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境界的人性诉说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ueying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维山的《水磨房》浸透着西部文化精神,回荡着生命强劲的气血,是一部以灵魂美、智性美呼唤人性回归的文学艺术力作。它以沉重的艺术力量和不可抗拒的情感推助力,召唤我走向童年,在那里我找回了自己,静静地思索、拷问,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怡情于故园的水土和人文的摇曳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阵山风,几声鸟啼,都令人断肠。我和作者一起进入一个永远值得敬畏的空灵世界。我们和晨光一起醒来,我们和山花鸟语同在,我们跟洮河水一起漫步流淌,和树木一起静悄悄地站立,在原野里遥看落日余晖,星光闪烁。此刻,你的心会悠然变得纯净,你不再沉重,不再浮躁,你会把自己融进大自然无私的挚爱中,听凭穷而勤劳的祖先殷殷地诉说;流水、童谣,水磨转动咿咿呀呀的歌吟,缓缓淌进你枯竭的心灵,给你以抚慰,给你以疼爱,你在这亲情的钟爱中被陶醉,被幸福融解;闪亮灼人的灯火和震耳欲聋的喇叭声顿然消失,留下一种天人合一的天籁,你的心因纯净的爱而颤抖。
  水磨房孤独地伫立在空旷的河床上,自然质朴而又严峻悲壮。当我们面对那苍劲的面容时,不得不时时强行压抑内心深处的隐痛。太多的顾盼,太多的眷恋,太多的忧伤和无法割舍的情思一起涌上心怀。我们的压抑并非不愿回眸那充满辛酸的童年,而是为着对往日欠下的那许多许多的亲债情债;我们无数次地叩问对历史嬗变的理解,然而终于无颜正视历史。宽宏的历史虽未责备我们,而我们却以不屑子孙的胆怯望着历史挥手时摇曳的身影,无法回答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
  难道不是吗?人类面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物欲横流的双重挑战,固守精神家园显得如此严峻而难堪。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传承的民族,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相互依存,中华大地承载着人民不朽的记忆,一直作为传统的精神营养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至今仍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们民族的脊梁。水磨房作为非物质文化宝贵的传统遗产,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珍藏着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和许许多多面临消逝的文化遗产的命运一样,这种载体一旦从大地上消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心民心,世风民气将会如何,想来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据一份资料说,当今中国每天有70个自然村消失,保存在许多自然村的文化象征随之被毁,拔地而起的楼群,把田园挤得无处藏身,偌大的幅员竟不能留有一片人类美好的遗存!权力与财富的追求,异化着人性,改写着一切乃至人类自身。当田园风情、甜美的人性和珍贵的文化传承最终也将面临无可奈何的殒逝命运时,我们听到了艺术家发自腹腔的巨大的喟叹声。这久久回荡在大地上的喟叹声,是对大地、自然、乡土和人类传统文明面临摧毁和遗弃的呼救。
  我们要感谢《水磨房》的作者陈维山,他以赤子之爱报效哺育他的山山水水和一座座水磨房。他的爱热烈而蓬勃。深邃的情感,理性的思考伴之以智慧与才华,他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着水磨房悠远的历史,壮观、辉煌而又那么苍凉。著作充满着科学的论证品格和文化探幽精神,抢救式地把中国大地上这岌岌可危的精神家园记录下来,让今天的人们牢牢记住自己的祖先是怎样艰辛而又倔强地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不绝的业绩,它对人类所做的历史贡献会永垂史册。
  
  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血脉。水磨房作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在唤起人们民族自尊感的同时,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多种启悟。它会像一种永不褪色的座右铭,伫立在我们心头。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可以跨越时空,乃至跨越社会形态,赢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敬和向往,并以此作为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内驱力。作者深刻地体味到这些,并把这种体味上升为人生的哲思。他关注着人们精神的失落,正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中平凡而崇高象征的一种敬畏。一切尚待精神的救赎,他试图用自己的著作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敬仰,使人的情感回归到人性的起点:生命的纯真和朴素。作者以心灵之笔描绘生命之美。面对读者,他敞开胸襟,诗意地倾诉他的真情实感,从而使生命之美显现出自然的纯粹品质。
