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修笔录》探微王承裕的理学思想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承裕是明代关学的开创性人物,他早期的思想追随张载,以“气”为天地本源,认为万物皆是“气”所赋予。后来又继承朱熹,认为理先。他的文章中有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而且还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键词:王承裕;性理;哲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7-02
  
  一、王承裕简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对王承裕有如下记载“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冢宰之季子也。弘治癸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迁吏掌科。逆瑾恨其远己;又疏‘进君子,退小人’,益恨之。罚粟输边,以外艰去。瑾诛,起原官,历太仆少卿、正卿,南太常卿。宸濠反,发留都之为内应者。嘉靖初,迁户部右侍郎,晋南户部尚书,致仕。林居十年,戊戌五月卒,年七十四。谥康僖。
   五时,从莆田萧某学,萧令侍立,三日,一无所授。先生归告端毅曰:‘萧先生待某如此,岂以某为不足教耶?’端毅曰:‘是即教也,真汝师矣。’登第后,侍端毅归,讲学于弘道书院,弟子至不能容。冠婚丧祭必率礼而行,三原士风民俗为之一变。冯少墟以为,先生之学,皆本之家庭者也。”王承裕作为关中一方大儒,其早期的思想观念是什么样子,有何渊源,这就需要从他的文本开始探知。
   二、王承裕的理学思想
   《进修笔录》是《王康僖公文集》中的第三篇,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王承裕的理学思想。这篇文章包含了王承裕理学思想中的两大构成,一部分是性理,一部分是哲理。
   (一)性理篇
   王承裕在谈及性理的时候,可以说是将朱熹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和铺排,他认为个人修身应该诚心、实言、慎独、知耻,齐家应该长幼有序和睦相亲,治国应该正名、为贤、纳谏、积粟。在文中他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指出正道就是儒家之道,以下几个方面就是作者在文中提及的正道。
   首先,恪守儒家伦理秩序。“枉道以事人,匹夫之所为也。直道以事人,君子之所为也。”“君臣父子之道,人之大伦也。君虽非其君,而臣事之不可以不忠。父虽非其父,而子事之不可以不孝。二者之间,各尽其道而已。”“乾,君道也,坤,臣道也。”这两段语录清晰的反映出王承裕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有明一代,所有不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观念都是枉道,枉道是铅汞之术,行之便会破家荡产,夏桀、商纣就是行枉道的代表。而直道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行之能成己成物,尧舜禹汤就是行直道的代表。
   其次,讲求“仁、义、礼、智、信”,“读圣人之书,当行圣人之事,岂可只做一场话说。勿轻言,如金石如四时可也。”“而人生其中,得元亨利贞之理,为仁义礼智之性理也者。”他对仁有自己的见解,认为仁是大仁,一事违之非仁,一息违之非仁。
   最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处事理想。“人禀天地之气以生,穷通固在乎命,而亦在乎人为。承认天生的力量,但也不会藐视人的作为。天为大,“风俗偷矣,天其淳之。纪纲紊矣,天其振之。天理日昧矣,天其明志。人欲日滋矣,天其遏之。”这是明代理学对存天理,灭人欲 很为直白的陈述。
   (二)哲理篇
   王承裕的性理思想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他早期的哲学思想的改变,朴素唯物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太极动静图说》中,王承裕认为宇宙万物以“气”为本,此时的他,尚处于弱冠之年,初入儒学殿堂,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学思想,早期是跟着张载,继承他的“气数”说,认为宇宙万物以气为本,气生万物。“承裕荷天地之气以生,于终日间既不能久动亦不能久静,乃知动静者,造化之基本也。物物得之,人人有之,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则阴阳具体,用刑自然。”天赋禀性,万物同源是他早期的哲学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27),他把这种“客观”精神叫做“理念”;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1200),他把这种精神叫做“理”。王承裕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是心性。“人之一身惟心为主,心正则身正,心不正则身亦不正矣。”“心正则身正,则万事皆正矣。事故正万事莫如正身,而正身又莫如正心也。”人的心决定万物,心事万物的本源。他的这一认识正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
   中国有句古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而王承裕文中却对这句话有了另一种解读:“人禀天地之气以生,穷通固在乎命,而亦在乎人为。且如一方地,虽曰肥饶,苟不播以种,其榖必不能自生。”这是王承裕哲学思想中最为先进超前的地方。这里,他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天人合一思想下仍的重要性,他突破了历史的局限。王承裕文中除了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外还有很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世俗之人有誉人而,曰此人似古人者,吾尝因是而思之,亦尝因是而怪之,以为所谓古人者,但以其去世久矣,然故人未必皆是仁义之人,而今人未必皆是无仁义之人。”这段话表明了王承裕评判人的标注,任何人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用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强调人后天的作用与力量。“天生烝民,岂厚此而薄彼哉?特能者觉厚,而不能者觉薄而!”这段语录体现了作者对后天学习的认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行持之以恒的学习,才会掌握一定的才能,有了这样的才能,人便会立足于世界之上,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丰厚的报酬。反之,即使有天赋,但不学习,最终将一无是处,被时间抛弃。
   3.量变引起质变。“仁道其大矣乎?一事违之非仁也,一息违之非仁也”,“国虽安也,谗臣一出未有不危。家虽富也,败子一出未有不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者的这句话道出了同样的道理。事物的发生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数量上漫长积累会造成质量上的改变。
