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合作式教育”传导这样一个理念:管教不是控制,而是合作。合作意味着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更多地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家长不要试图控制孩子,不要总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要习惯端着架子,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发号施令。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孩子听话、顺从,似乎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家长们希望在与孩子的关系中,自己是绝对权威,拥有操控权、支配权,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也需要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渴望自主,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睿智的父母应当学会在尊重孩子和教育孩子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合作式教育”,引导孩子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多让孩子做“选择题”
(林女士,31岁,某手袋厂管理人员)
我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妈妈,比较尊重孩子,认同“管教不是控制,而是合作”的观点。既然是合作,就不能总是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行事,而是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选择和决定一些自己的事情。我的做法就是:多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我女儿佑佑2岁左右,开始有了一些自主意识时,我就比较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她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说,佑佑体质弱,好生病,经常需要吃药,有段时间她对吃药特别抗拒,不是大哭大闹,就是死活不张嘴。当时孩子奶奶在我家带她,任何哄劝都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只好采取“强制措施”——婆婆和佑佑她爸合力按住她的手脚,我捏着她的鼻子硬往她嘴里灌,每次都把她呛得咳嗽甚至呕吐。我很心疼,觉得喂药简直就是上刑。她奶奶却根据自己的老经验,说:“孩子不吃药,不都是这样硬灌吗?”我丈夫则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有啥本事能让孩子乖乖吃药?”我就琢磨,能不能不用这种强硬的方式,让孩子配合大人把药吃下去呢?我试着换了一种策略,吃药之前先关切地说:“哎哟,看我们佑佑眉头皱的,是不是特别不想吃药?”表示出对她的理解。我觉得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放松,觉得妈妈是站在她那一边的,她对吃药这件事就不会那么抵触了。接着我就给她一个选择的机会,“那我们想想办法,看怎么吃这个药才不会那么苦。是用桔子汁还是蜜糖水?或者佑佑有什么好办法呢?”用这种商量的方法效果还真不错,佑佑能配合地把药吃下去,尽管有时候还是皱眉头,但再也不用硬灌了,她也不会大哭大闹了。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她也会耍耍赖,比如要求“过5分钟再吃”,这是她的小伎俩,她当时对5分钟是多久还没有概念。有时候她也会提些小要求,比如:“吃完药你要陪我玩拼图。”这些要求只要不过分,我基本都满足她。孩子吃药这件事让我感觉到,孩子虽然小,但只要大人能理解她的感受,给她一些主动权,她还是能够配合你去完成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的。
本着与孩子合作的想法去管教孩子,我会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老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喜好、感觉和需求,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判断、决定。比如,我会经常这样问孩子:“你喜欢买哪个玩具,是这个喜羊羊,还是那个绒毛熊?”“星期天,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你今天做错了事,是取消看动画片,还是自己反思10分钟?”这都是我随时给孩子出的“选择题”,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她感觉到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感觉到大人对她的尊重。而且这是一种互动,不是大人单方面支配孩子怎么做,而是大人和孩子经过协商决定怎么做,孩子就容易接受,教育孩子也就容易取得实效。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自主意识渐渐增强,我便扩大“授权”,尤其是在跟孩子有关的大的事情上,给她更多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尊重和接纳她的想法。比如上什么兴趣班、到哪里去游玩、怎么给自己过生日等,都给她提供一些选择的方案,如果不同意我提供的选择,她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比如,我们这里幼儿园也放暑假,今年暑假的活动安排,我就是跟她商量着制定的。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暑假有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比如上兴趣班、读书、练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去看望爷爷奶奶、锻炼身体等;哪些是平时想做但没有多少时间做的,比如参观博物馆、外出旅游、看动画片光碟、玩电脑游戏等。分析之后,再跟孩子一起将每个项目细化,细化过程中我提出一些选项由孩子来选取和决定。比如上兴趣班,我给了佑佑几个选项:趣味英语、轮滑、跳舞,她都不选,自己要学国际象棋,我表示同意。外出旅游,我提了几个方向性的选择:爬山、到大海边、去乡下农庄,佑佑最后选择了爬山。这样制订暑假计划,因为孩子自己参与其中,执行计划时就比较积极主动,遇到困难也能克服。比如她选择爬山,暑期我们就带她去了黄山。那天刚到山上就开始下雨,佑佑的外套和布鞋都湿透了,山上有些冷,路也很难走,佑佑的表现挺不错,竟然在爬山时一次也没让我们抱,一路上好多人询问佑佑多大了,对她能够独立爬上山顶有些吃惊。最陡峭的一线天,她也是在爸爸的帮助下自己爬上去的,好多人给她鼓掌。你说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选择要爬山,她会这么卖力吗?所以,多让孩子做选择题,没错!
