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准备、调节、协调和创新功能。情感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基本因素之一,对学习策略的其他成分有着重要的影响。策略型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愉悦、向上的心境,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策略型学习者 英语学习 情感 情感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英语教学中的言语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的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地运用智力进行操练。而教师的情感反过来又会起到促进或抑制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情感是打通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会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能够起到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减少学生焦虑,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情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同人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与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包括兴趣、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惊喜等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如: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此相反,不符合或妨碍人们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恶等。在英语学习中,消极情感是不利学生潜力的发挥的,如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考试过分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有利于调整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进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而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
三.激发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
1.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作为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
2.“有趣—乐趣—志趣”的培养。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水平之间有显著关联。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保持有一种对学习的好奇心,喜欢去探究未知事物,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对学习充满激情。对外国语言、文化好奇心使他们感到英语有趣,譬如:Black Tea (红茶)、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Greeneyed(妒忌的)、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们会动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认知全新的学习领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英语的喜爱,从而把学英语作为自己的志趣。
3.以情感化学生,引发积极情感。动情是引发情感主体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教师必须具有真挚和丰富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与学生谈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伸出温暖的手,为学生排忧解难。如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教师要辅之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帮助树立信心;对经济上的困难生,可发动全班一起想办法献爱心,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总有犯错时,绝不动辄批评、训斥,而要晓之以理使之认识、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四、结束语
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尊重和理解学生,利用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申继亮.中学生兴趣的评估[A].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修订版)[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桑青松.试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关键词]策略型学习者 英语学习 情感 情感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更有效地学习英语。
英语教学中的言语活动需要学生以广泛的热情和兴趣积极主动地运用智力进行操练。而教师的情感反过来又会起到促进或抑制学生智力活动的作用。情感是打通人心灵的秘诀,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推动、调节、强化等功能。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会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能够起到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减少学生焦虑,进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情感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同人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与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包括兴趣、动机、自尊、自信、愉快或惊喜等心理状态。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如:具有乐观向上和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此相反,不符合或妨碍人们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恶等。在英语学习中,消极情感是不利学生潜力的发挥的,如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考试过分焦虑,或由于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英语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有利于调整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品质,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增进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而影响学习的消极情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
三.激发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
1.转变教师角色,铺垫积极情感的培养。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作为过程的控制者和活动管理者,而且是学生成绩控制者和学生发展的制约者。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是主体、权威;学生是知识接受者,是客体、服从者。教学几乎是一种机械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压抑,造成情知分离及认知发展的困难,势必学生学习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应致力于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作好铺垫。
2.“有趣—乐趣—志趣”的培养。研究表明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水平之间有显著关联。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保持有一种对学习的好奇心,喜欢去探究未知事物,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对学习充满激情。对外国语言、文化好奇心使他们感到英语有趣,譬如:Black Tea (红茶)、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Greeneyed(妒忌的)、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们会动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认知全新的学习领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英语的喜爱,从而把学英语作为自己的志趣。
3.以情感化学生,引发积极情感。动情是引发情感主体积极的情感反应。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形成教育效果的条件,又是一种催化。教师必须具有真挚和丰富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要多与学生谈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伸出温暖的手,为学生排忧解难。如学生思想情感上出现障碍,教师要辅之以深入细致的心理疏导,使之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学法指导、知识弥补,帮助树立信心;对经济上的困难生,可发动全班一起想办法献爱心,感受集体的温暖;学生总有犯错时,绝不动辄批评、训斥,而要晓之以理使之认识、改正错误,以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真情和循循善诱的课堂教学感化学生,降低他们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心理压力,满足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四、结束语
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有思想、情感的个体,尊重和理解学生,利用能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原动力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申继亮.中学生兴趣的评估[A].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修订版)[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桑青松.试论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