   三、王承裕思想的影响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承裕是一个言出必行,倡导言行一致的学者,他谨言慎行,反对夸夸奇谈,讨厌只说不做,他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当中,弘道书院就是其躬身实践的场所,这座书院后来成为关中学派的发源地,以“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列、长幼序、朋友信”为治学准则,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检验标准,把“赞化育、参天地”视为宏道之极功,并依据白鹿洞书院教条订立学规20条,以约束诸生。书院有考经堂,藏书逾干卷,王承裕亲自授课,其讲学“宗程(程颢、程颐)、朱(朱熹)以为阶梯,祖孔(孔子)、颜(颜渊)以为标准”,将其全部精力用在了读书和教人上面。他讲学授徒甚众,其佼佼者有马理、秦伟、郝世家、雒昂、强原、李伸、赵瀛、秦甯、王佩、李结等,为明代关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第2卷第3期Vol.2,No.3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东西”一词由并列反义词组发展演变为并列反义复合词做了详细地分析,并对“东西”的词义发展演变做了探讨,其中重点探讨其“事物”义的来源及产生时代,综合古代文献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得出这一词义的产生约为元朝时期的结论。   关键词:东西;事物;买东西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47-03     对于“东西”一词可以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这是大
期刊
摘 要:屈原作为一个高贵、贤能、忠诚、博学的人物形象,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尊崇。但其悲剧的人生命运也引人深思,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深入分析,将会加深人们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屈原;悲剧;原因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96-02     2000多年后的今天,屈原的人物形象依然为人们所熟识乐道。这不仅是因为屈原创作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离骚》,形
期刊
摘 要:《乌江》不但展现李清照性格的多样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史学观点、人生境界、人生态度、真实与虚构的和谐统一四个方面来解析诗歌《乌江》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借鉴与反驳;人生态度;人生境界;真实与虚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95-0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而后人多层次、
期刊
摘 要:为了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保证抗战的物质供应,边区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其中农业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边区通过兴修水利,提高农业技术,成立了光华农场,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改善棉花蚕桑等农业改良措施,加快了边区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关键词: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农业改良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90-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中的仇大娘的形象具有直观的社会现实感,闪耀着独特的个性光芒。在男权中心的社会秩序下,她以自己的真性情超越传统规范的妇女形象,具有超越传统的先进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的保守性。她的形象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仇大娘;保守;先进;文学价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03-02     聊斋志异
期刊
摘 要: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之一,该问题集中体现在一系列巴以冲突重大事件之中。巴勒斯坦民族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关键,巴以双方为争取自身民族利益而不断斗争,促使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同时使得中东和平进程一波三折。   关键词:巴勒斯坦问题;巴以冲突;民族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88-02     当今世界,地区性动荡时有发生,巴以冲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以讽刺著称的最有名的长篇小说,它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科举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与该书中的文士形象互补,极大地增强了批判力度,她们无论什么身份,都无法与这个社会的主流话语——八股科举割裂。按照她们对科举的态度,可将其分为狂热追逐型与不屑一顾型。   关键词:《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八股科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05-0
期刊
摘 要:柳宗元除了给我们留下著名的诗作外,还在散文创作方面成果颇丰,特别是以《三戒》等为代表的寓言散文。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在寓言创作中有突出贡献,本文将从讽喻形式、句式表达、讽刺对象三方面论述苏轼的寓言专集《艾子杂说》及其它寓言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关键词:《艾子杂说》;柳宗元;寓言;接受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07-02     寓言
期刊
摘 要: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表义功能。作为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有其自身独特的语用特点和语用功能。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探讨了歇后语的由来、语用特点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歇后语;语用特点;语用功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
期刊
摘 要:曹植才气过人,又生于帝王之家,因此在其人生初期,他对自己的前途未来非常乐观。但在他生命后期,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打击和压迫,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也逐渐破灭。面对这一切,尽管他自己不愿放弃“立功”的初衷,但却也无可奈何,他在自己的诗歌当中沉痛的倾诉了自己渴求建功立言的愿望,以及他从“立功”不得而转向“立言”的无奈,这一点在其《薤露行》一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曹植;薤露行;功业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