少一点家长控制欲
(彭先生,33岁,某企业工程师)
我儿子彦彦5岁了,有段时间特别任性、逆反,总是跟大人唱对台戏,弄得他妈妈抓狂,不止一次跟我抱怨:“这孩子这么小就没法教育了,简直让人崩溃!”妻子说得并不夸张,彦彦确实很让人头疼。比如有一次,我正在外地出差,小家伙给我打电话,竟用充满怒气的口吻跟我说:“爸爸,我发觉妈妈就像一条凶猛的毒蛇,我一点都不喜欢她,你快点回来吧!”还没等我批评他说话的方式不对,妻子已经在旁边对着话筒吼了起来:“你听听,真是让人崩溃!”原来,妻子让儿子练书法,可他正兴致勃勃地满屋子跑着玩他的喷水枪。他妈妈见叫了他几遍都没用,就生拉硬拽地把他按在了书桌旁,结果他不但没写一个字,还用水枪把字帖和练习本弄得透湿。他妈妈那个火呀,当即把他痛扁一顿,所以儿子才说妈妈是毒蛇,妻子才再次“崩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妻子与儿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有点“冤家对头”的感觉。个中原因其实我心里清楚,就是妻子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我妻子属于强势性格,做人做事都比较强硬,表现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说一不二,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马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你怎么还在这儿磨蹭,快去画画!”“不洗手不许吃饭!”她认为,对孩子来说她就是绝对权威,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命令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可实际上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儿子不仅不听她的,还会反着做。比如妻子命令儿子收拾玩具:“马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儿子会立即跑开,还会顶一句嘴:“就不!”再比如,儿子的小表妹冰冰到我家玩,本来据我平时观察,儿子在小女生面前还是很绅士的,帮小女生拿东西呀,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小女生玩呀,但就因为他妈妈口气很严厉地让他“不许欺负妹妹”“有好吃的要先让着妹妹”,结果反而让儿子滋生反感和不满,故意要给小表妹一点颜色看看,经常把冰冰惹哭,不是不让冰冰动他心爱的玩具小汽车,就是把冰冰想吃的杨桃放到高处,不给她吃。妻子那天很生气,只好把儿子拽到他房间里关“禁闭”。我算是看出来了,小家伙就是要跟他妈妈对着干,故意找小表妹的麻烦。
妻子对孩子的控制欲还表现在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去发展兴趣爱好。比如上兴趣班,你别看彦彦年纪小,但自己挺有想法,他坚持要学街舞及手指谣(一种配合手部操作的儿歌歌谣)。妻子不同意,说学那些都是不务正业,一定要儿子去学画画。结果儿子学得没精打采,经常“消极怠工”,有时趴那儿半天也画不了一两笔。妻子便经常骂他“笨”“不开窍”“没灵气”,她就不考虑这是她的喜好,不是儿子的兴趣。
眼见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与妻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觉得有必要劝妻子减少一些对孩子的控制欲,试着用合作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给妻子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你说话,不尊重你,不顾你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喜欢这样的上司吗?你能心悦诚服地配合上司的工作吗?孩子也是一样,不会喜欢专制的妈妈。妻子还算通情达理,认为我说得很有道理,便自觉地先从跟儿子说话的口气改起,然后试着有些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现在,我儿子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难管教”了。
建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
(赵教授,42岁,学前教育专家)
建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是实施“合作式教育”的基础。台湾著名儿童心理教育学大师古国治曾说:“健康且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中强调一个“相互”,也就是说,不是家长高高在上地控制孩子、支配孩子、管教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与欣赏,相互包容、理解与妥协。亲子之间能否建立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我们先来说“平等”。这一点恐怕很多家长都是叶公好龙,同意“平等”之说,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一方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的命令就是“圣旨”,一言九鼎,孩子不能有丝毫的违抗,家长的威严也容不得半点冒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父母习惯居高临下、端着架子,对孩子发号施令;另一方面,掌握着家庭经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父母很容易产生较强的控制欲,因为跟孩子相比,父母各个方面都是强大的,自然而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控制孩子,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更觉得小毛孩什么都不懂,凡事就应该听大人的。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摈弃这些旧有的观念,放低身段,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随时提醒自己,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意愿,无论他是1岁还是11岁,你都应当对他有足够的尊重。
