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也称为创造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当前全面推进培养创新型和实操能力为核心的幼教人员的新形势下,把握影响创造力因素,探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已成为现今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经研究者研究,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包括四类因素,即生理基础因素、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个体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家庭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但凡民主型教育的家庭,个体生活在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氛围中,独立意识会大大增强,从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言传身教,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并使之朝向现实的方向发展。创造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当下的社会背景,因此,创造力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其中,以社会文化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社会舆论与风尚也与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诸因素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环境因素中的学校因素,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树立合理认知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但是,创造意识并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人类意识结构中存在着一种追求稳定、保持平衡的倾向,也就是忽视了客观世界是变化着的事实,对身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敏感,缺乏问题意识,同时,对前人的知识和理论、对权威说法缺乏否定意识。这种“唯上、唯书”的认知态度影响了创造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平衡,培养学生习惯性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觉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否定意识。
本人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对知识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如在讲授《根的吸收作用原理》时,在引导学生观察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后,引入一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句俗语与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刚好是相反的,因为实验装置中,长颈漏斗内的水位比烧杯中的水位高,而且还在逐渐升高,也就是水正往高处流。学生原有的认知被颠覆了,他们敏感地意识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具有片面性,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掌握了原理后,学生开始突发奇想:既然在存在浓度差的装置中,“水往高处流”,那么,很多需要电力驱动水往上升的装置或物品,是否能采用渗透原理来代替电力驱动,达到节能和环保目的呢?学生纷纷发表各自见解:如果这样,那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溶质呢?采用哪一种半透膜才可经久耐用呢?……对学生瞬时产生的创造火花,本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大家的设想是否能成为现实,还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的知识,这需要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做好探究的准备。这种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使学生意识到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有利于问题意识和否定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得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为创造活动打下基础。
2.注重开展实操教学,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所有新事物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形成,必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开发。幼师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很少受到限制,想象力丰富,思维定势较少,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实操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操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师生、生生间进行多方交流,在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如在讲授《琥珀的制作》时,本人通过一篇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天然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能不能在短时间内人工制作出琥珀?需要什么材料、用具?要求学生撰写实操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方案,为学生提供材料用具。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发现做出来的琥珀颜色较深,透明度小,而且,由于大家都选用蜡纸做模具,琥珀表面留下模具的痕迹,不光滑,影响了美观度和透明度。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得知往松香中加入腊可以加大透明度,但是,模具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学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用做蛋糕的锡纸,有些说用玻璃器具,有的说在模具内衬上纸巾,然后再打磨……本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实操。可是,当琥珀做出来后,学生发现适量的腊确实可以提高琥珀透明度,但是模具仍然是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发现,打磨既费工夫效果也不是很满意,而且采用上述材料做模具局限了模具样式的多样化。这时,本人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提出:有没有哪些材料可塑性强而又不会在琥珀上留下痕迹的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个学生突发奇想:用橡皮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终于做出了满意的琥珀作品,而且选用的材料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作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实操教学,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3.加强科学情感教育,培养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对创造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量研究说明,个体如果要提高创造力,就必须得培养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如树立坚定的信念,对目标的坚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和充分的自信心等。
在生物教学中,本人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科学史知识,如勇于探幽入微的克劳德发明了定量定性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美国科学家萨姆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生化学家邹承鲁等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孟德尔潜心研究八年探究到遗传的两大规律等等,将科学家们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高尚品质,崇尚科学的价值观,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激励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同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培养进行创造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
4.立足现实生活,把握创造机遇
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而抓住和把握机遇,最基本的是个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抓住思考中的奇思妙想。
为了培养学生把握创造机遇的能力,本人在生物教材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问题,并综合多方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新问题的敏感度,为抓住稍纵即逝的创造灵感作准备。近年来,本人与同事一起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立足于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创新内容。如在《蚯蚓》一课中,蚯蚓以落叶为食,粪便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时,学生提出既然蚯蚓的粪便可做肥料,学校的枯枝落叶数量多,能否利用蚯蚓变废为宝呢?当教师指出所需时间长时,一学生建议可以加入纤维酶等化学物质加快发酵速度,又一学生说在装枯枝落叶的容器中洒水,也可以加快发酵的进行。教师鼓励学生综合应用理化生知识,将设想变为现实,并撰写活动报告,参加第二十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参加和没有参加此活动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创造并不绝对高深,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将发现问题后的设想付诸行动,抓住创造机遇,创造就有了可能。
