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就是: 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对应的应试教育相比,其所突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幼儿教学,则就是要围绕引导,鼓励幼兒的个性发展及兴趣爱好,来规划备课和教学内容。
在对孩子学前教育这一点上,很多父母家长都存在很多误解和盲区。出于赢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甚至孩子还没到进幼儿园的年龄,就有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的外语班,而进入幼儿园后,更是有家长逐步给孩子报了课外舞蹈班,音乐班……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常识就是,幼儿在生理上3~6岁这个阶段,仍然还没有成长完毕,除了极少数有某方面天赋的孩子外,对大部分孩子过早开展各种课外班补习其实都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揠苗助长。如果说我们认为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那么这种不顾幼儿生理能力和其自身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武断地进行艺术和文化课外辅导班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填鸭教育。
而在心理层面上,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大部分孩子,他/她的世界观是局限于家庭的,家就是整个世界;家人,就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幼儿园就是其心理由“家”过渡到“世界”的关键衔接阶段。如果不首先帮助幼儿逐步确立朋友,老师,社区,共同生活和学习这些有别于在家庭中个体组成的生活观念,由家庭人成长为社会人这样一种心态转变,而是一味地在素质教育的名义下迁就纵容幼儿继续家中小皇帝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性,对幼儿的成长也只会有害无益。而要让孩子消除这种抵触心理,逐步适应与陌生人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在亲情之外产生友情的观念,接受集体生活,愿意自发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服从老师的指令与安排,在接受统一的课程教授后,产生了初步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世界观,有了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开展针对幼儿的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应该是由师给孩子竖立了新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再根据每个孩子所体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再由老师通过充分的备课和资料搜集,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是由幼儿园根据科学依据和教材大纲,按照儿童成长的客观条件,逐年的安排新的艺术类,语言类,数学类教学,既不是填鸭式这种苦不堪言的教学模式,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尽情欢乐的童年,同时也不像某些家长那样一味宠溺,由着孩子肆意妄为的放任式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发扬每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那么下面,具体到实例上,我们以幼儿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以及相对应的图画艺术教学来评述一下。
首先要清楚的是,各年龄段幼儿的色彩感知特征就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绘画课,手工课和艺术鉴赏课这三类课程,逐步给孩子们规划出其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而不是任由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在小班的图画课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幼儿表现出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但尚不能很好的再现其所看到的颜色并再现其块面感,因此其在图画上的表现就显得相当情绪化,用色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而不是其所观察到的真正环境色,此外由于这一阶段幼儿不具备观察复杂光线色彩的能力,因此喜欢用大量不同的颜色对画面进行堆砌,以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感。老师指导涂色时,刚开始可以先教导他们一种物体用一种颜色来进行绘画,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先给要画的每种物体用线条画出轮廓,而后再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幼儿自己感觉不同颜色间互相搭配的整体画面效果,在这其中逐步积累初浅的颜色和对物体,和人物块面立体感的经验。
在中大班的图画教学中,幼儿经过小班的艺术熏陶和生理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步能正确表达自己所看到的颜色了,但鉴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更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来涂抹画面,且不注重颜色的协调。这一年龄层儿童对画作的感知,首先还是集中在画面中的色块与颜色;比如,梵高的印象派、毕加索的现代派,蒙德里安风格派运动和非具象绘画这类以大色块,辅以简单而活泼的线条勾勒的作品,恰好契合幼儿对颜色的兴趣。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毕加索,像毕加索这样的抽象派大师,正是把图画中复杂的线条和色彩逐一剥离,只剩下用心,而不是单纯用眼去看到的这个世界。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恰好与幼儿如出一辙,因此这类大师的作品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在欣赏一些作家的名画时,甚至能比成年人更为敏锐地感觉出画作背后一些隐含的意味,相比有些老师给幼儿鉴赏波提切利、安格尔的作品,更能让幼儿产生共鸣。而作为教师,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题材恰当的绘画作品,提高他们对色彩和以不同色彩所构成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在鉴赏课上引导和教授儿童们对美,对自然,对世界的追求,了解他们在鉴赏名画时的心理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和辅导。
在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之后,小朋友们在图画课上就会表现的愈发成熟,乐观而自信,既不会是对着要画的对象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在纸上再现出眼中的景象,于是干脆乱涂一气;也不会由于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耍小脾气,明明对着明亮鲜艳的对象,却通过在纸上用灰暗,漆黑的颜色来肆意发泄心理中的阴暗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幼儿园组织的园外活动,让小朋友们用他们已经受过系统化色彩和线条训练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分析大自然,最后在图画课上,按照小朋友们各自的绘画基础和天分,自由地用画笔来描绘眼中大自然的景象,可以是山,是石头,是水,是树木,云彩,或者是鱼,鸟,太阳,或者是游玩的路人;或者由老师设定一个宽泛的绘画主题,之后让小朋友们在下次图画课之前,按照这个主题,自己去分析这个主题需要绘画什么内容,进而自己去寻找,去观察与自己分析出的这个主题相关的物品。在这过程中,产生各种理解误差或纰漏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不是被动接受一种教学,而是乐于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开始有条理的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并将之体现到笔下的图画作品上,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成功。
