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与此同时,浦东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央批准“原南汇区行政区划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的诞生使要素资源得以重新梳理整合,发展规划进行重新定位。这些举措表明,浦东开发开放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中发挥主战场、核心区的作用,当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排头兵,是新浦东面临的重要任务。浦东19年的发展表明,要发挥好“两个作用”,人才资源是关键。只有始终遵循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才能促进各类人才在浦东加快集聚、创新创业,逐渐形成人才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浦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浦东新区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特点
在南汇划入前,浦东新区人才总量已由2001年的24万人发展到48万多人,总体来看,人才队伍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在总体规模上,人才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底,浦东新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总量已由2001年的24万人发展到48万多人,翻了一番,总量约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0%;2007年底新区人才密度为15.08%,与全市平均11.64%相比高出3.4个百分点。在人才相对集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量已达8万人,占新区人才总量的16.7%。
(二)在队伍结构上,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目前,在浦东从事科研活动的有两院院士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类专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250多人,硕士、博士3.5万人;在浦东生活和工作的外籍(含港澳台)专家4.2万人,留学人员1.1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在257家区级研发机构中专职技术开发人员达到1.5万多人。高端人才队伍呈快速发展趋势,有关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在发展能级上,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新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企事业单位当中,其中又以非公企业为主,接近65%,已经成为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2005年以来,新区共提出专利申请2.7万件,获得包括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创造发明奖170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1家、工作分站30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强,2003年至今,累计培养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200多人(目前在站81人)。涌现出了振华港机、展迅通信、药明康德、微创医疗等一批迅速崛起的明星企业,基本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浦东新区提升人才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做法
浦东的人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是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的结果。综观浦东新区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其着力点在于从体制、队伍、环境三大方面下功夫,为引人、留人、用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在提升人才工作体制竞争力上下功夫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建设人才高地的前提。浦东按照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总体思路,统筹各种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职能。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大力转变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上,从以审批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管理为主;在人才工作模式上,实现政府推动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坚持党管人才、党政联动,切实把人才工作立足点转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上来。浦东新区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报告,研究确定人才开发思路和措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就人才开发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立足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张江园区人才发展规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年发展纲要等,引导和推进全区人才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今年还将着手编制《浦东新区2009-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浦东新区航运物流人才发展规划》、《浦东新区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发展规划》,为确立新浦东的人才核心优势、率先基本建成国际人才核心集聚区谋划实现路径,提供战略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对人才国际化的预测、规划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完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新浦东特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模式。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指数发布制度、组织驻新区跨国公司人才国际化开发论坛;根据发展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变化确定人才需求结构,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
2.促进市场发育。2006年8月,在原国家人事部和原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在浦东新区向外资开放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准入试点,至今已有11家境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机构,新区中外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2004年的48家发展到2008年的150家(包括上海外服、51job、美国万宝盛华、美国罗盛、台湾104人力银行等,约占全市648家的23%)。2007年11月,经原国家人事部同意,区政府和中国人力资源协会、原市人事局联合,在浦东新区成功举办中国人才服务业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国有和民营、中资和外资互补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8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亿元(约占全市400亿元的二分之一)。
3.注重社会参与。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对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浦东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新区人力资源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在聚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1999年,在全国城市基层率先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建立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几年来培训9572人次,800多名学员获得社会工作师证书。2000年以来,新区出资66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NGO组织,设有展望发展学院)落户浦东,推进人才服务全国。大力支持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新区人力资源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特别是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积极提供各类论坛、讲座、沙龙、培训等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了在联系、服务、凝聚海外留学人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4.发挥企业选人用人的主体作用。转变企业的用人观念,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人才发现和培养的力度,切实发挥企业在选人用人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各类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充分利用重点企业智力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设立博士后工作站31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强)、分站30家,并通过设立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企业博士后专项资助资金、推进实施博士后创新实践项目和开展博士后沙龙等,加强博士后工作站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聚焦重点,突出优势,在提升人才资源队伍竞争力上下功夫
