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30—01
一、转变观念,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它具有传播知识、启发思维等多种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教材中大多优秀人物的伟大形象、嘉言懿行、高尚品德等给学生的启迪,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目前的情形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把数理化当作主科,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甚至把语文视为“小主科”,在重视程度、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比较薄弱,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尽快转变观念,使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明确了语文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努力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这就需要教师们改变传统的阻挡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教学模式,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但能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且获得主动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味地重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相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这一思维主动探索过程,这使教与学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是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整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为了实施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新型教育教学雏形模式已形成,倘若再加之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三,古人云:“因材施教。”每个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自身的智力条件、知识水平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有差距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从个体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设置多层次的目标要求,做到知识的全面性,在智能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
三、理清“主导”与“主体”关系,重视协调发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与生、教与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协调发展,以一致的教学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要围绕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这一总目标。在一致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协调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师生双方按照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来评价教与学,这样才更科学、合理。
四、改革教学制度,减轻学生负担
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已经渐行渐远,学生课业的负担仍很重,作业、考试、竞赛等等,导致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阻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发挥45分钟课堂的作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彻底改变教学只以升学为目的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标准的质量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多给予表扬为动力,少给予批评为原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每位学生自身的优势,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的教学整体功能是在师生等要素相互练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造成师生隔阂甚至对立,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30—01
一、转变观念,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它具有传播知识、启发思维等多种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教材中大多优秀人物的伟大形象、嘉言懿行、高尚品德等给学生的启迪,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目前的情形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把数理化当作主科,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甚至把语文视为“小主科”,在重视程度、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比较薄弱,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尽快转变观念,使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明确了语文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努力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这就需要教师们改变传统的阻挡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教学模式,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但能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且获得主动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味地重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相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这一思维主动探索过程,这使教与学产生了矛盾冲突。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它是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整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干。为了实施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新型教育教学雏形模式已形成,倘若再加之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三,古人云:“因材施教。”每个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自身的智力条件、知识水平以及学习知识的能力是有差距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从个体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设置多层次的目标要求,做到知识的全面性,在智能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
三、理清“主导”与“主体”关系,重视协调发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与生、教与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协调发展,以一致的教学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要围绕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这一总目标。在一致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协调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师生双方按照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来评价教与学,这样才更科学、合理。
四、改革教学制度,减轻学生负担
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已经渐行渐远,学生课业的负担仍很重,作业、考试、竞赛等等,导致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阻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发挥45分钟课堂的作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彻底改变教学只以升学为目的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标准的质量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多给予表扬为动力,少给予批评为原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每位学生自身的优势,造就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的教学整体功能是在师生等要素相互练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造成师生隔阂甚至对立,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