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重逢,烟火扬州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荡荡的大街上恢复了车水马龙,寂寞的小区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型商超里重现往日的繁华,农贸市场又变得人头攒动……随着扬州全域降为低风险,一切都在回归,熟悉的人间烟火气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辛丑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会成为扬州人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个多月居家禁足的日子里,无数人在一线不眠不休,负重前行,与疫魔抗争;无数人在祝福祈祷,希望早日云散“疫”去,你我无恙;无数人在期盼等待,发出了“我想上班”的呐喊;也有无数人惦念牵挂着活色生香的瘦西湖夜市,在梦里回味着蒋家桥的干拌面、兰苑的火烧、遍布大街小巷的盐水鹅的味道……这些本该是扬州人日常安享的人间烟火气,在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面前全都变成了奢侈品。
  为了拼回这人间烟火气,扬州人联结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千人万力,憋着一股劲,用行动书写着扬州人的倔强和担当。
  疫情期间,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我们看到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岗位的逆行者,看到线上、线下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的志愿者,看到高度自律、服从安排的隔离者,看到在小区组织大家互帮互助的牵头人。我们为南通援扬抗疫医生含泪向老家方向鞠躬送别去世母亲而心痛,为志愿者长时间室外工作热到中暑晕倒而担心,为包裹着宽大防护服走向转运车的那一抹小小身影而揪心。
  而报道之外,还有更多没有被大众看见的平凡之人、琐碎之事,同样值得扬州人骄傲自豪。
  好比说,每次招募驻市外隔离点志愿者,一声令下,无数人第一时间报名,请战!我的一位朋友去的隔离点是地处城郊的一座宾馆,旁边就是一个石材加工点,噪音常常吵得隔离点的人无法入睡。宾馆房间不知是没来得及打扫还是没打扫干净,还有之前旅客残留的垃圾。有隔离人员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其他隔离点的照片,房间整洁,服务周到,对比之下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更换隔离宾馆。
  我听说朋友的遭遇后,打电话想安慰一下她。她笑着说没事儿,硬件条件不如别人,就拿软件补上。之后,朋友运用自己的人脉,发动亲戚朋友,想方设法找来各种慰问物资,分发给隔离人员。她又和每个隔离人员聊天,逐一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尽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在她的真诚努力下,隔离人员主动配合,有的还帮着她做起思想工作。隔离结束时,大伙儿已然如家人,都有点依依不舍。
  这位朋友只是众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志愿者们也“享受”着被隔离的“待遇”,可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尽心尽力服务着每一位隔离人员,处理着每一起特发事件,在指挥部与隔离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前两天到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正在“煲电话粥”。过后一问才知道,她在处理12345的派件。
  这位同事因为居家隔离,没办法下沉社区做志愿者,就申请做了线上志愿者。作为12345答复组的专线网络志愿者,她每天要沟通处理几十件派件,最多时一天将近50件。疫情期间拨打12345的人,大部分带着疑难问题,带着情绪和满腹的牢骚话。这位同事总是耐心倾听,让对方倾诉个够,再春风化雨般地劝解,该安慰的安慰,该引导的引导,该教育的教育,该帮忙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处理一个工单,最长时间她花费过40多分钟。
  有一位上海旅客滞留扬州,且在扬州举目无亲。经过我这位同事的协调,上海旅客很快得到出城通知,兴奋地打电话来道谢,还好奇地问我同事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同事笑笑,说自己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对方又追问她是不是搞宣传工作的,所以特别注意维护城市形象。我同事回答说也不是。对方更加疑惑了,说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怎么觉悟这么高,怎么这样尽力地服务一个外地旅客?我同事骄傲地回答,扬州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深爱着这个家,珍惜着这个家,相信以后大家会再来扬州。
  是的,虽然许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不那么起眼,甚至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但在一件件小事中,他們都成了扬州的形象代言人。很小的工作,却让他们做出了水平,做出了专业,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在传递着人间温暖。
  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上演的感人瞬间,也包括扬州人生活中的诸多小细节。那些细节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令人满血复活、激情四射。
  疫情期间,我的一位朋友在家休产假,虽然没法举行孩子的百日宴,可她觉得简单的仪式还是必须有的。买不到蛋糕,奇思妙想的她干脆用西瓜瓤做了一个“双层蛋糕”。那红红的“蛋糕”,饱含着她对孩子的祝福,也寄托着她对未来红红火火生活的憧憬。我所在的小区,一位邻居把自家的昙花搬到小区的院子里,并在业主微信群发出邀请,称当晚昙花会盛开,有兴趣的可以前往观赏。晚上,又有热心邻居把昙花盛开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分享在业主微信群里……
