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人的生活现场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沂蒙民歌曲艺在临沂地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有古朴典雅的套曲、高亢有力的号子、优美抒情的小调、载歌载舞的秧歌、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柳琴戏,凸显出沂蒙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

  沂蒙人热爱艺术,除了《沂蒙山小调》,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还创造了丰富的民歌曲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鲁南五大调和柳琴戏。
  鲁南五大调是活跃在临沂市郯城县郯城镇、马头镇一带的传统民歌套曲,因此又名“郯马五大调”。五大调主要指《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大寄生草》五个曲牌,题材较广泛,有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也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演唱形式上,一人、数人至十数人不等都可以表演,大家围在一起,有的演唱,有的伴奏。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箫、笙、三弦、琵琶、月琴等,有时兴起,人们还会随手拿起酒盅、碟子、碗筷等敲击伴奏,随性而自由。
  无论在题材、曲调,还是演唱形式上,鲁南五大调都和清朝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扬州清曲十分相似。这是因为郯城坐落在沂河沿线,便利的水路交通使其成为商业重镇,与江浙一带的商贸联系十分密切。清代,這里商贾众多,店铺林立,一些扬州客商在同郯城进行频繁的商贸活动时,也将家乡的民歌带到这里,在与当地文化融合后,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南五大调。由于节奏徐缓,唱词文雅,情感丰富,鲁南五大调深受当地人喜爱,被誉为“咱老百姓的雅歌细曲”。
  同鲁南五大调一样,柳琴戏也诞生于清代,主要流行于临沂、枣庄一带。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而得名,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结合当地柳子戏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融合了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锣鼓冲子等说唱艺术,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柔情、优美动人。
鲁南五大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民歌演唱形式,它的体裁、内容多样化,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柳琴戏的剧目十分丰富,《拦马》《三踡寒桥》《老少换》《王定保借当》《王二姐思夫》等传统剧目,长演不衰。“听了柳琴戏,啥肉酒不香。”对于当地人而言,有了柳琴戏,生活也就变得有滋有味。每逢农闲的夜里,村里传来几声锣响,戏便开场了。吹、拉、弹、唱,提袍甩袖,常常引得掌声连连。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乡亲们眼里,柳琴戏的舞台,就是人生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末、旦、净、丑,就有了各自的真性。

独特的民间舞蹈“龙灯扛阁”热闹的“送火神”仪式


  除了戏曲,沂蒙山区从古至今都流行着各种乐舞,或是祈福,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或是祭祀,表达对鬼神的敬畏。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宋代的“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历经岁月沧桑,保留下来的已成为精髓。这其中,“龙灯扛阁”可谓独树一帜。
  龙灯扛阁发源于山东临沂,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最初,这一舞蹈用于祀神和求雨,后来,逐渐演变成节日里的娱乐表演。   龙灯扛阁由舞龙和扛阁组成。舞龙表演所用的“龙”,由竹、木、布等物料扎糊后彩绘而成,舞龙者每组10人或14人,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执龙头、龙尾,表演现场锣鼓震天,身长50米的巨龙上下腾飞,有翻云覆海之势。8副扛阁则需要16人表演,8名成人为“下扛”,8名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儿童被大人高高扛在肩头,在舞龙时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龙腾人跃,让人目不暇接。
  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交织在一起,粗犷豪放,气势宏大,不仅使当代民间龙灯表演变得新颖,在中国龙舞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龙灯扛阁,每年正月初五,在沂蒙山区还会举行传统的“送火神”仪式。
  送火神需要全家出动,不过孩子才是主角。当天,孩子们选好一根约2米长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做成火把,代表“火神”。黄昏时分,大人们将火把点燃,然后,孩子们便拿着火把跑到村外,将其扔向天空。火把被扔出去的那一刹那,就意味着火神被送出,一年内家里将远离火灾,平平安安。
  送火神在沂蒙山区已传承了约180年,各地的仪式也有细微差别,其中,尤以沂水县诸葛镇大峪村最为独特,它近乎演变成了一场狂欢。参加送火神的村民都是精挑细选的,必须品行端正,忠厚善良。一大早,队员们就要开始化妆,并穿上戏服,装扮成各种人物形象。之后,在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指引下,队伍会沿着村里的主要道路绕行一圈。在行进中,无论路过谁家,屋主都要出来放鞭炮迎接,并拿出烟、糖、零食等给大家分享。在每家每户门前热闹一番后,队伍会来到火神庙进行祭拜,祈求国泰民安,家家幸福美满。祭拜完毕,队伍会继续敲锣打鼓,走街串巷,一直欢庆到傍晚,才把更多的纸钱点燃,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将火神送走。
再壮丽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会烟消云散,但人类生活的印迹,却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后来者留下记忆,虽说已褪去了最初的鲜活,但从人们的坚持和呵护里,我们明白了这就是传统。

