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讲授必须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聆听,而不是盲目被动地接受。要让学生在思中听、听中思,把听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才能实现接受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
一、课前预设:研究学情,高屋建瓴
课前预设是有效讲授生成的起始环节,是有效讲授的先决条件。课前预设,一般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这一过程也称为备课。就讲授内容而言,要保证讲授的知识是正确的,技能技巧是规范和标准的,交流的情感和态度是积极、健康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方法是科学的。这样的预设才能使随后的讲授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不仅研究教材、知识、方法,而且要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需要与思想心理状况、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讲授教案就不会僵化、机械和呆板,而是鲜活、生动和富有弹性。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讲授纯粹是注入式的,即按教材结构向学生直接传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要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体现出讲授的有效性,必须在对学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高屋建瓴地预设。在学情方面:一是学生已掌握了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必修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部分的内容。二是学生对美国经济、政治以及美国总统都有较浓的兴趣。三是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应思辨能力等。所以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应着眼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论明史的讲授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效的讲授来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会更全面、更深刻。
二、表达传授:善于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讲授既可能是注入式的也可能是启发式的,新课程背景下注入式的讲授显然是无效的,启发式的讲授才是有效的。因为,富有启发性的讲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表达传授这一环节,教师应以“启发式讲授——有意义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指导,尽可能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的问题情境。经教师启发讲授,师生共同努力,在问题的解决中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探索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比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苏联“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特点以及重大影响等有关内容,下面我们就利用从这两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以下新问题。一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二是与胡佛的经济政策相比,“新政”有什么特点?三是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想一想,“新政”在国家体制方面有什么重大创新?这种创新的体制又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四是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谈谈从罗斯福新政中你可以得到哪些重要启示?等等。
三、观察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认为,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参与问题,得出结论。学生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但由于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走偏了、为什么走偏了。由于学生的“偏差结论”是动了一番脑筋而得出的,所以对教师的引导往往就会有顿悟的感觉。其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做学生思维促进的催化剂。当学生思维模糊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以理清思路;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历史的表象上时,要提出与学生不同的想法,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引导;当学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错误和偏差时,可顺着学生的思路,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错误。学生亲自体验了思维、探知的过程,兴趣大增,这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教材上有关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教师也可以提供材料和图片),然后让学生提问题并联系现实,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提出以下问题:“新政”为什么首先要从整顿金融秩序开始?为什么《全国工业复兴法》充分体现“新政”之“新”?农业方面,怎样做到既能消除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价格,又不损害农民的利益?采取什么措施启动需求,激活市场?“新政”是怎样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不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提问题的针对性、现实性,而且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讲授所包含的课前预设准备、表达传授与观察引导三个基本环节,虽有其独立的特征,但这三个环节如同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一样,必须构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的思维方式,并以这种思维方式来驾驭这三个基本环节,这是生成有效讲授必需和必备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课前预设:研究学情,高屋建瓴
课前预设是有效讲授生成的起始环节,是有效讲授的先决条件。课前预设,一般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这一过程也称为备课。就讲授内容而言,要保证讲授的知识是正确的,技能技巧是规范和标准的,交流的情感和态度是积极、健康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方法是科学的。这样的预设才能使随后的讲授做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不仅研究教材、知识、方法,而且要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需要与思想心理状况、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讲授教案就不会僵化、机械和呆板,而是鲜活、生动和富有弹性。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讲授纯粹是注入式的,即按教材结构向学生直接传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要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体现出讲授的有效性,必须在对学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高屋建瓴地预设。在学情方面:一是学生已掌握了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必修二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部分的内容。二是学生对美国经济、政治以及美国总统都有较浓的兴趣。三是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应思辨能力等。所以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应着眼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论明史的讲授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效的讲授来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有关内容会更全面、更深刻。
二、表达传授:善于设疑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讲授既可能是注入式的也可能是启发式的,新课程背景下注入式的讲授显然是无效的,启发式的讲授才是有效的。因为,富有启发性的讲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表达传授这一环节,教师应以“启发式讲授——有意义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指导,尽可能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的问题情境。经教师启发讲授,师生共同努力,在问题的解决中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探索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比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苏联“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特点以及重大影响等有关内容,下面我们就利用从这两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以下新问题。一是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二是与胡佛的经济政策相比,“新政”有什么特点?三是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想一想,“新政”在国家体制方面有什么重大创新?这种创新的体制又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四是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谈谈从罗斯福新政中你可以得到哪些重要启示?等等。
三、观察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家认为,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参与问题,得出结论。学生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但由于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在什么地方走偏了、为什么走偏了。由于学生的“偏差结论”是动了一番脑筋而得出的,所以对教师的引导往往就会有顿悟的感觉。其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做学生思维促进的催化剂。当学生思维模糊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以理清思路;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历史的表象上时,要提出与学生不同的想法,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引导;当学生的思维方法存在错误和偏差时,可顺着学生的思路,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错误。学生亲自体验了思维、探知的过程,兴趣大增,这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教材上有关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教师也可以提供材料和图片),然后让学生提问题并联系现实,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提出以下问题:“新政”为什么首先要从整顿金融秩序开始?为什么《全国工业复兴法》充分体现“新政”之“新”?农业方面,怎样做到既能消除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价格,又不损害农民的利益?采取什么措施启动需求,激活市场?“新政”是怎样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不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提问题的针对性、现实性,而且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讲授所包含的课前预设准备、表达传授与观察引导三个基本环节,虽有其独立的特征,但这三个环节如同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一样,必须构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的思维方式,并以这种思维方式来驾驭这三个基本环节,这是生成有效讲授必需和必备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