人才队伍建设是形成人才资源核心优势的关键。浦东新区在引才聚才的重点上紧密结合浦东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用为本,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引入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用特殊的政策和特事特办的方式,形成了人才队伍的优势。
1.着力集聚自主创新人才。积极引导人才向张江集聚,将人才引进重点向张江倾斜,2008年为张江地区办理人才引进840人,居住证6949人;出台《浦东新区扶持创新人才实施办法》,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人才,对41家自主创新企业的797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重要研发人员,两家大型现代服务企业的100名企业负责人、高级专业人员实行了奖励,新区财政共计拨付奖励资金1381万多元。强化产业平台引才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集聚促进人才集聚,目前张江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的公共研发机构和评测平台,拥有10余家国家级研发、测评中心和20多家上海市级、新区区级研发中心(平台),并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自主创新企业进行孵化,有效促进了人才的集聚。推进张江创新学院、工程师研修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建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梯队建设。
2.着力集聚高端金融人才。推进银行卡及金融信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多途径促进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高管集聚。通过创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金融青年联谊会、定期举办金融家沙龙和金融人才论坛,不断扩大陆家嘴对金融人才的影响力和集聚力。举办陆家嘴金融论坛,通过全球金融对话与合作交流,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思路。积极发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金融家沙龙和金融人才论坛等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陆家嘴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出台了《浦东新区集聚金融人才实施办法》,为28家金融机构,1703人提供了7759万多元的奖励。围绕打造资产管理中心,制定并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人才在新区聚集。截止到2008年底,新区已集聚金融人才10万人,占新区人才总量的20.8%。
3.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着眼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航运、物流人才引进培养和港口、航道、海事等各类人员培训,2008年底,外高桥保税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达到5.24万人;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2008年完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40515人,其中中、高层次人员25279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区科教兴医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共组织807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参加岗位理论培训;组织84名教师参加郊区、偏远地区学校支教与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举办农村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班,2008年共计培训16190人次。
(三)深化服务,在提升人才资源综合发展环境竞争力上下功夫
人才的发展涉及到创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为了提升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浦东新区做了如下努力:
1.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政策创新和探索力度,着力优化人才的创业环境。一是坚持政策创新。针对人才创业发展瓶颈问题,累计出台人才政策14个。去年6月,围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浦东新区支持鼓励人才若干意见》,着力解决相关人才税负偏高、户籍引进难、安居难、子女入学入园和专家医疗难等问题。政策实施半年来,已奖励各类高层次人才2755人、资助企业博士后61人、解决户籍引进1433人、安排入住人才公寓380人、安排子女入学88人、办理专家医疗卡53人,近5000名各类人才从中受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二是抓创业扶持。近几年,累计投入近15亿元科技发展基金、总量20亿元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撬动创投资本109亿元,放大效应达17.5倍。这些基金已向浦东高科技企业投资超过34亿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数字新媒体、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为7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400万元。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政策咨询服务系统、创业服务支持系统、人才流动服务系统等新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张江公共实验平台,创办张江创新学院,建立工程师研修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培养服务人才,为人才创业提供软件和服务支撑。三是抓组织凝聚。注重人才和党建工作的互联互动,关心人才政治追求和成长需要,由组织、统战、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合组织留学人员、非公人才、创业总裁、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联谊活动,累计开班20多个,参加培训研修500多人次。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非公企业等各类优秀人才参政议政,推荐担任群团组织、民主党派领导,累计推荐280多人次。率先探索开展归国留学人员恢复党员组织生活试点和发展新党员工作。
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院地合作,拓展院士专家服务活动,推进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建设,举办浦东“院士专家科普论坛”、“院士专家科技论坛”,积极推动两院院士与浦东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交流互动,探索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着力打造“浦东讲坛”培训品牌,围绕各类人才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到浦东举办讲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举办“陆家嘴金融论坛”、“浦江创新论坛”和“海外华人金融高管浦东行”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到浦东工作创业。
3.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面实施“金梧桐”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人才公寓,解决新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布局,满足各类人才需求。今年将加快在建4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推进已规划10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项目的实施,并争取将人才公寓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推动建立人才公寓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公寓和人才聚居地周边的交通、商业等生活设施配套。加强基础教育配套,发挥新区8所国际学校在培养外籍人才子女方面的作用,鼓励上海市的国际学校到浦东开设分校,解决各类人才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改善公共医疗服务,大力引入适应人才就医需求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整合市、区层面的医疗服务资源,提升医疗机构对外籍医务人才的开放度,切实解决人才就医方面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晏蔚青