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木版年画、刺绣和剪纸艺术


  无论是歌舞戏曲还是风俗活动,无不表达着沂蒙人对美好的向往,这种感情也倾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手工艺领域,美的形式也是多姿多彩,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
  临沂市郯城县境内的木版年画,是沂蒙山区民间工艺的代表,起源于清代。当时,一位潍坊木版年画艺人逃荒至郯城县胜利乡沙沃村,恰逢年关将近,饥寒交迫之际,他解下随身携带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画出售。没想到这些色泽艳丽,极为喜庆的年画大受青睐,销售生意异常火爆,还吸引了远近村民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到19世纪中后期,郯城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沙沃村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壮观场面。
  郯城木版年画虽然传承于潍坊木版年画,但受苏北鲁南民俗的影响,又经历了一代代老艺人不懈的探索和完善,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颜色和用料上,严格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用色考究,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极强的视觉效果。在人物造型上,以表现英雄豪杰居多,其形象高大威猛,器宇轩昂。从构图上看,画面紧凑饱满,但主次有致,整体上显得庄重和谐。
  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沂蒙人的刺绣也展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姐儿房中啊绣呀绣荷包那依,手拿着那钢针轻上描儿描哎,显显你手段高。上绣星辰那拱啊日呀腊月,下绣残旧凉船水把上儿漂……”这首当地广为传唱的《绣荷包》,是沂蒙妇女的“刺绣之歌”,穿针引线时轻轻哼唱,文化与艺术便在指尖流转。
  香荷包是沂蒙刺绣的代表,一般选用柔软细腻的棉布、绸缎缝制而成,以大红、大绿、粉红、黑色四种颜色为基调,加之巧妙的艺术构思,形成了沂蒙山区独有的艺术风格。此外,同样用刺绣给小孩制成的虎头鞋、虎头帽,也十分普遍。“虎”是一种吉祥物,在帽子、布鞋上绣制虎头图案,是希望孩子长得“虎头虎脑”,没病没灾。
  除了木版年画和刺绣,沂蒙人还十分喜爱剪纸艺术。走在沂蒙乡间,无论经过哪家窗前,都会看到火红的窗花装扮着农家生活。
  沂蒙剪纸的题材丰富多样,有惟妙惟肖的动物,有田间栽种的蔬菜水果,有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有《泅水捞鼎》《八仙过海》《嫦娥奔月》《水浒传》等历史和神话故事,还有采桑养蚕、牧羊放牛等劳作内容。人们将喜闻乐见的事物和日常生活賦予剪纸艺术,也将沂蒙地区朴实、纯真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地道的沂蒙美味久負盛名的全蝎和光棍鸡


  在沂蒙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表现在对美食的热爱上。沂蒙美食众多,其中,最地道、最值得品尝的,首推沂蒙全蝎。
  全蝎俗称全虫、蝎子,因主要产于沂蒙山区,故名“沂蒙全蝎”。全蝎是名贵的中药材,在11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蜀本草》中,已有明确药用记载,具有祛湿、通络、消炎、攻毒、强身健体、安神滋补等功能。

