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观察比较逐步体验优化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等。
  【教学目标】
  1.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计算的必要性。
  2. 经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其笔算方法,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计算,形成估算、口算、笔算、验算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3. 在引导学生探索兩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感悟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数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部分积表示的意义及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直尺、彩笔、点子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情境展示:学校开展无障碍阅读,图书室的王老师为我们买来了一批新书,每套有14本。(课件展示把一本书转变为一个点的过程,再分步呈现)
  (1)先后出示3套书、10套书的点子图。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列出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出示12套书的点子图。
  师:买12套书该怎样列式?你还能很快算出它的结果吗?
  (3)比较揭题。
  师:比较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感知数学源于生活,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三道问题的创设,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从实物图抽象出点子图,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美,并为新课教学服务。
  二、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1. 探究算法多样化。
  (1)要求12套书有几本,实际上就是求这张点子图有多少点。同学们能借助点子图,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温馨提示(课件展示):①想一想,要怎么计算?②分一分,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画出来。③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本书?④说一说,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学情预设:①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一份有4套,先求出4套的本数,再求出3个这样的本数。②把12套书分成2个6套,先求出6套书的本数,再乘2或相加。③把14本书平均分成2份,一份有7本,先求出12个1份的本数,再求出2个这样的本数。④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先求出2套书的本数,再求出10套书的本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⑤把12套书分成7套和5套,先求出7套书的本数,再求出5套书的本数,然后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求12套书的总本数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法的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算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思想。通过“温馨提示”既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又让学生明白操作要求,有利于提高操作实效。
  2. 探究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师:这么多方法,如果你来分,你准备分几类?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把12分成3×4,12分成6×2,14分成7×2的方法叫做连乘;把12拆成10+2、7+5的这种方法叫做分乘。
  师:这些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学情预设:都是先分后合。
  师:这样分的目的是什么?
  学情预设:分开后数就变小了,就好算了;分开后就把新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了,转化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体会方法的异同,经历运用多种不同算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解题的策略。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共同联系,懂得了以后在遇到新问题时,可以利用化大为小、化新为旧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3. 观察体验,逐步优化。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我喜欢连乘,因为它只要两步计算。
  (2)第一次优化:体验连乘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连乘,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13×11还能用连乘的方法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借助点子图想象,想到方法后,向老师挥挥手。
  让学生体验到13和11都不能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说明连乘的方法在有的题目上行不通。
  (3)第二次优化:突出将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简洁性。
  师:你准备怎样计算13×11呢?
  学情预设:把11拆成10+1,把11拆成9+2,把11拆成8+3。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算式,你认为哪种分拆方法更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学情预设:将两位数的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算式14×12的几种分乘方法,是不是将两位数的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呢?
  设计意图:第一次优化是让学生感受到连乘的局限性,发现分乘的方法更具普遍性。第二次优化再引导学生对比几种分乘的方法,分析每一种算法的优劣,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体验将乘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并为竖式计算的教学埋下伏笔。这样分层教学,学生感知丰富、体验充分,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4. 明晰算理。
  (1)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像14×12这样的口算过程,你能试着用竖式把它表示出来吗?   (2)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名说一说过程。(收集各种作品,先以正确列式为例,而后为错误的列式)
  (3)完善竖式,明晰算理。
  ①结合点子图和具体情境,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
  师:28、140分别表示谁与谁的积?也就是几套书的本数?168又表示什么?你能在点子图上找到对应的本数吗?
  ②在对比中简化和优化竖式。
  师:为了简便,140末尾的0和加号可省略不写。140的4应写在哪里?为什么?去掉0大小变了吗?你是怎样想的?(呈现学生板演的竖式计算过程并规范书写格式)
  ③明确笔算方法背后的算理。
  师:回顾一下,我们用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个乘法口诀?
  学情预设:4个,算式是2×4、2×1、1×4、1×1。
  师:为什么这四个算式的结果怎么加都不会得到168呢?能在点子图上找到四个算式表示的本数吗?