一、浦东新区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特点
在南汇划入前,浦东新区人才总量已由2001年的24万人发展到48万多人,总体来看,人才队伍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在总体规模上,人才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底,浦东新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总量已由2001年的24万人发展到48万多人,翻了一番,总量约占全市人才总量的20%;2007年底新区人才密度为15.08%,与全市平均11.64%相比高出3.4个百分点。在人才相对集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量已达8万人,占新区人才总量的16.7%。
(二)在队伍结构上,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目前,在浦东从事科研活动的有两院院士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类专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250多人,硕士、博士3.5万人;在浦东生活和工作的外籍(含港澳台)专家4.2万人,留学人员1.1万人,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在257家区级研发机构中专职技术开发人员达到1.5万多人。高端人才队伍呈快速发展趋势,有关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在发展能级上,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新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企事业单位当中,其中又以非公企业为主,接近65%,已经成为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2005年以来,新区共提出专利申请2.7万件,获得包括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创造发明奖170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1家、工作分站30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强,2003年至今,累计培养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200多人(目前在站81人)。涌现出了振华港机、展迅通信、药明康德、微创医疗等一批迅速崛起的明星企业,基本形成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浦东新区提升人才资源核心竞争力的做法
浦东的人才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是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以“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的结果。综观浦东新区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其着力点在于从体制、队伍、环境三大方面下功夫,为引人、留人、用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在提升人才工作体制竞争力上下功夫
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建设人才高地的前提。浦东按照一流人才促一流开发、“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总体思路,统筹各种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1.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职能。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大力转变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管理职能。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上,从以审批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管理为主;在人才工作模式上,实现政府推动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坚持党管人才、党政联动,切实把人才工作立足点转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上来。浦东新区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报告,研究确定人才开发思路和措施。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就人才开发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立足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张江园区人才发展规划、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年发展纲要等,引导和推进全区人才工作稳步有序开展。今年还将着手编制《浦东新区2009-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浦东新区航运物流人才发展规划》、《浦东新区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发展规划》,为确立新浦东的人才核心优势、率先基本建成国际人才核心集聚区谋划实现路径,提供战略指导。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对人才国际化的预测、规划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完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新浦东特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模式。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指数发布制度、组织驻新区跨国公司人才国际化开发论坛;根据发展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变化确定人才需求结构,定期向海内外发布浦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
2.促进市场发育。2006年8月,在原国家人事部和原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在浦东新区向外资开放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准入试点,至今已有11家境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机构,新区中外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2004年的48家发展到2008年的150家(包括上海外服、51job、美国万宝盛华、美国罗盛、台湾104人力银行等,约占全市648家的23%)。2007年11月,经原国家人事部同意,区政府和中国人力资源协会、原市人事局联合,在浦东新区成功举办中国人才服务业博览会,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新区已初步形成了国有和民营、中资和外资互补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8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亿元(约占全市400亿元的二分之一)。
3.注重社会参与。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对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社合作、政社互动等方式,引导和支持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浦东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新区人力资源协会、社会工作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在聚才育才中的主体作用。1999年,在全国城市基层率先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建立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几年来培训9572人次,800多名学员获得社会工作师证书。2000年以来,新区出资66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全国展望计划办公室”(NGO组织,设有展望发展学院)落户浦东,推进人才服务全国。大力支持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新区人力资源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特别是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积极提供各类论坛、讲座、沙龙、培训等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了在联系、服务、凝聚海外留学人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4.发挥企业选人用人的主体作用。转变企业的用人观念,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人才发现和培养的力度,切实发挥企业在选人用人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各类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充分利用重点企业智力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设立博士后工作站31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强)、分站30家,并通过设立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企业博士后专项资助资金、推进实施博士后创新实践项目和开展博士后沙龙等,加强博士后工作站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聚焦重点,突出优势,在提升人才资源队伍竞争力上下功夫