  在沂蒙山区,全蝎不仅可以入药,还是一道特色美食。每年清明节后,人们会在晚上进山,带上一支紫外线手电筒,开始寻找全蝎的奇妙旅程。通常,有经验的人只要找准地方,拨开草丛或搬开乱石,保准就能收获一只肥美的蝎子。常见的蝎子都是两钳六腿,而沂蒙山的蝎子却是两钳八腿,自然价值更高。
  沂蒙全蝎的吃法,最深入人心的绝对是油炸。先将全蝎用水浸泡洗净,晾干后下油锅,炸至颜色金黄即可。炸好的蝎子,又香又脆,唇齿留香,保准一吃上瘾。不过作为大补之物,一次不可多食,两三只足矣。除了油炸,醉全蝎、蝎子滋补汤等药膳食品,也早已进入高档餐厅、普通饭店和寻常百姓的餐桌。
  如果因为害怕,觉得沂蒙全蝎难以入口,那么沂蒙光棍鸡一定可以让你大快朵颐。

  何为光棍鸡?据说其创始人在蒙阴县城开设炒鸡店,因店里工作人员全是单身男性,取材又全是大公鸡,便将此菜戏称为“光棍鸡”。光棍鸡选用的是本地农家散养的土鸡为主材,加上辣椒、花椒、陈皮、八角等多种香料,先焖烧至汤汁收干,然后再大火爆炒。起锅后,鸡肉色泽红亮,一口下去,肉质鲜嫩,香味扑鼻,让人回味无穷。
  提到沂蒙特色美食,自然不能缺少临沂煎饼。众所周知,山东人爱吃煎饼,而作为山东煎饼代表的临沂煎饼,更是久负盛名。
  临沂煎饼是沂蒙山区的家常主食,又圆又薄的一大张煎饼,放上一棵洗净的大葱,蘸上大酱,然后顺势一卷,大口吃下,有滋有味。
  临沂煎饼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沂蒙人就开始食用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煎饼赋》中写到:“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短短几句话,把煎饼的形状、色泽、原料、制作,描述得生动贴切。
  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使临沂煎饼成为久盛不衰的美食。而在临沂,制作煎饼往往是家庭主妇必须掌握的技能。女孩到了能干活的年纪,首先就要学习制作煎饼,到出嫁时,公婆考察其会不会做活儿,只要摊一次煎饼便知道了。
其他文献
1975年,全国依然沉浸于“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在平整土地的浪潮中,安阳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这里作为殷墟遗址的一部分,此时却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万幸的是,在当地考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遗址被迅速地保护了起来,并于1976年春季开始了发掘——这就是妇好墓。  妇好墓虽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物品极为丰富,共有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大多成对、成组出现。
一  事实上,当飞机从成都平原来到林芝上空,我们就被舷舱外群山与峡谷巨大的垂直落差所震撼。奔马似的群山,逼迫飞机只得沿着峡谷利用河流导航寻找着陆场。飞泄的流云在风的吹拂下,推着飞机的翅膀一个劲往山体倾斜,轰鸣的引擎不停纠正着航线偏差,在峡谷狭小的缝隙里穿越,总算有惊无险地把大家平放在跑道上。但过程的惊心动魄,早已把四五点钟爬起来赶飞机的人颠簸得七晕八素,往日里牢不可破的梦境被撕得粉碎。  大美西藏
霞浦位于福建省东北,濒临东海,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  霞浦以海岸线绵长和港湾众多著称。海岸线上有中国最美丽的滩涂,面积达104万亩,是无数摄影师心中的天堂;也是优质的紫菜、海带种植基地,成片的紫菜架、海带架连绵无际。退潮时,滩涂上还会出现渔民“赶小海”的身影。港湾内,处处是养殖蟹、虾的五彩网围;暮色苍茫中,不時可见渔船披着霞光归来。  当地特产丰富,榨菜、鱼露、茶叶等闻名遐迩。许多古老的村落在霞浦
