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现代化,人们生活环境却更加恶劣,城市建筑虽然给人们带来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所,可是在建设的时候却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经过探索发现了对生态保护与建设两者共存的方法,那就是建设生态型城市实施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建造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生态园林公园,可以净化城市空气,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城市小气候,还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美学质量,使人得到清新、愉快的自然美感。但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果不消除以往陈旧的认识,生态城市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甚至会阻碍城市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就人类在城市中需要合理的生存环境而言,这正是当代城市绿化最重要意义之所在。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生態园林建设是近代园林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不断再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物,其目标是在地球上建立合理的原生态系统,构建“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环境,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生态园林,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艺术设计手法,运用园林工程技术手段,把灌木、乔木、草本及藤本配置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使耐荫、喜湿、喜阳、的各种植物在同一自然资源下,实现互惠共存,构成一个物种多样,以乔灌为主、藤草结合、有层次、有厚度、有高度、有密度、有色彩、物种和谐、结构合理、生态健康稳定而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因此,生态园林建设既不同于过去以观赏为主的公园形式,又不同于提供文化娱乐、休闲为主的文化公园形式,而是重视周围园林绿地对城市大环境所起的作用,从生态的角度,模拟再现自然山林河流景观,营造接近自然风景景观的一系列植物群落,把自然的生态系统通过改造、转化为超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系统,这是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
2 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环境已显得日益重要,城市生态园林的兴起,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生态园林可说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它是以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保持生态平衡,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原理规划出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对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生态园林与传统的差别,在于它改变了过去多以凉亭、假山为主的表现方式形式,注重强调城市园林的基础使自然资源不破坏。另外生态园林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园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对旅游产业的拉动上,间接作用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生态园林对促进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对生活美的感受,进而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3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3.1具有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生态园林的建设包含完整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要求在整个城市空间范围内形成一个以绿地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环境的有利效益,向城市居民提供生活需的环境。因为城市园林绿化是为整个城市服务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享受生态园林城市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并获得同样的使用权利,满足自身相应的需求。
3.2具有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多个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远远比一个物种有更大的稳定性,相互协调,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能使各种植物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协调能力,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也是城市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必要条件。
3.3具有生态环境的调节性
生态园林可以利用植物净化汽车尾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利用高大乔木遮挡来减弱噪音,灌木花草来加大蒸腾作用,改良土壤条件、水质,植物的合理配置更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不仅是舒适性也增加了美观性,植物的四季变化,形态不一,使生态景观和建筑景观合二为一。
4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本身存在的问题
4.1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当地苗木的短缺
古往至今,城市充当着工业生产和市场交换场所的重要角色,它是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园林建设就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对矛盾,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沿海城市,其土地资源更为稀缺,再加上人口众多,使得建筑工程规模一直在疯狂的扩大,房地产行业也就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上到当权者下到普通老百姓,都热衷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而对于园林绿地的建设则显得冷淡投入不足,与火热的房地产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多商家及行政长官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顾土地规划设计将原本应作为园林绿地的地块用于房地产开发。受这种利益的驱使,土地资源稀缺严重,园林绿地建设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在园林绿化中,尤其是市政绿化工程项目,园林建设也存在苗木短缺与质量问题。施工方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直接以低价格为标准从外地选购苗木,甚至通过灰色途径更改图纸,更改苗木种类和规格,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园林设计者在注明园林植物种类时,没有明确到具体的品种和规格(如仅标明月季、丰花月季和品种月季,价格就相差一倍),施工方就会在苗木采购时一味的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以次充好,其生态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4.2过分重视城市中心绿化,严重忽略城郊生态效益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认为生态园林建设仅仅是城区的绿化建设,而殊不知城区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同时,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使城区空间具有封闭性。因此靠城区绿化来改善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效益是很低的。而城市城乡结合部、交通道路两侧、工业园区等区域由于可绿化的面积大,可利用的物种多,这就为实现城市生态园林提供了保障。从生态角度上来讲,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外围的生态屏障,具有高效的生态效能,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热岛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搞好城市中心绿化的同时,高质量、大规模地搞好城郊绿化。 4.3过分重视视觉感受,忽视了根据园林植物配置自身的适应性来进行确切的技术指导