  结合课件,请三位学生帮忙:一位说乘法口诀,一位指点子图中的相应位置,一位写出真正的算式。
  设计意图:借助点子图让学生找到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明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表示什么,找到四个乘法口诀所对应的点子图的位置,帮助学生掌握积的对位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算法直观与算理抽象之间的关系。
  (4)再次比较,优化算法。
  师:借助点子图,大家明白了竖式计算背后的道理。比较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与哪幅点子图的口算方法相似?口算与竖式计算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师:回顾一下竖式计算的过程,谁能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来说说14乘12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先分后合”的思路,就是乘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即把两位数分拆成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分步列式)和竖式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只是书写形式不同,体会学习笔算的必要性和计算方法的简洁性。
  (5)通过辨析,纠正认知偏差。
  师:现在来分析一下这几个竖式,毛病出在哪儿?(展示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的作品)
  引导学生从错误的学习资源中,加深对竖式计算方法的理解,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时产生的错例,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纠正已有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巩固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格式,进一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豎式计算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 争当计算小能手。
  23×13= 33×31=
  2. 解决小问题。
  王老师买了12套书,每套书42元。王老师带400元钱够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算理、掌握算法,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1. 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提醒应注意的事项。
  2. 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和所用的方法进行回顾。
  3. 沟通新旧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鼓励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新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或其他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安溪县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1】  出示题目: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放两张合适,还是一张合适?为什么?照这样的方法,两张饼可能需要多长时间?(6分钟,12分钟)  师:6分钟真能烙熟?  师:那我们用手代表饼,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以手代饼,每烙一次,配合有“嗞啦”声,代表“3分钟”。  师:两张同时烙,用的时间最短。他给我们带来了最重要的东西——经验,
期刊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自創办以来,一直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确立的“诗笛”办学特色,成果日益彰显,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品牌,深得教育同行的赞赏。2015年10月7日至11日,在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烨先生的带领下,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访问团赴台湾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对台公事参访活动,这是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办学以来迈出校门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是继2015年1
期刊
周老师是一名从教数载的优秀青年教师,执教语文学科,兼任班主任一职,多年如一日地奉献在教育第一线。上个月,周老师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然而,原本踌躇满志的周老师却在讲课过程中遗漏了一个重要知识点,导致这堂课未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没能取得预期的反响和效果。周老师为此十分懊恼,每每忆及此事就唉声叹气,在日常教学中还出现了明显的焦虑行为和强迫行为,总是生怕自己在课上漏讲些什么,明知没有必要
期刊
新华是我的学生。而且從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都是我的学生。  我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家乡,一个位于苏北的小镇。  因此,我对他,早就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我正好执教他们的教育学课程和选修课《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我是留校任教,他们那一届学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则是朋友,经常一起打球、交流。我的一些书稿,他们也帮助誊抄。说实话,那个时候,也
期刊
在阅读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文本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往往是教学目标之一。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多数教师是用有感情朗读课文来落实的。但因朗读声音是在瞬间呈现,不容易进行仔细辨别,而作为感觉的思维状态不容易物化更不好掌控,这样对“大自然的美好”的体会程度如何,只能停留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觉中。对此,一线教师多感到为难。我们深入学习特级教师李吉林、薛法根在《燕子》一课教学中的做法,就会受到启发。  【李
期刊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版块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决策和推断,并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过程,逐渐产生对数据的领悟。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小鞋店”一课是整理和表示数据的典型课时,学生在本课时的首学、互学、群学和共学过程中不断经历数据的整理或分析,
期刊
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统计需要”中唤醒  人教版二下的“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开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能从统计的意识需要上被唤醒。  师:学校打算定做新校服,有四种颜色,辅导员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辅导员苦恼了,她苦恼什么呀?  师:问题被你发现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也就是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就选那种颜色。可
期刊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精准界定。此后,“语用观”日益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有的致力于在文本中挖掘“语用”资源,有的着手在课堂上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还有的重点尝试课内的读写结合……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感悟到,“语用观”应有机统一于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外。课内学习语言文字
期刊
一、以形助数,着眼意义理解  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对“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对这两个意义理解到位,才能将较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几分之几=另一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其实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延伸,也就是整数倍到分数倍的延伸,虽然在之前学生已经建构了“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模型,但要让学生从整数倍过渡
期刊
数学素养是评价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代社会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要运用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