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茶人与堂·吉诃德的理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wei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心茶馆的主人
  
  10多年前,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茶馆,你不会想到他是这样经营的。
  在茶馆里备着主人精心挑选的好茶,很优雅的环境,清茶馆,喝完茶由你自己定价;如果你觉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银台前只有一个“良心箱”,特地不设服务员。有的时候,在客人准备付帐的时候,服务员会刻意离开客人视线能及的范围,或者躲起来。
  这个茶馆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戏剧性的是他在台北经营了10年。
  茶馆是他的实践,也是一个理想的缩影。为了这个理想,他付出了300万台币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个更大意义上的理想,到今天还在行走与实践当中。
  许多茶馆或者爱茶之人都曾经受益于他浩如烟海的茶艺教程与茶文化的撰著当中。
  如果只是远远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会以为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等到近了,才发现,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广州芳村喝茶,从早上直到中午。在茶庄正在谈论茶庄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说是有20年的历史。这是一堆永远也找不到重复的茶,北川茶厂在地震中成为过往,茶却还在。茶汤并不见得艳红,仍有些许涩味。对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觉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适合它的转化;或者并不见得有20年的历史。
  正探讨间,门外来了一些客人,刘庄主说,看起来像台湾的范增平,留着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进店。
  这是我与范增平老师相识的开始。
  与范老师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鉴黑茶间,相谈融洽。马上约到广东财经学校,这是他开办的茶艺班,也是在大陆多年的实践基地。
  范增平是许多人所崇拜的茶艺大师,没有想到现在越来越接近他。越接触到他,就觉得他更像一个老朋友,然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欢忧郁的人,有理想主义有纯真内质的人。
  经验常会告诉我,应该理性地去了解某个人物。
  因为你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引导而进入另一个思维的圈套,盛赞的可能是一个堕落的人物。
  与范增平老师接触,才发现并不需要这样。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清溪,有的人虽然浅却是阴沟。
  而他,是一个清澈的人。
  即使他带有些严厉,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欢他显现弱者样子的时候,在那些往事的追忆中与对现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个真正可亲的人。
  
  范增平的茶艺推广
  
  驱车前往佛山大沥镇上的广东省财经学校,这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陆的茶艺推广与实践的基地。
  就在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学校条件简陋,多是睡在一间放着四张上下铺铁床的“招待所”里。
  这一次要准备举办全国高级茶艺师的认证资格考试。“茶艺师”这个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议并最后确定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培训和考试,他们大多是茶馆的经营者,在宝贵的时间里抽出一周多的时间前来,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响力。
  学员当中另有来自台湾的圆诚法师,大丈夫相,一说话却发现是女众,学习茶艺更为投入与安静。
  当晚我们就在学校的茶艺教室品饮。百年的老校,校区有两千多名学生。学茶的学生经层层筛选,可谓百里挑一,每一届只有20多名学生能进入茶艺班。他们清秀,清雅,气质与其他学生明显不同。
  虽然茶艺只是课堂之外的兴趣课,却极受推崇与青睐,潮汕一带历来喝茶浓苦,爱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饭之后,才是我与范老的正式访谈时间。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创“三段十八步”来表达茶艺,以标准化来推广,这是他的理念,他认为唯有先标准,才能谈后面的个性;产业也是如此,先求规范并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个性与变化。这是渐进式的前进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统的工业发展方案,我以为适合中国茶产业的实际。
  他认为,茶文化是中国的根本,与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关;道是什么?他说,道是规矩,是道路,是方向,没有规矩怎么谈茶道?
  就像红绿灯的信号,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他的标准,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为“胡说八道”了。所以他坚持茶艺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标准来规范茶艺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经提出“构建有茶有道的社会”的理念,直到今天还在努力。
  对于爱茶人来说,大多会特别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来焙的茶,但范增平认为,这些东西是属于赏玩的;真的产业发展,需要有科技与标准的先行,这是一个理性而务实的茶人必须要明白的。
  而在这些标准之上,才有可能谈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问这些精神,也一样可以在方寸之间去体味。比如茶桌的黄金分隔比例,九宫分隔法,闻香杯与品茗杯的阴阳组合,太极与八卦的意义,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谓三段,范增平认为,即《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演绎。此即准备、开始、结束三个阶段。
  我看过他的茶艺表演,每一步都从容有序,稳健沉静,他的理念,他的理想,还有他的实践,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
  
  范增平茶语:
  “要个性化,先要产业化。可以用试管来培养茶苗,制茶发酵可以量化,产业质量是设计来的,就连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设计,”
  “茶文化是第四产业,所谓的第四产业,就是文化与创意的产业。”
  “大道无形,能表现的是艺,艺是美感,过程,作品。茶艺表演是艺术品,如同乐章。”
  