园林绿化是一项既要考虑园林景观,又要考虑物种的适应性,最终体现生态功能的综合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施工,而且还要注意植物的个体生态和建成后的养护管理。而在目前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决策者为了追求政绩,需要的是时间短、见效快的绿地景观,从而导致重景观,轻生态“一次成型”的绿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其结果一方面出现硬质景观过多,园林植物运用少的光秃景观。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城市的气候和土壤,而随意选择苗木,而出现水土不适,甚至死亡。只强调观赏外型而栽植一些在生态适应性上并不具有价值的树种。
4.4极低的绿地生物量以及空间占有率
园林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是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是通过植物群落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净化空气,实现生态平衡。因此,绿化面积的大小、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的密度与厚度就决定了生态效益的优劣。比如在一定的面積内,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据报道,1棵50年生的树和1棵5年生的树,它们的生态功能比率是50:1。然而目前我国众多的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量的植被是草坪或者是灌木,乔木数量严重不足,绿量不够,生物总量太低。这主要是城市决策者在规划时,只图眼前的“美观”、“整齐”的效果,而忽视了生物量。另外为了更加美观和整齐,哪怕是一些大型的乔木也会对其进行矮化修剪,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空旷地的树木也被习惯性的截冠修剪,甚至连古树、大树也砍头去臂,由此形成“满城都是砍头树”的悲惨景观,失去了空间的占有率,违背绿化的本来的意图。这样人为的修剪,不仅显得空间不协调,也破坏了植物本身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其生物量严重减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生态效益低下。
4.5草坪过勤修剪,生态功能脆弱
草坪发挥的生态效益比较低,但它依然可以吸附大量的粉尘从而净化空气。但草坪只能是特殊地段与应用功能的地被景观,不宜大面积营造。而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中还建植了不少草坪景观;同时在养护中为了视觉效果,而对草坪进行频繁的修剪,减少了生物量,大大降低了草坪的吸附能力,使本来生态功能脆弱的草坪的生态功能更加脆弱。因此,除特殊功能的草坪外,原则上应减少种植面积或修剪次数,让其整体整齐美观即可,以便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4.6绿地中地表有机覆盖物过分的缺少
城市园林绿化都是人为行为的结果,它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生存条件。城市的各项频繁活动就使得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遭受着更多的外界因素影响,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质量和各种性能。绿地中地表有机覆盖物少,物质就不能形成有效循环,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虽然一些城市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将行道树周围的裸露地块铺上铁笼子,但这种方式对树木生长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有机物覆盖,促进物质还原,但是这种方式至今并未引起重视。
5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城镇园林绿化只有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造福人类。
5.1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度
城市化园林建设是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机的将农、林、牧生产绿地和河道、江、湖、海等资源结合起来,以扩大城市绿地的面积与空间,同时也能方便自然资源的引用,比如,用江河的水实现绿地的浇灌等等。众所周知,城市空气主要存在2种气流的交换,一是城市内冷凉地带(绿化区)向炎热面的局部环流,二是从四周郊区向城市中心区的气流交换。这也表明了城市环境会同时受到城区绿化和郊区绿化的影响。所以,要把郊区绿化与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整体并使郊区绿化更具野性和自然性。
5.2规划设计理念要超前
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满足城市景观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而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和全球污染的加剧,城市绿化不仅仅要承担提高视觉效果的责任,更要发挥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并超前设计,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3以乔木为绿化基础,从空间生物量上提高生态效益
众所周知,乔木远比灌木和草坪发挥的生态效益大,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应根据不同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乔木种类,作为基础绿化来增加绿量和生物量,最好是选择那些耐贫瘠、耐干旱或耐水湿、冠大浓密,四季常青的当地乡土树种作为基础绿化。从绿化密度与厚度上增加绿量,从自由空间上增大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从而提高隐蔽度和生态效益。
5.4加强园林植物个体生态习性与配置技术的相关研究,促进群落的稳定健康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提高植物自我保护和净化环境的功能,要加强对植物生态习性和配置技术的相关研究。掌握植物个体生态与群体生态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工群落物种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体现出的生态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之相关的绿化养护技术的研究,做好园林植物选育工作,选出抗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虫,耐粗放管理、适合城市人工环境种植的乡土植物来营造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人工植物群落,并使人工群落逐渐向自然群落转化走上持续发展。
6 结语
