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知识当如何普及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的《北京日报》刊载了葛剑雄的文章,就人文知识的普及问题发表了看法。
  葛剑雄说,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的分支越来越细,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有接受普及的需要,就是高学历、高学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本专业以外的普及。所以社会不仅需要针对大众的普及,也需要甚至更需要针对小众的普及。下里巴人需要普及,阳春白雪也需要普及,只是范围不同而已。普及范围大固然社会效益显著,小范围的普及同样重要,而且由于接受普及的人自身的文化层次高、影响大,产生的社会效益未必小。
  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普及还有其特殊背景。由于二十世纪以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至摧残,教育的工具化、实用化等倾向,重理轻文之风,知识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一度盛行,造成几代人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缺陷。老一代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传统文化造诣和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家大多具有专业以外的才能和修养,都有自幼而学打下的基础。而本来应该在幼时、小学、中学阶段具备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基本人文素养,我们这一代与更年轻的人,即使有了硕士、博士学位,当了领导,成了专家、教授、院士,却未必能具备。在不少方面都需要接受普及,甚至需要扫盲。
  有人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普及,而人文社会科学不需要普及,至少不那么重要迫切。这来自两种误解:一是以为科学原理高深,不加普及的话,一般人连一些专业名词都不懂,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不难理解,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就行了,这就根本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高深的一面,并非识字就能读懂;二是认为科学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技术的普及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完整的科学素质就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这部分,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同样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提升社会的管理水平和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界一些人自设藩篱,甚至自吹自擂,故弄玄虚,也为学术普及造成障碍。有人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神秘化、神圣化,另一方面又自封大师、传人,似乎只有他才有传授的资格,入他的门才能得到真传。有人片面強调经典、原典,要求初学者必须从经典读起,或者只能学原典,实际上混淆了专业研究与学术普及的界线,误导了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非专业读者。对专业研究而言,毫无疑问应该以经典、原典为基础和出发点,并应作全面研究而不问其精华糟粕。但对普及对象来说,就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传统的经典文字艰深、内容古奥,像《书经》流传到汉代时一般儒生已经读不懂,需要由专家作注;但注文还是太深奥,需要由其他专家作疏;积累到今天,注、疏、注疏的注疏的文字量已是原文的千万倍。学术普及自然只能根据受众的目的、水平、时间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方式和容量,当然应该选择其精华和适用部分。
  葛剑雄认为,有些人对“碎片化”的批评也有失公允。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也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何妨“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并且明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因而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开卷有益,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其他文献
舌头有什么用?近年来,一种被称为“脑舌连接”的新科技成果正在改变人们对舌头传统功能的认识。这套装置由三部分构成:一个像矿灯一样的微型摄像机和一个像棒棒糖一样的信号接收器由一套中央处理器连接起来。盲人含住“棒棒糖”,让它和舌头紧密接触,然后打开摄像机,就可以用舌头“看”世界了。  原来,摄像机打开后,将拍摄到的画面记录下来,转化为电子信号,传给“棒棒糖”。人的舌头上分布着无数非常灵敏的感觉单元,它们
期刊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越来越冷了,你的起床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因为你舍不得温暖的被窝。不过你不用害羞,不是只有你不愿意起床。事实上,有一些动物也不愿意起床。不管如何响亮地“吼”它们快起床,这些动物也不愿意起床,因为它们打算一直睡,睡着度过整个冬季。  对于动物来说,当环境变得非常不利的时候,它们需要想办法来应对。有的动物迁徙离开,有的动物则减少活动,进入一种非活跃状态,一直等到环境又重新变好
期刊
今年十一假期,我们全家去河北省邯郸市玩。我最早知道邯郸,是幼儿园时爸爸给我讲 “邯郸学步”的故事。后来我知道了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不仅有滑稽的“邯郸学步”,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那儿,比如“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等。看来邯郸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到邯郸,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儿。我喜欢那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与成语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我的名字叫“承宇”,谐音就是“成语”啊。  我们在邯郸去的
期刊
在冬天的公园、果园和马路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绿化树和果树的树干下部被刷成白色。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北方的同学在暖气的房子里待一会儿,再跑到室外,就会感觉很冷。但如果我们一直在室外的话,就不会感觉那么冷。冬天,好多小朋友都会长冻疮,长冻疮的主要原因是:用冷水洗暖的手和脚,或者是用热水洗冷的手和脚。人的皮肤只有经过冷和热逐步适应的过程,才能避免出现冻疮或者减少
期刊
狮子是唯一群居生活的猫科动物。一个狮群通常由4—10头雌狮和幼狮组成,数头雄狮偶尔加入其中。但在塞伦盖蒂的中心地带,塞隆内拉河谷(Seronera Valley)附近生活着一群狮子,数量最多时达到42头,是我见到过的规模最庞大的狮群。  我对这个超级狮群关注已久。这个狮群由两头成年雄狮掌管。老大约8岁,鬃毛蓬大,孔武有力,我给他取名“巴蒂”;老二叫“皮亚诺”,6岁,一头金鬃,体格健硕。这年富力强的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人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佩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品德高尚的人,没有特殊情况,身上一定要有佩玉。玉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中国人崇玉尚玉,赋予玉诸多美好的情感,这在我们的语言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形容一个男子长得帅气,说“玉树临风”;形容一个女孩儿长得漂亮,说“亭亭玉立”;赞美华丽的建筑,用“琼楼玉宇”;比喻宝贵的劝告,叫“金玉良言”。因为对玉的崇
期刊
他者和弱者  在现代社会,动物可能是离人最近的“他者”和“弱者”。现代与远古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人类置身于广漠之中,人和动物们相比反而是非常弱小的。人处蛮荒,视野之内全是恐惧。人显得很无能、很渺小,笨手笨脚,面对动物会有自愧不如的感觉,鹰能高翔,兔子能飞奔,豹与虎迅猛而力大无穷。人类那时候没有更好的生产工具,缺少对付它们的办法。  上古时代是“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
期刊
在坦桑尼亚国名中,“坦”是指位于内陆的坦噶尼喀,“桑”则是指桑给巴尔岛。1964年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同坦噶尼喀组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采用“一国两制”, 桑给巴尔拥有自主的政府和议会,有民选的总统。桑给巴尔由温古贾岛和奔巴岛及20多个附属小岛组成,游客一般去的是温古贾岛。温古贾岛是一座珊瑚岛,形成于700万年前。  桑给巴尔的石头城是非洲、阿拉伯、印度和欧洲等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
期刊
上期回顾  漂流三人组在奔腾“歌唱”的塔里木河上没有食物,却又总在最难时遇到好心人。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他们却总在努力前行。  7月30日。凌晨大雨。没有雨具,每人找了只塑料袋套在头上,冻得直发抖。一只马鹿刚从胡杨林中露面,看到这三个身裹毯子、头套袋子的怪物,吓得一尥蹄子跑了!19世纪末瑞典探险队的斯文·赫定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捡回一条命后,恐怖之情多年不消:“这不是生物能插足的地方,而是死
期刊
6月26日 星期三 晴  早餐后,从东京驱车一路沿东北道高速向仙台方向行进,下午两点前来到东北大学。上次到这里是七年前的冬天(2012年2月),法学部的阿南友亮教授接待我,在这里有过一次讲座。当时正是冬寒料峭,校园内白雪盈尺,只是拍了一张鲁迅塑像的照片,讲座完就开始旅游了。这次来,没有提前跟朋友打招呼,大学史料馆正值开放时间,就进去仔细看了一下。当年鲁迅在这所大学的前身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只读了一年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