我们再来说“合作”。跟孩子建立合作关系并不难,首先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和口气,对孩子“怎么说”很重要,像前文提到的命令的口气,肯定容易招致孩子反感,孩子就会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比如,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时,用个“请”字,“请你把玩具收拾好”“请你帮我把拖鞋拿来”,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着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家长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孩子会觉得亲切、中听,就愿意听你的。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跟孩子合作,就要学会妥协,不能什么都是你说了算,你做决定。孩子如果对你要求的事情不感兴趣,你就要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妥协。比如,你想让孩子参加一个演出或者比赛,孩子不愿意、不喜欢,你就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想法。再比如,你想让孩子学珠心算、钢琴或者画画,孩子的兴趣不在这些方面,那你也尽量不要强迫孩子。再次,不要轻视孩子的能力。你要相信孩子有拿主意、想办法的能力。有这么个例子,有一天,爸爸妈妈带3岁的涵涵散步。在过马路时,涵涵不愿意爸爸妈妈拉着他的手,老想挣脱,于是爸爸说:“涵涵,你要么拉住妈妈的手,要么拉住爸爸的手。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你自己想一个保证安全的办法。”涵涵想了一下说:“我抓住推车。”你看,这就表现出一个3岁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千万不要小瞧孩子的能力哦,关键是你要有跟孩子商量、接纳孩子想法的胸襟和习惯。
总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为孩子创造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敢于负责任、懂得尊重他人、有着良好生活质量的人。
〔编辑:冯士军〕
“合作式教育”传导这样一个理念:管教不是控制,而是合作。合作意味着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更多地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家长不要试图控制孩子,不要总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要习惯端着架子,居高临下地对孩子发号施令。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孩子听话、顺从,似乎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家长们希望在与孩子的关系中,自己是绝对权威,拥有操控权、支配权,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也需要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渴望自主,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睿智的父母应当学会在尊重孩子和教育孩子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合作式教育”,引导孩子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多让孩子做“选择题”
(林女士,31岁,某手袋厂管理人员)
我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妈妈,比较尊重孩子,认同“管教不是控制,而是合作”的观点。既然是合作,就不能总是强迫孩子按家长的意愿行事,而是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选择和决定一些自己的事情。我的做法就是:多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我女儿佑佑2岁左右,开始有了一些自主意识时,我就比较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她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说,佑佑体质弱,好生病,经常需要吃药,有段时间她对吃药特别抗拒,不是大哭大闹,就是死活不张嘴。当时孩子奶奶在我家带她,任何哄劝都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只好采取“强制措施”——婆婆和佑佑她爸合力按住她的手脚,我捏着她的鼻子硬往她嘴里灌,每次都把她呛得咳嗽甚至呕吐。我很心疼,觉得喂药简直就是上刑。她奶奶却根据自己的老经验,说:“孩子不吃药,不都是这样硬灌吗?”我丈夫则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有啥本事能让孩子乖乖吃药?”我就琢磨,能不能不用这种强硬的方式,让孩子配合大人把药吃下去呢?我试着换了一种策略,吃药之前先关切地说:“哎哟,看我们佑佑眉头皱的,是不是特别不想吃药?”表示出对她的理解。我觉得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放松,觉得妈妈是站在她那一边的,她对吃药这件事就不会那么抵触了。接着我就给她一个选择的机会,“那我们想想办法,看怎么吃这个药才不会那么苦。是用桔子汁还是蜜糖水?或者佑佑有什么好办法呢?”用这种商量的方法效果还真不错,佑佑能配合地把药吃下去,尽管有时候还是皱眉头,但再也不用硬灌了,她也不会大哭大闹了。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她也会耍耍赖,比如要求“过5分钟再吃”,这是她的小伎俩,她当时对5分钟是多久还没有概念。有时候她也会提些小要求,比如:“吃完药你要陪我玩拼图。”这些要求只要不过分,我基本都满足她。孩子吃药这件事让我感觉到,孩子虽然小,但只要大人能理解她的感受,给她一些主动权,她还是能够配合你去完成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的。
