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索拉,她既是艺术天才,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媛。她的父亲、叔叔都是开国功臣,王朔对她的艺术评价极高,她有一切高调的理由,却行事低调。
她穿着自己设计的黑色宽袍大衣,留着干练的短发,戴着眼镜,唇红齿白。看不出她的年纪。声音是京腔京调式的,语速快而清脆,说话手势很多,姿态随意,整个人很有活力。笑容依然是她的标志,她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牙,轻松、爽朗、坦荡。
她崇尚的生活方式是相对自由、顺其自然,选择朋友的要素是“真诚” ,认为最舒服的享受是吃饭、喝酒、睡觉 。
音乐和文字都长在我身上
人们知道刘索拉是作家,是作曲家,是歌者。也有人知道她的家世显赫:父亲刘景范任过民政部副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叔叔是刘志丹。
提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她说:“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是琴棋书画式的,钢琴、绘画、诗文等, 但没有任何逼迫和设计感。他们对我的教育是自由式的,但很重视培养我的自尊。所以我身上没有被家长教育扭曲的心理阴影。”
小时候,她曾经特别想画画,但觉得自己缺少绘画方面的才能,成为不了一个画家。后来刘索拉很自然地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念作曲系。她的同班同学有当今世界乐坛顶尖的华人作曲家谭盾、瞿小楹、陈其钢等。
音乐学院毕业后,刘索拉留校教书,出了两盒磁带。写小说《你别无选择》只是不平于当时社会对他们那帮同学的漠视和排挤,想为他们说说话。一不小心,她写的小说就成了名噪全国的“探索小说” 。1985年,《你别无选择》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7年,她根据自己另一部获奖小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摇滚歌剧《蓝天绿海》。按照平常的思路,顺风顺水的刘索拉应该稳稳当当在国内发展,享受各种成功光环的包围。但是她叛逆的、或者说反思的基因作祟,1988年,抛下国内的一切,她远赴英美。
我不喜欢过娱乐、明星式的生活
出国是“为躲开家里的北京和一个社会的北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甩开重新去做人和做事”。出国初期,一个普通人要经历的难处她都再经历了一次。在国外的生活教会了她面对一切变故宠辱不惊。
刘索拉在西方十几年,她的先锋乐曲唱片《蓝调在东方》吸收了京剧、昆曲和日本、朝鲜的音乐元素,表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昭君出塞千里和亲两个中国古老主题,被列入“英美新世界音乐”排行榜前10名,引起全球先锋音乐界高度关注。《纽约时报》评论说:“刘索拉表现了一种传统中的异变。”
很少赞赏人的王朔提到刘索拉,说她不仅小说写得好,也是音乐大师。“她是中国真正有原创性的。我们现在的音乐是有痕迹的,她是真正原创,有一大堆真的东西。刘索拉是一个有作品的大师,我话放这儿,也许大众接受她还有一个过程。谭盾跟张艺谋挺像的,从中国古典里面拿太多了,急功近利之心溢于言表。刘索拉就真的很沉得住气。 ”
十年以前刘索拉重新回到北京定居,她说:“北京是我真正的家乡。我生长在这里,知道这里更多的历史。”
多年以来,刘索拉写音乐剧,写舞剧音乐,写小说,指挥,兼练气功,精神饱满。她刚刚出版了关于爱情的小说《迷恋·咒》,又为作曲家、老同学叶小刚创作完一部交响清唱剧的剧本,现在在制作一张为“无印良品”出品的唱片。
刘索拉笑称自己“从三十岁的时候就盼着到六十岁”,坚信智慧才是生命中最大的享受。她认为女性强大的内心不是光靠生理性来维持,这和修养、经验有关系。有一个词是雌雄同体,智慧、豁达、气场强大的刘索拉,让人忍不住把这个词套用在她身上。
記者: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对你分别意味着什么?
刘索拉:这个问题我好像已经回答过二十多年了。简单地说,它们都长在我身上。
记者:你出身名门,长得美,又有才华。这些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天赋,那你认为你是一个幸运儿吗?
刘索拉:我的幸运不是因为我的那些幸运,而是因为我得到的那些不幸。只有体验过不幸才能懂得不幸的人们和所谓的普通人,才能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生命中都会有起伏挣扎,所以悠着点儿,别把自己想得那么好。
记者:作为名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影响身边人和大众?
刘索拉:每个人在他的生命中都可以影响到任何人任何事情,这不是以名人与否而决定的。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一个只崇尚名人的世界。一般人的美德常常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一直注重的。所以我从来没有作名人的自我意识。
记者:你的新书《迷恋·咒》中提到了不少两性关系,是否爱情注定有熄灭的命运?
刘索拉:爱情是生命中的火焰或熏香,书中的角色各自关心的是它在每个不同人性中的生命位置。每人从爱情中所求的都不一样。
记者:你笔下的人物,哪一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接近你?
刘索拉:我是在写小说,你总不能问斯蒂芬金的小说中哪个鬼是他吧?
记者:你现在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分别是?
刘索拉:你可以爱很多人,但不见得可以和这些人长期分享你的空间。婚姻除了爱情,还是一种允许对方长期侵犯自我空间的信任关系。你得选一个人,能长久看着却不起杀心。
记者:那你选择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刘索拉:人们选择婚姻的目的不一样。当然对于我来说,从来就是以头脑发昏为基础的。
记者:史铁生曾把死亡视为“无论怎样也不会错过的节日”,在你看来,死亡意味着什么?
