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求: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二字不断见诸报端,但是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二字从科学的观念变成了具体的行动,越来越接地气,成为大众化的诉求与目标。为了使广大读者更确切地理解创新的涵义,《经济》记者专访了河北省廊坊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北省主委、国土资源部物化探研究所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王学求。
  《经济》:创新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也不断地看到身边各种各样的创新事例。但是,创新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恐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您是怎么看待创新的?
  王学求:创新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始性的,当然,从来没有过的原始性创新更好。比如说过去没有汽车,后来造出汽车来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产品,那就是创新。电视机、手机,都是从无到有,刚出现时都是创新。后来,不断地出新型号,增加新功能,也是创新。这是不同层次的创新,型号、功能的创新虽然意义不如产品创新来得重大,但往往是这些创新的积累,带来质的飞跃。因此,这个层面上的创新,其意义同样不可估量。
  在经济领域里讲,创新的结果就是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到外国去买东西,因为中国的许多产品还是有差距,有些人有高端产品方面的需求,咱们或者没有这样的产品,或者有但是质量不如对方。我们不必为这个而自卑,应该感到这是我们创新的空间。只有方方面面都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要建立研究中心、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创新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最根本还是企业的努力。国外的技术性创新都是在企业。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很多企业就没有什么研发能力,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也就没有什么眼光。创新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其中的链条,就是和科研院所、大学联合起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这个系统工程产生的知识在企业能够转化为应用技术。建议中央出台一些鼓励措施,包括确定科技人员可以获创新效益的百分之多少。但问题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实。企业能不能把创新效益按比例分给技术人员?有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去,保留现在工资待遇三年不变,位置不变,但创新总是有风险的,如果失败了,是否还能回到原单位?如果没有这个退路的话,就很少有人敢去冒险;可如果总有这个退路存在,还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吗?
  《经济》: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灵活性,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积极性。据您看,导致人才流动机制不灵活的原因在哪?
  王学求:应该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人保守的惯性,他不愿意冒风险。就是说在创新的理念上与国外还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也就是企业家对创新缺少投入,这不仅仅是眼光问题,也是理念问题。
  现在大量的科研成果锁在抽屉里面,企业没有把它转化成产品和市场。这个怎么转换,以我做科研的角度讲,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很多科研的副产品会形成市场。创新不是不能失败,这个东西没做,但可能衍生出了其他的东西。即使什么都没做成,至少获得了经验教训吧。
  咱们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比较足,对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投入也比较多,但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投资不足。应用基础研究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这个东西外壳非常简单,但核心是芯片,芯片就是应用基础性研究的东西,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长期的积累。另外,组装的东西一出来,效果马上就能显现,但要做一个里面的核心器件,就得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包括过去电视机里的芯片,咱们自己都不能生产。计算机也是如此,我们就是在组装。应用基础在咱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弱项。我想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办法应该变一变,不是要他一年必须出一篇论文,那不能使技术马上就转化为应用。应该鼓励这些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搞纯基础研究的人要写好论文,但搞应用研究的人他不好写论文,用十年才把东西做成,一年就要论文出来,那怎么可能?整个社会一定要沉下心来,把一些短板补上去,要鼓励真正干活的人踏实工作,不要浮躁,好东西一定是经过长期磨练出来的。
  《经济》:要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您能再谈一下基础研究吗?


  王学求:咱们国家基础研究这些年进步比较快,但是首创性的纯技术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中国人数理化比较好,所以这些基础研究是不落后的。但在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这一块,一个是科研人员本身不愿去涉猎,因为不太容易出成果,二是中国总是把科学和技术混到一起。国外科学和技术是分得特别清楚的。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技术和科学之间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应用基础研究。传统的搞技术研究的人他能看上这个搞应用基础的,一些科研院校就看不上这种东西,所以它就处在夹缝之中。没人做这些,就成为咱们国家的短板,很多东西上不去都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有关系。应用基础研究又烧钱又不容易出成果,需要一代代努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也已经开始投入了,情况会越来越好的,咱们共同努力吧!
其他文献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当前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落实责任、加强保护、拓展利用、严格执法等方面做出了部署。  3月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座谈会,探讨《意见》出台后的影响以及未来落地计划。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意见》的制定只是开始,而让《意见》发挥作用,才是下一步需要做的事。这份《意见》的重要意义何在?《经济》
期刊
党的十八大召开3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和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具体实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中国
期刊
黄金是人类财富认知的最大公约数,人类五千年文化的铸造使其拥有了超越国度、种族、信仰、阶段,成为凌驾一切财富之上的财富,具有深厚的国家战略价值。新时期下,黄金作为金融的最后一道“防波堤”、“压舱石”,其价值更加重要!我国对黄金和黄金产业应采取何种战略?黄金企业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后,对其稳定性和保值性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黄金作为国际硬通货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
期刊
6  5岁的田青是一位中国佛教音乐与古琴方面的专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副主任。该机构由政府设立,负责保护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美食、仪式、节日和其他形式的文化。如田青所说,在中国,这类传统文化正逐渐深入人心,但其复兴的性质却是不明确的——他们是对活态传统的恢复,还是为城市化的中国人提供旅游观光的景点?在一间飘散着墨香味的书房里,《经济》记者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  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未来文化产业的增长空间及发展潜力巨大。曾在2010上海世博会一举拿下10个国家馆和成为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总承建单位的永一格就是这样的一家文创企业,在向外输出文化创意产业时,既能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又可以在全球引领“中国风”。《经济》杂志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永一格文化创意集团总裁吕志道,听他讲讲用中国创意影响世界的故事。  没有围墙的
期刊
“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科尔沁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这里是敖包相会的地方,诞生过美丽的爱情与传说;这里是成吉思汗牧马的家园,放飞过统御四海的豪情与梦想。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精心打造的500公里文化旅游风景大道,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自驾游线路的前列。  整合资
期刊
“窈窕风流杜十娘,自怜身落在平康。她是落花无主随风舞,飞絮飘零泪数行。”慵懒的春日下午,来到苏州老街,穿过耦园和城墙,隐隐约约听到评弹《杜十娘》的声音。吴侬软语的委婉声音透着凄清。“青楼寄迹非她愿,有志从良配一双。但愿荆衩布裙去度时光。”歌声缥缈朦胧,却又钻心地惹人怜爱,让人不禁侧着耳朵寻找声音的出处。  循着弹唱声来到一组雕像前:书场和茶馆的旧景还原、端坐在黄包车上的听客、拱手相印的老先生……其
期刊
3月14日、16日,一年一度的两会相继闭幕。在过去的近半个月里,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创”等新老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代表们讨论的疑难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近日,就城镇化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  户籍城镇化才是真的城镇化
期刊
就当前民众关注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3月7日,《经济》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  《经济》:教育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就教育而言,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闫立英:目前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是民办教育,当前政策太滞后了;一是京津冀方面,北京的优质资源与京津冀大背景下的优质资源共享问题;还有一个是国家教育资金的转移支付都是面向农村的贫困地区(山区)
期刊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由战略新兴产业变为“一大支柱产业”。随着两会的召开,“节能环保”成为今年两会期间讨论较多、较热的话题。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几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在15%以上,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5.3万亿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使资源流向更具发展潜力的节能环保产业。  环保总投资有望超17万亿  近年来,环保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