左上图为吉隆沟山体姿态;右上图为从吉隆沟乃村看下去的峡谷,下图为吉布大峡谷一角。4000多万年前,这一带地壳的变迁是以“撕裂”的形式完成,而吉隆沟恰到好处地发育在断层中,形成了一条又深又长的沟。  吉隆沟,是喜马拉雅五条沟中最深的一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美丽和厚重都被人们低估了。早在唐初显庆三年(658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风生水起的时代,吉隆沟就已被载入史册。只不过,历史的年轮碾过1
对泰国东部的红莲湖向往已久,而网上泰国中部的向日葵田照片更是数次让我心动。漫长的雨季结束之后,这两种花都已盛开,我约上好友驱车前往,不惧路途遥远,直奔花的海洋。  冬季的泰国北部天高云淡,越野车驶过蜿蜒的公路,爬上绵延起伏的山岭,穿越幽静凉爽的森林,参天的林木在眼前掠过,模糊成绵绵无尽的绿……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被染红的天际看上去像是在燃烧。这美丽的景象似乎预示着我们将有一场绚烂非常的旅途。  
从2008年开始,一支由珠三角户外爱好者组成的野外探险队,深入西藏东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山区,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他们屡屡翻垭口,穿峡谷,越冰川,目的只有一个:作为先行者,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实地考察合适的线路,为后来的登山者和徒步爱好者提供参考……  在西藏东部的林芝、那曲、昌都地区交界处,念青唐古拉山向东逶迤。其间,隐藏着一座座壮美的雪峰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谷。长期以来,该地区鲜为人知,即使
上图为宁波阿育王寺,温柔的光线透过枝叶斜射下来,因燃香而生的白烟袅袅升起,人们虔诚合掌祈求庇佑。下图为山西华山西岳庙,庙宇明黄色的屋顶掩映在葱茏的树丛间。图为福州涌泉寺,作为闽刹之冠,它坐落于鼓山山腰,有着“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左图为宁波保国寺,这座历史悠久的木结构建筑古朴典雅,为江南一绝。  中国古建筑里的宗教建筑,有一股神秘和圣洁的气息,总会使人心生敬畏。宗教建筑种类繁多,
黑暗中,我隐约看到了一抹绿光,难道是发光蘑菇?我激动地打开手电筒,却并没发现蘑菇的踪迹。关掉灯后,那抹美丽而诡异的绿光竟然再次出现。  我着迷地趴在地上拍摄淡黄色的大孢毛杯菌,镜头里又出现惊喜:其中一朵菌突然急速喷出一大团如浓烟一般的孢子,那白烟腾空而起,让人惊叹。  发光菌内有很多微小的昆虫在走动,菌盖内侧的褶皱像是暗夜中的绿光街道,小昆虫在上面来回穿梭,汇成一片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好一个奇异
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只有香港迪斯尼乐园三分之一大,但无碍于它成为全世界十几亿天主教教徒心中的圣城。  尽管现在的梵蒂冈在意大利国土的包围中,面积仅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对于全世界10多亿的天主教徒来说,梵蒂冈就是心中最神圣之地,也是离天国最近的地方。  梵蒂冈每年游客数量可达600万人次,但拥有梵蒂冈国籍的人口却只有约800人——梵蒂冈国籍不以出生地来颁发,而是以受聘
暴雨过后,山坡上和沟谷里到处是羚羊、野驴、狐狸和许多飞禽的尸体,尸体旁边还伴有一些黄色的枯草和焦土,似乎是被一场无形的大火烤焦了,场面惨不忍睹。并且,这种离奇事件绝非偶然,几乎每次暴雨过后,悲剧都会一再上演。  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就人均面积来算,祁曼塔格乡应该是中国最富有的一个乡;而同时,祁曼塔格乡政府也可以说是全中国管辖地最大、管辖人口却最少的乡级政府了。”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