二正从锅里盛起几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请老师尝尝德保的名吃‘锅烧粉’。”“乡下的店,地道,别看只卖8元钱,好吃。”主人在调侃。“好得很,就想尝点地道的特色。”我连忙应声。大家都笑了,笑得心照不宣。接着,嘴巴嗦粉的响声此起彼伏。
大约12点一刻,我们走进了广西实味食品有限公司;一小时后,又来到了足荣镇百江黄牛养殖合作社。每到一处,都是正常的工作接待,既热情有礼,又没有过度客气而显得生分。采访顺利完成,我们没有耽误下午的座谈会。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纯洁也是崇高的道德风景,那么,官员甘当“店小二”,有事干工作,无事不叨扰,政府悉心服务企业的精神便是道德风景中的大树,而体现“店小二”精神的粉条工作餐,则是道德风景中最美的部分!
离开德保,回望德保,到处都有好风光,山美水美人更美。在德保,一个人就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株草,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作者简介:
王建生,中国作协会员,记者(编辑)、高级政工师职称。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报告文学作品,有长篇传记《讲给生意人听的故事——儒商子贡》、散文集《布谷声声》、长篇报告文学《心安凤凰岗》等著作出版。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