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上班途中,听见附近的小巷子里陡然响起一阵阵鞭炮声。同事大庆说,看来又有一家铺子开张了,不知道这家是经营啥的?
于是我俩商量,中午下班去看一看,如果碰巧是家饭馆的话,就可以顺便把中午饭解决掉。
果然,中午我俩来到这家门口时,门口堆着一大堆鞭炮纸屑,门上挂着几十条红被面的铺子跟前时,上面的招牌上赫然写着“乡味饭馆”几个大字。果然是个新饭馆!我俩相视一笑,走进去。
饭馆的老板是一对中年男女,一打听,他们居然是来自门源克图的人。听说我俩也是门源人,他们更加热情,又是熬茶、油饼,又是瓜子什么的,先给端到面前,说是免费的。还没等我们说吃什么,男主人自作主张地喊道:“阿奶子,给这两个门源姑舅做两碗破布衫,多炝给点葱花!”回头对我俩笑笑:“听说你们单位上的人最喜欢这一口,我知道。”
地道的农家饭,香喷喷的味道……嚼在嘴里,舌尖上满当当的回味!
多少年了,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打拼,虽说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日子过得也比较滋润,但有些东西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感觉也离我们越来越淡!年轻的时候,对这一切不以为然,反而还为脱离了一种简单的狭小的生活空间感到沾沾自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久违的东西却从心底里慢慢冒出来,幻化成一帧帧云遮雾罩似的画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浮现,勾起一股股不可名状的心酸……
吃罢饭道别时,男老板笑着说:“下次你们来了,尝尝我的老阿奶做的搓鱼,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农家手工面啊!”
破布衫,搓鱼——这可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家乡饭,童年的味道在他乡的空间里扑面而来,焉有不来的道理?我俩连连点头。
后来,我俩隔三差五就会相约过去,一同品味那醇厚绵长的家乡滋味……
小时候,家里很少能吃到白面,一年四季里,一天三顿,吃的就是这种青稞面做成的干粮、馒头、碎饭、长面、炒面……青稞面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
老家在门源东部山区,一到夏季,田野里除了可怜的几片油菜、洋芋地外,剩下的就是油绿绿的如波浪起伏的青稞地。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青稞,迎着风雨,顶着炎阳,在贫瘠的土地上一寸寸拔高,一天天长大,等到籽粒饱满时,却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将自己交给等待收割的秋天和秋天里满怀感激的庄稼人!
我从藏族民间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看到这样一个感人的传说:“从前,在昆仑山下有一个王国,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初。阿初生性善良,看到王国的臣民们一年四季吃不到粮食,心里就非常难过。后来听说住在昆仑山上的蛇王手里有青稞种子,就以王子的身份前去拜访,趁其不备,冒险将种子盗回送给老百姓耕种。但这事不久被蛇王知道了。蛇王一怒之下,施展魔法将他变成了一只狗,据说这条狗遇到爱情才会解除魔咒。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邂逅变成狗的阿初,知道了他的遭遇后爱上了他,魔法被解除,他又恢复了人身。在他们带领下,老百姓终于种出了青稞,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为了感激王子盗种变狗的壮举,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品尝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总是要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
这个传说中,有一点是可以认可的,那就是青稞确实是3000多年前由我们高原上的人培育出来的,因此青藏高原与青稞的渊源是无法分割的。青稞就跟培育它的高原人一样,具有适应高海拔、高寒地区环境的禀赋,它同时养活了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它又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高原人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青稞的印记。比如青稞提供了主要的生活饮食、家畜饲料、燃料;它还可以加工酿制成最具高原性格的烈性青稞酒,御寒、助兴、排忧、解闷;它还能入药,可以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
真正意识到青稞是个宝的时候,我发现老家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了!昔日在它欢快成长、慷慨奉献的地方,如今被药材、树苗、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代替。回到农村老家,想吃一顿青稞面饭,家人们有时还要打听着东家进西家出地去找。
更别说在城里了!即便偶尔有人开着三轮车在叫卖,可还有谁熟悉加工它的手艺,谁能做出母亲那般可口的味道?现实与梦想之间,横亘的不仅仅是难以逾越的年代鸿沟!
无数次在心中惆怅,忘了它,就是忘了我们的根,忘了青稞几千年来养育我们的恩情,更像是忘记了一位生死之交的老友!
好在,如今有经济头脑的人开始“牵挂”我们这些农村里出来的上班族了,更有人明白了它潜在的营养价值,于是青稞又开始在田野的舞台上焕发生命的光彩了!
今年回到门源,我惊喜地发现,就连一直以种植油菜为主的浩门农场耕地上,也长出了青稞绿油油的幼苗,与蓝蓝的天、清澈的河、巍巍雪山,以及即将盛开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慑人魂魄的宏大气势!
本來就该这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拒绝青稞,金门源肥沃的土地上,最不应该缺席的就是它!有了它,才会让这片土地保持最自然、最完美、最有诗意、最有生命力的蓬勃生机!
兴奋的是,今夕,我居然能在草原深处的这个小镇上意外遇到门源人开的“乡味饭馆”,让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味道被再次激活!一切是那么深情,那么熟悉,那么让我割舍不下!