  生活中一切平凡而又令人心动的景象,都被陈维山的《水磨房》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渐行渐远的风景线上,飘洒出一行行恒久的文化情思。水磨房时隐时现的面容,苍老的河床峡谷,枯槁然而还在奋力勃发的灌木林,为生活奔波的农夫、农妇,老人和孩子,这种种重复着的生态万相,被作者用文字、摄影鲜活地记录下来,这些简单的生存表象,真实地折射出被遗忘了的人类生存的本质。显然每一种生命状态都是历史经久沉淀的结晶,它因拥有原生的生命状态而显得亲昵而高贵。我们在作者的生动呈现中被感动,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持续着情感激荡的波澜。自然,我们之所以被感动,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情态所致,也因作者注入其中的理性思考的深度而被折服。作者用文化的视角透视生活,从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高度来解读历史,诉说往昔,表现历史这部宏大正剧的辉煌,也表现在历史长廊底部冗长的阴影,倾注所有的悲悯情怀来书写早已隐没在历史烟尘中鲜活的生命。历史是昨天的现实,而现实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叙事意在提示现实的感悟,它给予世人的警示是不言而喻的。作者面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命运发生的喟叹和凄美的哲思在字里行间久久回荡着,那种浸润于中华优秀文化水土之中培育生成的性格,面对世俗而成为一种自豪的张扬。幽谧炽热的文字和艺术图片、翔实的史料和历史性文化散文的叙述,互相辉映,使地域风貌自然和谐地溶解于浓郁的存在意识之中,而作者丰富的知识和视角的人性抒写,使其著作不仅成为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写照,而且成为一种严峻的哲学审视。因此,当我们读这部著作时,似徜徉于历史文化的长河,除了美学的享受,还会因作者生命体验的深度所带给我们的启悟,获取难得的清醒。
  作者陈维山任职一方,素以热忱献身于民族民间文化著称,在群众中口碑颇佳。他除了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职公务,又历经数年日夜辛劳,奔波于山林水波之间,日以继夜,完成了这部著作,其付出的辛苦,倾注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在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之风严重侵蚀文化行为规范和道德良知的世风下,他的这种使命意识、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是很让人感佩的。我们相信,世代生息的乡土给了作者一生永不消失的美好记忆,又凝结成为一种强烈的反哺心理和知恩图报的心愿,使他不能不将他的美好记忆形诸文字、图片,以表达他对生养大地的敬重、热爱和挥之不去的感念之情。魂系苍生,正是表现了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良知:感怀厚土;留住美,留住淳朴的世界,留住那千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就不仅寄寓着他多彩的梦幻和心灵的依托,也寄寓着一个共产党人对创造先进文化的美好憧憬。
  
  作为一部深含文化内蕴的艺术著作,作者以水磨房的特定艺术具像,全景式地鸟瞰当代社会生活的状态和传统文化的勃兴和衰落,以优美清俊的文学笔法和艺术摄影相呼应,抒写着他对自然、对心灵的真实感受,渗透着作者对生命有意义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强有力的传承、积淀,构成了他对历史与现实衔接的脆弱点的敏感,他强烈地感受到了坚守精神家园、珍爱文化遗存的迫切性。“水磨房与人类相依相偎的美丽身影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为水磨房存照立传者,在伤感之余又感到几分欣慰。毕竟……我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也为水磨房留下了最后孤独而无奈的记忆。”其情通乎性灵,洞见肺腑,这是生命的认知,也是生命自觉的升华。
  水磨房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系和历史的文明高度。作为人类思想文明的载体,它以智慧和生命力宣告着一个民族文化形象的价值。它传递着这片热土的生机与活力,时代进步形成的文明递进。它唤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与自豪感,其激励作用是无法量化的。是的,水磨房的时代已经远去,而那“渐行渐远的风景”所带来的甜蜜,却一直滋润我们的心灵,它会使无限沧桑的华夏文明凝眸、铭记,永远不会忘却,永远。
其他文献
2006年甘肃文物工作十件大事    1.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经过七年持续建设,于2006年12月26日正式落成开馆,推出了“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彩陶”三个基本陈列。  2.由中、美、澳三个国家四个单位联合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审批,成为我国首个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大遗址保护规划。  3.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隆重举
期刊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体系。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新疆。    新疆被誉为“旅游资源大省区”,2005年在33个省区中综合排名第19位,2006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亿元,成了一个旅游经济的大省区。是什么因素使新疆旅游业如此飞速地发展呢?在日渐繁荣的中国旅游业中,新疆旅游凭借什么策略来提高综合排名呢?新疆维吾尔自
