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实现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的有机融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cxue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情境创设”的认识正在经历着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从开始的盲目追求到现在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还有些认识需要澄清?以下的两个案例,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按比例分配
  1.谈话引入。
  师: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三年级的学生分篮球,老师有10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
  2.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应该平均分,男、女同学各分5个。
  师:是个办法,男女平等。
  生2:这样不合理。我们15个人,怎么和她们10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
  师: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
  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得多分点,少的少分点。这时,有学生争议起来:那到底多分多少呢?
  师(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
  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
  解读:这样的情境真实、有生活气息,充满问题,具有挑战性,因此课堂充满生机。从体育课分球这样一个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由人数的不同不能平均分这一认识冲突,打破了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而想到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学生在情境之中有了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产生问题,进而又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按比例分配。学生探究和创造的欲望从何而来?案例中的情境无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场”。
  案例二:认识负数
  1.游戏引入。
  (1)“剪刀、石头、布”:同桌两人玩,记住自己输赢的次数。
  师:赢三次可以用3(板书)表示,但输了三次还能用3表示吗?你能用一种新数表示输了两次吗?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在小组里交流。
  (2)展示学生作品。
  师:哪种数写起来最简便,而且一眼能看出输了3次呢?
  生:减3。
  师:赢3次,用3表示;输三次,-3,读作负三(板书)。
  2.师:生活中,你还遇到过这样相反意义的量吗?(生交流)我们写了这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较一下,和过去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揭题)。
  解读:上述情境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把握住数学习的核心。这个情境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表示方法的机会,又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新的表示方法的特点,由此实现从自己的表示向数学表示的飞跃。
  反思:
  1.一个好的情境应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场”。
  94—98年度的世界数学联盟主席D.Mumford在1998年论述现代数学的趋势时说,“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我想,承认这一点,数学将会从中受益。”创造好的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好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考虑两点: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要从情境中能找到问题,而这个问题应是名符其实的问题,能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富有挑战性。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过程。
  2.情境的内涵应是数学的。
  我们认为数学情境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要生动、有趣,要让学生喜欢。但趣味和兴趣不是情境创设的目的,情境更应突出数学学科的特色,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挖掘情境的数学价值,在把握其数学本质上下工夫,避免情境创设的简单化和形式化。情境创设要立足数学本身,让学生对数学内部感兴趣,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使他们产生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其他文献
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就是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对此,部分家长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大意”。 一句“粗心大意”似乎概括了学生犯的所有错误,似乎只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就能避免所有的计算错误。其实不然,认真分析学生的错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中职学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体育活动量在年级和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力激发、生理疲惫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可是,在宴践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对例题的研究,而对教材习题却不以为然,有的只把它作为巩固新知的一个素材,缺少对习
为了了解公众收受方言节目的相关情况,笔者在问卷星网站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为11月3日至15日,共收到有效答卷203份。被调查者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北京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点化和唤醒学生的灵性,使数学课堂演绎着智慧的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新课导入处,充满教学智慧,启迪学生思维  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
媒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嘹耀者,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环境新闻为切入点,对上海报纸环境新闻报道特征及思路进行探索和梳理,在媒体选择上,选取《解放日报》《
巩固应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设计好巩固应用,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其设计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目的性  设计练习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练在点子上;二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进行练习。例
本文以“养成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指导思想,探讨了大学体育健康教学中的体育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内涵与意义,最后提出了大学体育健康教学中的体育
10月7日,湖南永州双牌县纪委发布关于9月30日“车震门”事件的调查结果:当事人是一对夫妻,因触景生情而起,并非网民说的“道德败坏”。(《新京报》,10月8日)关键词“车震”、“副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出版业发生了极大改变,数字出版已成为有别于传统出版的重要出版方式。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