于是我俩商量,中午下班去看一看,如果碰巧是家饭馆的话,就可以顺便把中午饭解决掉。
果然,中午我俩来到这家门口时,门口堆着一大堆鞭炮纸屑,门上挂着几十条红被面的铺子跟前时,上面的招牌上赫然写着“乡味饭馆”几个大字。果然是个新饭馆!我俩相视一笑,走进去。
饭馆的老板是一对中年男女,一打听,他们居然是来自门源克图的人。听说我俩也是门源人,他们更加热情,又是熬茶、油饼,又是瓜子什么的,先给端到面前,说是免费的。还没等我们说吃什么,男主人自作主张地喊道:“阿奶子,给这两个门源姑舅做两碗破布衫,多炝给点葱花!”回头对我俩笑笑:“听说你们单位上的人最喜欢这一口,我知道。”
地道的农家饭,香喷喷的味道……嚼在嘴里,舌尖上满当当的回味!
多少年了,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打拼,虽说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日子过得也比较滋润,但有些东西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感觉也离我们越来越淡!年轻的时候,对这一切不以为然,反而还为脱离了一种简单的狭小的生活空间感到沾沾自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久违的东西却从心底里慢慢冒出来,幻化成一帧帧云遮雾罩似的画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浮现,勾起一股股不可名状的心酸……
吃罢饭道别时,男老板笑着说:“下次你们来了,尝尝我的老阿奶做的搓鱼,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农家手工面啊!”
破布衫,搓鱼——这可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家乡饭,童年的味道在他乡的空间里扑面而来,焉有不来的道理?我俩连连点头。
后来,我俩隔三差五就会相约过去,一同品味那醇厚绵长的家乡滋味……
小时候,家里很少能吃到白面,一年四季里,一天三顿,吃的就是这种青稞面做成的干粮、馒头、碎饭、长面、炒面……青稞面的记忆,是那么的深刻!
老家在门源东部山区,一到夏季,田野里除了可怜的几片油菜、洋芋地外,剩下的就是油绿绿的如波浪起伏的青稞地。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青稞,迎着风雨,顶着炎阳,在贫瘠的土地上一寸寸拔高,一天天长大,等到籽粒饱满时,却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将自己交给等待收割的秋天和秋天里满怀感激的庄稼人!
我从藏族民间故事《青稞种子的来历》看到这样一个感人的传说:“从前,在昆仑山下有一个王国,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初。阿初生性善良,看到王国的臣民们一年四季吃不到粮食,心里就非常难过。后来听说住在昆仑山上的蛇王手里有青稞种子,就以王子的身份前去拜访,趁其不备,冒险将种子盗回送给老百姓耕种。但这事不久被蛇王知道了。蛇王一怒之下,施展魔法将他变成了一只狗,据说这条狗遇到爱情才会解除魔咒。后来一个大土司的女儿邂逅变成狗的阿初,知道了他的遭遇后爱上了他,魔法被解除,他又恢复了人身。在他们带领下,老百姓终于种出了青稞,吃上了用黄灿灿的青稞磨成的香喷喷的糌粑和醇香的青稞酒。为了感激王子盗种变狗的壮举,人们在每年收完青稞,品尝新青稞磨成的糌粑时,总是要先捏一团糌粑给狗吃。”
这个传说中,有一点是可以认可的,那就是青稞确实是3000多年前由我们高原上的人培育出来的,因此青藏高原与青稞的渊源是无法分割的。青稞就跟培育它的高原人一样,具有适应高海拔、高寒地区环境的禀赋,它同时养活了这片土地上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它又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高原人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青稞的印记。比如青稞提供了主要的生活饮食、家畜饲料、燃料;它还可以加工酿制成最具高原性格的烈性青稞酒,御寒、助兴、排忧、解闷;它还能入药,可以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
真正意识到青稞是个宝的时候,我发现老家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了!昔日在它欢快成长、慷慨奉献的地方,如今被药材、树苗、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代替。回到农村老家,想吃一顿青稞面饭,家人们有时还要打听着东家进西家出地去找。
更别说在城里了!即便偶尔有人开着三轮车在叫卖,可还有谁熟悉加工它的手艺,谁能做出母亲那般可口的味道?现实与梦想之间,横亘的不仅仅是难以逾越的年代鸿沟!
无数次在心中惆怅,忘了它,就是忘了我们的根,忘了青稞几千年来养育我们的恩情,更像是忘记了一位生死之交的老友!
好在,如今有经济头脑的人开始“牵挂”我们这些农村里出来的上班族了,更有人明白了它潜在的营养价值,于是青稞又开始在田野的舞台上焕发生命的光彩了!
今年回到门源,我惊喜地发现,就连一直以种植油菜为主的浩门农场耕地上,也长出了青稞绿油油的幼苗,与蓝蓝的天、清澈的河、巍巍雪山,以及即将盛开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慑人魂魄的宏大气势!
本來就该这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拒绝青稞,金门源肥沃的土地上,最不应该缺席的就是它!有了它,才会让这片土地保持最自然、最完美、最有诗意、最有生命力的蓬勃生机!
兴奋的是,今夕,我居然能在草原深处的这个小镇上意外遇到门源人开的“乡味饭馆”,让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味道被再次激活!一切是那么深情,那么熟悉,那么让我割舍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