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现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
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
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
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精心筛选美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竭。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能引起兴趣,而且会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图片、录音、录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
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沒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分析判断、组织协调、自我调节等能力;具有行为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非权力因素教育和影响学生。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
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美的特性
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
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
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精心筛选美的材料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美的材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十分丰富,取之不竭。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人类勤劳勇敢、顽强不屈地发展生产,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先进阶级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浴血奋战,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和自由解放而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更是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具有使人激动、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这种推动社会进步、追求社会美好理想的崇高美,是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不仅能引起兴趣,而且会留下悬念;课堂结束语不仅概括性强,而且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和激励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开合有度,使学生领悟到教学的节奏美和结构美;富有独创性的板书、精美的教具(图片、录音、录像)、生动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式提问和质疑、少而精的论述和剖析、动静相宜的体态、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等等,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
一方面,教师要把以美育德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创造教学艺术,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的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立美、审美的过程。沒有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的审美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客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分析判断、组织协调、自我调节等能力;具有行为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非权力因素教育和影响学生。
总之,教师在内在气质和外表风度上都应树立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从而产生美感。教师对自身人格形象的追求,对于确立教育的审美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