在对孩子学前教育这一点上,很多父母家长都存在很多误解和盲区。出于赢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甚至孩子还没到进幼儿园的年龄,就有家长给孩子报了课外的外语班,而进入幼儿园后,更是有家长逐步给孩子报了课外舞蹈班,音乐班……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的一个常识就是,幼儿在生理上3~6岁这个阶段,仍然还没有成长完毕,除了极少数有某方面天赋的孩子外,对大部分孩子过早开展各种课外班补习其实都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揠苗助长。如果说我们认为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育,那么这种不顾幼儿生理能力和其自身兴趣爱好的自由发展,武断地进行艺术和文化课外辅导班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填鸭教育。
而在心理层面上,进入幼儿园之前的大部分孩子,他/她的世界观是局限于家庭的,家就是整个世界;家人,就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幼儿园就是其心理由“家”过渡到“世界”的关键衔接阶段。如果不首先帮助幼儿逐步确立朋友,老师,社区,共同生活和学习这些有别于在家庭中个体组成的生活观念,由家庭人成长为社会人这样一种心态转变,而是一味地在素质教育的名义下迁就纵容幼儿继续家中小皇帝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性,对幼儿的成长也只会有害无益。而要让孩子消除这种抵触心理,逐步适应与陌生人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在亲情之外产生友情的观念,接受集体生活,愿意自发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服从老师的指令与安排,在接受统一的课程教授后,产生了初步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世界观,有了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开展针对幼儿的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应该是由师给孩子竖立了新的世界观的基础上,再根据每个孩子所体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再由老师通过充分的备课和资料搜集,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是由幼儿园根据科学依据和教材大纲,按照儿童成长的客观条件,逐年的安排新的艺术类,语言类,数学类教学,既不是填鸭式这种苦不堪言的教学模式,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尽情欢乐的童年,同时也不像某些家长那样一味宠溺,由着孩子肆意妄为的放任式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发扬每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
那么下面,具体到实例上,我们以幼儿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以及相对应的图画艺术教学来评述一下。
首先要清楚的是,各年龄段幼儿的色彩感知特征就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绘画课,手工课和艺术鉴赏课这三类课程,逐步给孩子们规划出其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而不是任由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在小班的图画课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幼儿表现出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但尚不能很好的再现其所看到的颜色并再现其块面感,因此其在图画上的表现就显得相当情绪化,用色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而不是其所观察到的真正环境色,此外由于这一阶段幼儿不具备观察复杂光线色彩的能力,因此喜欢用大量不同的颜色对画面进行堆砌,以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感。老师指导涂色时,刚开始可以先教导他们一种物体用一种颜色来进行绘画,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先给要画的每种物体用线条画出轮廓,而后再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幼儿自己感觉不同颜色间互相搭配的整体画面效果,在这其中逐步积累初浅的颜色和对物体,和人物块面立体感的经验。
在中大班的图画教学中,幼儿经过小班的艺术熏陶和生理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步能正确表达自己所看到的颜色了,但鉴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更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来涂抹画面,且不注重颜色的协调。这一年龄层儿童对画作的感知,首先还是集中在画面中的色块与颜色;比如,梵高的印象派、毕加索的现代派,蒙德里安风格派运动和非具象绘画这类以大色块,辅以简单而活泼的线条勾勒的作品,恰好契合幼儿对颜色的兴趣。正所谓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毕加索,像毕加索这样的抽象派大师,正是把图画中复杂的线条和色彩逐一剥离,只剩下用心,而不是单纯用眼去看到的这个世界。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恰好与幼儿如出一辙,因此这类大师的作品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也正因为如此,幼儿在欣赏一些作家的名画时,甚至能比成年人更为敏锐地感觉出画作背后一些隐含的意味,相比有些老师给幼儿鉴赏波提切利、安格尔的作品,更能让幼儿产生共鸣。而作为教师,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通过欣赏题材恰当的绘画作品,提高他们对色彩和以不同色彩所构成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在鉴赏课上引导和教授儿童们对美,对自然,对世界的追求,了解他们在鉴赏名画时的心理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和辅导。
在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之后,小朋友们在图画课上就会表现的愈发成熟,乐观而自信,既不会是对着要画的对象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用什么颜色,什么线条在纸上再现出眼中的景象,于是干脆乱涂一气;也不会由于缺乏对情绪的控制,耍小脾气,明明对着明亮鲜艳的对象,却通过在纸上用灰暗,漆黑的颜色来肆意发泄心理中的阴暗面。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幼儿园组织的园外活动,让小朋友们用他们已经受过系统化色彩和线条训练的眼睛和大脑去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分析大自然,最后在图画课上,按照小朋友们各自的绘画基础和天分,自由地用画笔来描绘眼中大自然的景象,可以是山,是石头,是水,是树木,云彩,或者是鱼,鸟,太阳,或者是游玩的路人;或者由老师设定一个宽泛的绘画主题,之后让小朋友们在下次图画课之前,按照这个主题,自己去分析这个主题需要绘画什么内容,进而自己去寻找,去观察与自己分析出的这个主题相关的物品。在这过程中,产生各种理解误差或纰漏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不是被动接受一种教学,而是乐于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思维,开始有条理的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并将之体现到笔下的图画作品上,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