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提出的“互联网+”和“全名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之后,高等学校应该进入”互联网+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即将发生颠覆性变化,各个高校在响应国家“互联网+”的战略后,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计划,实现“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时代永恒的主题就是变化。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而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亟需加大,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社会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人才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才既具备创新性思维,同时也具有创业技能,有能力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为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人认为应该培养具有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主要从高校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1“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主要从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个方面来构建高校“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具体见图1-1:
图1-1: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1.1理论体系
1.1.1“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优化
互联网技术悄然在改变我国经济形态和服务方式,即将催生很多全新经济增长点。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优化,整合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资源,推进原先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优化,培养具备互联网+商业思维的人才:互联网资源整合能力+互联网营销能力+商业性网站创建与管理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互联网融资能力+……,突出培养创新精神+互联网技术+企业家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优化的基础在于选拔的学生,通过对于学生进行创业潜能评测,组建创新创业专业。
1.1.2建设“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商学模式也需创新,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组建专业的实践团队—实战导师团。建立健全“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导师,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学生”、“教师+教师”、“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学生”、“校企联盟”等团队成员组成方式。“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学团队的存在形式可以多样化,见图1-2。成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室、“互联网+”创新创业协会、“互联网+”创新创业沙龙、“互联网+”创新创业俱乐部、“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组等团队存在形式。通过各项竞赛竞技、模拟公司经营、会议讨论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合作。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图1-2:“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学团队的存在形式
1.1.3确定“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体系
培养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亟需构建一套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所确立的这套理论体系中,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应该培养的能力,具备的内在素养,具体见图1-2:创新创业人才的运营能力也就是提升创新创业学生对于企业的管控能力,战略智慧也就是提升学生对于企业发展的把控能力,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未来全球市场统揽能力,人文情怀也就是学生未来领导艺术的领悟能力,科技素养也就是学生对于科技前沿的洞察能力,互联网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可以将互联网+创业结合的能力。
图1-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体系
1.1.4创新“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生存形态发生变化,创业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助的局面,必须进入到“向学生学”的模式,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课堂上形成“辩论+演讲+网络互动+竞赛训练+创业实践”理论导入-强化-巩固的学习流程,尤其是网络互动阶段要求学生配套使用“创新学堂”的网络平台,在课堂实现学知识技能和赚钱的双重目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1.2实践体系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引导作用。
1.2.1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体系
定期举办“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策划大赛,构建从校内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的层次化的大赛体系,要求各类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比如,“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体系,强化学生的互联网+的思维。
1.2.3鼓励师生共创“互联网+”的公司 高校应该鼓励师生创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筛选获奖项目,组建团队模拟实战训练,经过竞选,找出合适的项目进图创业实战体系,成立真正合法的公司投入经营运转,师生共建“互联网+”的公司思路,见图1-3:
图1-3:师生共建“互联网+”的公司
1.2.4“互联网+”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书籍、视频资料、影像资料等;基于现代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建筑系统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讯平台,呈现校友创业企业资料、学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与流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发布创新创业培训信息,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创意或实践技能大赛。总之,高校推进以多媒体教学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的发展。
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本文主要是从制度、人员、社会资本、资金等角度出发研究,具体保障包括学校领导层重视,资金保障,师资保障,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擂台赛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但是本文主要论述物质保障、文化保障、对外交流平台建设。
2.1物质保障
互联网+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看似创业者的春天到来,实际面临更大的压力。高校鼓励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本文认为,应该为创新创业的师生提供物质保障。首先,创新创业场地问题,也就是学校有必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专门的实验室或者工作室,力度大的学校可能整栋楼投入创新创业办公场地使用投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其次,设置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大力扶持已经成形或者可行性非常大的项目,增强落地的创新创业计划。再次,优化创业基地基础设施;最后,改善创新创业师生的生活条件,以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物质条件保障好,他们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安下身来安心创业,才能在舒心的创业中不断地创新工作。
2.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文化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文化的生成—发展—成熟,“互联网+”创新创业文化反复地植入全校师生心中,使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与创新创业文化对接,内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无为而治”。整个校园渗透人生奋斗、创新创业的力量,整个校园事物都能都折射创新、创业的意义。开展校园“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打造“创新创业讲坛”“企业经营论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人生”等校园品牌栏目,宣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典型,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生成、发育、升华。
2.3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以营造高校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校园创客中心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加快促成校园内的企业或公司诞生。成立“专业—学科—科研—生产”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重视“互联网+”创新创业专业在传统经管类(商科)专业上的优化,还要重视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引入资金,建设科研中心,通过校园创客中心,将项目孵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学术活动,形成更高的创业热情,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峰. “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业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
