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0日,农历春分,春暖花开。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如期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会,本届论坛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人气更加高涨,全球瞩目。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但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不仅国内经济迅速复苏,而且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本届论坛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议题广泛而丰富、境外正式代表参会人数创历届论坛之最、研讨形式丰富多样,迈上新征程的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举措、施政重点,如何与世界沟通、协作,共享发展新机遇,备受世界关注和期待。论坛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和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多位与会权威人士释放出信号: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转弯;作为开放高地,北京和海南等也在酝酿开放政策新突破。
有较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宏观政策有哪些特点?多位与会人士予以深度解析。
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今年设定6%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中国经济将追求更高质量的、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增长,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防范风险和结构性改革预留了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宏观政策正常化也被提上议程。”王一鸣指出,考虑到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差异,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困难,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转弯,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
在谈及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他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他还指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把握平衡。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展望整个“十四五”时期的施政要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本逻辑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他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更有韧性的供给格局;加快科技创新,构建自立自强的技术格局;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
多措并施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次年会上,多场分论坛的主题也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因此‘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表示。
“我们现在只剩下不到10年的时间来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向全社会提供为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一种驱动力。”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夏光表示。
针对“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易纲强调,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与会人士也对下一步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夏光表示,为全社会提供的实现碳达峰的驱动力可分解为推动力、拉动力、行动力三个方面,这也对应着三个方面的政策:推动力对应着由政府来实施的管制性的政策;拉动力对应着通过市场提供激励性引导性的政策;行动力对应着增强社会行动能力的政策。
乡村振兴非常重要
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比同时期其他行业的收入还要低很大一块,有不少地方的乡村仅仅刚刚进入全面小康的门槛,所以乡村振兴还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人们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食品供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定要跟农民、土地连在一起。目前从进出口看,我们有很多国内的食品需求是高度依赖远程、依赖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在未来还会是我们农业满足食品需要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当中找到应用场景。他谈道:“不要认为农业是个传统行业,农业实际上是个可以应用高科技的行业。”他去年以来访问了一些高科技的农业公司,受到很大启发。科技在农业里的应用,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国民经济都是互相联系的,每个部分、每个分支是要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来武装自己、富裕自己。城市和鄉村都是一致的,城市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也要给别人服务。所以农村发展不好是过去为别人提供服务过程中比例较低,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够多,所以就贫困。仅仅靠从高收入的地方转移过去是不够的,内生动力的含义就是它能通过给别的部门、别的板块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来获得富裕、获得自己建设的资本。
多个开放高地谋求新突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安排成为关注焦点。在年会上,各界人士共同解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景。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特别是要继续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他说。
在具体施工中,开放平台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据了解,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自2015年实施试点以来,已推出4轮试点示范方案。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将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两区”建设优势,重点围绕知识产权、资本、数据、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打造本地一流营商环境。他举例说,北京将推动包括增值电信等的进一步开放,使得数字经济的负面清单变得越来越精简。
另一开放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也在酝酿新突破。海南省常务副省长沈丹阳表示,“十四五”时期海南将着力扩大现代物流、医疗健康、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产业规模,打造国际冷链物流、专病康养、国际设计岛等发展蓝海。“我们将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总部企业在贸易便利、投资自由、资金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沈丹阳说。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年会如期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一年一度的盛会,本届论坛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人气更加高涨,全球瞩目。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但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不仅国内经济迅速复苏,而且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本届论坛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议题广泛而丰富、境外正式代表参会人数创历届论坛之最、研讨形式丰富多样,迈上新征程的中国下一步的改革举措、施政重点,如何与世界沟通、协作,共享发展新机遇,备受世界关注和期待。论坛围绕“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和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多位与会权威人士释放出信号: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转弯;作为开放高地,北京和海南等也在酝酿开放政策新突破。
有较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宏观政策有哪些特点?多位与会人士予以深度解析。
新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今年设定6%以上的预期增长目标,体现了中国经济将追求更高质量的、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增长,也为应对不确定性、防范风险和结构性改革预留了空间。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宏观政策正常化也被提上议程。”王一鸣指出,考虑到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差异,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困难,宏观政策将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求急转弯,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好平衡。
在谈及货币政策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中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他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他还指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把握平衡。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总体看,当前,我们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展望整个“十四五”时期的施政要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本逻辑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他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更有韧性的供给格局;加快科技创新,构建自立自强的技术格局;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格局。
多措并施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此次年会上,多场分论坛的主题也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因此‘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表示。
“我们现在只剩下不到10年的时间来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必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向全社会提供为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而共同奋斗的一种驱动力。”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夏光表示。
针对“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易纲强调,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与会人士也对下一步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夏光表示,为全社会提供的实现碳达峰的驱动力可分解为推动力、拉动力、行动力三个方面,这也对应着三个方面的政策:推动力对应着由政府来实施的管制性的政策;拉动力对应着通过市场提供激励性引导性的政策;行动力对应着增强社会行动能力的政策。
乡村振兴非常重要
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务农劳动力的收入比同时期其他行业的收入还要低很大一块,有不少地方的乡村仅仅刚刚进入全面小康的门槛,所以乡村振兴还是一个非常重的任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人们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食品供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一定要跟农民、土地连在一起。目前从进出口看,我们有很多国内的食品需求是高度依赖远程、依赖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在未来还会是我们农业满足食品需要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当中找到应用场景。他谈道:“不要认为农业是个传统行业,农业实际上是个可以应用高科技的行业。”他去年以来访问了一些高科技的农业公司,受到很大启发。科技在农业里的应用,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国民经济都是互相联系的,每个部分、每个分支是要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来武装自己、富裕自己。城市和鄉村都是一致的,城市要给别人服务,农村也要给别人服务。所以农村发展不好是过去为别人提供服务过程中比例较低,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够多,所以就贫困。仅仅靠从高收入的地方转移过去是不够的,内生动力的含义就是它能通过给别的部门、别的板块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来获得富裕、获得自己建设的资本。
多个开放高地谋求新突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安排成为关注焦点。在年会上,各界人士共同解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景。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特别是要继续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他说。
在具体施工中,开放平台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
据了解,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自2015年实施试点以来,已推出4轮试点示范方案。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将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两区”建设优势,重点围绕知识产权、资本、数据、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打造本地一流营商环境。他举例说,北京将推动包括增值电信等的进一步开放,使得数字经济的负面清单变得越来越精简。
另一开放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也在酝酿新突破。海南省常务副省长沈丹阳表示,“十四五”时期海南将着力扩大现代物流、医疗健康、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产业规模,打造国际冷链物流、专病康养、国际设计岛等发展蓝海。“我们将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促进总部企业在贸易便利、投资自由、资金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沈丹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