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上,指出目前中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方法作出初步探讨。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据《2007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有接入因特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由于信息化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大、实施效果难衡量。信息化人才在建设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调查中有35.6%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适用人才的工作。
二、中、高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承担计算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体仍然是学校,但自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中、高职更是不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就专业论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如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缺少这种针对性的课程,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笔者了解,学校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多体现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而企业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则广泛得多,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都是企业比较重视的。比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实施人员争取到各部门主管的支持很关键,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毕竟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都认真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技能,到了企业就需要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刚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遇到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毕竟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使学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倾囊相受,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对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几点探讨
1.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就业率是社会需求的风向标,当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出现下滑,相关部门就要分析原因、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适时规划就业方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培养出放在哪里都行的“通才”不太现实。因此,建议尝试阶段化教学方式,将学习分成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结束后根据学生兴趣、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估,结合市场需求大致规划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如网管、电脑销售、组装维护等,然后针对该方向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专业知识是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是否有发展潜能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上。比如适应能力,很多学生第一份工作往往做不长,其原因并不是工作没前途,而是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学校不同,如上班时间、工作压力等,如果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很难较快适应。
素质教育内容比较广泛,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也应当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不同,重点安排相关方面的培训,为今后的就业及发展作好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更新之快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一是我要学什么(目标明确),二是如何学(有哪些方法和途径),三是学习效果如何(效果评价)。经过反复不断地强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和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笔者在此仅提供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讨论,以便找到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达到企业、学校及学生共赢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据《2007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有接入因特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应用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
由于信息化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大、实施效果难衡量。信息化人才在建设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调查中有35.6%的企业希望政府加强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适用人才的工作。
二、中、高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承担计算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体仍然是学校,但自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中、高职更是不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专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比较笼统。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就专业论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如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知识。遗憾的是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缺少这种针对性的课程,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笔者了解,学校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多体现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而企业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则广泛得多,包括职业道德、专业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都是企业比较重视的。比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实施人员争取到各部门主管的支持很关键,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毕竟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部门都认真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技能,到了企业就需要将它们应用到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刚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遇到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毕竟十几年的受教育经历,使学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倾囊相受,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对中、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几点探讨
1.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就业率是社会需求的风向标,当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出现下滑,相关部门就要分析原因、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适时规划就业方向,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想培养出放在哪里都行的“通才”不太现实。因此,建议尝试阶段化教学方式,将学习分成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结束后根据学生兴趣、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估,结合市场需求大致规划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如网管、电脑销售、组装维护等,然后针对该方向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学习。
2.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专业知识是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是否有发展潜能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上。比如适应能力,很多学生第一份工作往往做不长,其原因并不是工作没前途,而是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学校不同,如上班时间、工作压力等,如果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很难较快适应。
素质教育内容比较广泛,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也应当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就业方向不同,重点安排相关方面的培训,为今后的就业及发展作好铺垫。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计算机技术更新之快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一是我要学什么(目标明确),二是如何学(有哪些方法和途径),三是学习效果如何(效果评价)。经过反复不断地强化,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和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会有很多种解决方法,笔者在此仅提供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共同讨论,以便找到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达到企业、学校及学生共赢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