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乎”字的用法研究r——兼释《论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来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l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先秦经典的相关语料,“乎”字与“于”字的用法区别在于:“乎”字的本义有选择和强调意味,从而可以引申用作比较,用作语气词.“乎”会转移句子的强调部分,由通常的强调谓语转成了强调“乎”的宾语,而“于”字则没有强调义,处于辅助地位,也不能真正用于比较和用作语气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攻乎异端”指攻击异端而不指攻读异端;“出乎性”强调“在于性”,而不是超出了性;“出乎众”强调“在于群众”,而不是超出群众;“不易乎世”指不轻视世俗;“德荡乎名”指德行因为名声而受损.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
日本《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定性为教育机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的正式职员需要有“学艺员”国家资格.日本高校设置几十年的“学艺员资格”课程,构建了文化财(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概览日本文化财学科从构建本科教育到更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变迁,为构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提供参照和反思.非遗教育课程构建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是一种倾向和社会需求.
中国传统社会暴力治理的“文武之道”,在“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长期实践之后,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主体治理三个层面组成其体系.其中,在国家层面形成了暴力国有之传统、文武结合“两手抓”的原则;在社会层面,既以民间禁武缓解内部矛盾冲突的暴力性,也以保甲制探索来应对地方暴力治理的现实需要,还以暴力娱乐的组织化、空间化、时间化而实施暴力治理的生活化管理.就微观层面而言,既形成拳术化文化样式、“藏-亮”发展方式,也以“由怒而勇”的胆气训练克服紧张与恐惧,以有人/无人与强者/弱者的调节启动攻防行
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从士大夫塑造的知礼的杞梁妻到民众塑造的纵情任欲的孟姜女,该研究体现了顾颉刚对旧礼制的批判和对新道德的追求.在其交叠的叙述中,女性成为其批判旧礼制、传达新道德的载体.一方面,民众被塑造成与士大夫阶层相对的、未受礼制熏陶的、富于情感的人,是中华民族依然保持着活力的象征,而女性作为民俗学者眼中最多情的群体,又成为民众的代表;另一方面,女性被塑造成封建礼制的牺牲品,是“奴隶的奴隶”,因而,女性的生存状况便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将女性从家族的桎梏中解放
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礼与俗是中国民间信仰实践的核心.从生活实践与身体的角度,可以阐明礼俗实践所体现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身心合一、信仰与仪式融合的特质.拜是礼俗实践具身化的体现.拜既指表达敬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如鞠躬、下跪、叩头、上供等,又可概称人们总体的宗教倾向与宗教感.拜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的惯习.人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与完成拜,在礼俗实践中想象与完成与阴间的互动交流.长期的礼俗实践最终将阴间、阳间宇宙观内化为身体的实践行为与存在状态.宗教内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信仰和仪式有机融合以栖居
以陈子壮为首的“南园十二子”传承南园五先生以来的诗学传统,以复兴南粤诗坛为己任,在明清之际的岭南诗坛影响甚大。他们通过结社雅集充分展现了明清之际岭南文人的高洁襟怀与生命价值,其诗歌创作体现了深切的民生关怀及浓郁的家国情怀。在历史的尘封中深入挖掘南园十二子的交往与文学活动,有助于管窥明清之际岭南文人的生存状态与隐微心态,也有助于发掘岭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岭南人文精神。
港东传统的腌鱼技艺在与地域社会发展持续性的互动中,成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腌鱼,并成为传统“送顺”习俗与现代“送礼”行为中的“礼物”.但两个语境中“礼物”的涵义及其社会关系结构已迥然不同:前者体现出传统乡村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相对封闭的“村际互动圈”关系,后者反映出现代社会关系向单向、可拓展的开放性城乡关系的转变.腌鱼技艺等地方性知识的发展关涉到国家在场与民间自治、传统文化与市场价值、传统与现代等复杂关系,同时与民俗学的本土化发展紧密相关,也是实现村落内生性发展和自我治理的重要资源.
前人以“冲澹闲适,有类陶韦”的风格评价林大钦的诗风及其与陶诗的关系。通过对林大钦诗歌中陶诗的引用和陶渊明在诗中形象的分析,认为林大钦对陶诗隐逸诗歌的继承更多体现在隐居山林以全其志的出处选择,同时也延续了陶诗中的豪逸之气。其不同之处也较鲜明,林诗偏爱孤寂幽深的意象,背后是与世抗争的勇气、遗世独立的风姿的交融,体现了二人对道的不同体认。
戏剧演出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从社会史视角梳理了清代珠三角地区戏剧演出被禁的历程,并分析官府、朝廷禁戏的表层和深层原因,辩证分析了火灾、赌博、偷窃、斗殴、社会动乱等社会治安问题与官府禁戏的关系,指出粤剧的尚武精神对统治阶级的威胁才是官府禁戏的根源。但官府、朝廷的禁戏都没有阻止以粤剧为代表的珠三角戏剧演出的发展,珠三角戏剧凭借自身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生存发展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