  跟随回忆,落笔至此处,突然想起疫情结束时,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句话:说好的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回家,我们做到了!也许,经历过辛丑年这个夏天的每一个扬州人都应该被称作英雄,所有为扬州雪中送炭的兄弟姐妹,包括滞留在扬州的每一位外地人都应该被记住、被感恩。正是因为你、我、他的心手相牵,才让疫情下的扬州充满温情,才让我们能重新拥抱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扬州。
  陈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肖玉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西伯利亚的风,吹过沙漠、海洋和城市,吹进乡村。西伯利亚远吗?不知道。只晓得,风势不可挡从遥远而来,枝杈间飒飒作响,刮到脸上生疼,把冬至的太阳吹成黄绵袄子。  我们斜背着书包,奔跑在放学路上。早上出门前,长辈们再三叮嘱,今天冬至烧纸磕头,放学就家来呀。  巷子里,家家户户木门敞开,大白天堂屋亮着灯。嗅嗅空气,烧纸的烟火味夹杂着红烧肉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冬至不是节气,而是个节日。孩童嘴馋,对有关吃的
期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鱼米之乡,鱼虾成了我们的日常小菜。由于在童年特别喜欢吃鲫鱼,还喜欢钓鲫鱼,因此与鲫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总祈望远离尘嚣,去乡下租一间房,种几亩地,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然而人事丛脞,根本不能如愿。好在我的旧友老张回到了乡下,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有时,他会叫上我去那里住上几天。他每次总是说:“嘿,伙计,我门前塘里面的鲫鱼又长肥了!”只要听到这句话,我便来了兴致,
期刊
夏天的时候,常常下大雨,妻子听见外面噼噼啪啪的雨点声,会大声对我说,又下大了!又下大了!我不动声色,眼睛朝她一抬,责怪道,就大惊小怪的。然后接着说,不能说,我们家不能说“下大”!  此时,我便想起小时候,每逢下这样的大雨,我和弟弟从外面跑回家,也会大惊小怪地对着在门口做针线的母亲大呼小叫,下大了!下大了!  母亲会抬起头来,轻轻地嗔怪,哎——,不能说“下大”,要说“箍头阵”。“哎”字拖着长长的音,
期刊
1  平凡的是时间,不平凡的是在手工里找到安顿生活和心灵的追求。周瑜敏在当地算不上是紫砂界最有才华的,也不是技巧最出众的,但他却是这个行业最不可少的那类人。他像吹过南街的一阵风,给行业带来活力,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理念来传播紫砂文化的人。他指导女儿拍摄的短视频《紫砂文化之旅》,在网络上引起一股紫砂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起紫砂。  周瑜敏从小家住江南的茗岭山下,
期刊
初识李一冰是在2017年,在连云港市组建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成立大会之前,我在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贺珍珠会长的引荐下,去办公室找李一冰,想请她亲临我们协会成立现场。在见到她之前,我就听体育界的友人谈论过她,大家都一致认为,李一冰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人,她不慕虚荣,脚踏实地,敬业乐业,友人们对这位体育界女领导的评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此前我和李一冰除了因工作有过几次电话联络外,还没有更多交往,揣摩
期刊
云很多  在天上開会  会场很安静  没有一朵云讲话  几只鸟来往  是摄像师  还有几只  是斟茶倒水的服务员  雷声响  领导讲话顶呱呱  下雨了  大家开始讨论  王亮庭:小学教师,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多家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次获奖。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期刊
到了年岁的亲人  总爱和我们玩起  小时候我们常玩的  捉迷藏游戏  玩着玩着,他们就把自己  藏在了地下的土里  他们走不出来  我们也走不进去  春天,帮着在他们坟土上  长出一季一季青草  白雪落满我们的房屋  白雪也落滿他们的坟墓  唐德林: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作发表于多家报刊及诗歌选本。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期刊
你可想过  回忆是什么  回忆是夜空中的繁星  总有一天将不再闪耀  回忆是路边的枯叶  总有一天将被风沙埋葬  回憶是小溪里的石子  总有一天将被水流冲走  回忆是耳边的微风  总有一天将消散在身后  但  你不要悲伤  总有新的喜怒哀乐来到  你不要悲伤  总有新的回忆被深刻在心房  杨曦诺: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六年级(4)班学生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期刊
这是我们的小抽屉房。  没门,怕我们开小差,冒出小火頭。  我们头挨头,脚挨脚,就在这房里躺着,  我们在等候手指头,  等候出发,牺牲的指令。  我们是敢死队,  在这黑房子里等候光明和火焰的召唤。  别看我们貌似脆弱,  一旦上路,比蜡烛还要勇敢和壮烈——  哪怕化成灰,  也不会流一滴泪水。  我们爱这个狭小的抽屉房,  它是我们的营地和家。  我们在里面歇息,待命,养精蓄锐,  修得视死若
期刊
平心静气,迈着猫步,  我在靠近一束光。  沒有当过煤矿工人,  你不知道一束光,  对于一个深陷绝境的人,  是多么重要。  一束光就是一道门,  门外是天堂,  门内是地狱。  一束光就是一轮太阳,  能通向未来,  能让八百米深处的生命,  发芽生长。  我在靠近一束光,  那是我的父亲,  一位煤矿工人的脐带与脉搏。  陋岩:本名荆升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