刘索拉:死亡是灵魂向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转换。
她穿着自己设计的黑色宽袍大衣,留着干练的短发,戴着眼镜,唇红齿白。看不出她的年纪。声音是京腔京调式的,语速快而清脆,说话手势很多,姿态随意,整个人很有活力。笑容依然是她的标志,她笑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牙,轻松、爽朗、坦荡。
她崇尚的生活方式是相对自由、顺其自然,选择朋友的要素是“真诚” ,认为最舒服的享受是吃饭、喝酒、睡觉 。
音乐和文字都长在我身上
人们知道刘索拉是作家,是作曲家,是歌者。也有人知道她的家世显赫:父亲刘景范任过民政部副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叔叔是刘志丹。
提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她说:“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是琴棋书画式的,钢琴、绘画、诗文等, 但没有任何逼迫和设计感。他们对我的教育是自由式的,但很重视培养我的自尊。所以我身上没有被家长教育扭曲的心理阴影。”
小时候,她曾经特别想画画,但觉得自己缺少绘画方面的才能,成为不了一个画家。后来刘索拉很自然地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念作曲系。她的同班同学有当今世界乐坛顶尖的华人作曲家谭盾、瞿小楹、陈其钢等。
音乐学院毕业后,刘索拉留校教书,出了两盒磁带。写小说《你别无选择》只是不平于当时社会对他们那帮同学的漠视和排挤,想为他们说说话。一不小心,她写的小说就成了名噪全国的“探索小说” 。1985年,《你别无选择》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7年,她根据自己另一部获奖小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摇滚歌剧《蓝天绿海》。按照平常的思路,顺风顺水的刘索拉应该稳稳当当在国内发展,享受各种成功光环的包围。但是她叛逆的、或者说反思的基因作祟,1988年,抛下国内的一切,她远赴英美。
我不喜欢过娱乐、明星式的生活
出国是“为躲开家里的北京和一个社会的北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甩开重新去做人和做事”。出国初期,一个普通人要经历的难处她都再经历了一次。在国外的生活教会了她面对一切变故宠辱不惊。
刘索拉在西方十几年,她的先锋乐曲唱片《蓝调在东方》吸收了京剧、昆曲和日本、朝鲜的音乐元素,表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昭君出塞千里和亲两个中国古老主题,被列入“英美新世界音乐”排行榜前10名,引起全球先锋音乐界高度关注。《纽约时报》评论说:“刘索拉表现了一种传统中的异变。”
很少赞赏人的王朔提到刘索拉,说她不仅小说写得好,也是音乐大师。“她是中国真正有原创性的。我们现在的音乐是有痕迹的,她是真正原创,有一大堆真的东西。刘索拉是一个有作品的大师,我话放这儿,也许大众接受她还有一个过程。谭盾跟张艺谋挺像的,从中国古典里面拿太多了,急功近利之心溢于言表。刘索拉就真的很沉得住气。 ”
十年以前刘索拉重新回到北京定居,她说:“北京是我真正的家乡。我生长在这里,知道这里更多的历史。”
多年以来,刘索拉写音乐剧,写舞剧音乐,写小说,指挥,兼练气功,精神饱满。她刚刚出版了关于爱情的小说《迷恋·咒》,又为作曲家、老同学叶小刚创作完一部交响清唱剧的剧本,现在在制作一张为“无印良品”出品的唱片。
刘索拉笑称自己“从三十岁的时候就盼着到六十岁”,坚信智慧才是生命中最大的享受。她认为女性强大的内心不是光靠生理性来维持,这和修养、经验有关系。有一个词是雌雄同体,智慧、豁达、气场强大的刘索拉,让人忍不住把这个词套用在她身上。
記者: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对你分别意味着什么?
刘索拉:这个问题我好像已经回答过二十多年了。简单地说,它们都长在我身上。
记者:你出身名门,长得美,又有才华。这些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天赋,那你认为你是一个幸运儿吗?
刘索拉:我的幸运不是因为我的那些幸运,而是因为我得到的那些不幸。只有体验过不幸才能懂得不幸的人们和所谓的普通人,才能知道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生命中都会有起伏挣扎,所以悠着点儿,别把自己想得那么好。
记者:作为名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影响身边人和大众?
刘索拉:每个人在他的生命中都可以影响到任何人任何事情,这不是以名人与否而决定的。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一个只崇尚名人的世界。一般人的美德常常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一直注重的。所以我从来没有作名人的自我意识。
记者:你的新书《迷恋·咒》中提到了不少两性关系,是否爱情注定有熄灭的命运?
刘索拉:爱情是生命中的火焰或熏香,书中的角色各自关心的是它在每个不同人性中的生命位置。每人从爱情中所求的都不一样。
记者:你笔下的人物,哪一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接近你?
刘索拉:我是在写小说,你总不能问斯蒂芬金的小说中哪个鬼是他吧?
记者:你现在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分别是?
刘索拉:你可以爱很多人,但不见得可以和这些人长期分享你的空间。婚姻除了爱情,还是一种允许对方长期侵犯自我空间的信任关系。你得选一个人,能长久看着却不起杀心。
记者:那你选择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刘索拉:人们选择婚姻的目的不一样。当然对于我来说,从来就是以头脑发昏为基础的。
记者:史铁生曾把死亡视为“无论怎样也不会错过的节日”,在你看来,死亡意味着什么?
刘索拉:死亡是灵魂向另外一种存在形式的转换。