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简历:1969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讲师、副教授。2003年至2008年任海军西沙水警区政治委员。现任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中国海军第五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政委。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个国防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曾被评为海军优秀教员、全军优秀政治教员,全军优秀指挥军官。2003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发表各类作品180多万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
在我40多年的从军历程中,那一场艰苦卓绝的大奔袭,是我军人魂魄中永远不能抹去的青春印记和生命刺青!
1969年1月,14岁的我参军来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入伍不久,毛泽东主席对我所在部队野营拉练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在一份电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于是,每年历时2个多月、行程数千里的野营拉练,就成了我们这支部队的必修课。各师团也把长途行军作为锤炼部队、争夺荣誉的重头戏,日行军的纪录一再被刷新。1972年夏天,我们团创造了一昼夜强行军230华里的纪录。但当年冬天就传来了消息,兄弟部队的一个团又创造了一昼夜强行军260华里的新纪录。于是,全团上下憋着一股劲,想要把丢掉的荣誉夺回来!
机会来了。次年冬天,我们团要冲击265华里的新纪录。
凌晨5点,随着一声嘹亮的军号声,我们团数千官兵从辽宁阜新附近出发了,目的地是锦县三台子公社——我们的营房。
那年我刚18岁,可已经是入伍4年的老兵了,经过几年的锻炼,脚板也挺硬朗,而且我还有一个绝活——长跑。作为通信员,我身负50多斤重的装备,紧跟在首长身后,一步不离。我和通信班的战友不仅不能掉队,还要跑前跑后去送通知。出发不久,所有官兵都已经浑身大汗,连厚厚的棉衣也被汗水湿透,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清冷的夜色里,一个个小伙子头上如蒸笼般冒着热气。
那时炊事班的装具是用一付担子挑着走的。扁担的一头是锅碗瓢盆,另一头是背包。担子一上肩,走路的节奏就快起来。那天,一个营的炊事员凑成一支“扁担队”,齐刷刷地甩开膀子往前蹽,一下子就把大部队甩在了后面。他们要提前赶到前方的休息点,生火做饭,保证部队按时烫脚进餐。静谧的晨曦中,吱嘎作响的“伙头军”一路远去,成了大家追赶的目标。
整个白天,除了吃饭和休息,部队都在以极高的步频行进着。与往日的行军不同,除了宣传动员小组的战士跑前跑后地宣传鼓动之外,队伍里少了说笑、少了轻松,大家都神情凝重、不敢懈怠,只听到刷刷的脚步声和嗒嗒作响的马蹄声。每路过一个村镇,都有许多老百姓夹道迎送。有些半大孩子还会好奇地跟着队伍走上十里八里,为的是多看看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沿途的公路两旁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炕桌,桌上放着红糖水、茶叶水,供官兵们随意取用。老大爷、老大妈追着战士往口袋里塞鸡蛋、花生和糖果,有如当年支援辽沈战役的景象。
整整一个白天的急行军,部队不仅没有垮掉,反而越走越快。连队与连队之间,就像在体育比赛一样,各不相让。记得8连和9连摽上了劲,都想冲在前面。9连甚至不顾行军纪律和秩序,多次冲到8连的前头,8连立刻又飞奔起来,重新压住9连的排头。
意外发生在傍晚。原计划要快速通过的一条封冻的河流,因人踩马踏,冰面开裂了。行军的人员和车马都被阻隔于一岸。时间紧迫,耽误于此就会丧失破纪录的机会。团长一声令下,全体官兵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趟水过河。那一次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冰冷刺骨。快速行军中,人人血脉热络,被冰水一激,许多人的小腿血管竟收缩至痉挛,一阵阵疼痛久久不能缓解。
最难熬的时刻到来了。半夜时分,部队进入最疲劳的状态。许多官兵因累到了极点,在行进中就睡着了。有些人被路边的沙堆绊倒后,竟还醒不过来,收容部队把他们抬到马车上时仍呼呼大睡。我和战友小王想了个办法:轮流牵着“走睡”。我先解下武装带扣在他的腰间,牵引着他走,他会在半梦半醒间跟我走上十几里。待下一次休息后,又由他来牵我,我也体会到了“走睡”的香甜。这种既安全又能适当休息的办法,很快被其他战友效仿。
就在轻装冲刺后不久,已经年过50的老团长喘着粗气对我说:陈俨,你能长跑,往前冲,能冲多快冲多快,为我们团创造个纪录。当时的我,一股豪气直冲脑门,拿出最后的力气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40里长跑。说来奇怪, 20多个小时的疲劳似乎被一除而去,体内突然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我开始超越,步频越来越快,一直把大部队甩在了身后……
23个小时又45分!我和尖刀班的战友们,掠过黑土地之寥远,揽尽大自然之风色,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不可想象的任务,拼下了265华里的新纪录!
