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农村中学在语文教学、校园文化与城镇中学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应该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农村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从而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校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教育功能的课程资源。而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来说,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收到两相裨益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在农村教学中,语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都有着与城镇教学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求学意识不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等等。
因此,在利用、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求具有适合农村教学特点的独特策略。本文尝试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入手,寻找农村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从属于校园文化,并受到校园文化其他各形态的影响乃至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建设得越好,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比如一个学校有着学习语文的良好传统和氛围,就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极大兴趣和愿望;一个有着优美环境的校园,就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创作对象,成为学生精神活动、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应用于实践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缺失语文教学的参与,校园无以言文化。语文教学一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那么其效果则是明显的,因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语文教学的融入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立体、全方位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我们都能找到语文教学的踪影。在学校建设中,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两股力量,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二、课堂外的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廊道文化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廊道文化是重点,学校通过廊道展示一些励志图片、经典名句、名人名言等,将原来普普通通的教学楼走廊和道路打造成为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区,形成了新的富有个性的廊道文化,对学生来说,在课间玩耍的同时也熏陶着语文的涵养,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品位;同时,校园文化区的呈现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成果、未来展望等,无形中也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美化了学校育人环境,显示了学校现代化成果,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文化长廊。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与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语文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语文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才华的平台,营造了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语文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这就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在各年级组开展了系列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主题手抄报比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从深层意义上说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总之,语文教与学的过程,是文化知识承与宣的过程,是文化精神沉淀与挖掘的过程。利用语文与文化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将语文教学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校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教育功能的课程资源。而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来说,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收到两相裨益的效果。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
在农村教学中,语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都有着与城镇教学不同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求学意识不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等等。
因此,在利用、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求具有适合农村教学特点的独特策略。本文尝试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入手,寻找农村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从属于校园文化,并受到校园文化其他各形态的影响乃至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建设得越好,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比如一个学校有着学习语文的良好传统和氛围,就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极大兴趣和愿望;一个有着优美环境的校园,就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创作对象,成为学生精神活动、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应用于实践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果缺失语文教学的参与,校园无以言文化。语文教学一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那么其效果则是明显的,因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语文教学的融入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立体、全方位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我们都能找到语文教学的踪影。在学校建设中,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两股力量,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二、课堂外的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廊道文化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廊道文化是重点,学校通过廊道展示一些励志图片、经典名句、名人名言等,将原来普普通通的教学楼走廊和道路打造成为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区,形成了新的富有个性的廊道文化,对学生来说,在课间玩耍的同时也熏陶着语文的涵养,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品位;同时,校园文化区的呈现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成果、未来展望等,无形中也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美化了学校育人环境,显示了学校现代化成果,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文化长廊。
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与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语文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语文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才华的平台,营造了一个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又可以促进语文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这就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
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进一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在各年级组开展了系列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主题手抄报比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从深层意义上说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总之,语文教与学的过程,是文化知识承与宣的过程,是文化精神沉淀与挖掘的过程。利用语文与文化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将语文教学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