  茶禅与修行
  
  范增平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吃茶去”的公案感兴趣,此后不停地参悟,研究茶禅之义。
  他是懂得禅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讲话中,他开玩笑地说,赵州和尚对远方不曾来的客人和近处常来的客人都说吃茶去,近处来的喝得很好,远处来的就被饿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太饿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参参其中的意思。
  没有意义的吃茶并不使人开悟,茶只是一个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禅,简单的禅”。他说:“所有的宗教教义,都可以归纳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为茶教会了人们思考,茶的本质就是最富有鼓动性与向心力的。”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飞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随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前来祖国大陆,随后与许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艺,人们很惊讶于他的茶艺表演。
  从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陆各地,两岸的交流由此越来越深厚。人民日报盛赞他是台湾茶艺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馆,他策划经营茶艺居,与福州的茶艺界吴雅真老师一同打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谈到吴雅真,范增平很感动。因为时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吴雅真给他订最好的酒店,吴的学生——经营福州当地最大一家素菜馆的崔榕夫妇,亲自开车为他奔走各地。
  而这种茶人之间的情谊,我们常常会在很多地方见 到,他们清澈,不带私利。
  范增平老师在学校住的学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简陋。他曾问我,怕不怕太简单了。我心想,范老师都住了几年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习惯于素菜,当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点黄的青菜,还有一碗丝瓜汤,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颇为这样一个到处奔波的老人而担心。
  台湾有许多的茶艺流派,这是一个经济繁荣之后的果实;而争论也时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独立于这些之外。
  他无意去攀附某个集团,但我想,此间更重要的是他的个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纯真的理念,这是他为这个理念必须付出的代价。
  10多年前,大陆投资热,一个宁波的商人让他挂个名办个合资公司,一年给他20万,什么都不要做;在当年这类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从避税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动,却始终没有答应。
  也许,遵循着这种3000年来不息的儒家文化传承,让他有这种纯真,这出于茶艺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种儒学实践者的得失观与立场。
  