人才队伍建设是形成人才资源核心优势的关键。浦东新区在引才聚才的重点上紧密结合浦东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用为本,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引入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用特殊的政策和特事特办的方式,形成了人才队伍的优势。
1.着力集聚自主创新人才。积极引导人才向张江集聚,将人才引进重点向张江倾斜,2008年为张江地区办理人才引进840人,居住证6949人;出台《浦东新区扶持创新人才实施办法》,大力扶持自主创新人才,对41家自主创新企业的797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重要研发人员,两家大型现代服务企业的100名企业负责人、高级专业人员实行了奖励,新区财政共计拨付奖励资金1381万多元。强化产业平台引才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集聚促进人才集聚,目前张江集聚了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的公共研发机构和评测平台,拥有10余家国家级研发、测评中心和20多家上海市级、新区区级研发中心(平台),并引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自主创新企业进行孵化,有效促进了人才的集聚。推进张江创新学院、工程师研修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建设,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梯队建设。
2.着力集聚高端金融人才。推进银行卡及金融信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多途径促进金融人才、特别是金融高管集聚。通过创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金融青年联谊会、定期举办金融家沙龙和金融人才论坛,不断扩大陆家嘴对金融人才的影响力和集聚力。举办陆家嘴金融论坛,通过全球金融对话与合作交流,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思路。积极发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金融家沙龙和金融人才论坛等平台的作用,不断扩大陆家嘴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出台了《浦东新区集聚金融人才实施办法》,为28家金融机构,1703人提供了7759万多元的奖励。围绕打造资产管理中心,制定并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人才在新区聚集。截止到2008年底,新区已集聚金融人才10万人,占新区人才总量的20.8%。
3.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着眼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航运、物流人才引进培养和港口、航道、海事等各类人员培训,2008年底,外高桥保税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达到5.24万人;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2008年完成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40515人,其中中、高层次人员25279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区科教兴医三年行动计划,2008年共组织807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参加岗位理论培训;组织84名教师参加郊区、偏远地区学校支教与培训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举办农村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班,2008年共计培训16190人次。
(三)深化服务,在提升人才资源综合发展环境竞争力上下功夫
人才的发展涉及到创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方面,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为了提升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浦东新区做了如下努力:
1.优化创业环境。加大政策创新和探索力度,着力优化人才的创业环境。一是坚持政策创新。针对人才创业发展瓶颈问题,累计出台人才政策14个。去年6月,围绕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浦东新区支持鼓励人才若干意见》,着力解决相关人才税负偏高、户籍引进难、安居难、子女入学入园和专家医疗难等问题。政策实施半年来,已奖励各类高层次人才2755人、资助企业博士后61人、解决户籍引进1433人、安排入住人才公寓380人、安排子女入学88人、办理专家医疗卡53人,近5000名各类人才从中受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二是抓创业扶持。近几年,累计投入近15亿元科技发展基金、总量20亿元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撬动创投资本109亿元,放大效应达17.5倍。这些基金已向浦东高科技企业投资超过34亿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数字新媒体、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设立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为7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400万元。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政策咨询服务系统、创业服务支持系统、人才流动服务系统等新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张江公共实验平台,创办张江创新学院,建立工程师研修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物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载体,培养服务人才,为人才创业提供软件和服务支撑。三是抓组织凝聚。注重人才和党建工作的互联互动,关心人才政治追求和成长需要,由组织、统战、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合组织留学人员、非公人才、创业总裁、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联谊活动,累计开班20多个,参加培训研修500多人次。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非公企业等各类优秀人才参政议政,推荐担任群团组织、民主党派领导,累计推荐280多人次。率先探索开展归国留学人员恢复党员组织生活试点和发展新党员工作。
2.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院地合作,拓展院士专家服务活动,推进中科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建设,举办浦东“院士专家科普论坛”、“院士专家科技论坛”,积极推动两院院士与浦东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交流互动,探索建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着力打造“浦东讲坛”培训品牌,围绕各类人才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到浦东举办讲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举办“陆家嘴金融论坛”、“浦江创新论坛”和“海外华人金融高管浦东行”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到浦东工作创业。
3.改善人才生活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面实施“金梧桐”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人才公寓,解决新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人才的住房困难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布局,满足各类人才需求。今年将加快在建4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推进已规划10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项目的实施,并争取将人才公寓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推动建立人才公寓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公寓和人才聚居地周边的交通、商业等生活设施配套。加强基础教育配套,发挥新区8所国际学校在培养外籍人才子女方面的作用,鼓励上海市的国际学校到浦东开设分校,解决各类人才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改善公共医疗服务,大力引入适应人才就医需求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整合市、区层面的医疗服务资源,提升医疗机构对外籍医务人才的开放度,切实解决人才就医方面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