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法设计的实效性、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知识落实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自学分析能力、运用生物学知识增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l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43-001
生物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县教研室倡导课堂教学突出“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如何把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三效”有机结合,既达到以生为本,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近年来我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生物学知识
从新教材知识编排来看,删去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以较少的文字阐述融讨论、实验和技能性训练为一体,增加了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活知识”,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于是我在备课时进行“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挖掘学生生活经历中可用的素材,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横向拓宽知识面”的尝试。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课前一天让学生晚上回家切等大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和浓盐水的两个茶杯中,第二天带到学校课堂上做比较,学生通过萝卜条变软的程度不一样分析得出结论:细胞吸水与失水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周围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失水越多。进而联想到施肥烧苗的现象,天旱植物萎蔫的现象等。又如,在认识心脏的结构及所连的血管动脉、静脉时,分发新鲜的猪心脏,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沿着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往心脏中灌水,学生会发现有的能灌进水而有的不能,然后手捏心脏,水从不能灌进水的血管流出,这样学生就区别认识了动脉、静脉的概念与血流方向有关:动脉血流方向是心脏——全身,静脉的血流方向是全身——心脏,形成血液流动由静脉——心脏——动脉整体的知识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明白心脏不停地跳动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化讲解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化死记硬背知识点为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二、尝试以《学习指导》为抓手落实“学、导、练、补”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指导》把教学目标、理解运用、实验探究、反馈检测融为一体,是很好的学习资料。上课开始,以学生手中现有的《学习指导》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实验探究等先自学教材内容,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初步对教学内容有所熟悉,然后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所学的知识目标,实验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内容,突出一个“学”的过程。对于自学过程中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加以收集,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梳理后集中解决,突出一个“导”的过程。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综合练习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一个“练”的过程。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尝试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每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理解明白教材上的知识,对于书本上没有生活中涉及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帮助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所需,鼓励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我们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解决不了的,也可以下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询问有经验的人去解决。如在学习血液的成分,认识血细胞的种类及作用时,学生就提出白血病和败血病的区别是什么?学习泌尿系统时学生提出糖尿病的得病原因是什么?治疗用的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时学生提出青光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白内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视网膜脱落怎样治疗?等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的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的了解,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体现了学以致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好渠道。
四、尝试引导学生做“知识回顾、课堂总结”
每节课结束前的“知识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牢固的长时间的记忆。尝试把“回顾知识”和“总结”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来做,结果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感兴趣,有的记住了某个知识点、有的记住了某个例子或实验现象,虽然不一定是重点知识,但学生们基本上都有自己记住的知识点,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听别人回顾、总结时,又是一次自我学习、同伴学习的过程,远比原来总是几个学生能回答的效果好得多,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都希望课堂上有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老师的夸奖、赞赏,进而听课的效率大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回忆或总结出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了。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很有益处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几年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法设计的实效性、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知识落实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自学分析能力、运用生物学知识增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l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43-001
生物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县教研室倡导课堂教学突出“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如何把新课标和课堂教学的“三效”有机结合,既达到以生为本,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近年来我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获取生物学知识
从新教材知识编排来看,删去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以较少的文字阐述融讨论、实验和技能性训练为一体,增加了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活知识”,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于是我在备课时进行“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挖掘学生生活经历中可用的素材,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横向拓宽知识面”的尝试。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课前一天让学生晚上回家切等大的两个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和浓盐水的两个茶杯中,第二天带到学校课堂上做比较,学生通过萝卜条变软的程度不一样分析得出结论:细胞吸水与失水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周围水溶液的浓度越大,失水越多。进而联想到施肥烧苗的现象,天旱植物萎蔫的现象等。又如,在认识心脏的结构及所连的血管动脉、静脉时,分发新鲜的猪心脏,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沿着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往心脏中灌水,学生会发现有的能灌进水而有的不能,然后手捏心脏,水从不能灌进水的血管流出,这样学生就区别认识了动脉、静脉的概念与血流方向有关:动脉血流方向是心脏——全身,静脉的血流方向是全身——心脏,形成血液流动由静脉——心脏——动脉整体的知识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明白心脏不停地跳动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化讲解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化死记硬背知识点为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二、尝试以《学习指导》为抓手落实“学、导、练、补”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指导》把教学目标、理解运用、实验探究、反馈检测融为一体,是很好的学习资料。上课开始,以学生手中现有的《学习指导》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实验探究等先自学教材内容,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初步对教学内容有所熟悉,然后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所学的知识目标,实验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内容,突出一个“学”的过程。对于自学过程中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加以收集,讲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梳理后集中解决,突出一个“导”的过程。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指导的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章节练习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单元练习、阶段性练习重在知识过关;综合练习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一个“练”的过程。根据反馈信息,做好辅导答疑。这是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也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尝试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最重要。每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理解明白教材上的知识,对于书本上没有生活中涉及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帮助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所需,鼓励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我们共同讨论解决,课堂上解决不了的,也可以下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询问有经验的人去解决。如在学习血液的成分,认识血细胞的种类及作用时,学生就提出白血病和败血病的区别是什么?学习泌尿系统时学生提出糖尿病的得病原因是什么?治疗用的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口服?学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时学生提出青光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白内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视网膜脱落怎样治疗?等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的产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的了解,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体现了学以致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好渠道。
四、尝试引导学生做“知识回顾、课堂总结”
每节课结束前的“知识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牢固的长时间的记忆。尝试把“回顾知识”和“总结”这两个环节让学生来做,结果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感兴趣,有的记住了某个知识点、有的记住了某个例子或实验现象,虽然不一定是重点知识,但学生们基本上都有自己记住的知识点,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听别人回顾、总结时,又是一次自我学习、同伴学习的过程,远比原来总是几个学生能回答的效果好得多,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都希望课堂上有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老师的夸奖、赞赏,进而听课的效率大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回忆或总结出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了。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很有益处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几年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教法设计的实效性、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学以致用的实效性、知识落实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自学分析能力、运用生物学知识增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真正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