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人物语言聚焦表达特征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ix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理念要求,阅读教学的关注点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写作策略,揣摩作者如此描写的用心所在,体会文本表达的巧妙,为语用能力发展奠基。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为例,提出要在厘清脉络中感知表达,在紧扣语言中理解表达,在想象景色中揣摩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一朵杏花》以生动质朴的语言描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表现了竺可楨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格。作为一篇以叙事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文本,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着重品读人物描写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一、在厘清脉络中感知表达
  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依循着从整体到细节然后再回归整体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紧扣文本资源,引领学生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揣摩作者的创作思路,厘清文本的表达脉络,真正深入文本中心,为后续认知奠定基础。
  教学中,教师紧扣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竺可桢爷爷前后看了几次杏花?你是从哪里寻找到依据的?学生抓住课文中“时间就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一句,将课文划成两个部分,即课文1~5自然段描写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6~15自然段是第二次看杏花。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紧扣课文中的“精确”一词,让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不仅做到了精确观察,还常年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提炼出其科学严谨、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旨在让学生意识到描写人物离不开事件,而事件的呈现又是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师组织学生抓住承载过渡作用的语言,直扣命脉,厘清文本的内在层次,迅速而巧妙地将文本划为两个部分,并紧扣最后梳理、总结的语段聚焦文本中心,在明晰作者深刻用意的基础上,形成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二、在紧扣语言中理解表达
  竺可桢爷爷两次关注杏花的开放,而作者显然不可能将相同、重复的内容整合在同一篇文本中;同理,处理两次描写时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必然也是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认知空间,引领学生浏览课文,对比两次关注杏花时人物的语言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了语言形式上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中人物语言有丰富的提示语,而第二次描写则没有提示语。根据学生的发现,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引导——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品读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随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读、互评,并通过彼此交流探讨,从“又”“习惯地”“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等核心语言,感受竺可桢爷爷观察细致、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二次:学生自由通读人物对话语言,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和人物对话的内容,尝试补充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加提示语。比如“什么时候”加上“竺爷爷激动地问”,“是第一次吗?”加上“竺爷爷满脸兴奋”……随后,引领学生进行对比性朗读:为什么作者要将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全部去掉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显得更加急促、简洁,符合当时人物因为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激动、兴奋的心理状态。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紧扣两次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引领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发现不同。学生在对比性朗读中,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物对话语言上,在明晰作者写法运用效果的同时,强化了对文本人物的体悟与感知。
  三、在想象景色中揣摩表达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类文本,重在以人物的语言凸显人物形象,但作者却在过渡性段落中加入了一段景色描写,这是为什么呢?这段景色描写是不是蕴藏着作者的独特匠心呢?教师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景色描写语句,然后通过深入辨析体悟,思考哪个词语描写得最传神。有的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感受“泛”字彰显出来的杏花逐步变红的动态之美;有的学生紧扣“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读出了作者运用排比手法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将思维向深处延伸:一篇以写人为主要任务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景色呢?这对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什么特殊的帮助呢?通过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如此美妙的景色就是人物高贵品质和内在心境的象征。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三次景色描写所展现的内容,在深入辨析文本语言的表达意蕴之后,又将关注点向文本深处延伸,探寻了景色和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仅掌握了景色描写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以景衬人的语言描写,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深化了内在的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而巧用
期刊
摘 要: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教版数学教材并没有直接出现概念的文字描述,而是将概念渗透于探究情景中,意在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师如何紧扣概念特点,巧借形象感知助力学生理清概念属性呢?本文从借助实例,在形象感知中理解概念;深度剖析,在理性探究中理清概念;归纳比较,在综合运用中建构概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關键字:概念教学 例子 深度剖析 归纳比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期刊
“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而“自主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可见,如果要让学生获得较广泛的数学活动机会,真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思想,那么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激发学习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
期刊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不仅革新了教育理念,优化了教学资源,而且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将原本“课堂讲解示范,课外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打破,实现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教师共同将知识内化的局面,使课堂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极吸收翻转课堂的有益元素,探索了翻转课堂模
期刊
“生本教育”正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依靠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学到知识,得到提高。  一、深入实践,转变教学观念  很多教师不知道什么是生本教育,不理解为什么要开展生本教育,更不明白怎样开展生本教育。首先要在校内学习生本教育的理论,了解生本的内涵,认识生本教育是现在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势在必行。动员大
期刊
摘 要: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部分思品教师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他们为了互动而互动,只关注互动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互动的本质。  关键词:互动课堂 全方位互动 思维互动 情意互动  李吉林说过:“课堂因为有了师生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课堂因为师生互动才得以信息的交流和师生情感的沟通,互动课堂成为当今高效课堂的标志。然而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旨在有效引导、帮助、规范学生,以期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从教材平面资源出发,融入时代新鮮因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在立体化资源感知、辨析氛围中,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开展生动、开放的课堂活动。在系统感知、亲身体验、积极实践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恪守合格公民底线,坚守正确价值理念,拥有属于自己积极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平面资源 立体开发 课程整合  我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推门听课”在中学既运用广泛,也广受争议,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听课、评课俱为一体,不可偏废,评课作为听课的后续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教学出发,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将推门听课的利弊一一剖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做了有益探索。对如何评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去其弊,取其利,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发挥其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突击式 预约式 尊重 多
期刊
阅读教学应从文本具体特点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全面辨析的过程中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浸润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为言语能力的发展奠基。《船长》是雨果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拯救全船游客和船员的故事。教学这种经典文学作品,除了借助视频和音乐素材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外,还要强化课程意识,引领学生关注文体特征,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写法,感知语言的内在魅力。  一、对比辨析,感知小说
期刊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当前许多高校积极探究的一种教育制度,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结合高校成功案例,简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质疑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探讨了导师制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学分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学分制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于182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诞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