[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4)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时代永恒的主题就是变化。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而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亟需加大,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社会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创业人才尤其需要,这样的人才既具备创新性思维,同时也具有创业技能,有能力为社会创造社会价值。为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人认为应该培养具有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主要从高校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研究。
1“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主要从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个方面来构建高校“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具体见图1-1:
图1-1: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1.1理论体系
1.1.1“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业优化
互联网技术悄然在改变我国经济形态和服务方式,即将催生很多全新经济增长点。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优化,整合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资源,推进原先经济管理类(商科)专业优化,培养具备互联网+商业思维的人才:互联网资源整合能力+互联网营销能力+商业性网站创建与管理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互联网融资能力+……,突出培养创新精神+互联网技术+企业家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优化的基础在于选拔的学生,通过对于学生进行创业潜能评测,组建创新创业专业。
1.1.2建设“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商学模式也需创新,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组建专业的实践团队—实战导师团。建立健全“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培育一批专业创业导师,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学生”、“教师+教师”、“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学生”、“校企联盟”等团队成员组成方式。“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学团队的存在形式可以多样化,见图1-2。成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室、“互联网+”创新创业协会、“互联网+”创新创业沙龙、“互联网+”创新创业俱乐部、“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组等团队存在形式。通过各项竞赛竞技、模拟公司经营、会议讨论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合作。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图1-2:“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教学团队的存在形式
1.1.3确定“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体系
培养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亟需构建一套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所确立的这套理论体系中,强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应该培养的能力,具备的内在素养,具体见图1-2:创新创业人才的运营能力也就是提升创新创业学生对于企业的管控能力,战略智慧也就是提升学生对于企业发展的把控能力,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未来全球市场统揽能力,人文情怀也就是学生未来领导艺术的领悟能力,科技素养也就是学生对于科技前沿的洞察能力,互联网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可以将互联网+创业结合的能力。
图1-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体系
1.1.4创新“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生存形态发生变化,创业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助的局面,必须进入到“向学生学”的模式,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课堂上形成“辩论+演讲+网络互动+竞赛训练+创业实践”理论导入-强化-巩固的学习流程,尤其是网络互动阶段要求学生配套使用“创新学堂”的网络平台,在课堂实现学知识技能和赚钱的双重目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1.2实践体系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引导作用。
1.2.1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体系
定期举办“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策划大赛,构建从校内比赛—省级比赛—全国比赛的层次化的大赛体系,要求各类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比如,“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体系,强化学生的互联网+的思维。
1.2.3鼓励师生共创“互联网+”的公司 高校应该鼓励师生创新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筛选获奖项目,组建团队模拟实战训练,经过竞选,找出合适的项目进图创业实战体系,成立真正合法的公司投入经营运转,师生共建“互联网+”的公司思路,见图1-3:
图1-3:师生共建“互联网+”的公司
1.2.4“互联网+”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书籍、视频资料、影像资料等;基于现代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建筑系统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讯平台,呈现校友创业企业资料、学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与流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发布创新创业培训信息,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创意或实践技能大赛。总之,高校推进以多媒体教学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的发展。
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本文主要是从制度、人员、社会资本、资金等角度出发研究,具体保障包括学校领导层重视,资金保障,师资保障,创新创业文化,通过创业园和创新创业擂台赛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但是本文主要论述物质保障、文化保障、对外交流平台建设。
2.1物质保障
互联网+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看似创业者的春天到来,实际面临更大的压力。高校鼓励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本文认为,应该为创新创业的师生提供物质保障。首先,创新创业场地问题,也就是学校有必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空间,专门的实验室或者工作室,力度大的学校可能整栋楼投入创新创业办公场地使用投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其次,设置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大力扶持已经成形或者可行性非常大的项目,增强落地的创新创业计划。再次,优化创业基地基础设施;最后,改善创新创业师生的生活条件,以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创新创业物质条件保障好,他们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安下身来安心创业,才能在舒心的创业中不断地创新工作。
2.2“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文化
“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文化的生成—发展—成熟,“互联网+”创新创业文化反复地植入全校师生心中,使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与创新创业文化对接,内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无为而治”。整个校园渗透人生奋斗、创新创业的力量,整个校园事物都能都折射创新、创业的意义。开展校园“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打造“创新创业讲坛”“企业经营论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人生”等校园品牌栏目,宣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典型,促进创新创业文化生成、发育、升华。
2.3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以营造高校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校园创客中心等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加快促成校园内的企业或公司诞生。成立“专业—学科—科研—生产”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重视“互联网+”创新创业专业在传统经管类(商科)专业上的优化,还要重视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引入资金,建设科研中心,通过校园创客中心,将项目孵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学术活动,形成更高的创业热情,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峰. “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创业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
[2]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