本着与孩子合作的想法去管教孩子,我会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老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孩子的喜好、感觉和需求,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判断、决定。比如,我会经常这样问孩子:“你喜欢买哪个玩具,是这个喜羊羊,还是那个绒毛熊?”“星期天,你想去游乐场还是动物园?”“你今天做错了事,是取消看动画片,还是自己反思10分钟?”这都是我随时给孩子出的“选择题”,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她感觉到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感觉到大人对她的尊重。而且这是一种互动,不是大人单方面支配孩子怎么做,而是大人和孩子经过协商决定怎么做,孩子就容易接受,教育孩子也就容易取得实效。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自主意识渐渐增强,我便扩大“授权”,尤其是在跟孩子有关的大的事情上,给她更多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尊重和接纳她的想法。比如上什么兴趣班、到哪里去游玩、怎么给自己过生日等,都给她提供一些选择的方案,如果不同意我提供的选择,她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比如,我们这里幼儿园也放暑假,今年暑假的活动安排,我就是跟她商量着制定的。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暑假有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比如上兴趣班、读书、练习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去看望爷爷奶奶、锻炼身体等;哪些是平时想做但没有多少时间做的,比如参观博物馆、外出旅游、看动画片光碟、玩电脑游戏等。分析之后,再跟孩子一起将每个项目细化,细化过程中我提出一些选项由孩子来选取和决定。比如上兴趣班,我给了佑佑几个选项:趣味英语、轮滑、跳舞,她都不选,自己要学国际象棋,我表示同意。外出旅游,我提了几个方向性的选择:爬山、到大海边、去乡下农庄,佑佑最后选择了爬山。这样制订暑假计划,因为孩子自己参与其中,执行计划时就比较积极主动,遇到困难也能克服。比如她选择爬山,暑期我们就带她去了黄山。那天刚到山上就开始下雨,佑佑的外套和布鞋都湿透了,山上有些冷,路也很难走,佑佑的表现挺不错,竟然在爬山时一次也没让我们抱,一路上好多人询问佑佑多大了,对她能够独立爬上山顶有些吃惊。最陡峭的一线天,她也是在爸爸的帮助下自己爬上去的,好多人给她鼓掌。你说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选择要爬山,她会这么卖力吗?所以,多让孩子做选择题,没错!
少一点家长控制欲
(彭先生,33岁,某企业工程师)
我儿子彦彦5岁了,有段时间特别任性、逆反,总是跟大人唱对台戏,弄得他妈妈抓狂,不止一次跟我抱怨:“这孩子这么小就没法教育了,简直让人崩溃!”妻子说得并不夸张,彦彦确实很让人头疼。比如有一次,我正在外地出差,小家伙给我打电话,竟用充满怒气的口吻跟我说:“爸爸,我发觉妈妈就像一条凶猛的毒蛇,我一点都不喜欢她,你快点回来吧!”还没等我批评他说话的方式不对,妻子已经在旁边对着话筒吼了起来:“你听听,真是让人崩溃!”原来,妻子让儿子练书法,可他正兴致勃勃地满屋子跑着玩他的喷水枪。他妈妈见叫了他几遍都没用,就生拉硬拽地把他按在了书桌旁,结果他不但没写一个字,还用水枪把字帖和练习本弄得透湿。他妈妈那个火呀,当即把他痛扁一顿,所以儿子才说妈妈是毒蛇,妻子才再次“崩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妻子与儿子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有点“冤家对头”的感觉。个中原因其实我心里清楚,就是妻子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我妻子属于强势性格,做人做事都比较强硬,表现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说一不二,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马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你怎么还在这儿磨蹭,快去画画!”“不洗手不许吃饭!”她认为,对孩子来说她就是绝对权威,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命令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可实际上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儿子不仅不听她的,还会反着做。比如妻子命令儿子收拾玩具:“马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儿子会立即跑开,还会顶一句嘴:“就不!”再比如,儿子的小表妹冰冰到我家玩,本来据我平时观察,儿子在小女生面前还是很绅士的,帮小女生拿东西呀,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小女生玩呀,但就因为他妈妈口气很严厉地让他“不许欺负妹妹”“有好吃的要先让着妹妹”,结果反而让儿子滋生反感和不满,故意要给小表妹一点颜色看看,经常把冰冰惹哭,不是不让冰冰动他心爱的玩具小汽车,就是把冰冰想吃的杨桃放到高处,不给她吃。妻子那天很生气,只好把儿子拽到他房间里关“禁闭”。我算是看出来了,小家伙就是要跟他妈妈对着干,故意找小表妹的麻烦。
