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荡荡的大街上恢复了车水马龙,寂寞的小区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型商超里重现往日的繁华,农贸市场又变得人头攒动……随着扬州全域降为低风险,一切都在回归,熟悉的人间烟火气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辛丑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会成为扬州人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个多月居家禁足的日子里,无数人在一线不眠不休,负重前行,与疫魔抗争;无数人在祝福祈祷,希望早日云散“疫”去,你我无恙;无数人在期盼等待,发出了“我想上班”的呐喊;也有无数人惦念牵挂着活色生香的瘦西湖夜市,在梦里回味着蒋家桥的干拌面、兰苑的火烧、遍布大街小巷的盐水鹅的味道……这些本该是扬州人日常安享的人间烟火气,在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面前全都变成了奢侈品。
为了拼回这人间烟火气,扬州人联结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千人万力,憋着一股劲,用行动书写着扬州人的倔强和担当。
疫情期间,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我们看到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岗位的逆行者,看到线上、线下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的志愿者,看到高度自律、服从安排的隔离者,看到在小区组织大家互帮互助的牵头人。我们为南通援扬抗疫医生含泪向老家方向鞠躬送别去世母亲而心痛,为志愿者长时间室外工作热到中暑晕倒而担心,为包裹着宽大防护服走向转运车的那一抹小小身影而揪心。
而报道之外,还有更多没有被大众看见的平凡之人、琐碎之事,同样值得扬州人骄傲自豪。
好比说,每次招募驻市外隔离点志愿者,一声令下,无数人第一时间报名,请战!我的一位朋友去的隔离点是地处城郊的一座宾馆,旁边就是一个石材加工点,噪音常常吵得隔离点的人无法入睡。宾馆房间不知是没来得及打扫还是没打扫干净,还有之前旅客残留的垃圾。有隔离人员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其他隔离点的照片,房间整洁,服务周到,对比之下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更换隔离宾馆。
我听说朋友的遭遇后,打电话想安慰一下她。她笑着说没事儿,硬件条件不如别人,就拿软件补上。之后,朋友运用自己的人脉,发动亲戚朋友,想方设法找来各种慰问物资,分发给隔离人员。她又和每个隔离人员聊天,逐一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尽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在她的真诚努力下,隔离人员主动配合,有的还帮着她做起思想工作。隔离结束时,大伙儿已然如家人,都有点依依不舍。
这位朋友只是众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志愿者们也“享受”着被隔离的“待遇”,可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尽心尽力服务着每一位隔离人员,处理着每一起特发事件,在指挥部与隔离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前两天到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正在“煲电话粥”。过后一问才知道,她在处理12345的派件。
这位同事因为居家隔离,没办法下沉社区做志愿者,就申请做了线上志愿者。作为12345答复组的专线网络志愿者,她每天要沟通处理几十件派件,最多时一天将近50件。疫情期间拨打12345的人,大部分带着疑难问题,带着情绪和满腹的牢骚话。这位同事总是耐心倾听,让对方倾诉个够,再春风化雨般地劝解,该安慰的安慰,该引导的引导,该教育的教育,该帮忙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处理一个工单,最长时间她花费过40多分钟。
有一位上海旅客滞留扬州,且在扬州举目无亲。经过我这位同事的协调,上海旅客很快得到出城通知,兴奋地打电话来道谢,还好奇地问我同事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同事笑笑,说自己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对方又追问她是不是搞宣传工作的,所以特别注意维护城市形象。我同事回答说也不是。对方更加疑惑了,说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怎么觉悟这么高,怎么这样尽力地服务一个外地旅客?我同事骄傲地回答,扬州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深爱着这个家,珍惜着这个家,相信以后大家会再来扬州。
是的,虽然许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不那么起眼,甚至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但在一件件小事中,他們都成了扬州的形象代言人。很小的工作,却让他们做出了水平,做出了专业,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在传递着人间温暖。
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上演的感人瞬间,也包括扬州人生活中的诸多小细节。那些细节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令人满血复活、激情四射。
疫情期间,我的一位朋友在家休产假,虽然没法举行孩子的百日宴,可她觉得简单的仪式还是必须有的。买不到蛋糕,奇思妙想的她干脆用西瓜瓤做了一个“双层蛋糕”。那红红的“蛋糕”,饱含着她对孩子的祝福,也寄托着她对未来红红火火生活的憧憬。我所在的小区,一位邻居把自家的昙花搬到小区的院子里,并在业主微信群发出邀请,称当晚昙花会盛开,有兴趣的可以前往观赏。晚上,又有热心邻居把昙花盛开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分享在业主微信群里……
