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问题。有些学生能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成绩优秀。有些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知识,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这就形成了“两极分化”问题。
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让好的更好,差的提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意义教育,通过课本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 尊重爱护学困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教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 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形成良性循环。
4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积习难改,写字不规范,作业潦草马虎,演算习题粗心大意,在课堂上做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小动作,经常迟到,破坏课堂纪律,不讲礼貌,说谎,欺负同学,在生活中惰性大,懒于思考,意志薄弱,信心不足……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首先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对其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同时要加强监督,给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指导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向榜样学习,进而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5 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 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7 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学困生本身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所以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外要及时给他们补课,重点是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的知识必须要掌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选择性地给予讲解,不要求全部掌握。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让好的更好,差的提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意义教育,通过课本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 尊重爱护学困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教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 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形成良性循环。
4 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积习难改,写字不规范,作业潦草马虎,演算习题粗心大意,在课堂上做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小动作,经常迟到,破坏课堂纪律,不讲礼貌,说谎,欺负同学,在生活中惰性大,懒于思考,意志薄弱,信心不足……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首先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对其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同时要加强监督,给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指导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向榜样学习,进而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5 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 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7 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学困生本身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所以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外要及时给他们补课,重点是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的知识必须要掌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选择性地给予讲解,不要求全部掌握。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