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体育课程标准更贴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能动性,旨在培养浓厚的运动兴趣,渗透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当代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因此,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均应有所改变,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趣味体验为主,将情境活动与体育授课相结合,提升运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如此小学体育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本文结合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期望能与更多教育同行分享经验。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體育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体育课堂的活动过程较为混乱,师生配合不默契,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再加上每节课都是机械化的训练或测试,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没有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目的,反而增大了学习负担。如今,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改革正从竞技化、专业化转向趣味化、实用化,通过设计参与式的体育活动,给体育课堂注入更多生命活力,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互动合作,不仅磨炼了身心素质,而且深感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如此高效的体育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发展目标。
一、因材施教,满足成长需求
我国从小学阶段开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如果一味采用“一刀切”的课程教育模式,难免会导致一大批学生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效果,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一个原因。我认为,课程要设计要优先考虑学情,因材施教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一方面,体育课开展理论传授、技能训练或者游戏活动,应本着“分层”思想,设计差异化的方案与递进式的目标,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心理“极限”,才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练习“耐力跑”时,设计不同难度的“通关”要求,训练过程有趣,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具适用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运动方式还要对应“分层”的评价标准,重在激励自信心,培养好习惯,驱动小学生的身心成长。
二、情境体验,激活参与动力
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境对于他们是一种有力的“暗示”,在体育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情境体验,更利于激活参与动力,保持运动的热情。那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精心布置,预设课堂与学生的互动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思维力与运动力。例如,创设精彩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在学习“蛙跳”时,设计生动的“青蛙跳跃”故事情境,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趣味讲解,让每个人都模仿成一只小青蛙,手背在身后,用双腿力量蹬起向上跳,详细的讲解加上逼真的动作,大家练习的热情十足;再如,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将课上教学与竞赛情境相结合,也能激起他们的参与斗志。在学习“跳大绳”时,以4-5人为一组,自行练习并准备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在相同时间内跳得最多,即可获得奖励。同伴之间互相指导要领,互相纠正动作,锻炼效果非常好。
三、趣味游戏,引领互动交流
体育游戏必然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游戏元素,让一节课在寓教于乐中尽显趣味性与高效性,并且促进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合作,对于培养心智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一节课的准备活动阶段,就开展一些简单的团体游戏如“你追我赶”“穿越生死线”“勾肩搭背操”等等,既能活动筋骨,也能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做好身心准备;再如,练习“投掷”动作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投掷重量,并达到标准动作,我在课上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道具,并组织大家一起玩“投敌机”的小游戏,通过投纸飞机、投乒乓球、投篮球、投铅球等等,投掷的物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学生一次次的挑战自己,并且交流自己的投掷技巧和感受,乐趣十足。
四、模拟示范,提升技能水平
为了满足小学生直观性、形象性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尽量改变枯燥的口头讲解示范模式,借助多媒体工具则有利于激活视听感官,调动学习与训练的欲望。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简单的动作讲解加上学生自主训练,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略有复杂的内容,我改为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得津津有味。例如,练习“五步拳”时,常规的演示方法很难让学生观察到每个动作的细节,而且经常混乱步的方向,如果将动作分解的过于细致,又不利于学生的连贯训练。但是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分步骤演示,并适当地放慢播放速度,重难点环节反复回放,每一个动作都清晰可见,并且在视频的最后,又演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掌握了“五步拳”的技术难点。
五、激励评价,培养运动自信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情绪、心理与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正是把握这一特征,为了让他们保持体育课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学会称赞学生,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或者对课上表现好、竞赛中取得胜利的小组一些小奖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并且通过积极主动的参加训练转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断积累提升运动技能,顺利完成体育课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下探索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新方案,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得体育教育活动更有效果、更有魅力。看见学生的改变与进步,教育工作才真正有了成就感与幸福感。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将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继续总结经验,努力创建更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为他们打造自由、开放、趣味的学习环境,保持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体育能力,夯实终身体育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丽平.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10):123-124.
[2]周翔.利用游戏助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拳击与格斗,2021,(2):41.
