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黑天鹅盘旋的商业世界,波诡云谲。有的企业折戟沉沙,有的企业艰难前行,而有的企业却能危中寻机,于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坚守初心,把挑战发展成了新机遇。
2005年12月,吴晓军创立南京朗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辉)。15年的岁月积淀,吴晓军在照明领域精耕细作,以“创造光价值,让世界靓起来”为使命,先后承接了南京青奥双塔楼、金陵大报恩寺、夫子庙核心景区、阅江楼、中华门城堡、舟山观音圣坛、合肥天鹅湖、大连金普新区、上海大名路苏州河、福州左海公园、西安翠华山景区等多个地表性建筑及国内诸多大型活动的文旅夜景项目,为城市建设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如今,他带领朗辉团队将光与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用科技创新为照明产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行业内掀起了新潮流与新风尚。
顺势 洞察机遇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那时候人们还无法想象,未来十年,全球化的步伐将给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个阶段的城市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房地产、地标建筑、夜景夜游等一起蓬勃发展。
吴晓军接触照明领域正因为这一时代背景。2005年12月,他创立了朗辉。“当时创业的时候,公司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真正的草根创业。”回忆当初的创业经历,吴晓军颇为感慨,“无团队、无资金、无资源,创业初期的朗辉唯一拥有的便是自己在夜景照明领域拼搏的那份激情,以及对行业未来的期许。”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晓军接到了第一个项目:江苏省宿迁市某政府机关大楼亮化。吴晓军所要做的是灯光设计及施工。这是公司创立以来正式接手的第一个单子,他必须全力以赴。“项目工期大概有半年的时间,那半年我们吃住几乎全在施工现场。”这是真正的历练。设计方面是吴晓军所擅长的,当时他提出的设计方案令对方耳目一新。对他来说,挑战在于对整个项目流程的把控。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采购了一批灯具,明明把要求和厂家讲得很清楚了,但到货了才发现根本不符合要求。”遇到类似这样的事非常棘手。好在问题虽然存在,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问题本身更多。到了项目完工交付的时候,一切还比较圆满。那笔单子让朗辉迎来了开门红,“44.5万元,这个数字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在那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朗辉发展开始顺风顺水。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这一重大契机让吴晓军带领公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匠心 铸就品牌
朗辉的发展脉络与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
2014年,南京围绕“山水城林”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了明城墙、科举博物馆等一系列具有南京特色的景观照明项目,既体现历史古城的文化特色,又对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设施成倍增长。而青奥会的召开,以及围绕青奥会所开展的照明项目更是让南京的景观照明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4年,朗辉拿下了青奥中心双塔楼的景观照明项目。青奥中心设计师扎哈·哈迪德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青奥中心脱胎于帆船,而又不同于帆船,它是一艘更现代的帆船。扎哈·哈迪德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青奥中心景观。
“要达到扎哈·哈迪德的要求,很难!”吴晓军回想起当时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依旧觉得相当不容易,“整个项目的深化设计及施工都由我们来负责,所有产品都是非标要求。当时,我记得用了72多万颗LED点光源,错落有序地排列在特殊定制的穿孔铝板造型上。”
不仅是项目施工难度高,工期也非常紧张。“我们团队一大半员工在施工现场实行双班倒,整整三个月,每天都争分夺秒。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美交付。”项目难度虽然不小,但完工之后,吴晓军和团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吴晓军说:“远景象征着南京高速发展的道道光芒冉冉升起,近景宛如点点繁星闪耀在条条银河之内。色彩斑斓的照明效果,仿佛一场波澜壮阔、震撼雄伟的视觉盛宴。LED点光源在单体建筑景观照明上的使用数量目前创下世界之最。”
这一项目的完工无论对于朗辉还是南京城市发展,都是里程碑式的大手笔。这个南京夜幕中的全新地标,犹如一枚巨大的艺术装置,改变了整座城市的肌理和节奏,提升了南京的国际面貌,并带动了城市文化旅游经济的深层发展。
2016年,《主城区夜景照明提升三年计划》出台,结合南京城市特质,围绕长江、秦淮河、玄武湖、明城墙、道路系统等,提出建立“一江一河一湖两环多节点”的城市夜景照明构想,实行景观照明“三步走”战略;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追逐光影的人们,继续在南京这片热土上奔跑。外秦淮河全线亮化提档升级,夜泊秦淮,水光潋滟,人们仿佛置身于画中……
朗辉伴随着南京城市照明提升的步伐,急速前行。金陵大报恩寺、阅江楼、中华门城堡、夫子庙核心景区、大板巷示范区、长江路1912街区等,朗辉承接了多个南京地标性建筑的项目。在扎根南京的同时,公司不断向外拓展,扩大市场边界:舟山市观音圣坛、合肥市天鹅湖、大连金普新區等其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景观照明项目也交付给了朗辉。公司还参与了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金砖五国会议、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2019年武汉世界军运会等国内大型活动的夜景照明建设。
创新 拥抱变化