期刊
青海玉树赛马会于每年7月25日在青海省歌舞之乡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镇举行,是青海省规模最大的藏民族盛会,也是玉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    七月的玉树,空气清新,牧草肥美,上万顶帐篷星罗棋布地安扎在辽阔的草原上。草原赛马场上彩旗飘扬,气球在蓝天下随风飘动,藏民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欢度草原文化盛会。    来自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的藏族朋友前来参加,
期刊
流失海外文物,与跌宕的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也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见证中国古老文明的文物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     希腊政府从美国盖蒂博物馆成功索回2000多年历史的金质花冠与大理石少女立像,这让中国文物界感到些许欢欣,然而,作为流失文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流失在外的国宝级文物为何长期以来难以回归,又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呢?  “我想,中国政府与民间机构如果能够以国际公约
期刊
浩瀚大漠,沙丘叠浪,面对无边的沙海,两匹骆驼载着商旅,踏歌西行。倾耳细听,似有雪的狂歌,风的咆哮,亦闻驼铃丁冬,飞鸟欢唱。  戈壁绿洲,梨花迎春,置身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果园,维吾尔族姑娘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凝神而思,似觉歌声催群花怒放,美的旋律扣人心扉……    我曾穿越沙漠,也走进梨园,但每每欣赏万顺的画作,于咫尺画幅中总能寻找和品味到诸多人生哲理。  万顺出生在书画之乡——甘肃天水,受家庭影响
期刊
湘西凤凰镇依山傍水,满眼都是石板街、吊脚楼,如果之前没去过丽江、乌镇、周庄,那你会惊艳这里的不寻常,但若与印象中的这些地方比一比,你或许会感觉记忆中的边城,那个宣称“中国最美丽的香格里拉”的凤凰小城不过如此罢了!但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湘西,不一样的土家族风情。    哭嫁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婚前一个月或半个月,新娘就要开
期刊
就在这里  最古老的高速通道  那条破茧的路    向北,向北  铿锵的指令劈山阻河  信念茂盛如松    我们来了,寻找伟大  在秦砖汉瓦的路上  捡拾那些人的力量    那路因历史而辉煌  因和平而寂寞  路越长,心越广    我们在宽阔的秦直道行走  渺小如蚁,平凡如草  我们一路向北,一路回归
期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连声边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北宋大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在古麟州戍边时写下的这首《麟州秋词》,我上初中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在梦中一千回到过神木。  五月,我带领陕西作家采风团到了神木。  带着梦想,带着企盼,带着惊愕,带着疑问,带着许多复杂的思想,出现在这座塞北城时,我发现神木在时光母亲的怀抱中,已不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
期刊
西安将开办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国际培训班    为了更好地推动丝绸之路研究与联合申遗工作,向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单位及人员介绍和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动丝路申遗整体工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磋商决定开办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国际培训班。   本培训班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主办,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保护中心、
期刊
两年前的初秋,当我第一次来到统万城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敬畏。两年后的暮春,当我再次登临览胜,心中的敬畏有增无减。1 600年前的大夏国国都,赫连勃勃的伟大城池,如果你没有真正地逼近它,与它进行长久地对视与对话,你是不会油然而生那崇高的敬畏的。  两年前,也是在下午两点左右光照最强的时候,白城白得耀眼夺目,大脑一片眩晕,犹如走入幻境。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指甲去抠那裸露的白壤,因为我无法理解夯土筑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