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如何定位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的创新,考核方法的改革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民族地区中等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指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法的变革,创建以“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提升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制为三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各类不同层次计算机应用人才(特别是中、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仍然在急速增长。这既为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教改实践经验,对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深刻体会到,深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深化”主要体现在把握社会行业需求,了解市场行情,确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树立“学教并重”的思想理念,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
1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方式的社会化,大多数学生、在职职工、干部,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社会对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而行业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等应用型人才。由于计算机对各行业快速的渗透和发展,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的不断诞生和变化,人们已经难以对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无法对无数计算机应用软件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所以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
本人认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打破单一的格局,要将计算机专业进一步细化,将原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分别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
①计算机应用技术: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程序设计为主,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强化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具有网络规划和组网的能力。
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设计与制作。
④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的创意和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工基础。
⑤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机械、电子等行业,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完成各种设计图纸的输入输出。
⑥培养中级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维护和操作技术人员。
以上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一个自己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课程内容。如在一年级阶段,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的模块化教学,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培养。
2 紧贴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进而确定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明确地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毫无疑问面临着就业的挑战。据了解,许多学生自发地对自己专业相应的岗位进行了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的发展,这要求学校在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考虑职业的需求。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外,减少一些已被淘汰或将被淘汰的理论课和软件课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在计算机课程和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应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技能型课程,增强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注意选择先进、合适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总之,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此所谓“刀枪剑戟,用各不一,但精其一,足以致胜”。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要进行大胆的改革,舍弃部分理论性强、实践性较弱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而开设应用性强、重实践、市场急需的技能型课程,如《网络技术》、《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等,加强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采用以计算机室、多媒体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其目的在于体现“中职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硬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 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显然,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熟练地、广泛地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4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法的改革。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势必冲击整个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初、中级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锁定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的考核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初、中级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考核中,考核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如在计算机办公及应用专业学生的技能考核中。汉字录入速度考核每分钟达到多少字(正确速度)才算合格。且100%记入考核成绩;文字编辑仍然以实操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又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的考核,考核的最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够顺利组装一台电脑,并能正常使用就算合格等。
因此,考核方法要重新调整,首先允许部分课程不及格,有些科目学分可互相弥补。平均达到合格即可。其次,凡是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比例作为评定成绩的考核标准,适当加大实操的考核比例。若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则本学期的有些课程要求可以放宽。其中,若某学期的实训成绩为优或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则可以弥补某些课程笔试成绩的不及格。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不断提升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制为三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对各类不同层次计算机应用人才(特别是中、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仍然在急速增长。这既为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教改实践经验,对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深刻体会到,深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深化”主要体现在把握社会行业需求,了解市场行情,确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树立“学教并重”的思想理念,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逐步建立“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
1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方式的社会化,大多数学生、在职职工、干部,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社会对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而行业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等应用型人才。由于计算机对各行业快速的渗透和发展,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的不断诞生和变化,人们已经难以对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无法对无数计算机应用软件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所以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
本人认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打破单一的格局,要将计算机专业进一步细化,将原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分别设置成以下几个专业:
①计算机应用技术: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程序设计为主,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强化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具有网络规划和组网的能力。
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应用的设计与制作。
④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从事计算机平面设计,广告的创意和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工基础。
⑤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机械、电子等行业,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完成各种设计图纸的输入输出。
⑥培养中级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维护和操作技术人员。
以上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一个自己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课程内容。如在一年级阶段,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的模块化教学,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培养。
2 紧贴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进而确定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明确地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毫无疑问面临着就业的挑战。据了解,许多学生自发地对自己专业相应的岗位进行了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的发展,这要求学校在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考虑职业的需求。对不同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外,减少一些已被淘汰或将被淘汰的理论课和软件课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在计算机课程和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应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技能型课程,增强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注意选择先进、合适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总之,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求“专”而不求“广”,此所谓“刀枪剑戟,用各不一,但精其一,足以致胜”。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要进行大胆的改革,舍弃部分理论性强、实践性较弱的专业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重理论、深分析”的纯理论型课程,而开设应用性强、重实践、市场急需的技能型课程,如《网络技术》、《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等,加强实践操作为主的实战型课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可立即适应市场的需求。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采用以计算机室、多媒体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其目的在于体现“中职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计算机硬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 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显然,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熟练地、广泛地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
4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法的改革。由于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必定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这势必冲击整个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完成。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初、中级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锁定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的考核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初、中级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考核中,考核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如在计算机办公及应用专业学生的技能考核中。汉字录入速度考核每分钟达到多少字(正确速度)才算合格。且100%记入考核成绩;文字编辑仍然以实操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又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的考核,考核的最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够顺利组装一台电脑,并能正常使用就算合格等。
因此,考核方法要重新调整,首先允许部分课程不及格,有些科目学分可互相弥补。平均达到合格即可。其次,凡是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的不同比例作为评定成绩的考核标准,适当加大实操的考核比例。若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则本学期的有些课程要求可以放宽。其中,若某学期的实训成绩为优或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则可以弥补某些课程笔试成绩的不及格。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不断提升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民族地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