园林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物种基础,绿地不绿,谈何生态园林!因此,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落实,加大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一切建筑必须服从绿地规划并实现绿化乡土植物化,从而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静.探析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7)
[2]闫学强,王霞,李静.园林绿化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展对策的探讨—以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3(2)
【关键词】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建造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生态园林公园,可以净化城市空气,为居民创造舒适的城市小气候,还可以提高城市景观的美学质量,使人得到清新、愉快的自然美感。但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果不消除以往陈旧的认识,生态城市建设必然是一句空话,甚至会阻碍城市的正常建设和发展。就人类在城市中需要合理的生存环境而言,这正是当代城市绿化最重要意义之所在。
1 生态园林的概念
城市生態园林建设是近代园林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不断再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产物,其目标是在地球上建立合理的原生态系统,构建“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环境,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生态园林,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艺术设计手法,运用园林工程技术手段,把灌木、乔木、草本及藤本配置在一个植物群落中,使耐荫、喜湿、喜阳、的各种植物在同一自然资源下,实现互惠共存,构成一个物种多样,以乔灌为主、藤草结合、有层次、有厚度、有高度、有密度、有色彩、物种和谐、结构合理、生态健康稳定而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因此,生态园林建设既不同于过去以观赏为主的公园形式,又不同于提供文化娱乐、休闲为主的文化公园形式,而是重视周围园林绿地对城市大环境所起的作用,从生态的角度,模拟再现自然山林河流景观,营造接近自然风景景观的一系列植物群落,把自然的生态系统通过改造、转化为超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系统,这是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
2 建设生态园林的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环境已显得日益重要,城市生态园林的兴起,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契机。绿色生态环境对建设人类生存空间的调节作用。生态园林可说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它是以自然与人、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保持生态平衡,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原理规划出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对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生态园林与传统的差别,在于它改变了过去多以凉亭、假山为主的表现方式形式,注重强调城市园林的基础使自然资源不破坏。另外生态园林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园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对旅游产业的拉动上,间接作用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生态园林对促进社会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增加对生活美的感受,进而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3 生态园林城市的特征
3.1具有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生态园林的建设包含完整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要求在整个城市空间范围内形成一个以绿地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环境的有利效益,向城市居民提供生活需的环境。因为城市园林绿化是为整个城市服务的,人们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享受生态园林城市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并获得同样的使用权利,满足自身相应的需求。
3.2具有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多个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远远比一个物种有更大的稳定性,相互协调,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生物多样性能使各种植物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协调能力,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也是城市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必要条件。
3.3具有生态环境的调节性
生态园林可以利用植物净化汽车尾气,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利用高大乔木遮挡来减弱噪音,灌木花草来加大蒸腾作用,改良土壤条件、水质,植物的合理配置更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不仅是舒适性也增加了美观性,植物的四季变化,形态不一,使生态景观和建筑景观合二为一。
4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本身存在的问题
4.1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当地苗木的短缺
古往至今,城市充当着工业生产和市场交换场所的重要角色,它是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园林建设就与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对矛盾,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沿海城市,其土地资源更为稀缺,再加上人口众多,使得建筑工程规模一直在疯狂的扩大,房地产行业也就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上到当权者下到普通老百姓,都热衷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而对于园林绿地的建设则显得冷淡投入不足,与火热的房地产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多商家及行政长官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顾土地规划设计将原本应作为园林绿地的地块用于房地产开发。受这种利益的驱使,土地资源稀缺严重,园林绿地建设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
在园林绿化中,尤其是市政绿化工程项目,园林建设也存在苗木短缺与质量问题。施工方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直接以低价格为标准从外地选购苗木,甚至通过灰色途径更改图纸,更改苗木种类和规格,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如果园林设计者在注明园林植物种类时,没有明确到具体的品种和规格(如仅标明月季、丰花月季和品种月季,价格就相差一倍),施工方就会在苗木采购时一味的选择价格低廉的产品以次充好,其生态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4.2过分重视城市中心绿化,严重忽略城郊生态效益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思维误区,认为生态园林建设仅仅是城区的绿化建设,而殊不知城区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同时,高密度的建筑分布使城区空间具有封闭性。因此靠城区绿化来改善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效益是很低的。而城市城乡结合部、交通道路两侧、工业园区等区域由于可绿化的面积大,可利用的物种多,这就为实现城市生态园林提供了保障。从生态角度上来讲,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外围的生态屏障,具有高效的生态效能,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热岛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搞好城市中心绿化的同时,高质量、大规模地搞好城郊绿化。 4.3过分重视视觉感受,忽视了根据园林植物配置自身的适应性来进行确切的技术指导
