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驾驭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控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推动积极思考,引导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语文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恰当提问和巧妙引导呢?
一、问出趣味性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写到小骆驼最后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便戛然而止。教师针对此处提问:“后来,小骆驼再遇到小红马还会自卑吗?他会怎么说?”学生听到问题后,立刻引起心中的好奇和想象的涟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答案。有的说:“小骆驼不会再自卑了,他会跟小红马介绍自己的优点。”有的说:“小骆驼会带小红马去沙漠走一遭。”这样一个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能力,为续写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可见,语文课堂提问,如果教师注意对儿童学习兴趣和想象的引导,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敏捷,他们便可以畅所欲言。
二、问出主体性
只有注重语文课堂的质疑问难,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想能问善问,就必须深入文本,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问来组织教学,同时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预案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互问互答,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观点互相交锋、碰撞、补充,激发学生各自的思维,其主体性便逐步形成。例如,教学《三袋麦子》的时候,有个学生问:“为什么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土地爷爷也不生气呢?”听到这个回答,我知道这个学生肯定不喜欢这只贪吃的小猪,但是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价值。于是,我抛开教学预案,反问全体学生:“你们觉得呢?”
“小猪贪吃的样子很可爱,土地爷爷不舍得骂它。”
……
接着我又问:“那你们喜欢其中的那个小动物呢?如果你拿到了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的发言更踊跃了,有的学生说:“我会把麦子分为两份,一份用来磨成面粉,做我喜欢吃的东西;另一份种到地里,这样我就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了。”
有的说:“我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给我的好朋友×××,一份留给我自己,还有一份再种下地。”
……
孩子们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觉得快乐就行,如果在自己快乐的时候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那就更好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像大树上的叶子,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客观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既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成长,保护学生的个性,做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人。
三、问出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意识,而人文意识包括人文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的倾向上。在这个过程,学生问文本、问自我。学生在问中对文本产生怀疑、探究、理解,从而产生独到的感悟。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完后,意犹未尽,为老船长的牺牲十分惋惜、不解。老船长是没有逃生机会,还是有其他原因?他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老船长肯定来不及跑了,所以,他才会什么遗言都来不及留下就随着船沉到了海底。”有的说:“船长完全可以第一个逃走,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安排好所有人逃生,正因为他的镇定,让所有的人冷静下来并获救了。”“船长之所以没有逃走是因为他自知身为船长应该保证所有乘客和船员的安全。”……学生们各自阐述着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时给予肯定。学生的问,来自现实的人文思考,也来自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更来自对生和死的不断假设。老船长忠于职守及对乘客生命高度负责的光辉形象,就在这些问中得以建构。
再例如,《平分生命》一课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为了给唯一的亲人——妹妹献血,甚至想到自己会死去,却依旧愿意献血给妹妹,并天真地想将自己的生命给一半给她,表现了他对妹妹的亲情之爱。课后有这样一道体现人文情怀的题目:“输血前小男孩为什么‘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呢?’”学生一开始都沉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我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并联系自身。他们发现,原来,小男孩以为把血输给妹妹后自己就会死去,所以他犹豫了,但是他想救妹妹的愿望胜过了他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又毫不犹豫地点了头。学生在阅读、讨论与评价中体验人物的表现,肯定和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和对妹妹的大爱。“那么,假如你是小男孩,遇到这种情况,将会怎么办呢?”聪明的教师大胆地又把学生浅表性人文意识推向了深层次的人文体验上。学生们从小男孩身上反省着自己,反省着自己曾经的言行和未来应有的言行。
总之,课堂提问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也证明: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学生的注意、解学生认知的矛盾、引学生兴趣的求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韦 雄)
一、问出趣味性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写到小骆驼最后听了妈妈的话,觉得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便戛然而止。教师针对此处提问:“后来,小骆驼再遇到小红马还会自卑吗?他会怎么说?”学生听到问题后,立刻引起心中的好奇和想象的涟漪,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答案。有的说:“小骆驼不会再自卑了,他会跟小红马介绍自己的优点。”有的说:“小骆驼会带小红马去沙漠走一遭。”这样一个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能力,为续写课文打下基础,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可见,语文课堂提问,如果教师注意对儿童学习兴趣和想象的引导,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就会敏捷,他们便可以畅所欲言。
二、问出主体性
只有注重语文课堂的质疑问难,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想能问善问,就必须深入文本,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学生的问来组织教学,同时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学预案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堂上,学生互问互答,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观点互相交锋、碰撞、补充,激发学生各自的思维,其主体性便逐步形成。例如,教学《三袋麦子》的时候,有个学生问:“为什么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土地爷爷也不生气呢?”听到这个回答,我知道这个学生肯定不喜欢这只贪吃的小猪,但是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价值。于是,我抛开教学预案,反问全体学生:“你们觉得呢?”
“小猪贪吃的样子很可爱,土地爷爷不舍得骂它。”
……
接着我又问:“那你们喜欢其中的那个小动物呢?如果你拿到了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的发言更踊跃了,有的学生说:“我会把麦子分为两份,一份用来磨成面粉,做我喜欢吃的东西;另一份种到地里,这样我就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了。”
有的说:“我把麦子分成三份,一份给我的好朋友×××,一份留给我自己,还有一份再种下地。”
……
孩子们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你觉得快乐就行,如果在自己快乐的时候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那就更好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像大树上的叶子,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客观地对待学生,教育学生,既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成长,保护学生的个性,做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人。
三、问出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意识,而人文意识包括人文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的倾向上。在这个过程,学生问文本、问自我。学生在问中对文本产生怀疑、探究、理解,从而产生独到的感悟。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完后,意犹未尽,为老船长的牺牲十分惋惜、不解。老船长是没有逃生机会,还是有其他原因?他们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老船长肯定来不及跑了,所以,他才会什么遗言都来不及留下就随着船沉到了海底。”有的说:“船长完全可以第一个逃走,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安排好所有人逃生,正因为他的镇定,让所有的人冷静下来并获救了。”“船长之所以没有逃走是因为他自知身为船长应该保证所有乘客和船员的安全。”……学生们各自阐述着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时给予肯定。学生的问,来自现实的人文思考,也来自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更来自对生和死的不断假设。老船长忠于职守及对乘客生命高度负责的光辉形象,就在这些问中得以建构。
再例如,《平分生命》一课主要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为了给唯一的亲人——妹妹献血,甚至想到自己会死去,却依旧愿意献血给妹妹,并天真地想将自己的生命给一半给她,表现了他对妹妹的亲情之爱。课后有这样一道体现人文情怀的题目:“输血前小男孩为什么‘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呢?’”学生一开始都沉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我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并联系自身。他们发现,原来,小男孩以为把血输给妹妹后自己就会死去,所以他犹豫了,但是他想救妹妹的愿望胜过了他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又毫不犹豫地点了头。学生在阅读、讨论与评价中体验人物的表现,肯定和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和对妹妹的大爱。“那么,假如你是小男孩,遇到这种情况,将会怎么办呢?”聪明的教师大胆地又把学生浅表性人文意识推向了深层次的人文体验上。学生们从小男孩身上反省着自己,反省着自己曾经的言行和未来应有的言行。
总之,课堂提问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也证明: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学生的注意、解学生认知的矛盾、引学生兴趣的求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