[3]晏文君.浅议兴趣、情感、意志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文渊(小学版),2020,(1):65.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體育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体育课堂的活动过程较为混乱,师生配合不默契,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再加上每节课都是机械化的训练或测试,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没有达到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目的,反而增大了学习负担。如今,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改革正从竞技化、专业化转向趣味化、实用化,通过设计参与式的体育活动,给体育课堂注入更多生命活力,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互动合作,不仅磨炼了身心素质,而且深感体育运动的乐趣与魅力,如此高效的体育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发展目标。
一、因材施教,满足成长需求
我国从小学阶段开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与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每个学生的身体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如果一味采用“一刀切”的课程教育模式,难免会导致一大批学生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效果,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一个原因。我认为,课程要设计要优先考虑学情,因材施教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一方面,体育课开展理论传授、技能训练或者游戏活动,应本着“分层”思想,设计差异化的方案与递进式的目标,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心理“极限”,才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练习“耐力跑”时,设计不同难度的“通关”要求,训练过程有趣,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具适用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运动方式还要对应“分层”的评价标准,重在激励自信心,培养好习惯,驱动小学生的身心成长。
二、情境体验,激活参与动力
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情境对于他们是一种有力的“暗示”,在体育课堂上创设不同的情境体验,更利于激活参与动力,保持运动的热情。那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精心布置,预设课堂与学生的互动点,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思维力与运动力。例如,创设精彩的语言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在学习“蛙跳”时,设计生动的“青蛙跳跃”故事情境,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趣味讲解,让每个人都模仿成一只小青蛙,手背在身后,用双腿力量蹬起向上跳,详细的讲解加上逼真的动作,大家练习的热情十足;再如,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将课上教学与竞赛情境相结合,也能激起他们的参与斗志。在学习“跳大绳”时,以4-5人为一组,自行练习并准备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在相同时间内跳得最多,即可获得奖励。同伴之间互相指导要领,互相纠正动作,锻炼效果非常好。
三、趣味游戏,引领互动交流
体育游戏必然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的游戏元素,让一节课在寓教于乐中尽显趣味性与高效性,并且促进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合作,对于培养心智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一节课的准备活动阶段,就开展一些简单的团体游戏如“你追我赶”“穿越生死线”“勾肩搭背操”等等,既能活动筋骨,也能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做好身心准备;再如,练习“投掷”动作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投掷重量,并达到标准动作,我在课上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道具,并组织大家一起玩“投敌机”的小游戏,通过投纸飞机、投乒乓球、投篮球、投铅球等等,投掷的物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学生一次次的挑战自己,并且交流自己的投掷技巧和感受,乐趣十足。
四、模拟示范,提升技能水平
为了满足小学生直观性、形象性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尽量改变枯燥的口头讲解示范模式,借助多媒体工具则有利于激活视听感官,调动学习与训练的欲望。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简单的动作讲解加上学生自主训练,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略有复杂的内容,我改为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得津津有味。例如,练习“五步拳”时,常规的演示方法很难让学生观察到每个动作的细节,而且经常混乱步的方向,如果将动作分解的过于细致,又不利于学生的连贯训练。但是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分步骤演示,并适当地放慢播放速度,重难点环节反复回放,每一个动作都清晰可见,并且在视频的最后,又演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做法,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掌握了“五步拳”的技术难点。
五、激励评价,培养运动自信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情绪、心理与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正是把握这一特征,为了让他们保持体育课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学会称赞学生,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或者对课上表现好、竞赛中取得胜利的小组一些小奖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并且通过积极主动的参加训练转为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断积累提升运动技能,顺利完成体育课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下探索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新方案,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得体育教育活动更有效果、更有魅力。看见学生的改变与进步,教育工作才真正有了成就感与幸福感。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将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继续总结经验,努力创建更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为他们打造自由、开放、趣味的学习环境,保持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体育能力,夯实终身体育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丽平.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10):123-124.
[2]周翔.利用游戏助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拳击与格斗,2021,(2):41.
[3]晏文君.浅议兴趣、情感、意志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文渊(小学版),2020,(1):65.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