园林绿化是一项既要考虑园林景观,又要考虑物种的适应性,最终体现生态功能的综合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施工,而且还要注意植物的个体生态和建成后的养护管理。而在目前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决策者为了追求政绩,需要的是时间短、见效快的绿地景观,从而导致重景观,轻生态“一次成型”的绿化模式被广泛应用,其结果一方面出现硬质景观过多,园林植物运用少的光秃景观。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城市的气候和土壤,而随意选择苗木,而出现水土不适,甚至死亡。只强调观赏外型而栽植一些在生态适应性上并不具有价值的树种。
4.4极低的绿地生物量以及空间占有率
园林绿化的作用一方面是美化城市环境,另一方面是通过植物群落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净化空气,实现生态平衡。因此,绿化面积的大小、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的密度与厚度就决定了生态效益的优劣。比如在一定的面積内,乔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灌木和草坪,据报道,1棵50年生的树和1棵5年生的树,它们的生态功能比率是50:1。然而目前我国众多的城市园林建设中,大量的植被是草坪或者是灌木,乔木数量严重不足,绿量不够,生物总量太低。这主要是城市决策者在规划时,只图眼前的“美观”、“整齐”的效果,而忽视了生物量。另外为了更加美观和整齐,哪怕是一些大型的乔木也会对其进行矮化修剪,甚至一些成片造林的空旷地的树木也被习惯性的截冠修剪,甚至连古树、大树也砍头去臂,由此形成“满城都是砍头树”的悲惨景观,失去了空间的占有率,违背绿化的本来的意图。这样人为的修剪,不仅显得空间不协调,也破坏了植物本身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其生物量严重减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生态效益低下。
4.5草坪过勤修剪,生态功能脆弱
草坪发挥的生态效益比较低,但它依然可以吸附大量的粉尘从而净化空气。但草坪只能是特殊地段与应用功能的地被景观,不宜大面积营造。而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中还建植了不少草坪景观;同时在养护中为了视觉效果,而对草坪进行频繁的修剪,减少了生物量,大大降低了草坪的吸附能力,使本来生态功能脆弱的草坪的生态功能更加脆弱。因此,除特殊功能的草坪外,原则上应减少种植面积或修剪次数,让其整体整齐美观即可,以便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4.6绿地中地表有机覆盖物过分的缺少
城市园林绿化都是人为行为的结果,它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生存条件。城市的各项频繁活动就使得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遭受着更多的外界因素影响,从而降低了土壤的质量和各种性能。绿地中地表有机覆盖物少,物质就不能形成有效循环,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虽然一些城市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将行道树周围的裸露地块铺上铁笼子,但这种方式对树木生长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有机物覆盖,促进物质还原,但是这种方式至今并未引起重视。
5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符合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城镇园林绿化只有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造福人类。
5.1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度
城市化园林建设是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与探讨的课题。城乡一体化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机的将农、林、牧生产绿地和河道、江、湖、海等资源结合起来,以扩大城市绿地的面积与空间,同时也能方便自然资源的引用,比如,用江河的水实现绿地的浇灌等等。众所周知,城市空气主要存在2种气流的交换,一是城市内冷凉地带(绿化区)向炎热面的局部环流,二是从四周郊区向城市中心区的气流交换。这也表明了城市环境会同时受到城区绿化和郊区绿化的影响。所以,要把郊区绿化与城市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整体并使郊区绿化更具野性和自然性。
5.2规划设计理念要超前
传统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满足城市景观的需求,提高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而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和全球污染的加剧,城市绿化不仅仅要承担提高视觉效果的责任,更要发挥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并超前设计,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3以乔木为绿化基础,从空间生物量上提高生态效益
众所周知,乔木远比灌木和草坪发挥的生态效益大,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应根据不同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乔木种类,作为基础绿化来增加绿量和生物量,最好是选择那些耐贫瘠、耐干旱或耐水湿、冠大浓密,四季常青的当地乡土树种作为基础绿化。从绿化密度与厚度上增加绿量,从自由空间上增大单位面积的生物量,从而提高隐蔽度和生态效益。
5.4加强园林植物个体生态习性与配置技术的相关研究,促进群落的稳定健康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提高植物自我保护和净化环境的功能,要加强对植物生态习性和配置技术的相关研究。掌握植物个体生态与群体生态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人工群落物种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体现出的生态效益。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之相关的绿化养护技术的研究,做好园林植物选育工作,选出抗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虫,耐粗放管理、适合城市人工环境种植的乡土植物来营造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人工植物群落,并使人工群落逐渐向自然群落转化走上持续发展。
6 结语
园林绿化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物种基础,绿地不绿,谈何生态园林!因此,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落实,加大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和配套技术的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一切建筑必须服从绿地规划并实现绿化乡土植物化,从而促进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静.探析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7)
[2]闫学强,王霞,李静.园林绿化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发展对策的探讨—以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