在我40多年的从军历程中,那一场艰苦卓绝的大奔袭,是我军人魂魄中永远不能抹去的青春印记和生命刺青!
1969年1月,14岁的我参军来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入伍不久,毛泽东主席对我所在部队野营拉练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在一份电报上作出了重要批示。于是,每年历时2个多月、行程数千里的野营拉练,就成了我们这支部队的必修课。各师团也把长途行军作为锤炼部队、争夺荣誉的重头戏,日行军的纪录一再被刷新。1972年夏天,我们团创造了一昼夜强行军230华里的纪录。但当年冬天就传来了消息,兄弟部队的一个团又创造了一昼夜强行军260华里的新纪录。于是,全团上下憋着一股劲,想要把丢掉的荣誉夺回来!
机会来了。次年冬天,我们团要冲击265华里的新纪录。
凌晨5点,随着一声嘹亮的军号声,我们团数千官兵从辽宁阜新附近出发了,目的地是锦县三台子公社——我们的营房。
那年我刚18岁,可已经是入伍4年的老兵了,经过几年的锻炼,脚板也挺硬朗,而且我还有一个绝活——长跑。作为通信员,我身负50多斤重的装备,紧跟在首长身后,一步不离。我和通信班的战友不仅不能掉队,还要跑前跑后去送通知。出发不久,所有官兵都已经浑身大汗,连厚厚的棉衣也被汗水湿透,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清冷的夜色里,一个个小伙子头上如蒸笼般冒着热气。
那时炊事班的装具是用一付担子挑着走的。扁担的一头是锅碗瓢盆,另一头是背包。担子一上肩,走路的节奏就快起来。那天,一个营的炊事员凑成一支“扁担队”,齐刷刷地甩开膀子往前蹽,一下子就把大部队甩在了后面。他们要提前赶到前方的休息点,生火做饭,保证部队按时烫脚进餐。静谧的晨曦中,吱嘎作响的“伙头军”一路远去,成了大家追赶的目标。
整个白天,除了吃饭和休息,部队都在以极高的步频行进着。与往日的行军不同,除了宣传动员小组的战士跑前跑后地宣传鼓动之外,队伍里少了说笑、少了轻松,大家都神情凝重、不敢懈怠,只听到刷刷的脚步声和嗒嗒作响的马蹄声。每路过一个村镇,都有许多老百姓夹道迎送。有些半大孩子还会好奇地跟着队伍走上十里八里,为的是多看看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沿途的公路两旁摆着各式各样的小炕桌,桌上放着红糖水、茶叶水,供官兵们随意取用。老大爷、老大妈追着战士往口袋里塞鸡蛋、花生和糖果,有如当年支援辽沈战役的景象。
整整一个白天的急行军,部队不仅没有垮掉,反而越走越快。连队与连队之间,就像在体育比赛一样,各不相让。记得8连和9连摽上了劲,都想冲在前面。9连甚至不顾行军纪律和秩序,多次冲到8连的前头,8连立刻又飞奔起来,重新压住9连的排头。
意外发生在傍晚。原计划要快速通过的一条封冻的河流,因人踩马踏,冰面开裂了。行军的人员和车马都被阻隔于一岸。时间紧迫,耽误于此就会丧失破纪录的机会。团长一声令下,全体官兵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趟水过河。那一次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冰冷刺骨。快速行军中,人人血脉热络,被冰水一激,许多人的小腿血管竟收缩至痉挛,一阵阵疼痛久久不能缓解。
最难熬的时刻到来了。半夜时分,部队进入最疲劳的状态。许多官兵因累到了极点,在行进中就睡着了。有些人被路边的沙堆绊倒后,竟还醒不过来,收容部队把他们抬到马车上时仍呼呼大睡。我和战友小王想了个办法:轮流牵着“走睡”。我先解下武装带扣在他的腰间,牵引着他走,他会在半梦半醒间跟我走上十几里。待下一次休息后,又由他来牵我,我也体会到了“走睡”的香甜。这种既安全又能适当休息的办法,很快被其他战友效仿。
就在轻装冲刺后不久,已经年过50的老团长喘着粗气对我说:陈俨,你能长跑,往前冲,能冲多快冲多快,为我们团创造个纪录。当时的我,一股豪气直冲脑门,拿出最后的力气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40里长跑。说来奇怪, 20多个小时的疲劳似乎被一除而去,体内突然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我开始超越,步频越来越快,一直把大部队甩在了身后……
23个小时又45分!我和尖刀班的战友们,掠过黑土地之寥远,揽尽大自然之风色,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不可想象的任务,拼下了265华里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