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是思想政治课课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新要求。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就施教主体而论,要切实实现教师身份转型,有效调动各种积极力量,恰当借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就施教模式而论,要打破传统模式,实现多角度思政教育,要深入潜隐层面,实现多层次思政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代表性……一些启示。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思政”理念)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 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它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点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它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探讨、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在课堂外进行,它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但又不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它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便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侧重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一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存在误区。一些院校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忽视时代发展、环境变迁和大学生个体需要,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前瞻,存在墨守成规的倾向;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五门课程组成,任课教师分属不同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各自开展,缺乏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三是实践教学主题不鮮明。一些高校将专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混同,或者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进行一些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相关联或关联性不强的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实践教学方式简单,一些高校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实施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研究不深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
3 以“大思政”教育理念全面指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应立足“大思政”的理念,通过“教学拓展延伸、考核全程全面”的模式,努力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使理论重新扎根于现实的沃土,培育出茁壮艳丽的实践硕果。
确立“大思政”的理念,营造大德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产生1+1>2的效应,使教育资源立体化、最大化。改变思政部与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互相脱节、重复开展的状况。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基础部等部门参与配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工作网络。以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统一目标,优势互补,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生工作教师的实践特长以及学生干部、骨干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营造大德育环境。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各高校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4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学时和学分,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拨付,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制订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每个学期制定教学计划,并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应制定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定期召开学校层次的实践教学总结交流会议,各个教研室不定期组织实践教学讨论会;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开学初要交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学期结束要交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实践教学要有点评交流总结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向深度发展。
创新教学模块,突显特色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天候”“零距离。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立足国家统编的思政教材,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专题,并编写相应的理论专题和实践项目教学指导资料。每个教学专题都由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等内容组成,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专题内容。每位思政教师组织一个理论专题的教学,主持一个专业群的实践项目开展,联系一个爱国基地或专业基地,指导一个学生社团,举办一次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完成一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有了这一套完整的“任务体系”,思政课教师已渗透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完成了由“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换。思政课教师也可兼任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程全面的考核体系。为避免“学用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应探索将考核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不局限于理论课的课内考试考核,而是延伸到学生日常的行为操行,都以一定的学分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学生行为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将思政理论课与学生日常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纳入课程管理,同时配套修改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以此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的条件,形成了特色化的学生行为考核体系。此外,还可按年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做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
作者简介
何萌(1982- ),男,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吉林省长春市 130033
“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是思想政治课课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新要求。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就施教主体而论,要切实实现教师身份转型,有效调动各种积极力量,恰当借助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就施教模式而论,要打破传统模式,实现多角度思政教育,要深入潜隐层面,实现多层次思政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代表性……一些启示。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思政”理念)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人本化、 教育主体全员化、目标定位层次化、教育方法系统化;它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点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参与,它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探讨、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在课堂外进行,它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但又不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它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便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侧重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
一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存在误区。一些院校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忽视时代发展、环境变迁和大学生个体需要,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前瞻,存在墨守成规的倾向;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缺乏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五门课程组成,任课教师分属不同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各自开展,缺乏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三是实践教学主题不鮮明。一些高校将专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混同,或者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进行一些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不相关联或关联性不强的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实践教学方式简单,一些高校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实施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研究不深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
3 以“大思政”教育理念全面指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应立足“大思政”的理念,通过“教学拓展延伸、考核全程全面”的模式,努力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使理论重新扎根于现实的沃土,培育出茁壮艳丽的实践硕果。
确立“大思政”的理念,营造大德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产生1+1>2的效应,使教育资源立体化、最大化。改变思政部与其他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互相脱节、重复开展的状况。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基础部等部门参与配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立体工作网络。以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格调的文娱活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整合人力资源,统一目标,优势互补,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生工作教师的实践特长以及学生干部、骨干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营造大德育环境。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为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各高校应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4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学时和学分,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拨付,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制订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每个学期制定教学计划,并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应制定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定期召开学校层次的实践教学总结交流会议,各个教研室不定期组织实践教学讨论会;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开学初要交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学期结束要交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实践教学要有点评交流总结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监督和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向深度发展。
创新教学模块,突显特色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天候”“零距离。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立足国家统编的思政教材,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专题,并编写相应的理论专题和实践项目教学指导资料。每个教学专题都由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等内容组成,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专题内容。每位思政教师组织一个理论专题的教学,主持一个专业群的实践项目开展,联系一个爱国基地或专业基地,指导一个学生社团,举办一次人文素质专题讲座,完成一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有了这一套完整的“任务体系”,思政课教师已渗透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完成了由“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换。思政课教师也可兼任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建立全程全面的考核体系。为避免“学用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应探索将考核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不局限于理论课的课内考试考核,而是延伸到学生日常的行为操行,都以一定的学分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学生行为量化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将思政理论课与学生日常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纳入课程管理,同时配套修改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以此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的条件,形成了特色化的学生行为考核体系。此外,还可按年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做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形式。
作者简介
何萌(1982- ),男,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吉林省长春市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