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知道教学策略,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将感性教育融入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理性思考 感性回归
教育总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进一步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初中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策略,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第一人,就需要根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改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对教育的认知,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去筹划教学策略,去制定教学计划,这是宏观方面的控制。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感性角度切入,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
一、理性思考,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对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但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外国文化及低俗文化的冲击下,文化教育日益迫切。这一点,从当前图书实体市场的逐步萎缩,可见一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当前的语文教育背景上看,语文教师在文化教育上需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一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三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和文化追求。这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上述观点,主要是从宏观上对语文文化教学进行阐述,但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细化。笔者认为,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开展初中语文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在《端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的文化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屈原投河的历史故事,端午的各种文化习俗。又比如,教师可以将这一文化探索上升到社会层面,当作一个严肃的话题来探索。具体来说,就是韩国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申请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一点,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反复强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一个小缩影,事实上,还有其他文化也在面临尴尬。这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角度上去探讨,就需要教师增强文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言行中为保护民族的文化而努力,这才算教书育人的精神本质所在。
二、回归感性,深入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收录上是很注重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的,许多文章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毕竟,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对待生活,认真地生活。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还意味着要培养学生成为既会做事,又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可以说,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会生活,比成绩来得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从生活角度切入,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回归生活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向。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本身就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我的思念是圆的》《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就是作者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看法。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上,教师也许可以突破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从“非科学”的角度去教学。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济南的冬天其实一无所知,进行教学时,也只能根据老舍描写的场面来认知。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也是初中语文生活教学的一个方向。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还是需要从“现实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教师可以在快速完成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冬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知,来阐述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然后再回归课文,对比文本的描述。当然,在这里教师需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问题,到底是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还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行教学。如果二者兼顾,那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结束语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做事、做人,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崔延风.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负担[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2.潘伟敏.初中语文创新课堂“三步曲”[J].才智.2010年02期.
3.田忠贵.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艺术[J].才智.2010年0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理性思考 感性回归
教育总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进一步发展,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初中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策略,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前线第一人,就需要根据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改革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对教育的认知,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去筹划教学策略,去制定教学计划,这是宏观方面的控制。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感性角度切入,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
一、理性思考,深入挖掘文化底蕴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对中国而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但在市场经济和各种外国文化及低俗文化的冲击下,文化教育日益迫切。这一点,从当前图书实体市场的逐步萎缩,可见一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毕竟教育在建设文化强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从当前的语文教育背景上看,语文教师在文化教育上需要注意处理以下几点:
一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通过课程教育学生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
三是要通过课程教育学生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和文化追求。这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上述观点,主要是从宏观上对语文文化教学进行阐述,但是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细化。笔者认为,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开展初中语文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在《端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的文化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屈原投河的历史故事,端午的各种文化习俗。又比如,教师可以将这一文化探索上升到社会层面,当作一个严肃的话题来探索。具体来说,就是韩国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申请为韩国的文化遗产。这一点,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反复强调,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一个小缩影,事实上,还有其他文化也在面临尴尬。这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角度上去探讨,就需要教师增强文化教育的分量,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言行中为保护民族的文化而努力,这才算教书育人的精神本质所在。
二、回归感性,深入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收录上是很注重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的,许多文章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毕竟,教育的根本指向,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对待生活,认真地生活。回归生活的课程在目标上还意味着要培养学生成为既会做事,又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可以说,教会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学会生活,比成绩来得更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从生活角度切入,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回归生活的课程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要具有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向。事实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本身就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我的思念是圆的》《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就是作者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的看法。在这些文章的教学上,教师也许可以突破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从“非科学”的角度去教学。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教师,对济南的冬天其实一无所知,进行教学时,也只能根据老舍描写的场面来认知。当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也是初中语文生活教学的一个方向。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还是需要从“现实性”的角度去思考,如教师可以在快速完成文本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生活中认识的冬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知,来阐述自己对冬天的印象和感受,然后再回归课文,对比文本的描述。当然,在这里教师需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问题,到底是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还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行教学。如果二者兼顾,那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结束语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做事、做人,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崔延风.优化练习设计,减轻学生负担[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2.潘伟敏.初中语文创新课堂“三步曲”[J].才智.2010年02期.
3.田忠贵.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艺术[J].才智.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