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吴晓军和朗辉来说,从公司诞生之日起,创新便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朗辉有一支光环境研究团队,不断探索环境与光的应用,让光发挥出最佳魅力,做到灯光艺术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彰显建筑美学与光照美学的融合之美。这支研发团队目前拥有资深设计师及专业技术员50余名。在吴晓军的带领之下,集团队智慧,朗辉眼下已经成功研发了2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以及1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吴晓军本人还拥有无线集成LED灯光控制器、智能LED庭院灯、智能感应地砖灯、智能感应广场景观灯、智能感应路灯、智能声光景观灯、智能声控灯柱、智能音乐水柱灯等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2018年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散热效果好的智能LED庭院灯”“带有防护机构的智能声光景观灯”等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达到了节能创新的绿色照明效果,专利一经研发认定,便广泛投入使用。此外,朗辉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模式,开设光影空间艺术专业,使照明与更多文化科技领域跨界融合。
吴晓军认为,如果想赋予传统的文化以生命力,强化旅游项目的竞争力,需将地域文化与高科技、黑科技、5G技术等融合。就灯光体验方面来说,目前可以采用情境互动、沉浸式体验、灯光小品、互动装置景观、灯光秀等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以呈献给旅游者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创新必须建立在原有历史基础上,如果与现有条件相脱节,天马行空般创新同样不可取。吴晓军分析,随着夜间经济“井喷”发展,“文旅+照明”深度融合,灯光被赋予更多功能,它需要创造性地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助力城市打造独特IP。“现在业内有‘文创灯光’的概念,比较契合城市及景观照明的发展趋势,以文化、创意、创造、科技为核心的‘文创灯光’成为城市打造文旅夜游的突破口。”比如,在夫子庙的文旅夜游上,朗辉就用了具有文化、艺术、科技的灯光向游人诉说夫子庙的故事,用光影的方式重现夫子庙繁华的文化商业街区的形象,赋予夫子庙更多的生机。“夫子庙是南京的一个梦,承载着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我们做了一些因地制宜的灯光演绎活动,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商业街区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让游客及南京本地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十里秦淮的清韵。”
吴晓军和朗辉以科技力量为灯光注入了人文与情怀元素,给人们呈现出不一样的璀璨世界。
责任 公益情怀
在照明行业拼搏了15年,吴晓军将朗辉发展成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市瞪羚企业、南京市重点文化科技企业、南京文化企业十强。朗辉目前拥有照明工程设计专项甲级、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舞台灯光设计安装及调试甲级等多个资质,是国内优秀的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公司。这些年,公司也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中照照明奖、上海“白玉兰”照明奖、金梧桐奖·南京文化企业十强、金梧桐奖·南京市都市圈最具投资价值文化企业30强、青奥会绿色照明奖、金手指奖等诸多奖项。
吴晓军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来自社会,所以企业有责任也要有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回馈人民。吴晓军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爱心公益事业方面,他着眼教育问题,关爱下一代的学习与成长。2019年,他带领企业参与了南京—西宁共青团对口帮扶捐助活动,参与了南京市六合区“发光的教室”公益项目捐赠;2020年参与了西藏帮扶项目,资助10名困难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吴晓军除了在企业内部进行系列防控之外,还成立小组拍摄防疫知识宣传片,免费为朗辉办公所在地的1865创意产业园出入口提供日常防疫器材,先后到辖区所在7个疫情防控出入卡点进行慰问。此外,吴晓军还多方联络,通过意大利红十字会捐赠大量口罩等防疫物资,为远在他乡的同胞送上一份温暖。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蓬勃向上的时代。青年企业家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国际化的,在数字经济时代,我认为青年企业家要矢志创新,努力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创新发展的探索者、新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吴晓军说道。未来,他将继续深耕文旅夜游,带领公司展示光文化带来的“艺术+”魅力,用“光”点靓美丽古都,用“光”温暖一座城。
青商十问
1.《青商》:当代商界,你最欣赏的企业家有哪些?
吴晓军:任正非和褚时健。
2.《青商》:创业过程中,你遇到困难时,如何面对?
吴晓军:不忘初心。企业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对全体员工负责。
3.《青商》:用什么样的关键词来形容自己?
吴晓军:激情和创新。
4.《青商》:对自己不满意的方面是什么?
吴晓军:过于谨慎,有时候会失去最好的时机。
5.《青商》:对自己比较满意的特质是什么?
吴晓军:有梦想、有激情,积极创新、拥抱变化。
6.《青商》: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
吴晓军:一个项目圆满结束的时候。
7.《青商》:什么时候感到最绝望?
吴晓军:跟踪了大半年的项目,在最后环节“飞”掉了。
8.《青商》:如果有机会就业,最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
吴晓军:创业是我的梦想。当然,如果就业的话,我会选择做老师,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讲讲我的奋斗故事。
9.《青商》:平時有什么爱好?
吴晓军:旅游,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
10.《青商》: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吴晓军:创业者最重要的是有梦想。从梦想出发,坚定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