妻子对孩子的控制欲还表现在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去发展兴趣爱好。比如上兴趣班,你别看彦彦年纪小,但自己挺有想法,他坚持要学街舞及手指谣(一种配合手部操作的儿歌歌谣)。妻子不同意,说学那些都是不务正业,一定要儿子去学画画。结果儿子学得没精打采,经常“消极怠工”,有时趴那儿半天也画不了一两笔。妻子便经常骂他“笨”“不开窍”“没灵气”,她就不考虑这是她的喜好,不是儿子的兴趣。
眼见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与妻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觉得有必要劝妻子减少一些对孩子的控制欲,试着用合作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给妻子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跟你说话,不尊重你,不顾你的想法和感受,你会喜欢这样的上司吗?你能心悦诚服地配合上司的工作吗?孩子也是一样,不会喜欢专制的妈妈。妻子还算通情达理,认为我说得很有道理,便自觉地先从跟儿子说话的口气改起,然后试着有些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现在,我儿子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难管教”了。
建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
(赵教授,42岁,学前教育专家)
建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是实施“合作式教育”的基础。台湾著名儿童心理教育学大师古国治曾说:“健康且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中强调一个“相互”,也就是说,不是家长高高在上地控制孩子、支配孩子、管教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信任与欣赏,相互包容、理解与妥协。亲子之间能否建立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我们先来说“平等”。这一点恐怕很多家长都是叶公好龙,同意“平等”之说,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一方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的命令就是“圣旨”,一言九鼎,孩子不能有丝毫的违抗,家长的威严也容不得半点冒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父母习惯居高临下、端着架子,对孩子发号施令;另一方面,掌握着家庭经济权、话语权和决策权的父母很容易产生较强的控制欲,因为跟孩子相比,父母各个方面都是强大的,自然而然觉得自己有资格控制孩子,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更觉得小毛孩什么都不懂,凡事就应该听大人的。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摈弃这些旧有的观念,放低身段,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随时提醒自己,孩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意愿,无论他是1岁还是11岁,你都应当对他有足够的尊重。
我们再来说“合作”。跟孩子建立合作关系并不难,首先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和口气,对孩子“怎么说”很重要,像前文提到的命令的口气,肯定容易招致孩子反感,孩子就会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比如,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时,用个“请”字,“请你把玩具收拾好”“请你帮我把拖鞋拿来”,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着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家长用这样的语气说话,孩子会觉得亲切、中听,就愿意听你的。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跟孩子合作,就要学会妥协,不能什么都是你说了算,你做决定。孩子如果对你要求的事情不感兴趣,你就要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妥协。比如,你想让孩子参加一个演出或者比赛,孩子不愿意、不喜欢,你就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想法。再比如,你想让孩子学珠心算、钢琴或者画画,孩子的兴趣不在这些方面,那你也尽量不要强迫孩子。再次,不要轻视孩子的能力。你要相信孩子有拿主意、想办法的能力。有这么个例子,有一天,爸爸妈妈带3岁的涵涵散步。在过马路时,涵涵不愿意爸爸妈妈拉着他的手,老想挣脱,于是爸爸说:“涵涵,你要么拉住妈妈的手,要么拉住爸爸的手。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你自己想一个保证安全的办法。”涵涵想了一下说:“我抓住推车。”你看,这就表现出一个3岁孩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千万不要小瞧孩子的能力哦,关键是你要有跟孩子商量、接纳孩子想法的胸襟和习惯。
总之,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有助于为孩子创造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敢于负责任、懂得尊重他人、有着良好生活质量的人。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