总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科学史熏陶影响学生形成创造个性,并提高问题敏感性,引导他们及时抓住创造机遇,实践创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影响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四个方面因素
经研究者研究,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包括四类因素,即生理基础因素、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个体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家庭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但凡民主型教育的家庭,个体生活在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氛围中,独立意识会大大增强,从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言传身教,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并使之朝向现实的方向发展。创造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当下的社会背景,因此,创造力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而其中,以社会文化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社会舆论与风尚也与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诸因素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环境因素中的学校因素,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1.树立合理认知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但是,创造意识并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人类意识结构中存在着一种追求稳定、保持平衡的倾向,也就是忽视了客观世界是变化着的事实,对身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不敏感,缺乏问题意识,同时,对前人的知识和理论、对权威说法缺乏否定意识。这种“唯上、唯书”的认知态度影响了创造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平衡,培养学生习惯性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觉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的否定意识。
本人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对知识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如在讲授《根的吸收作用原理》时,在引导学生观察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后,引入一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句俗语与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刚好是相反的,因为实验装置中,长颈漏斗内的水位比烧杯中的水位高,而且还在逐渐升高,也就是水正往高处流。学生原有的认知被颠覆了,他们敏感地意识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具有片面性,在他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掌握了原理后,学生开始突发奇想:既然在存在浓度差的装置中,“水往高处流”,那么,很多需要电力驱动水往上升的装置或物品,是否能采用渗透原理来代替电力驱动,达到节能和环保目的呢?学生纷纷发表各自见解:如果这样,那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溶质呢?采用哪一种半透膜才可经久耐用呢?……对学生瞬时产生的创造火花,本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大家的设想是否能成为现实,还需要结合物理、化学的知识,这需要大家刻苦学习,掌握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做好探究的准备。这种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又使学生意识到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有利于问题意识和否定意识的形成,从而使得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为创造活动打下基础。
2.注重开展实操教学,开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所有新事物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形成,必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开发。幼师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思维很少受到限制,想象力丰富,思维定势较少,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开放式实操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操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师生、生生间进行多方交流,在探究氛围中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如在讲授《琥珀的制作》时,本人通过一篇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天然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能不能在短时间内人工制作出琥珀?需要什么材料、用具?要求学生撰写实操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方案,为学生提供材料用具。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发现做出来的琥珀颜色较深,透明度小,而且,由于大家都选用蜡纸做模具,琥珀表面留下模具的痕迹,不光滑,影响了美观度和透明度。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得知往松香中加入腊可以加大透明度,但是,模具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学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用做蛋糕的锡纸,有些说用玻璃器具,有的说在模具内衬上纸巾,然后再打磨……本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实操。可是,当琥珀做出来后,学生发现适量的腊确实可以提高琥珀透明度,但是模具仍然是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学生发现,打磨既费工夫效果也不是很满意,而且采用上述材料做模具局限了模具样式的多样化。这时,本人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提出:有没有哪些材料可塑性强而又不会在琥珀上留下痕迹的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一个学生突发奇想:用橡皮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终于做出了满意的琥珀作品,而且选用的材料和方法越来越丰富,作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通过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实操教学,学生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3.加强科学情感教育,培养创造个性
创造个性对创造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的作用。大量研究说明,个体如果要提高创造力,就必须得培养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如树立坚定的信念,对目标的坚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和充分的自信心等。
在生物教学中,本人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科学史知识,如勇于探幽入微的克劳德发明了定量定性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美国科学家萨姆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证明了脲酶是一种蛋白质,生化学家邹承鲁等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孟德尔潜心研究八年探究到遗传的两大规律等等,将科学家们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高尚品质,崇尚科学的价值观,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激励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同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培养进行创造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特征。
4.立足现实生活,把握创造机遇
机遇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而抓住和把握机遇,最基本的是个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抓住思考中的奇思妙想。
为了培养学生把握创造机遇的能力,本人在生物教材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问题,并综合多方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新问题的敏感度,为抓住稍纵即逝的创造灵感作准备。近年来,本人与同事一起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立足于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创新内容。如在《蚯蚓》一课中,蚯蚓以落叶为食,粪便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时,学生提出既然蚯蚓的粪便可做肥料,学校的枯枝落叶数量多,能否利用蚯蚓变废为宝呢?当教师指出所需时间长时,一学生建议可以加入纤维酶等化学物质加快发酵速度,又一学生说在装枯枝落叶的容器中洒水,也可以加快发酵的进行。教师鼓励学生综合应用理化生知识,将设想变为现实,并撰写活动报告,参加第二十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参加和没有参加此活动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创造并不绝对高深,只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将发现问题后的设想付诸行动,抓住创造机遇,创造就有了可能。
总之,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科学史熏陶影响学生形成创造个性,并提高问题敏感性,引导他们及时抓住创造机遇,实践创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