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这门课对初中生来说比较难学,有些学生稍不留心就会积攒很多问题,进而成绩一落千丈,而所有的老师都想教好每位学生,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呢?我想教师们关键还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构建好自己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设计 知识产生过程 应用 课堂小结 多媒体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应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就是每位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从自己的"一线教学实际,外出学习和赛教的心得体会"方面总结下面一些看法:
1.教师要好好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写好教学设计
我们每位老师都想教好自己的每个学生,但是,因为初中数学比较难,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张,学生很容易造成较大差距,为了大面积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关键还是"教师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想课堂高效,首先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理解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写好教学设计。在写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教材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然后,分析好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接下来就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备好教法和学法,教法侧重于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目前,每节课通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和知识迁移法。学法侧重于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每节课通用的学法主要有: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交流法,另外,每节课几乎都有"本课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而决定的"教与学统一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教与学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教法与学法也必然有相同之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因为整个教材呈现知识几乎都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所以教学设计也是有方法可循,一般的课在设计时可参考"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归纳解答、获取新知、理解新知——举例、练习应用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流程来设计,另外,在教学时,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知识的探究过程如何安排,都需要我们好好的动脑筋去设计。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位置"有三种关系,这三种图形的证明由简到难,要想教学时突破难点,就必须抓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来处理,并且第二、三种复杂图形都需要在"转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第一种简单情况,进而借助第一种情况的结论来获得结论。
2.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
北师大的教材在众多教材版本中被公认为编写的比较好,现在的教材是第二轮调整过的,编排的更好,每节课的教学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实践表明:人们能记住 "读过的10%,听过的20%,看过的30%,看和听过的50% ,说过的70% ,说和做过的90% "这充分表明让学生"做数学",也就是"让他们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探究知识"带给学生的能力比"直接告知结果"强很多。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好引领者的角色,主要是要"设计好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给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让学生成为看客,让学生欣赏教师的"才艺",让学生感触到"教师多会讲"。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课堂中学生有问题是正常的,某个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可再向其他学生询问,直到学生都不会时再给他们点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
3.重视课堂"举例、练习、应用"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教的再好,学不会没有用;学的再好,不会练、不会用也没有用。因此,加强课堂训练至关重要。训练是反映学习最终效果的显性措施。目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多地强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训练的有效时间在缩减,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可以边学边练;可以学完再练;可以学练结合。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问式、抢答式、板演等等。另外,在备这一环节时,题目的设计要把握"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设计好梯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最后,有些实际问题,老师还要引导好学生如何通过抽象转为数学问题,进而使用数学知识获取解答过程。
4.重视课堂小结环节
新知识的探究、运用结束,并不意味着整节课学习的终结,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
5.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图像和文字一幕了然。另外,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的题目,传统的黑板很难演示其变化的过程,学生不易观察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而用PPT或"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的课件,更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中,大量的使用PPT,整节课里几乎就是各个幻灯片很快的一闪而过,就像过电影一样,整节课下来,学生该独立思考的地方一闪而过,该观察对比的地方一闪而过,该黑板展示的过程和重点一闪而过,整节课,看似花哨容量大,实际上,学生头脑中一节课积累不了多少内容,看似精彩其实低效,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多媒体永远替代不了经典的黑板,可以辅助使用锦上添花,但决不可喧宾夺主造成课堂学习的低效。一般来说,一节40分钟课的设计,幻灯片使用6到12分钟比较适宜。
【关键词】教学设计 知识产生过程 应用 课堂小结 多媒体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应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就是每位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从自己的"一线教学实际,外出学习和赛教的心得体会"方面总结下面一些看法:
1.教师要好好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写好教学设计
我们每位老师都想教好自己的每个学生,但是,因为初中数学比较难,课时安排又比较紧张,学生很容易造成较大差距,为了大面积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关键还是"教师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想课堂高效,首先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理解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写好教学设计。在写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教材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然后,分析好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接下来就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备好教法和学法,教法侧重于老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目前,每节课通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和知识迁移法。学法侧重于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每节课通用的学法主要有: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交流法,另外,每节课几乎都有"本课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而决定的"教与学统一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教与学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教法与学法也必然有相同之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因为整个教材呈现知识几乎都是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所以教学设计也是有方法可循,一般的课在设计时可参考"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归纳解答、获取新知、理解新知——举例、练习应用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流程来设计,另外,在教学时,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知识的探究过程如何安排,都需要我们好好的动脑筋去设计。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时,"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位置"有三种关系,这三种图形的证明由简到难,要想教学时突破难点,就必须抓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来处理,并且第二、三种复杂图形都需要在"转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添加辅助线"转化为第一种简单情况,进而借助第一种情况的结论来获得结论。
2.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
北师大的教材在众多教材版本中被公认为编写的比较好,现在的教材是第二轮调整过的,编排的更好,每节课的教学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实践表明:人们能记住 "读过的10%,听过的20%,看过的30%,看和听过的50% ,说过的70% ,说和做过的90% "这充分表明让学生"做数学",也就是"让他们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探究知识"带给学生的能力比"直接告知结果"强很多。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扮好引领者的角色,主要是要"设计好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给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让学生成为看客,让学生欣赏教师的"才艺",让学生感触到"教师多会讲"。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课堂中学生有问题是正常的,某个学生有问题时,教师可再向其他学生询问,直到学生都不会时再给他们点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
3.重视课堂"举例、练习、应用"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教的再好,学不会没有用;学的再好,不会练、不会用也没有用。因此,加强课堂训练至关重要。训练是反映学习最终效果的显性措施。目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多地强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训练的有效时间在缩减,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可以边学边练;可以学完再练;可以学练结合。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提问式、抢答式、板演等等。另外,在备这一环节时,题目的设计要把握"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设计好梯度",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最后,有些实际问题,老师还要引导好学生如何通过抽象转为数学问题,进而使用数学知识获取解答过程。
4.重视课堂小结环节
新知识的探究、运用结束,并不意味着整节课学习的终结,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
5.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各种颜色的图像和文字一幕了然。另外,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的题目,传统的黑板很难演示其变化的过程,学生不易观察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而用PPT或"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的课件,更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一节课中,大量的使用PPT,整节课里几乎就是各个幻灯片很快的一闪而过,就像过电影一样,整节课下来,学生该独立思考的地方一闪而过,该观察对比的地方一闪而过,该黑板展示的过程和重点一闪而过,整节课,看似花哨容量大,实际上,学生头脑中一节课积累不了多少内容,看似精彩其实低效,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多媒体永远替代不了经典的黑板,可以辅助使用锦上添花,但决不可喧宾夺主造成课堂学习的低效。一般来说,一节40分钟课的设计,幻灯片使用6到12分钟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