  堂·吉诃德的理想
  
  再次谈到良心茶馆,他回答,所谓的良心茶艺馆,并不仅仅指卖的好茶、诚信。他说有两个方面的表达:一是喝茶你随便付钱,你觉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觉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个良心的意义,他解释,一个人,在喝茶的当下,一定会静下心来。哪怕是一瞬间的安静,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良心的另一种意思。
  有一个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说,你这个是艺术,但饿死都没有人同情你。
  还有的朋友说,干脆塑一个菩萨像在那好了。
  还有人说,开黑心茶艺馆才能赚钱嘛。
  他都笑笑。每年亏二三十万,10年下来,把他300万的积蓄正好花光了。
  当时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不开洋车,不住洋房,让人知道,不会从这茶馆里面来赚钱;他告诉他的学生,不要学我。
  他说,那个时候想的就是,饿死了也活该,那也是一种成功;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说值得,为了唤醒人们的良心吧。
  我问:如果今天再有300万,还想再做一个良心茶馆吗?
  他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不会了。
  “那会用来做什么呢?”
  他认为,他会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广的大众茶艺教育当中。
  几年前,他就把台北的两套房子卖了,来大陆推广茶文化。他来大陆的所有机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种开销,往往入不敷出。
  有时候,就会特别尴尬。而对茶带着完美主义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诃德一样成为一个与风车斗争的悲剧式英雄。
  他坦陈,自己也许就是那个充满悲剧的英雄。
  他说,“过去的不能改变,能改变的是未来。”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间经常不会锁门,然后很随意处置生活中的东西:因此,他的太太经常会说,你啊,可能就只会写这些卖不好钱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会来到大陆,走很多的地方,所谈的,只有茶。
  他说,茶艺之中的美,有的时候就是一种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常常会体现在一些空寂之处,一些凄凉之处……
  “有时候是写意、朦胧、凄迷的,带着淡淡哀愁的感伤。”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被当权的丰臣秀吉所排挤,随时有断头之危,弄权者意欲让他出丑,让他用金属盆与梅花这极不相衬的两者来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断了花枝,让凌落的花瓣飘在铁盆水面之上……这即是一种凄凉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许也同样有着特别的凄美,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子,撑着油纸伞,走过长长的雨巷。
  范老让我帮他找到这首完整的诗。
  夜深,我们又喝一道白毫银针,这是福鼎的白茶,当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曾盛赞白茶之妙。白茶其香清甜,有杏仁味,其味鲜美,甘爽入喉,茶韵清幽。传说为太姥娘娘因当地闹瘟疫而赐予灾民。
  茶与人间,有大恩惠。
其他文献
今年的普洱春茶已经上市了,如今的茶市可谓鱼龙混杂,消费者如果仅听从推销员居心叵测的推销而没有一点自己的判断力,就极有可能把便宜的夏茶当成较贵的春茶买回家去。所以我们不如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四个季节中,茶的不同特色,不仅有趣,也能避免被人忽悠,也算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乐事吧。春茶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油润嫩绿,茶叶肥壮重实,有较多白毫。    春    春茶的内质:开汤后,春茶的香气馥郁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
期刊
人们常常把喝茶叫做“吃茶”,仔细想来,这也许不单是巧合,个中玄机似乎正是为了证明茶叶是可以入膳的。茶膳其实自古就有,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茶膳正是古代的食疗方式。茶叶蛋、樟茶虾、熟茶煮饭、凉拌鲜茶、抹茶布丁等是我们耳熟能详又简单易做的家常美味。但随着人们对茶膳的认识和追捧,这些点心已经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促使了茶宴大餐的诞生,除了用叶底,尝试用茶汤和鲜叶来做茶膳,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天,就
期刊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一届博览会。茶界称之为“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中国有不少茶叶在赛会上获得金奖,成了世界名茶。在这之前,中国茶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当时“奸商以染色及泡过茶叶混销,屡被海关驳回,华茶处于名誉坠地之逆境”。太平猴魁茶在安徽茶叶协会应征下参加了这次博览会,此次会展,太平猴魁茶人施展猴魁茶道,获得金奖一枚。从此使太平猴魁为主的中国茶开始真正步入世界名茶之列,重塑了华茶形象
期刊
晋至南北朝的三百余年既是我国饮茶史也是茶具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晋词人左思作《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表明茶已从宫廷流布民间,茗香泽被普罗大众,饮茶不仅成为上流社会重要的交际方式,也开始有市井平民(包括妇女)参与茶事活动。由于茶树种植在江南推广,茶叶成为习见之物。《世说新语》等书记载,此时江南一带,客来敬茶已成礼仪——“坐客竞下饮”。到了南北朝,有皇帝甚至规
期刊
澳门篇    5月,迎着从南海吹来的季风,初夏的澳门显得有些潮湿和闷热。  到澳门时正值当午,湿热的气候让初来乍道的我们有些不太习惯,但刚到澳门的新鲜感却很快让这点不适烟消云散。那透着浓浓的葡式风格的古老建筑,极富南欧特色的碎石子路面,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娱乐场所……真实的澳门在一次次地挑战着我们之前对澳门的所有想象。  此次来澳门是为了参加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
期刊
喜好茶文化活动已经20多年了,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在“我是一片茶叶上”上,因为一壶一碗一杯的茶水,是许许多多茶叶的共同奉献。每一片茶叶都是平等的,茶人们也无民族、国家、男女、尊卑、长幼之分。鉴于此,20多年来,我注意收集世界各国茶人们的题词、签名,已经有10本大册页,超过1000多位的各界人士在上面题词留名。其中也有不少文学家、书画家,因为我们在一起喝过茶;也有不少茶农,因为他们辛勤地种出做出很好的
期刊
接到老友电话时我正在独饮,说起约了几次的茶会,才想起好久没聚聚了,选日不如撞日子,正当端午,何不茶聚一水间?于是各自分头去采蕉叶、觅艾草、备香茶、洗樱桃。  午后,门铃声此起彼伏,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老友们陆续到了,一水间的古琴曲早换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绿蓑衣”。    瓷壶一会    数日前枝红与我各得一壶,今日借端午清韵,正好瓷壶相会。  藤篮既开,才发现两壶大小有别。枝红的壶略大,绘的是
期刊
高建中,1964年生,工艺美术师,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艺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学会会员。曾师承紫砂著名工艺师顾绍培、江建翔、鲍利安,并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紫砂生涯已二十多个春秋,逐渐形成独特的壶艺风格。  没见到高建中前,有人告诉我,他是一个忠于自己感情的人,他所创作的紫砂作品都带着自己的性格。艺术家向来情感丰富,但是他们的情感从来不任由自己表达,就像舞台上的人,或许心
期刊
台湾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别的地方有的,台湾都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台湾也有。就拿茶叶来说,中国的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这些种类的茶,台湾样样都有。台湾的茶叶沿袭于我国福建、广东一带的制法,其中赫赫有名的台湾乌龙茶是发源于福建省,早在19世纪末时,就已经蜚声国际,成为世界名茶。而台湾也有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包种茶、泡沫红茶、珍珠奶茶等,也已蜚声国际。  所谓名茶,是指有一定知
期刊
记得小时候晚上家里吃完涮羊肉,必然给我沏红茶喝。说是喝了红茶,不会“撑着”。至长大离家工作,仍习惯于此。并由于儿时对红茶的良好印象,不但在家中喝红茶,而且就是在与朋友聚会的茶馆酒楼,也坚持与众不同地喝红茶。这在北方人聚集的大环境中,颇受“卓尔不群”的非议。虽然如此,可能还是我喝红茶的执著的影响力影响了周围的朋友,抑或是红茶本身的品质。和我一起嗜茶多年的朋友们,由起初的不喝红茶,现在也与我一般同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