跟随回忆,落笔至此处,突然想起疫情结束时,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句话:说好的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回家,我们做到了!也许,经历过辛丑年这个夏天的每一个扬州人都应该被称作英雄,所有为扬州雪中送炭的兄弟姐妹,包括滞留在扬州的每一位外地人都应该被记住、被感恩。正是因为你、我、他的心手相牵,才让疫情下的扬州充满温情,才让我们能重新拥抱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扬州。
陈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肖玉 [email protected]
辛丑年的这个夏天,注定会成为扬州人终生难忘的记忆。一个多月居家禁足的日子里,无数人在一线不眠不休,负重前行,与疫魔抗争;无数人在祝福祈祷,希望早日云散“疫”去,你我无恙;无数人在期盼等待,发出了“我想上班”的呐喊;也有无数人惦念牵挂着活色生香的瘦西湖夜市,在梦里回味着蒋家桥的干拌面、兰苑的火烧、遍布大街小巷的盐水鹅的味道……这些本该是扬州人日常安享的人间烟火气,在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面前全都变成了奢侈品。
为了拼回这人间烟火气,扬州人联结成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千人万力,憋着一股劲,用行动书写着扬州人的倔强和担当。
疫情期间,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我们看到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岗位的逆行者,看到线上、线下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的志愿者,看到高度自律、服从安排的隔离者,看到在小区组织大家互帮互助的牵头人。我们为南通援扬抗疫医生含泪向老家方向鞠躬送别去世母亲而心痛,为志愿者长时间室外工作热到中暑晕倒而担心,为包裹着宽大防护服走向转运车的那一抹小小身影而揪心。
而报道之外,还有更多没有被大众看见的平凡之人、琐碎之事,同样值得扬州人骄傲自豪。
好比说,每次招募驻市外隔离点志愿者,一声令下,无数人第一时间报名,请战!我的一位朋友去的隔离点是地处城郊的一座宾馆,旁边就是一个石材加工点,噪音常常吵得隔离点的人无法入睡。宾馆房间不知是没来得及打扫还是没打扫干净,还有之前旅客残留的垃圾。有隔离人员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其他隔离点的照片,房间整洁,服务周到,对比之下情绪激动,纷纷要求更换隔离宾馆。
我听说朋友的遭遇后,打电话想安慰一下她。她笑着说没事儿,硬件条件不如别人,就拿软件补上。之后,朋友运用自己的人脉,发动亲戚朋友,想方设法找来各种慰问物资,分发给隔离人员。她又和每个隔离人员聊天,逐一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尽可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在她的真诚努力下,隔离人员主动配合,有的还帮着她做起思想工作。隔离结束时,大伙儿已然如家人,都有点依依不舍。
这位朋友只是众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志愿者们也“享受”着被隔离的“待遇”,可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尽心尽力服务着每一位隔离人员,处理着每一起特发事件,在指挥部与隔离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前两天到办公室,听到一位同事正在“煲电话粥”。过后一问才知道,她在处理12345的派件。
这位同事因为居家隔离,没办法下沉社区做志愿者,就申请做了线上志愿者。作为12345答复组的专线网络志愿者,她每天要沟通处理几十件派件,最多时一天将近50件。疫情期间拨打12345的人,大部分带着疑难问题,带着情绪和满腹的牢骚话。这位同事总是耐心倾听,让对方倾诉个够,再春风化雨般地劝解,该安慰的安慰,该引导的引导,该教育的教育,该帮忙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处理一个工单,最长时间她花费过40多分钟。
有一位上海旅客滞留扬州,且在扬州举目无亲。经过我这位同事的协调,上海旅客很快得到出城通知,兴奋地打电话来道谢,还好奇地问我同事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同事笑笑,说自己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对方又追问她是不是搞宣传工作的,所以特别注意维护城市形象。我同事回答说也不是。对方更加疑惑了,说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怎么觉悟这么高,怎么这样尽力地服务一个外地旅客?我同事骄傲地回答,扬州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深爱着这个家,珍惜着这个家,相信以后大家会再来扬州。
是的,虽然许多人在普通的岗位上,不那么起眼,甚至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但在一件件小事中,他們都成了扬州的形象代言人。很小的工作,却让他们做出了水平,做出了专业,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在传递着人间温暖。
在我们身边,随时都会上演的感人瞬间,也包括扬州人生活中的诸多小细节。那些细节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令人满血复活、激情四射。
疫情期间,我的一位朋友在家休产假,虽然没法举行孩子的百日宴,可她觉得简单的仪式还是必须有的。买不到蛋糕,奇思妙想的她干脆用西瓜瓤做了一个“双层蛋糕”。那红红的“蛋糕”,饱含着她对孩子的祝福,也寄托着她对未来红红火火生活的憧憬。我所在的小区,一位邻居把自家的昙花搬到小区的院子里,并在业主微信群发出邀请,称当晚昙花会盛开,有兴趣的可以前往观赏。晚上,又有热心邻居把昙花盛开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分享在业主微信群里……
跟随回忆,落笔至此处,突然想起疫情结束时,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句话:说好的疫情不结束,我们不回家,我们做到了!也许,经历过辛丑年这个夏天的每一个扬州人都应该被称作英雄,所有为扬州雪中送炭的兄弟姐妹,包括滞留在扬州的每一位外地人都应该被记住、被感恩。正是因为你、我、他的心手相牵,才让疫情下的扬州充满温情,才让我们能重新拥抱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扬州。
陈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肖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